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文本特质教学已引起了广泛重视,在教学的总结环节老师都不忘叮嘱学生:“知道了这种读法,今后阅读就要学习。”“知道了这种写法,此后就可以试着运用。”看似煞费苦心,实则漫不经心:“今后”,那是如何的缥缈;“此后”,那是遥远的未来。就这样一次次提及,而“文本特质”对学生而言,仍然只是过眼云烟,不留痕迹。笔者认为学生的言语能力必然也必须在迁移中形成。从孩提时候的牙牙学语,到步入校园的正规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学习,每个人都是在学习迁移中,形成自己的言语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因此,迁移是“文本特质”向“言语能力”转化的重要而必要的桥梁。让迁移发生,应是文本特质教学的价值追求。
生活中,学生总有各种各样的交际需要,且这种需要起初学生往往力不从心。因此,教学中应寻求学生需要与文本特质的联系,让学生带着疑惑走进文本,带着任务进入学习。如此,学生学习的动机、计划、目标就更明确。为迁移而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为迁移而教,是教者语文教学的目标。
在《师恩难忘》(苏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一文中,作者回忆了小时候田老师为自己所上的一节国文课,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结合平时学生习作选材单一、缺少新意的问题,新课伊始,老师可这样引导:从幼儿园到如今,我们结识了不少老师,心中肯定有关于老师的很多故事,让你写“我的老师”,你想写谁,写他(她)什么事?——定人物,说故事。从学生选材看,以补课、让伞、谈心居多。此时,教者便巧妙联系:大家都选择了材料,但总觉得雷同的不少,难以给人新颖、独特、真实的感觉。怎样才能选到合适的材料呢?课文《师恩难忘》能让我们大开眼界。
这样,阅读中学生便会着力向作者学选材,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与先前的选材比较,学生便能明白:作者与田老师相处四年,发生的故事许许多多,但他只写了对自己一生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节语文课,关键的时间节点(开学第一天),独特的讲授方式(讲故事),这就是选材的新颖独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重新选材,学生就能在“真”“新”“小”上动脑筋了。
学生言语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迁移、演练中逐步形成以至不断优化的。文本特质向言语能力的转化,显然也要经历一个由感知到领悟、由尝试到掌握、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如果以文本特质为依托,以迁移运用为目标,让学习迁移融于课堂学习的始终,就能让他们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扎实而系统的训练,让文本特质真正转化为学生相应的言语能力。
日常习作,面对较为复杂的场面,学生总是无从下手,或者是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是旁敲侧击,场面叙述无头绪。而《大江保卫战》(苏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则是场面描写中的典范之作,为发挥文本对学生写作的引领作用,老师可这样指导阅读。
一是浏览课文,把握内容。课文具体描述了1998年夏天,人民解放军战士面对罕见的暴雨、肆虐的洪水,和人民群众一道打响大江保卫战的事,课文重点写抗洪救灾的场面。接着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场面可以叙述——沟通生活,确定材料。学生列举了“城区堵车”“热闹菜场”“运动会上”“课间活动”“旅游景区”等。
二是引导阅读,弄清思路。作者按“护江堤”“抗洪水”“救群众”的顺序叙述,“护江堤”描述群体形象,“抗洪水”描述个体形象,“救群众”描述组合形象。如此安排,就将那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全方位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此后,让学生自选熟悉的场面,确定叙述顺序。比如,写课间活动,学生说从三方面写:一是某活动中诸多同学的不同表现,二是某活动中两三个同学的具体形象,三是课间活动的整体扫描。
三是品味重點,学写细节。引导抓住细节,想象感受;亲近人物,领悟形象,并在情境描述与情感表达的联系中探究写法:抓住重点,通过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写好细节。随即,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提纲,确定重点,写好细节。
上述案例说明,当文本特质引领教学的时候,迁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就始终引领着学生的读与写。这样,读与写既能自然融合,相得益彰,又能前后联系,循序渐进,从而一步步地引领学生向着最终的学习目标迈进。
