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声有色的日子并不易得,凡所见的皆在变化,又快又慢,陷落在日月的罅隙之中,殊难察觉。总以为有的是时间与精神,即使闲置再久,总归还是会候在原地,等你接近,就生出光明。料想世间事再其纷纭,到底还是理得清头绪,可以顺藤摸瓜,找到心仪的结局。其实从来没有这般顺遂,便是一册书籍,目之不及,也在遭遇蠹虫吞噬,或者去晚了,再见依稀,不再是初始心声,也沦落了衷情,都变得对面相逢不相识了。这时候惆怅管个尸+求用,也还需强作正经,告诉自己,只是远行归来,疲惫掉的躯壳与灵魂,照例还是昔时的,劫后余生,所幸尚有情怀,在碎片中拼凑出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设出樊篱,再不敢、也不愿越雷池一步。
这时候,终于可以真正来接近一本书、一段曲子、一部影像,终于可以从各个角度捕捉忧伤,将它们收拢在篓子里,权当作“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掼人大江长河,作永恒的别离。
维姆·文德斯《一次:图片和故事》
我们在大地上行走,一辈子不晓得要经受多少景象,多少安静与愤怒,多少黄昏和黎明。每一次都在演绎一个只要深挖就能惊心动魄的故事,任性地挖掘下去会显得过于沉重,会沉重到近乎没顶,到了花甲、耄耋,导致反刍,让你堕入绝望,断片儿的人生也不过是一种存在的假象,终点也不过是一款标识,意思无非是:就这样吧。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传奇,而这个传奇大抵由一段一段场景组成。
一次就是一生,纵然它没有《德州巴黎》的滥情,没有《直到世界尽头》的吊诡,只要胸怀“一次就是唯一”的情愫,就一样能制造自己的光阴四季。维斯拉瓦·辛波斯卡《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毫无疑问,辛波斯卡最擅长的还是书写偶然,叙述生命的不确定,毕其一生似乎都在这样一个主题上发力,倒也看不出力,她相当随性,达到随意的境界,写着玩的心态,竟也抵达了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
看起来她的诗歌也只是分行的散文罢了,一个勘破之人,泛起一点遐思,即用笔墨勾勒在纸张上,回头一望,落英缤纷,缤纷的还有数十年如一日的赤子之心。
黎戈《因自由而美丽》
这一本书最差的是开篇别人的那一篇代序,写什么“南京女子平和有光”。全文都是误解,抑或是自以为是地粘贴标签。既是对黎戈的误读,更是对南京的隔靴挠痒般的无聊消遣。日子没有那么小资产阶级,亦没有那么风平浪静。
黎戈的每一本书皆如同一本书,甚至语调,甚至看待类似事物的眼光,这也无可厚非,物以类聚本身即在诠释它们本质上有着同一的DNA,即使七十二变,变到最后,尾巴总在那里,消解不尽。
读这样的本子,你不需要深文大义,企图有所记忆,唯一的态度是放逐心灵,任其东西,在一些别人的思绪中,重新焕发谙熟于心的故人旧事,对每一个单独个体的影响,原来也是触目惊心。
陈丹青《谈话的泥沼》
陈丹青这名字并不讨喜,丹青这两个字猛一看总觉得是个女性,过于柔美,虽则它或者是从“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来,有士大夫的效忠情怀。不过,看久了,也就习惯了。觉得着意于一个符号,还是过于小乘了。同样不堪的例子还有他的恩师:木心。也是柔媚,不像能给出大局面的格局。偏偏皆生出大局面。而多为从细节出发,以求捷足整体。
如今是连陈先生都六十来岁了。狗日的时间真是个恶贼,木心亦已归西。活着的还在一如既往地活着,该沉默的依旧沉默,沉默成循规蹈矩的大多数。总是喷薄的也总是在喷薄。这世界铜铸铁壁,拿鲁迅的火去烧它,生出赞许的同时也会生出腹诽,好坏如影随形,良莠共生不悖。早就不是一柄利刃即足以图穷而匕首现的辰光,于事无补,能补的也就只有一点蚁噬一只蚊叮那么一丝血。所谓告白,亦须有感恩之心作对应,才起效用。
陈丹青这些年情不自禁,话多了些,悲哀的是听话的人有动于衷的少了许多。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在封面勒口上有一张小照,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肖像,还显得纤弱,斯文,有理科男的羞涩,牙齿与喉结皆极鲜明,一身皮夹克,倒显出一番浑如常人的素朴。
