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评价”的义和团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wuf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清末民初的早期“启蒙”语境,再到接下来的“反西方”冷战语境、“反封建”新启蒙语境、“反激进主义”学术语境,每一次语境的变化,都导致义和团运动所呈现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今年是义和团运动110周年。这110年来,我们是如何认识义和团,其中又有怎样的波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山东大学苏位智教授。
  
  《看历史》:国内对义和团的研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起步的?
  苏位智:建国之初中国史学会成立,很重视中国近代史上三大革命斗争高潮的研究。义和团运动是第二斗争高潮,中国史学会把这个斗争高潮请山东史学会来承担,因为按照传统的看法,义和团运动发生于山东。
  1958年,全社会又兴起了编写家史、厂史、社史和村史等的“新四史”活动,山东大学历史系把对义和团的调查和这个“新四史”活动结合起来,发动历史系师生深入到鲁冀苏皖四省区,分别在1960和1966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取得了近一百万字的口述资料。当时很多参与过和经历过义和团运动的人都还健在。山大对义和团的研究就是从田野调查起步的。“文革”期间,此项调查中断了。从1980年到1995年,山大历史系又进行了7次田野调查,其中两次分别与日本和英国学者联合调查。路遥教授几乎参加了田野调查的全过程。
   田野调查对义和团的内部构成、源流、人员成分以及他们的信仰都有反映,1980年出版了24万字的《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
  到2000年义和团运动100周年时,我们就把这些调查资料全部整理出来,又出版了110万字上下两卷的《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立足于这些调查,路遥先生做了义和团运动起源的研究。
  
  《看历史》:相比于以前,现在国内外学界,学界和宗教界在看待义和团时,都有了哪些共识?
  苏位智:共识当然是越来越多的。比如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如果把义和团放在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大背景下考察,其合理性应当肯定。北京外国语大学姚斌博士的新著《拳民形象在美国——义和团运动的跨国影响》对此作了深刻分析。又如,游学欧美的知名学者相蓝欣所著的《义和团战争的起源》和我们写的《八国联军侵华史》在很多方面都不谋而合。再比如,台湾教区单国玺枢机主教也认为,在清末很多传教士的做法也有不对的地方。2004年,单主教在台湾辅仁大学举行的“义和团运动与中国基督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了题为《承认错误 澄清误解》的发言,在这个发言中他提到“19世纪至20世纪初一些传教士的问题是:那是一个民族主义思想高涨的年代,来自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的传教士,不可能不受时代潮流的影响……我们也必须诚恳承认当时一些传教士犯下的错误。这些传教士们不够尊重中国文化,不够理解中国习俗,不够融入中国社会。在西方文化的优越感下,一些传教士盛气凌人的态度也是一种错误;因为骄傲,自以为了解民教之间复杂的恩怨,不够审慎地涉入诉讼,想要调解纠纷,也是错误。而有些传教士更进一步,以为凭借干涉诉讼,可作为帮助一些人入教的想法,则是更大的错误。”
  这都是一些难得的共识。我曾为参加德国举办的“纪念尉礼贤诞辰12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供过一篇题为《传教士•公正舆论•教案——由义和团时期的卫礼贤所想到的》的文章。卫礼贤是一位1899年5月来华的德国新教传教组织同善会的传教士,他在当时的传教士里表现是极为杰出的。他认为,阻碍基督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并不是其教义的宗教性与当地宗教的不相容,而在于大多数传教士没有采取如何使基督教尽快本土化的传教方法。他在中国传教时非常注重三个方面:不赞成使用武力来维持教会工作;主张教会工作必须与当地的国情相适应;主张传教士的传教动机和教徒的入教动机均须端正。在20世纪20年代,他又预见到“东西方的交流现在又重新开始了”,并且这种交流“效果一定会是出人意料的”。
   《看历史》:现在还有哪些观念制约着大家看待义和团?
