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服务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务、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和整个城市文明程度、保持城市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保障。近几年,随着全国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广西的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在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在新形势下完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是当前广西社区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广西城市社区服务的现状
1、广西城市社区服务所取得的成绩
广西初具规模的城市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迄今大致经历20世纪50至80年代中期的单项组织建设探索、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期多项社区发展和2000年至今的社区建设整体推进等3个重要发展阶段,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社区组织体系。从自治区到各个城区均先后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对社区服务进行全局性规划,加强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加大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明确了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是指导和协助的关系。许多社区服务工作得到加强,从起步阶段的单项服务扩展成了系列化服务,包括家务劳动服务、生活救济服务等几十项服务,不仅便民利民,而且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由于广西的城市社区服务建设得到广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几年来,广西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非常好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促进广西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会进入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
2、广西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广西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比较困难,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按照自治区民政厅制定的《广西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的规定,社区服务的经费来源:一是政府资助,二是居委会从事经济活动年收入的2%,三是当地社会福利有奖募捐自留福利资金的60%,四是社区服务的有偿服务收入。但从实施情况来看,许多调查表明,社区经费绝大部分仍然靠政府财政划拨,其它资金来源较少,而中央和地方对社区服务的投入又微乎其微,按人口平均值根本无法与欧美国家相比。
(2)尽管存在着广大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普遍需求,但是,相当一部分居民家庭尚不具备满足这些需求的现实支付能力。当今我区居民家庭的收入分布很不均衡,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目前还无力实现“花钱买劳务”、“花钱买轻松”的潇洒生活理想。另有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尽管有些“余钱剩米”,但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很健全,预期收入难以预料的今天,也不敢倾其大部分储蓄购买服务。于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寄希望于社区提供无偿服务或低偿服务,他们在许多有偿服务项目面前望而却步,从而势必制约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3)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就目前而言,我区城市直接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等。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训练,不能很好的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使得一些服务设施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4)社区服务体制不顺,社区综合管理职能不强,缺乏整体性。由于职能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民政、工商、税务、市政、公安等部门都实行条块管理模式,部门之间、市与城区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机的协调配合,致使社区建设与管理处于弱化状态,各项工作和各种关系扯不清理还乱。另外,随着城区面积的日益扩大和地市的撤并,城区、街道、社区属地管理产生了一些不应有的死角和盲点。如属地相当多的单位,生活小区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特别是原来的小区和老式企业厂区,建设和管理混乱无序,成为“三不管”地区,成为超生、治安案件多发地。
(5)社区服务建设的地方特色不明显。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一直以来团结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社区内各民族聚居的状况继续延续。如何更好地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为丰富社区的文化事业增添其特色,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广西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对内地许多大城市,广西的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加之多民族杂居的特点,在城市化发展,特别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除了应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发展经验外,还应开辟一条能反映其独特性的发展道路,不断完善自身体系建设。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基本原则
在我区,社区服务是为社区成员提供服务,因此,以人为本、服务社区是社区服务的最基本原则。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就要把不断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社区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促进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社区的重要目标,要把维护和增进社区最广大成员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社区服务的最高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把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底。
当前社区服务的种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公益性的社区服务,二类是经营性社区服务,三类是互助型社区服务。我区社区服务已由最初的以满足民政对象的社会化服务,扩展到为特殊困难群体和大多数居民服务。因此,抓好社区服务必须要贴近生活,以满足居民的真实需要为目的来开设服务项目。如社区便民商业服务、社区科教服务、社区体育服务、社区法律服务、社区计划生育服务、社区再就业服务。
(2)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经费开支列入城区财政年度预算,市、城区两级财政按一定的比例负担解决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经费及其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市、城区采取“基数不变、适当增加”的办法,每年划出社区建设发展专用基金,用于社区重点项目的投入,并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投入机制。
广泛发动社区各界采取捐款赞助、捐物资助、智力投入等多种开发自身资源形式,共同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有效投入。坚持“谁出资,谁受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用市场化动作的方式,引进单位或个人出资,盘活社区资源,发展社区经济,实现社区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全面开展社区建设找到有力的支撑点。
(3)完善社区就业管理,提高社区失业、待业人员能力和素质,促进社区就业和再就业