周濂的文字皆是经年累月积聚而成,多为议论文的作风,平、稳,逻辑性高于文采。写这样的东西一旦纵容文采肆意挥洒,就极易沦落成许知远了。当然,他也不是刘瑜,虽然也写民主,写的却不是细节,而只是设问:民主在此可能吗?最后的回答则是:只有在基本公正得到解决的国家里,才能真正有意义地议论幸福感和国民幸福指数。诚哉斯言。
这样的阅读也是挺好的,至少让你明白,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笔法写出来,送来的不再仅仅是一颗子弹,还有坐而论道的尔雅与契合。
张文江《钱锺书传》
我早先看的却是汤晏《一代才子钱锺书》,总是将钱锺书当作才子来看、来写,大约是对钱先生最大的侮辱吧。这一点我三十岁前当然不明白,等三十一过,在奔四的逆旅中日益清爽,明白靠一点才气支撑起这一生一定是极其洒狗血的。于是明白钱先生何以暮年一再悔其少作,包括《围城》在内的所有文字,因其游戏,就不免游离,乐乐,也就忘了。
张文江不知其来如何,他写钱锺书,就平和下来,一板一眼地架构出彼一时代的一个人,即使孤绝,也到底还原成一个人了。可惜张也非绝情之人,以致在副标题中还是画蛇添足地露了马脚:营造巴比塔的智者。当真决绝,是连这个标签皆该省略掉的。
不过,我更渴求看到的似乎还是陈道明来写钱锺书,陈在钱晚年是亲炙过先生教导的,甚至日后所言所行竞均有先生风采在。一言两语到底说不清楚,倘或他能写写钱锺书,该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只是,恐怕也是不大有可能的吧。
森山大道《犬的记忆》
森山大道之于荒木经惟恰如一联工整的对仗,貌离神合。一个类似猎犬,一个状如狐狸。一个是阳面,一个是阴面,合而一体,才算一枚四海通用的硬币。
如果说森山的气场类乎于华山派掌门岳不群,是名门正派的佼佼者,当然须撇开之后的挥刀自宫彻底变态而论。他终究是大道上行马的人物,动静大,出来的片子也恢弘,即使照着一条废弃的荒街浪摄,也能钩沉出那条街的生死变迁。是秘史的不二讲述者。 而森山的问题是笔力不逮,文字过于平实,二三流的语境恰恰将图像烘托得活灵活现。比较而言,荒木就妖娆若干,拿他的《东京日和》来和这本影集作比对,即能发现,荒木经惟岂止是造型上匪夷所思,即是文字中也机关重重,一不小心,即能被情绪裹挟,瞬间带入他的时代。
我们的幸运是既有森山的浩瀚,又有荒木的谐趣,在物哀的求索中,动静得体,亦正亦邪,通盘地接纳到镜头之下隐秘的爱。
讴歌《协和医事》
它自然不如《九月里的三十年》好读。而它更深邃则是不申之事实。不大好明白的是讴歌何以能在小说中花枝招展才华横溢,在专论中又能如斯静默,亦步亦趋,将自己隐藏到等同于无。这究竟是个人的功力所致,还是一当涉及这么一档子旧事,就只派用刀笔定乾坤,平叙讲传奇?
每一个立志医事的人大抵皆有协和梦吧,这一场梦长达一百年之久,理应还将继续下去。非得到哪一天人命无限,共产天地,方始能够消弭。
书中夹有两张票根,写的是: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门票:三分。每票一人,不作报销。竟不知何处得来。
徐皓峰《刀与星辰》
二○一三年秋天我一口气读完《大日坛城》,立意修习围棋,未偿所愿。果能习得一招半式,似乎也找不到人对弈。
这一年亦看了徐皓峰编剧的《一代宗师》,看了自编自导的《倭寇的踪迹》,竟感觉后一部比王家卫还好,更神神叨叨,可是也更黑色幽默。话只说三四分,其它全靠猜,像一场心甘情愿合谋的游戏。现在是《道士下山》也在拍了,料不定陈凯歌会拍出怎样的新神话。
而徐皓峰安之若素,还在学院里做个隐士,讲他所思考的江湖,所理解的武艺。同时写诸如“刀与星辰被洗掉,似乎从未存在过。之后的生命段落,都有别样的标志,生命很容易被标志”这样洗练而又睿智的无声叹息。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这另一个钱先生,其实即是钱锺书的本家,长一辈。也即杨绛《车过古战场——遣忆与钱穆先生同行赴京》里所说的那个钱穆。二钱都在无锡长大,都怀古而不泥古。大钱成名更早,而在陆上得大名则在被围了城的钱默存之后,生之荒谬可见一斑。
