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阶段,高校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在课程上也有了较大的改革。课程设置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实现部分,通识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点任务。虽然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推行通识教育理念,获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有很多亟待解决和改进的地方,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语文教育
引言
有国家制定的《高教法》和《教育法》做基础,高校拥有了很多教学上的独立自主权。高等教育正逐渐向大众化和社会化迈进,已经逐渐改变了过去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由于过去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高校重点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更注重“专业对口”。而现在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教育和素质提高,这就需要高校对课程布置做出很大的调整,通识教育理念就此被提出,并逐步投入建设中。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基本概念
通识教育一词来源于美国,目前有很多人投入到相关内容的研究中。通识教育宏观来讲,指向了本专业教育的部分教育,它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微观的通识教育是指新型大学教育理念,给高校学生实现全面的综合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具有全面的知识,塑造学生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当通识教育实行后,学生可以完全掌握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并根据对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兴趣,合理地选择自己的未来专业。当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后,还可以根据通识教育所学,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解社会的明确走向,更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我国的通识高等教育早在19世纪就开始推行,但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外国的教育模式被引进,各个大学开始重点培养各个专业的技能人才。这种模式将知识详细分类,缺乏对各类知识的全面了解和综合掌握,培养出的人才只具有单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理念已经和社会的需求产生脱节。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开展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大学推动通识教育,首先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外在模仿,要注重实质性的积累,通识教育的根本,首先在于能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可以走一条更有实质效果的道路——以建立通识教育的“共同核心课”以及建立“助教制度”这两个环节为中心,笔者以为这一道路是代价比较小,但收效比较大的稳健道路。这里涉及到的“共同核心课”一般指的是不分专业的公共课,具体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化科学。
二、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对语文教学定位不清晰
高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不清楚,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部分高校将语文教学当作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入,以语文知识教学为主,以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为辅。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有关历史、政治、哲学、社会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被中学语文教学所限制,突出不了高校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区别,无法彰显高校语文教育的特点。另外一方面,高校的语文教育模式只注重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单一研究,缺乏对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包含。这种教育模式只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语文知识传授。
(二)语文教学观念陈旧、教材内容不新颖
目前高校语文教学的观念过于陈旧,教材内容也不新颖。部分高校教师沿用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着教案照本宣科,降低学生听课情绪,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同时,高校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多年不变,组织和形式上不新颖,理论知识比例较大,缺乏实践性。此外,高校语文的评价及考核方式和高校的教育理念不匹配,不能培养学生的研究性精神,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对语文教学不重视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很多学生已经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已经消失殆尽。学生普遍存在一个误解,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在小学、初中、高中对语文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语文的学习常常是熟读和背诵句子、段落,掌握一定的语文分析能力,涉猎一些文学名著,渐渐使自己对语文丧失了兴趣。却不知每阶段的语文学习都是各部分知识的掌握,后一阶段的语文学习可以提高上一阶段语文的掌握水平。有的学生认为语文使用的机会不多,只需掌握基础即可,将精力集中在其他学科上,降低了对语文学习的斗志,更不用说刻板严肃的课堂教学了。
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培养通识教育理念,加强通识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维,当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而产生的。因此,需要先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内容,才能正确树立自我通识教育的思维,正确看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的影响和联系,才能起到最终成功构建通识教育体系的目的。通识教育倡导我们秉承“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看成教育行为的主体,使学生能够自由、综合地全面发展。
由于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在各个高校之间,领导和教师缺乏对通识教育理念的沟通,甚至有的通识教育的具体实行者——教师都不完全掌握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思想。这时,通识教育一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高校之间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共识需要尽快达成,这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高校需要采纳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来培养新一代的大学生,推动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的发展。
(二)设立相应保障机制,促进通识教育前进
一种新的理念的推行需要坚实的保障体系来支持,通识教育的顺利推行也需要相关部门全方位地深入合作。完善的保障机制可以给通识教育理念的推行做后盾,确保通识教育理念取得更好的效果。设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首先,政府部门要建立相关的通识教育组织,由这个组织来制定通识教育的大方向、通识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实施方法、评价体系、费用的来源和相关支持;其次,通识教育的推进不是单方面的努力,需要很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教育部门的政策只起带头作用,真正的实施者是各个高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各个高校需要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同时有效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水平;最后,想要达到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需要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对通识教育的效果做出合理判断。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语文教育
