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温州安澜亭至灰桥浦段防洪堤滨水防洪堤现状分析,明确了防洪堤区段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原则,结合防洪堤设计的具体特点,并将景观设计与温州人文精神融合起来,实现了对温州安澜亭至灰桥浦段防洪堤的具有人文特色的景观设计,凸显温州景观特色,并通过对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分析,明确了景观设计中的不足,并实现了对相关设计的优化处理。
关键字:温州;安澜亭;灰桥浦段;防洪堤;滨水;景观设计
一、防洪堤现状分析
安澜亭至会展中心段防洪堤景观工程北临瓯江,南靠规划城市道路(望江路),西起安澜亭堤塘二期工程,东会展中心瓯江转折处,总长约5.46KM,宽度变化在36米至90米,用地面积公顷。防洪堤景观带自西而东分别被灰桥浦、三十六村浦、上陡门浦分割为四段。
根据规划,温州市城区防洪堤西起瓯江三桥中央涂村,东至会展中心,全长约11公里,共分三期实施。目前,瓯江三桥中央涂村——勤奋水闸段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解放路口——安澜段二期工程中的解放路口至海坛山段的防洪堤主体结构已竣工。三期工程安澜至会展中心段当前需要设计的工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三期工程的景观设计以灰桥浦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安澜至灰桥浦为第一阶段,灰桥浦至会展中心为第二阶段。
二、防洪堤景观设计
1、布局结构
根据设计构思所阐述的内容,结合现状实际情况,确定了防洪堤景观带三期“一带、四区、多节点”的布局结构。一带:江滨景观带。以绿化景观为主,是整个防洪堤景观带的基调,将各分区节点串联起来,是沿望江路的一道流动的风景带。四区:自安澜亭至会展中心,按设计构思中描述的四个故事段落,自西而东分为岁月长河、探索历程、群帆竞渡、时代旋律等四个区块。多节点:景观带内各区块均为带状展开,区块内部根据景观、功能需要,设置了多个节点,丰富景观内容,满足游人休闲、锻炼等需求。
2、总体布局
根据前述布局构架,设计地块内分为三个区块,包括探索历程、群帆竞渡、时代旋律等。
(1)探索历程
其西侧以灰桥浦为界,东至三十六村河,全长约1000米。在设计构思一节中,本区块设计主题为改革开放前后温州人创业的探索。表达创业前期温州的典型事件与代表性行业,展示温州人勤劳、务实、勇于开拓的发展观。结合本防洪堤景观带的具体情况,将本区块分为三个主要节点,包括四海浪迹、年轮广场、码头广场。分别表现了温州人勤劳、务实,富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展现温州温州的生长性为主题的年轮状铺装场地为中心,辅以沿江大型挑出式木平台,塑造与瓯江气势相呼应的大气景观面貌。
(2)群帆竞渡
本区块起于三十六村河,止于上陡门浦,全长约1250米。 “群帆竞渡” 以温州独特的经济发展现象与发展成果为素材,体现温州人的精神。在表现形式上,将各种造景素材采用阵列的方式加以表现。从上述分析出发,将“群帆竞渡”区块分为冲和义利、希望旅程、休闲广场等三个节点。
(3)时代旋律
本区块位于上陡门浦河以东,会展中心以西,堤岸长度约2000米。本区块一侧连接上陡门公园,一侧与温州CBD区块相连,适合体现现代温州朝气蓬勃、走向未来的美好愿景。设计中本区块自西而东分设“科技之光”、“生态之韵”、“活力之源”等三个节点,分别从多角度体现现代温州充满活力、开拓向前的时代气息。
3、具体设计
(1)竖向设计
根据中交第三航务勘察设计院提供的初步设计总图,望江路路面标高、防洪堤线标高、休闲平台标高三个标高依次为5.300、6.470、4.270。竖向设计遵循以上控制标高的要求,保证防洪标高的闭合,与望江路人行道标高顺畅衔接。在此基础上塑造场地、绿地的高差变化,分割、围合空间。绿化带内的地形变化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以自然土坡衔接前平台与望江路人行道,充分利用高差,塑造有进退的自然空间;二是抬高人行道一侧的地形标高,使整个绿化带的覆土厚度接近高差,为绿化种植设计创造更大的余地。