我最爱的却是他那本《中国史学名著》,大约是读的第一本钱穆,又反复读了许多遍的缘故。至今记得在三百公里外的山城一个平房,将自己关在三十七八度的屋子里,挥汗如雨读旧史。黎明掩卷,推门而出,独立在场坝上,迎面看到渐次苏醒的城池,深信我们存留的这个世界,和既经的时代并无二致:要成就的终会成就,要毁灭的也必将毁灭。
二○一四年六月二十日
这时候,终于可以真正来接近一本书、一段曲子、一部影像,终于可以从各个角度捕捉忧伤,将它们收拢在篓子里,权当作“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掼人大江长河,作永恒的别离。
维姆·文德斯《一次:图片和故事》
我们在大地上行走,一辈子不晓得要经受多少景象,多少安静与愤怒,多少黄昏和黎明。每一次都在演绎一个只要深挖就能惊心动魄的故事,任性地挖掘下去会显得过于沉重,会沉重到近乎没顶,到了花甲、耄耋,导致反刍,让你堕入绝望,断片儿的人生也不过是一种存在的假象,终点也不过是一款标识,意思无非是:就这样吧。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传奇,而这个传奇大抵由一段一段场景组成。
一次就是一生,纵然它没有《德州巴黎》的滥情,没有《直到世界尽头》的吊诡,只要胸怀“一次就是唯一”的情愫,就一样能制造自己的光阴四季。维斯拉瓦·辛波斯卡《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毫无疑问,辛波斯卡最擅长的还是书写偶然,叙述生命的不确定,毕其一生似乎都在这样一个主题上发力,倒也看不出力,她相当随性,达到随意的境界,写着玩的心态,竟也抵达了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
看起来她的诗歌也只是分行的散文罢了,一个勘破之人,泛起一点遐思,即用笔墨勾勒在纸张上,回头一望,落英缤纷,缤纷的还有数十年如一日的赤子之心。
黎戈《因自由而美丽》
这一本书最差的是开篇别人的那一篇代序,写什么“南京女子平和有光”。全文都是误解,抑或是自以为是地粘贴标签。既是对黎戈的误读,更是对南京的隔靴挠痒般的无聊消遣。日子没有那么小资产阶级,亦没有那么风平浪静。
黎戈的每一本书皆如同一本书,甚至语调,甚至看待类似事物的眼光,这也无可厚非,物以类聚本身即在诠释它们本质上有着同一的DNA,即使七十二变,变到最后,尾巴总在那里,消解不尽。
读这样的本子,你不需要深文大义,企图有所记忆,唯一的态度是放逐心灵,任其东西,在一些别人的思绪中,重新焕发谙熟于心的故人旧事,对每一个单独个体的影响,原来也是触目惊心。
陈丹青《谈话的泥沼》
陈丹青这名字并不讨喜,丹青这两个字猛一看总觉得是个女性,过于柔美,虽则它或者是从“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来,有士大夫的效忠情怀。不过,看久了,也就习惯了。觉得着意于一个符号,还是过于小乘了。同样不堪的例子还有他的恩师:木心。也是柔媚,不像能给出大局面的格局。偏偏皆生出大局面。而多为从细节出发,以求捷足整体。
如今是连陈先生都六十来岁了。狗日的时间真是个恶贼,木心亦已归西。活着的还在一如既往地活着,该沉默的依旧沉默,沉默成循规蹈矩的大多数。总是喷薄的也总是在喷薄。这世界铜铸铁壁,拿鲁迅的火去烧它,生出赞许的同时也会生出腹诽,好坏如影随形,良莠共生不悖。早就不是一柄利刃即足以图穷而匕首现的辰光,于事无补,能补的也就只有一点蚁噬一只蚊叮那么一丝血。所谓告白,亦须有感恩之心作对应,才起效用。
陈丹青这些年情不自禁,话多了些,悲哀的是听话的人有动于衷的少了许多。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在封面勒口上有一张小照,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肖像,还显得纤弱,斯文,有理科男的羞涩,牙齿与喉结皆极鲜明,一身皮夹克,倒显出一番浑如常人的素朴。
周濂的文字皆是经年累月积聚而成,多为议论文的作风,平、稳,逻辑性高于文采。写这样的东西一旦纵容文采肆意挥洒,就极易沦落成许知远了。当然,他也不是刘瑜,虽然也写民主,写的却不是细节,而只是设问:民主在此可能吗?最后的回答则是:只有在基本公正得到解决的国家里,才能真正有意义地议论幸福感和国民幸福指数。诚哉斯言。