  苏位智:最主要的观念是要在弄清史实的基础上,把握全面、动态的研究方法。在早期的研究中之所以分歧比共识多,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中外都存在这方面问题,不仅学者存在,媒体和民众更存在。
  比如义和团的“反帝”,其实在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中国人的头脑里还没有“帝国主义”的概念。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义和团运动有“反帝”的行为表现,但是要说运动参加者有明确的“反帝”意识,那是谈不上的。
  历史是很复杂的。关于义和团最大的功绩,有人说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这种说法有其合理的成份,但并不全面。近代中国之所以没有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殖民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义和团的功绩之外,至少还要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他们明争暗斗,未能在瓜分上达成一致意见。
  应当指出的是,义和团课题在中外研究者层面的分歧已经越来越小,而义和团的负面影响在民众(尤其是西方国家民众)层面还是相当存在的。其主要原因还是“史实”不完全清楚,从开始到现在耳闻目睹的多是不全面不客观的宣传报道。如何更好地正视历史和发展现实,是中外各界人士的共同责任和期盼。■
其他文献
他们是当年肩负使命,在台湾秘密潜伏的人。在当年台湾当局的口径中,他们是“匪谍”、“共谍”,在海峡对岸的记忆中,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字──台湾地下党。    20世纪中叶,对台湾和大陆来讲都是历史的十字路口。风云变幻、波澜诡谲的历史大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爱恨情仇。岁月慢慢流逝,一群为理想奋斗拼搏,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人,几乎隐没在历史的深处。他们是当年肩负使命,在台湾秘密潜伏的人。在当年台湾当局的口径中,他
期刊
炒股,是蒋介石早年生活当中,饶富传奇色彩,也是备受外界争议的一段经历。他在尚未闻达之时,为“革命需要”,有炒股的经历,只是蒋氏后来责负方面,乃至国家领袖,自不免避讳谈这段陈迹。    炒股,成为蒋介石早年生活当中,饶富传奇色彩,也是备受外界争议的一段经历。蒋氏贩盐起家,蒋先生观念当中较无传统视商人为“四民之末”的鄙夷心态,所以,他在尚未闻达之时,为“革命需要”,乃有炒股的经历,其实亦并不足为奇,只
期刊
1917年春天的威海卫,山东莱芜牛泉镇上裕村农民毕粹德背着行李默默地站在队伍里,等待登船。此时的他对于将要去的地方、将要做的事是茫然无措的,他也完全没有预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在历史的某处留下重重的痕迹。他心中唯一笃定的是当他再次回到山东老家时,家中一岁的儿子一定长很高了。  然而,当他再次见到来自家乡的人,已经是九十多年后了。此刻,他长眠在法国索姆省博朗古的小村庄里,墓碑上刻着“编号97237,卒于1
期刊
第十一期  主讲人:张昌余教授(著名辞赋家、国学家)  时间:2009年5月17日14:30  地点:成都杜甫草堂  宋代文人邵博曾赞美说:“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孙中山先生说:“惟蜀有才,奇瑰磊落。”四川山水之“灵”赋予了四川人才之“杰”,北宋四川眉州人苏轼就是其中之典范。该讲座从“博采众善的才士”、 “机敏超凡的智士”、“刚柔兼济的豪士”、 “胸襟阔大的贤士”、“乐
期刊
口罩在我们与世界之间建起一道隔离墙,带给我们安全感,同时也在散布一种恐惧的气氛。回溯口罩的历史,也是回顾医学卫生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对抗疾病的历史与消解恐惧的历史。    中国古代发明?  古代的口罩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脸上绑块布片就成。日本忍者的面罩看上去更精致一些,包得更严实。他们的目的与卫生事业无关,跟当今明星有得一比:让人认不出来。  另外一些古人脸上遮块布的目的就高尚得多。历史记载最早的
期刊
老家具让人们重新找回那种“诗意地居住”的感觉,古典家具也成为个性的表现。在新居里置几件古色古香的老家具,已成为一种时尚。    2009年4月结束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有一场“古韵凝香──别古藏明代御制家具”的专场拍卖。其中一对刻有“大明万历年制款”的雕金漆“云龙争珠”图的高足架格,拍出了1186万元的高价。差不多在十多年前,这对柜子曾出现在北京的古玩市场,当时价格不过十几万。而仅仅是在香港苏富比拍
期刊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8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所含的东莞农民工的调查显示,最近15年来东莞农民工工资年均增速不足5%,超两成在莞农民工收入仅千元以下。而与此同时,中国的GDP年增长在两位数上下。而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的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根据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也并不算太高。在这种背景下,东莞工资滞后于经济增长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这种东
期刊
1615年,《利玛窦中国札记》在罗马首次出版,从此,耶稣会士的中国信息开始源源不断流向西方。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把一个物产丰饶,犹如“天堂”的中国介绍给欧洲;利玛窦和他的弟兄们,则将一个文化的中国展现在西方人面前。这个中国对了欧洲的胃口,“东西方初恋般美好的时代”逐渐展开。文/国家历史记者 非飞  1577年5月18日,一个意大利年轻人随印度传教团一道,从罗马去里斯本,再转道果阿,然后来中国。这
期刊
《周围的事》 导演:桥口亮辅 主演: 木村多江、利利弗兰奇、倍赏美津子    《穷得只剩下钱》  导演:里奇梅塔  演员:鲁宾德纳格拉、纳瑟鲁丁萨、希玛比斯瓦斯  本片是反映当代印度社会问题的写实片,剧情描述新德里三轮车司机阿默为人忠厚尽责,一天,阿默搭载了一名貌似游民、满口牢骚的老翁,在面对无理的要求时,阿默仍然不亢不卑地应对。阿默的善行让老翁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他竟修改遗嘱将家财都赠予阿默。印度
期刊
《建筑的故事》  作者:(英)乔纳森格兰西  译者:罗德胤、张澜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9-04  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建筑普及书。本书所讲述的,是上自公元前7000年前的美索布达米亚,下至21世纪全球范围内的建筑。在这个不断被重新认识的世界建筑的历史长河中,流行评论人乔纳森格兰西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激动人心的五千年辉煌的建筑之旅,从古代的苏美尔到当今玻璃和钢结构的壮丽城市景观,一路体验佛教之和谐、巴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