(2)绿化设计
应在遵循绿化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考虑场地的特殊性。鉴于文化内涵在防洪堤景观带的强化表现,绿化种植在种植形式与树种选择上,应充分烘托景观立意,春之花、夏之荫、秋之叶均是与场地意境配合的素材。力求塑造沿望江路简洁、大气的流动风景线。同时,在具体绿化设计时,应结合场地情况,预留透景线,加强城市与瓯江、瓯北的视线呼应。树荫场地、小型活动场地周边,突出精细的、生态化的绿化配置,为其中停留、休憩的人流提供适宜空间。
(3)建筑风貌
在防洪堤景观带的布局中,设有多组服务建筑,基本每隔500米有一处。其建筑规模从100平方米,包括廊架、厕所、结合一些小卖至500平方米,包括候船厅、大型节点的服务用房不等。防洪堤景观带内的建筑应以一层为主,局部根据功能与立面组织需要可为两层。景观带内的建筑应有统一的基调。建议可采用坡屋顶形式,立面处理可结合节点意境采用木材、乡土石材、玻璃、钢材等,体现自然而又有现代感的建筑风貌。建筑应强调其通透性,密切建筑内部空间与室外环境的呼应。
(4)道路铺装、停车场
3米宽望江路北侧人行道:在本期设计范围内,3米人行道基本为实填式。为充分利用实填地段,可种植大规格乔木,设计考虑部分人行道外移,移至绿化平台范围之内,将原人行道处的实填地段作为大乔木的种植地,增加场地绿量,丰富绿化景观。外移后的人行道可结合节点立意,沿途设置特色休息停留空间,形成景观化、特色化的人行道。人行道的铺装在本期范围内,可采用统一的铺地形式,建议采用石材,青石板、花岗石、弹石,设置盲道,采用符合盲道规范要求的颜色、样式的石材。未外移的人行道设行道树树池,间距7米。通过上述处理,使人行道成为联系各区块的纽带。
三、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1、衔接问题
灰桥浦至会展中心防洪堤滨水景观设计不是孤立、单纯的景观工程,它与防洪堤设计、望江路设计、周边区域城市设计密切相关。在交通组织等各方面与总体规划密不可分。沿线停车位的具体数量、位置、公交车站的设置、过街天桥的设置均牵涉到总体交通规划的思路。在进行深化的景观设计之前,应明确量化要求。具体衔接中尚待明确的有以下问题:
(1)沿线桥梁的设计:
沿线桥梁的设计形态与标高对景观带的设计有一定影响。应提供准确的桥梁设计图纸,以便于景观带与桥梁的衔接。
(2)上陡门浦公园的定性:
在前面总体布局中,提到上陡门区块应是结合山、桥、江、河、园的统一整体,上陡门公园的明确定性,有利与协调河口地带(浦东、浦西)的功能定位,也有利于上陡门桥体的建筑设计。
(3)会展中心区域总图:
根据会展中心区域总图,其堤线走向与本次防洪堤景观带设计的堤线走向并不一致。会展中心的总图布置应充分考虑防洪堤线的实际走向,使区块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尚需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会展中心处过街天桥得走向、形式,设计总图中提供了参考方案。
2、专题设计的介入
防洪堤景观带的方案设计中,充分利用场地高差,在立面及平面两个层次均强调的雕塑,包括景墙、地雕在体现景观立意中的作用。应在本方案基本明确后,委托专业设计单位进行雕塑专题设计。专题设计的内容还包括背景音乐的设计、公共服務设施的设计等,同样应在方案明确后充分内介入,以强化景观带的立意、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 文润滔. 浅析生态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方式——以梁子湖北咀生态景观设计为例[J]. 群文天地, 2011,(12).
[2] 雷小利. 景观设计的华丽之作[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29) .