这样的阅读也是挺好的,至少让你明白,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笔法写出来,送来的不再仅仅是一颗子弹,还有坐而论道的尔雅与契合。
张文江《钱锺书传》
我早先看的却是汤晏《一代才子钱锺书》,总是将钱锺书当作才子来看、来写,大约是对钱先生最大的侮辱吧。这一点我三十岁前当然不明白,等三十一过,在奔四的逆旅中日益清爽,明白靠一点才气支撑起这一生一定是极其洒狗血的。于是明白钱先生何以暮年一再悔其少作,包括《围城》在内的所有文字,因其游戏,就不免游离,乐乐,也就忘了。
张文江不知其来如何,他写钱锺书,就平和下来,一板一眼地架构出彼一时代的一个人,即使孤绝,也到底还原成一个人了。可惜张也非绝情之人,以致在副标题中还是画蛇添足地露了马脚:营造巴比塔的智者。当真决绝,是连这个标签皆该省略掉的。
不过,我更渴求看到的似乎还是陈道明来写钱锺书,陈在钱晚年是亲炙过先生教导的,甚至日后所言所行竞均有先生风采在。一言两语到底说不清楚,倘或他能写写钱锺书,该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只是,恐怕也是不大有可能的吧。
森山大道《犬的记忆》
森山大道之于荒木经惟恰如一联工整的对仗,貌离神合。一个类似猎犬,一个状如狐狸。一个是阳面,一个是阴面,合而一体,才算一枚四海通用的硬币。
如果说森山的气场类乎于华山派掌门岳不群,是名门正派的佼佼者,当然须撇开之后的挥刀自宫彻底变态而论。他终究是大道上行马的人物,动静大,出来的片子也恢弘,即使照着一条废弃的荒街浪摄,也能钩沉出那条街的生死变迁。是秘史的不二讲述者。 而森山的问题是笔力不逮,文字过于平实,二三流的语境恰恰将图像烘托得活灵活现。比较而言,荒木就妖娆若干,拿他的《东京日和》来和这本影集作比对,即能发现,荒木经惟岂止是造型上匪夷所思,即是文字中也机关重重,一不小心,即能被情绪裹挟,瞬间带入他的时代。
我们的幸运是既有森山的浩瀚,又有荒木的谐趣,在物哀的求索中,动静得体,亦正亦邪,通盘地接纳到镜头之下隐秘的爱。
讴歌《协和医事》
它自然不如《九月里的三十年》好读。而它更深邃则是不申之事实。不大好明白的是讴歌何以能在小说中花枝招展才华横溢,在专论中又能如斯静默,亦步亦趋,将自己隐藏到等同于无。这究竟是个人的功力所致,还是一当涉及这么一档子旧事,就只派用刀笔定乾坤,平叙讲传奇?
每一个立志医事的人大抵皆有协和梦吧,这一场梦长达一百年之久,理应还将继续下去。非得到哪一天人命无限,共产天地,方始能够消弭。
书中夹有两张票根,写的是: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门票:三分。每票一人,不作报销。竟不知何处得来。
徐皓峰《刀与星辰》
二○一三年秋天我一口气读完《大日坛城》,立意修习围棋,未偿所愿。果能习得一招半式,似乎也找不到人对弈。
这一年亦看了徐皓峰编剧的《一代宗师》,看了自编自导的《倭寇的踪迹》,竟感觉后一部比王家卫还好,更神神叨叨,可是也更黑色幽默。话只说三四分,其它全靠猜,像一场心甘情愿合谋的游戏。现在是《道士下山》也在拍了,料不定陈凯歌会拍出怎样的新神话。
而徐皓峰安之若素,还在学院里做个隐士,讲他所思考的江湖,所理解的武艺。同时写诸如“刀与星辰被洗掉,似乎从未存在过。之后的生命段落,都有别样的标志,生命很容易被标志”这样洗练而又睿智的无声叹息。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这另一个钱先生,其实即是钱锺书的本家,长一辈。也即杨绛《车过古战场——遣忆与钱穆先生同行赴京》里所说的那个钱穆。二钱都在无锡长大,都怀古而不泥古。大钱成名更早,而在陆上得大名则在被围了城的钱默存之后,生之荒谬可见一斑。
我最爱的却是他那本《中国史学名著》,大约是读的第一本钱穆,又反复读了许多遍的缘故。至今记得在三百公里外的山城一个平房,将自己关在三十七八度的屋子里,挥汗如雨读旧史。黎明掩卷,推门而出,独立在场坝上,迎面看到渐次苏醒的城池,深信我们存留的这个世界,和既经的时代并无二致:要成就的终会成就,要毁灭的也必将毁灭。
二○一四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