教学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总时时发生着碰撞,并不时产生火花。因此说,对文本特质教学,我们既期盼意料之中的收获,也期盼意料之外的惊喜。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精彩、富有张力、更具魅力的。因此,我们既要发挥文本特质对教学的引领,还要发挥生成资源对教学的拓展。在目标实施中,要善于发现与文本特质相关的生成资源,有重点、有选择地加以运用,让迁移内容更充实,让课堂教学更灵动。
《黄山奇松》(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的文本特质是以丰富的想象写出黄山奇松之“奇”,表达作者对奇松的喜爱和赞美。为引导迁移,教者播放其他相关奇松的视频,让学生选择一两棵奇松模仿课文写出奇特,表达喜爱。训练交流中,有学生突然提出:作者写“黄山奇松”表达对黄山的喜爱和赞美,目的在于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去黄山旅游,因此,还可以围绕三大奇松编写传说,这样的想象比借助比喻的想象更有趣。听此言,老师心中一喜,随即进行拓展训练。是啊,说得多好!借助奇松的形象,吸引中外的游客,而编写奇松的传说,则更有诱人的魅力。请大家围绕“三大奇松”想一想,你能编写怎样的故事,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呢?请看学生编写的故事。
黄山奇松
很久很久以前,黄山景色秀丽,尤其是遍布山野的松树更是奇特无比,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游客。可是,由于山高路险,加上云雾缭绕,游客经常迷路,难以走出深山,甚至经常有人在山间失踪。
山下住着兄弟仨,看到如此情景,心中真不是滋味。他们商量决定,每天上山为游人引路。他们一个在上山路口迎接客人,指点客人上山的路,为客人介绍上山的景;一人在山上,陪着客人游览,不时为游客指指点点,介绍介绍,对地势险要之处也及时提醒;待游客在山上尽兴地游够了,另一个人又护送游客下山。从此以后,黄山游人如织,变得更为热闹。
可不幸的是,当兄弟仨上山时,山洪暴发,他们不幸遇难。人们听到这一消息,都纷纷来到山前悼念他们。可奇怪的是,当人们来到山前一看,在兄弟仨活动的地方出现了三棵奇特的松树。无疑,这是兄弟仨的化身。为了纪念他们仨,人们分别把这三棵松树叫作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上述故事,来自于学生的精彩发言,来自于教者的教学机智,且与文本特质又密切相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不难想象,读了这样的故事,人们对黄山奇松的向往之情更是油然而生,有朝一日来到黄山,肯定要到三大奇松前驻足观赏,表达对兄弟仨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一、任务前置:让迁移成为教学的起点
生活中,学生总有各种各样的交际需要,且这种需要起初学生往往力不从心。因此,教学中应寻求学生需要与文本特质的联系,让学生带着疑惑走进文本,带着任务进入学习。如此,学生学习的动机、计划、目标就更明确。为迁移而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为迁移而教,是教者语文教学的目标。
在《师恩难忘》(苏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一文中,作者回忆了小时候田老师为自己所上的一节国文课,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结合平时学生习作选材单一、缺少新意的问题,新课伊始,老师可这样引导:从幼儿园到如今,我们结识了不少老师,心中肯定有关于老师的很多故事,让你写“我的老师”,你想写谁,写他(她)什么事?——定人物,说故事。从学生选材看,以补课、让伞、谈心居多。此时,教者便巧妙联系:大家都选择了材料,但总觉得雷同的不少,难以给人新颖、独特、真实的感觉。怎样才能选到合适的材料呢?课文《师恩难忘》能让我们大开眼界。
这样,阅读中学生便会着力向作者学选材,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与先前的选材比较,学生便能明白:作者与田老师相处四年,发生的故事许许多多,但他只写了对自己一生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节语文课,关键的时间节点(开学第一天),独特的讲授方式(讲故事),这就是选材的新颖独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重新选材,学生就能在“真”“新”“小”上动脑筋了。
二、过程展示:让迁移成为教学的重点
学生言语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迁移、演练中逐步形成以至不断优化的。文本特质向言语能力的转化,显然也要经历一个由感知到领悟、由尝试到掌握、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如果以文本特质为依托,以迁移运用为目标,让学习迁移融于课堂学习的始终,就能让他们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扎实而系统的训练,让文本特质真正转化为学生相应的言语能力。