[3] 周芳. 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化思考[J]. 中华建设, 2011,(06) .
[4] 李璐源. 浅议景观设计中的视觉美学[J]. 企业导报, 2011,(10).
关键字:温州;安澜亭;灰桥浦段;防洪堤;滨水;景观设计
一、防洪堤现状分析
安澜亭至会展中心段防洪堤景观工程北临瓯江,南靠规划城市道路(望江路),西起安澜亭堤塘二期工程,东会展中心瓯江转折处,总长约5.46KM,宽度变化在36米至90米,用地面积公顷。防洪堤景观带自西而东分别被灰桥浦、三十六村浦、上陡门浦分割为四段。
根据规划,温州市城区防洪堤西起瓯江三桥中央涂村,东至会展中心,全长约11公里,共分三期实施。目前,瓯江三桥中央涂村——勤奋水闸段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解放路口——安澜段二期工程中的解放路口至海坛山段的防洪堤主体结构已竣工。三期工程安澜至会展中心段当前需要设计的工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三期工程的景观设计以灰桥浦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安澜至灰桥浦为第一阶段,灰桥浦至会展中心为第二阶段。
二、防洪堤景观设计
1、布局结构
根据设计构思所阐述的内容,结合现状实际情况,确定了防洪堤景观带三期“一带、四区、多节点”的布局结构。一带:江滨景观带。以绿化景观为主,是整个防洪堤景观带的基调,将各分区节点串联起来,是沿望江路的一道流动的风景带。四区:自安澜亭至会展中心,按设计构思中描述的四个故事段落,自西而东分为岁月长河、探索历程、群帆竞渡、时代旋律等四个区块。多节点:景观带内各区块均为带状展开,区块内部根据景观、功能需要,设置了多个节点,丰富景观内容,满足游人休闲、锻炼等需求。
2、总体布局
根据前述布局构架,设计地块内分为三个区块,包括探索历程、群帆竞渡、时代旋律等。
(1)探索历程
其西侧以灰桥浦为界,东至三十六村河,全长约1000米。在设计构思一节中,本区块设计主题为改革开放前后温州人创业的探索。表达创业前期温州的典型事件与代表性行业,展示温州人勤劳、务实、勇于开拓的发展观。结合本防洪堤景观带的具体情况,将本区块分为三个主要节点,包括四海浪迹、年轮广场、码头广场。分别表现了温州人勤劳、务实,富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展现温州温州的生长性为主题的年轮状铺装场地为中心,辅以沿江大型挑出式木平台,塑造与瓯江气势相呼应的大气景观面貌。
(2)群帆竞渡
本区块起于三十六村河,止于上陡门浦,全长约1250米。 “群帆竞渡” 以温州独特的经济发展现象与发展成果为素材,体现温州人的精神。在表现形式上,将各种造景素材采用阵列的方式加以表现。从上述分析出发,将“群帆竞渡”区块分为冲和义利、希望旅程、休闲广场等三个节点。
(3)时代旋律
本区块位于上陡门浦河以东,会展中心以西,堤岸长度约2000米。本区块一侧连接上陡门公园,一侧与温州CBD区块相连,适合体现现代温州朝气蓬勃、走向未来的美好愿景。设计中本区块自西而东分设“科技之光”、“生态之韵”、“活力之源”等三个节点,分别从多角度体现现代温州充满活力、开拓向前的时代气息。
3、具体设计
(1)竖向设计
根据中交第三航务勘察设计院提供的初步设计总图,望江路路面标高、防洪堤线标高、休闲平台标高三个标高依次为5.300、6.470、4.270。竖向设计遵循以上控制标高的要求,保证防洪标高的闭合,与望江路人行道标高顺畅衔接。在此基础上塑造场地、绿地的高差变化,分割、围合空间。绿化带内的地形变化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以自然土坡衔接前平台与望江路人行道,充分利用高差,塑造有进退的自然空间;二是抬高人行道一侧的地形标高,使整个绿化带的覆土厚度接近高差,为绿化种植设计创造更大的余地。
(2)绿化设计