引言
有国家制定的《高教法》和《教育法》做基础,高校拥有了很多教学上的独立自主权。高等教育正逐渐向大众化和社会化迈进,已经逐渐改变了过去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由于过去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高校重点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更注重“专业对口”。而现在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教育和素质提高,这就需要高校对课程布置做出很大的调整,通识教育理念就此被提出,并逐步投入建设中。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基本概念
通识教育一词来源于美国,目前有很多人投入到相关内容的研究中。通识教育宏观来讲,指向了本专业教育的部分教育,它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微观的通识教育是指新型大学教育理念,给高校学生实现全面的综合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具有全面的知识,塑造学生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当通识教育实行后,学生可以完全掌握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并根据对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兴趣,合理地选择自己的未来专业。当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后,还可以根据通识教育所学,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解社会的明确走向,更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我国的通识高等教育早在19世纪就开始推行,但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外国的教育模式被引进,各个大学开始重点培养各个专业的技能人才。这种模式将知识详细分类,缺乏对各类知识的全面了解和综合掌握,培养出的人才只具有单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理念已经和社会的需求产生脱节。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开展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大学推动通识教育,首先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外在模仿,要注重实质性的积累,通识教育的根本,首先在于能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可以走一条更有实质效果的道路——以建立通识教育的“共同核心课”以及建立“助教制度”这两个环节为中心,笔者以为这一道路是代价比较小,但收效比较大的稳健道路。这里涉及到的“共同核心课”一般指的是不分专业的公共课,具体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化科学。
二、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对语文教学定位不清晰
高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不清楚,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部分高校将语文教学当作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入,以语文知识教学为主,以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为辅。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有关历史、政治、哲学、社会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被中学语文教学所限制,突出不了高校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区别,无法彰显高校语文教育的特点。另外一方面,高校的语文教育模式只注重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单一研究,缺乏对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包含。这种教育模式只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语文知识传授。
(二)语文教学观念陈旧、教材内容不新颖
目前高校语文教学的观念过于陈旧,教材内容也不新颖。部分高校教师沿用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着教案照本宣科,降低学生听课情绪,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同时,高校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多年不变,组织和形式上不新颖,理论知识比例较大,缺乏实践性。此外,高校语文的评价及考核方式和高校的教育理念不匹配,不能培养学生的研究性精神,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对语文教学不重视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很多学生已经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已经消失殆尽。学生普遍存在一个误解,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在小学、初中、高中对语文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语文的学习常常是熟读和背诵句子、段落,掌握一定的语文分析能力,涉猎一些文学名著,渐渐使自己对语文丧失了兴趣。却不知每阶段的语文学习都是各部分知识的掌握,后一阶段的语文学习可以提高上一阶段语文的掌握水平。有的学生认为语文使用的机会不多,只需掌握基础即可,将精力集中在其他学科上,降低了对语文学习的斗志,更不用说刻板严肃的课堂教学了。
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培养通识教育理念,加强通识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维,当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而产生的。因此,需要先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内容,才能正确树立自我通识教育的思维,正确看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的影响和联系,才能起到最终成功构建通识教育体系的目的。通识教育倡导我们秉承“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看成教育行为的主体,使学生能够自由、综合地全面发展。
由于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在各个高校之间,领导和教师缺乏对通识教育理念的沟通,甚至有的通识教育的具体实行者——教师都不完全掌握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思想。这时,通识教育一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高校之间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共识需要尽快达成,这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高校需要采纳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来培养新一代的大学生,推动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的发展。
(二)设立相应保障机制,促进通识教育前进
一种新的理念的推行需要坚实的保障体系来支持,通识教育的顺利推行也需要相关部门全方位地深入合作。完善的保障机制可以给通识教育理念的推行做后盾,确保通识教育理念取得更好的效果。设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首先,政府部门要建立相关的通识教育组织,由这个组织来制定通识教育的大方向、通识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实施方法、评价体系、费用的来源和相关支持;其次,通识教育的推进不是单方面的努力,需要很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教育部门的政策只起带头作用,真正的实施者是各个高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各个高校需要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同时有效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水平;最后,想要达到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需要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对通识教育的效果做出合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