日常习作,面对较为复杂的场面,学生总是无从下手,或者是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是旁敲侧击,场面叙述无头绪。而《大江保卫战》(苏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则是场面描写中的典范之作,为发挥文本对学生写作的引领作用,老师可这样指导阅读。
一是浏览课文,把握内容。课文具体描述了1998年夏天,人民解放军战士面对罕见的暴雨、肆虐的洪水,和人民群众一道打响大江保卫战的事,课文重点写抗洪救灾的场面。接着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场面可以叙述——沟通生活,确定材料。学生列举了“城区堵车”“热闹菜场”“运动会上”“课间活动”“旅游景区”等。
二是引导阅读,弄清思路。作者按“护江堤”“抗洪水”“救群众”的顺序叙述,“护江堤”描述群体形象,“抗洪水”描述个体形象,“救群众”描述组合形象。如此安排,就将那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全方位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此后,让学生自选熟悉的场面,确定叙述顺序。比如,写课间活动,学生说从三方面写:一是某活动中诸多同学的不同表现,二是某活动中两三个同学的具体形象,三是课间活动的整体扫描。
三是品味重點,学写细节。引导抓住细节,想象感受;亲近人物,领悟形象,并在情境描述与情感表达的联系中探究写法:抓住重点,通过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写好细节。随即,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提纲,确定重点,写好细节。
上述案例说明,当文本特质引领教学的时候,迁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就始终引领着学生的读与写。这样,读与写既能自然融合,相得益彰,又能前后联系,循序渐进,从而一步步地引领学生向着最终的学习目标迈进。
三、资源捕捉:让迁移成为教学的精彩
教学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总时时发生着碰撞,并不时产生火花。因此说,对文本特质教学,我们既期盼意料之中的收获,也期盼意料之外的惊喜。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精彩、富有张力、更具魅力的。因此,我们既要发挥文本特质对教学的引领,还要发挥生成资源对教学的拓展。在目标实施中,要善于发现与文本特质相关的生成资源,有重点、有选择地加以运用,让迁移内容更充实,让课堂教学更灵动。
《黄山奇松》(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的文本特质是以丰富的想象写出黄山奇松之“奇”,表达作者对奇松的喜爱和赞美。为引导迁移,教者播放其他相关奇松的视频,让学生选择一两棵奇松模仿课文写出奇特,表达喜爱。训练交流中,有学生突然提出:作者写“黄山奇松”表达对黄山的喜爱和赞美,目的在于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去黄山旅游,因此,还可以围绕三大奇松编写传说,这样的想象比借助比喻的想象更有趣。听此言,老师心中一喜,随即进行拓展训练。是啊,说得多好!借助奇松的形象,吸引中外的游客,而编写奇松的传说,则更有诱人的魅力。请大家围绕“三大奇松”想一想,你能编写怎样的故事,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呢?请看学生编写的故事。
黄山奇松
很久很久以前,黄山景色秀丽,尤其是遍布山野的松树更是奇特无比,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游客。可是,由于山高路险,加上云雾缭绕,游客经常迷路,难以走出深山,甚至经常有人在山间失踪。
山下住着兄弟仨,看到如此情景,心中真不是滋味。他们商量决定,每天上山为游人引路。他们一个在上山路口迎接客人,指点客人上山的路,为客人介绍上山的景;一人在山上,陪着客人游览,不时为游客指指点点,介绍介绍,对地势险要之处也及时提醒;待游客在山上尽兴地游够了,另一个人又护送游客下山。从此以后,黄山游人如织,变得更为热闹。
可不幸的是,当兄弟仨上山时,山洪暴发,他们不幸遇难。人们听到这一消息,都纷纷来到山前悼念他们。可奇怪的是,当人们来到山前一看,在兄弟仨活动的地方出现了三棵奇特的松树。无疑,这是兄弟仨的化身。为了纪念他们仨,人们分别把这三棵松树叫作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上述故事,来自于学生的精彩发言,来自于教者的教学机智,且与文本特质又密切相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不难想象,读了这样的故事,人们对黄山奇松的向往之情更是油然而生,有朝一日来到黄山,肯定要到三大奇松前驻足观赏,表达对兄弟仨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主任,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