应在遵循绿化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考虑场地的特殊性。鉴于文化内涵在防洪堤景观带的强化表现,绿化种植在种植形式与树种选择上,应充分烘托景观立意,春之花、夏之荫、秋之叶均是与场地意境配合的素材。力求塑造沿望江路简洁、大气的流动风景线。同时,在具体绿化设计时,应结合场地情况,预留透景线,加强城市与瓯江、瓯北的视线呼应。树荫场地、小型活动场地周边,突出精细的、生态化的绿化配置,为其中停留、休憩的人流提供适宜空间。
(3)建筑风貌
在防洪堤景观带的布局中,设有多组服务建筑,基本每隔500米有一处。其建筑规模从100平方米,包括廊架、厕所、结合一些小卖至500平方米,包括候船厅、大型节点的服务用房不等。防洪堤景观带内的建筑应以一层为主,局部根据功能与立面组织需要可为两层。景观带内的建筑应有统一的基调。建议可采用坡屋顶形式,立面处理可结合节点意境采用木材、乡土石材、玻璃、钢材等,体现自然而又有现代感的建筑风貌。建筑应强调其通透性,密切建筑内部空间与室外环境的呼应。
(4)道路铺装、停车场
3米宽望江路北侧人行道:在本期设计范围内,3米人行道基本为实填式。为充分利用实填地段,可种植大规格乔木,设计考虑部分人行道外移,移至绿化平台范围之内,将原人行道处的实填地段作为大乔木的种植地,增加场地绿量,丰富绿化景观。外移后的人行道可结合节点立意,沿途设置特色休息停留空间,形成景观化、特色化的人行道。人行道的铺装在本期范围内,可采用统一的铺地形式,建议采用石材,青石板、花岗石、弹石,设置盲道,采用符合盲道规范要求的颜色、样式的石材。未外移的人行道设行道树树池,间距7米。通过上述处理,使人行道成为联系各区块的纽带。
三、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1、衔接问题
灰桥浦至会展中心防洪堤滨水景观设计不是孤立、单纯的景观工程,它与防洪堤设计、望江路设计、周边区域城市设计密切相关。在交通组织等各方面与总体规划密不可分。沿线停车位的具体数量、位置、公交车站的设置、过街天桥的设置均牵涉到总体交通规划的思路。在进行深化的景观设计之前,应明确量化要求。具体衔接中尚待明确的有以下问题:
(1)沿线桥梁的设计:
沿线桥梁的设计形态与标高对景观带的设计有一定影响。应提供准确的桥梁设计图纸,以便于景观带与桥梁的衔接。
(2)上陡门浦公园的定性:
在前面总体布局中,提到上陡门区块应是结合山、桥、江、河、园的统一整体,上陡门公园的明确定性,有利与协调河口地带(浦东、浦西)的功能定位,也有利于上陡门桥体的建筑设计。
(3)会展中心区域总图:
根据会展中心区域总图,其堤线走向与本次防洪堤景观带设计的堤线走向并不一致。会展中心的总图布置应充分考虑防洪堤线的实际走向,使区块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尚需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会展中心处过街天桥得走向、形式,设计总图中提供了参考方案。
2、专题设计的介入
防洪堤景观带的方案设计中,充分利用场地高差,在立面及平面两个层次均强调的雕塑,包括景墙、地雕在体现景观立意中的作用。应在本方案基本明确后,委托专业设计单位进行雕塑专题设计。专题设计的内容还包括背景音乐的设计、公共服務设施的设计等,同样应在方案明确后充分内介入,以强化景观带的立意、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 文润滔. 浅析生态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方式——以梁子湖北咀生态景观设计为例[J]. 群文天地, 2011,(12).
[2] 雷小利. 景观设计的华丽之作[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29) .
[3] 周芳. 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化思考[J]. 中华建设, 2011,(06) .
[4] 李璐源. 浅议景观设计中的视觉美学[J]. 企业导报,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