街道和居委会层次的社区就业管理机构要把基础工作规范化,要入户摸底调查,实行微机动态管理,做到对辖区内的从业和待业人员底数清、情况明,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援助,建立社区就业情况分析和开发服务项目分析,积极开展用工信息交流、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择业指导等工作。另外,可以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多角度、多形式地宣传社区就业形式和就业政策;及时发现、挖掘开展社区就业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采取召开经验交流会、培训研讨会、现场观摩会、组织学习等形式,进行推广,并大力宣传在社区中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典型人物,运用身边人说身边事,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再就业。
(4)借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行,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使社区服务逐步实现产业化和网络化
应抓住机遇,利用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机会,吸引各种商业投资尤其是东南亚的外资投资到第三产业中,投资到社区服务事业中。使社区服务逐步从简单化、低层次、劳力型向高层次、智力型、综合性发展,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法律、医疗、保健、信息、中介等全方位推进,努力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科学合理、层次多样、发展有序的现代产业结构链。就要适应这一要求,就要建立起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在经营中求生存,促发展。将社区服务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来培植,加快制定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政策,为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要大胆引入市场机制,由政府包办向政府为主,多方参与的市场化经营转变,积极引导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可以用闲置资产参与,也可以用经济援助、人力合作的方式参与。
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还在于其服务网络的健全和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要根据国内外先进城区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重新规划各地的社区服务工作,不断健全社区服务网点,增设便民利民的服务项目。利用现代手段逐步增加社区及其工作硬件的科技含量,以现代科技物质基础构建社区工作平台,利用现代城市发展起来的信息平台,建立社区宽带网、电视网、社区服务台网、社区治保网等,并与社区之外的有关公安、医院、工商、卫生、学校等有关部门以及其他社区联网,延伸社区服务的触角,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使社区居民直接享受到现代科技融入生活带来的便捷服务。
(5)构建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机制体系
一是要通过多种形式营造社区共建的氛围,使企事业单位认识到,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企事业单位把许多社会职能转移给社会,并不意味着这些单位要脱离社会,更不意味着这些单位要脱离所在的社区。而是在解脱社会事务的沉重负担以后,通过依托、参与、支持社区,充分利用良好的社会和社区环境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单位参与社区服务,走社区共建之路,是社会转型时期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关系的新发展;二是要坚持互利互惠,成果共享的原则,使企事业单位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能够分享服务成果,解决自身的部分需求,促进自身事业的发展;三是要在不断探索、总结共建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机制体系,把社区共建逐步推向制度化阶段。
(6)组织各项体育、娱乐活动,不断增加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
许多城市社区的居民均有共同的感受,认为居住在城市比居住在农村更孤独、更寂寞。原因很多,主要在于在城市中工作的人们缺少彼此的沟通、交往。如果在社区内多举办一些居民喜闻乐见、群众普遍参与的文化活动,那么居民之间的交流平台就得以搭建。而广西属于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各民族均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如壮族每年的“三月三”、瑶族的“盘王节”等。平时则可以在社区多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歌舞活动,强调群众的参与性,在自己熟悉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更好的促进彼此的沟通、交流,也弘扬了自己民族的文化。
广西城市社区服务的现状
1、广西城市社区服务所取得的成绩
广西初具规模的城市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迄今大致经历20世纪50至80年代中期的单项组织建设探索、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期多项社区发展和2000年至今的社区建设整体推进等3个重要发展阶段,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社区组织体系。从自治区到各个城区均先后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对社区服务进行全局性规划,加强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加大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明确了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是指导和协助的关系。许多社区服务工作得到加强,从起步阶段的单项服务扩展成了系列化服务,包括家务劳动服务、生活救济服务等几十项服务,不仅便民利民,而且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由于广西的城市社区服务建设得到广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几年来,广西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非常好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促进广西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会进入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
2、广西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广西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比较困难,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按照自治区民政厅制定的《广西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的规定,社区服务的经费来源:一是政府资助,二是居委会从事经济活动年收入的2%,三是当地社会福利有奖募捐自留福利资金的60%,四是社区服务的有偿服务收入。但从实施情况来看,许多调查表明,社区经费绝大部分仍然靠政府财政划拨,其它资金来源较少,而中央和地方对社区服务的投入又微乎其微,按人口平均值根本无法与欧美国家相比。
(2)尽管存在着广大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普遍需求,但是,相当一部分居民家庭尚不具备满足这些需求的现实支付能力。当今我区居民家庭的收入分布很不均衡,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目前还无力实现“花钱买劳务”、“花钱买轻松”的潇洒生活理想。另有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尽管有些“余钱剩米”,但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很健全,预期收入难以预料的今天,也不敢倾其大部分储蓄购买服务。于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寄希望于社区提供无偿服务或低偿服务,他们在许多有偿服务项目面前望而却步,从而势必制约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3)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就目前而言,我区城市直接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等。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训练,不能很好的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使得一些服务设施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4)社区服务体制不顺,社区综合管理职能不强,缺乏整体性。由于职能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民政、工商、税务、市政、公安等部门都实行条块管理模式,部门之间、市与城区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机的协调配合,致使社区建设与管理处于弱化状态,各项工作和各种关系扯不清理还乱。另外,随着城区面积的日益扩大和地市的撤并,城区、街道、社区属地管理产生了一些不应有的死角和盲点。如属地相当多的单位,生活小区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特别是原来的小区和老式企业厂区,建设和管理混乱无序,成为“三不管”地区,成为超生、治安案件多发地。
(5)社区服务建设的地方特色不明显。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一直以来团结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社区内各民族聚居的状况继续延续。如何更好地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为丰富社区的文化事业增添其特色,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广西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对内地许多大城市,广西的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加之多民族杂居的特点,在城市化发展,特别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除了应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发展经验外,还应开辟一条能反映其独特性的发展道路,不断完善自身体系建设。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基本原则
在我区,社区服务是为社区成员提供服务,因此,以人为本、服务社区是社区服务的最基本原则。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就要把不断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社区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促进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社区的重要目标,要把维护和增进社区最广大成员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社区服务的最高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把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底。
当前社区服务的种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公益性的社区服务,二类是经营性社区服务,三类是互助型社区服务。我区社区服务已由最初的以满足民政对象的社会化服务,扩展到为特殊困难群体和大多数居民服务。因此,抓好社区服务必须要贴近生活,以满足居民的真实需要为目的来开设服务项目。如社区便民商业服务、社区科教服务、社区体育服务、社区法律服务、社区计划生育服务、社区再就业服务。
(2)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经费开支列入城区财政年度预算,市、城区两级财政按一定的比例负担解决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经费及其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市、城区采取“基数不变、适当增加”的办法,每年划出社区建设发展专用基金,用于社区重点项目的投入,并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投入机制。
广泛发动社区各界采取捐款赞助、捐物资助、智力投入等多种开发自身资源形式,共同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有效投入。坚持“谁出资,谁受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用市场化动作的方式,引进单位或个人出资,盘活社区资源,发展社区经济,实现社区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全面开展社区建设找到有力的支撑点。
(3)完善社区就业管理,提高社区失业、待业人员能力和素质,促进社区就业和再就业
街道和居委会层次的社区就业管理机构要把基础工作规范化,要入户摸底调查,实行微机动态管理,做到对辖区内的从业和待业人员底数清、情况明,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援助,建立社区就业情况分析和开发服务项目分析,积极开展用工信息交流、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择业指导等工作。另外,可以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多角度、多形式地宣传社区就业形式和就业政策;及时发现、挖掘开展社区就业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采取召开经验交流会、培训研讨会、现场观摩会、组织学习等形式,进行推广,并大力宣传在社区中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典型人物,运用身边人说身边事,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再就业。
(4)借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行,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使社区服务逐步实现产业化和网络化
应抓住机遇,利用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机会,吸引各种商业投资尤其是东南亚的外资投资到第三产业中,投资到社区服务事业中。使社区服务逐步从简单化、低层次、劳力型向高层次、智力型、综合性发展,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法律、医疗、保健、信息、中介等全方位推进,努力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科学合理、层次多样、发展有序的现代产业结构链。就要适应这一要求,就要建立起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在经营中求生存,促发展。将社区服务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来培植,加快制定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政策,为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要大胆引入市场机制,由政府包办向政府为主,多方参与的市场化经营转变,积极引导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可以用闲置资产参与,也可以用经济援助、人力合作的方式参与。
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还在于其服务网络的健全和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要根据国内外先进城区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重新规划各地的社区服务工作,不断健全社区服务网点,增设便民利民的服务项目。利用现代手段逐步增加社区及其工作硬件的科技含量,以现代科技物质基础构建社区工作平台,利用现代城市发展起来的信息平台,建立社区宽带网、电视网、社区服务台网、社区治保网等,并与社区之外的有关公安、医院、工商、卫生、学校等有关部门以及其他社区联网,延伸社区服务的触角,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使社区居民直接享受到现代科技融入生活带来的便捷服务。
(5)构建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机制体系
一是要通过多种形式营造社区共建的氛围,使企事业单位认识到,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企事业单位把许多社会职能转移给社会,并不意味着这些单位要脱离社会,更不意味着这些单位要脱离所在的社区。而是在解脱社会事务的沉重负担以后,通过依托、参与、支持社区,充分利用良好的社会和社区环境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单位参与社区服务,走社区共建之路,是社会转型时期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关系的新发展;二是要坚持互利互惠,成果共享的原则,使企事业单位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能够分享服务成果,解决自身的部分需求,促进自身事业的发展;三是要在不断探索、总结共建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机制体系,把社区共建逐步推向制度化阶段。
(6)组织各项体育、娱乐活动,不断增加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
许多城市社区的居民均有共同的感受,认为居住在城市比居住在农村更孤独、更寂寞。原因很多,主要在于在城市中工作的人们缺少彼此的沟通、交往。如果在社区内多举办一些居民喜闻乐见、群众普遍参与的文化活动,那么居民之间的交流平台就得以搭建。而广西属于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各民族均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如壮族每年的“三月三”、瑶族的“盘王节”等。平时则可以在社区多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歌舞活动,强调群众的参与性,在自己熟悉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更好的促进彼此的沟通、交流,也弘扬了自己民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