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发展。公众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4-0086-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位一体”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变化,彰显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是一项跨越多个部门和领域,造福全社会的长期的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领域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各方面共同参与行动,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其发展目标。
一、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指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生态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和实施过程,参与一切创造生态文明成果的实践活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是人类继以往的原始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最新的文明形态,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纵观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走过了畏惧和崇拜自然的原始狩猎文明,走出了顺从和依靠自然的农业文明,步入了竭力开发和力图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和提高。与此同时,工业文明也产生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这就迫使人们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面对种种来自大自然的报复,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对工业文明进行扬弃并取代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人类需要确立一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环境与发展会议》(199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02年)和《可持续发展大会》(2012年),是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四次重要会议,标志着生态文明观被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充分表明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共识逐渐确立。因此,走进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顺应人类文明迎接生态时代到来的必然趋势。
第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发展,需要重视和发挥每个公民个体意志的“总合力”作用,产生生态文明建设合力的整体功能和效果。恩格斯晚年提出关于社会发展的合力思想时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①恩格斯不仅提出了个体意志合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思想,而且提出了包含个体意志合力的“总合力”思想。系统是由一个个部分有机结合组成的整体,整体性能的发挥依赖于每个部分性能的协调发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跨越多个部门和领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由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推动和发展,需要重视各种动力因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社会公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它包含了每一个社会公众。只有每个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发挥出自己的基础力量作用,形成社会上每个个体意志合力的“总合力”,才能综合产生出社会合力的整体功能和效果,形成正向子系统效应,从而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整体性能优化,使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地向前推进。
第三,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被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美丽中国”就是要还人民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美丽中国”不仅承载着中国人对世界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种责任,是中国政府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行动的再一次体现,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一种愿望。“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习近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②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作用,投身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建设成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建设“美丽中国”事业的兴衰成败,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是21世纪赋予公众的新的时代责任。
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政府开始逐渐加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目前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参与意识不断觉醒和深化,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不断加强,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我国环境教育还没有普及,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忽视对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培育,社会公众总体上受环境教育程度并不高,对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了解尚欠缺。不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还存在误区,例如简单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甚至有人还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经济发展。不少群众没有认识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一些群众甚至还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政府的事情,是政府的责任,与己无关,个人微不足道的力量起不到什么作用。由于缺乏环境意识,对生态的认知存在许多不足,公众对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缺乏了解,很多情况下,公众知道某些行为会破坏环境,但却不知道破坏环境会带来什么后果,普通公众对此可以做些什么。
第二,参与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大多数公众还缺乏一定的生态科学与生态文明的知识,这严重限制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绿色消费状况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根据一项关于上海市绿色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面对一道关于什么是绿色消费的选择题,有86.08%的市民回答错误或不够正确;同时有43.67%的市民认为提倡绿色消费,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进行绿色消费教育和普及绿色消费知识,加大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或素质等。③公众生态意识低下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还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的社会公众个体之间的收入水平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部分地区部分居民还处在贫困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人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尽快改变自己的生活面貌,对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很少给予关注,或者根本不考虑。比如,虽然一些居民也知道消费绿色产品有利于身体健康,但考虑到绿色产品的价格比较高,自己的经济能力有限,在消费的过程中,不得不选择价格比较低廉的产品。根据课题组一项调查显示,居民的收入水平同其绿色产品实际购买量成正比,调查中8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选择购买绿色产品的主要原因是其价格太高,这也导致人们对绿色产品望而却步,致使绿色产品的销售市场需求不足,严重挫伤了我国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积极性,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参与动力不足。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是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一些公众关心更多的是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很少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他们认识不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自己行为上存在关系;并且对于许多普通社会公众来说,现实利益和多年生活习惯很难被轻易改变,这样就导致公众对于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积极,缺乏足够的动力,甚至一些人认为个人力量微不足道,难以影响大局。例如,2008年我国政府出台了“限塑令”,但据《人民日报》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接近60%的人反对超市不提供免费购物袋,理由是会给生活造成许多不便。这说明即使大多数人知道使用塑料袋对环境有害,但由于它触犯了公众的眼前利益,所以也会被拒绝。公众参与环保可能在短期内付出代价,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得不到回报,也就是说,公众参与环保所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回报往往不成比例,因而导致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不足,民间资源得不到充分调动。许多环保非政府组织因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在政策和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很难持续开展有效活动。
三、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政府是主导力量,企业是重要力量,而公众则是基础力量。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中流砥柱,必须开辟绿色通道,大力推动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难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1.公众从经济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公众从经济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公众要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它要求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要考虑和计算生态环境成本,遵守生态经济规律,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公众从经济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覆盖了社会公众的每一个个体。作为生产者要采取有利于环保的生产方式,实施绿色生产,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作为经营者要将生态效益放在重要位置,采用绿色产品标志和绿色注册商标,对产品进行无污染的美观适用的绿色包装,坚持和推广绿色营销。坚持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是人们把生态文明观念融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具体实践。绿色采购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上的采购观,④是一种以源头控制的方式减少环境负面影响的采购行为。绿色采购有利于产品使用后的再循环、再使用,减少企业后期治理成本。而作为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首先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受生态意识影响引起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在消费时逐渐开始注重商品是否有益人体健康、是否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是否满足生态需要。这种具有生态意识的绿色消费行为是人们消费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公众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会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在消费观念上,社会公众作为消费者要树立和厉行勤俭节约意识,坚持适度消费和节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同时,在消费时要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绿色产品标识、提供绿色服务、其生产营销过程体现环保原则的绿色商品,要拒绝那些以浪费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为代价的非绿色商品。
第二,在消费品的选择上,公众应选择那些有助于身体健康的产品。要拒绝采购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等环节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商品。要选择采购那些资源能源利用率高、使用清洁能源和清洁原料、生产过程清洁、废物产生少、环境污染小或者没有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使用后的废物便于回收再利用的产品。⑤例如,多购买可循环使用的商品,尽量少购买和使用一次性商品。
第三,在消费过程中,公众应注重废弃物的处理。公众应尽量做到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提高商品利用率,同时在处理垃圾时要科学分类排放,以利于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 2.公众从政治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公众从政治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公众在参与政治活动时要坚持以生态文明作为内在指导原则,通过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政府的决策和管理。公众从政治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过程主要包括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四个部分。
第一,在政治选举中个人投票倾向突出生态文明因素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公众在政治选举投票时,应当关注候选人有关生态文明的政策主张和绩效(候选人在向选民述职时,应包含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要使选举出来的领导干部能够代表自己的生态权益。对于不能有效履行其生态职责的领导干部要及时进行问责,必要时可以罢免。这种“生态选举”是公众生态需求的政治表达,同时也能促使领导干部树立生态文明观,更加重视和更好地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责。
第二,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政府决策中表达自己的生态诉求是公众从政治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为了引导和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环保部门应公开环境信息和征求公众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等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和咨询专家意见。其中听证会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组织形式。公众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政府决策中,特别是在关于自身生态利益的决策时,更应积极发表意见,在政府决策之前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生态诉求,并努力使之影响政府决策。
第三,参与生态文明制度的制定过程。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政府可以把一部分环境管理职能转移给社会,可以让公众参与到政府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参与到环境管理的过程中。例如,成立生态自治组织,针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民间环保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可以适当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既是对政府环境管理的有效补充,也是对政府环境管理的监督。但目前我国还基本上没有保证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公众如何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还在探索之中。公众通过政治行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制度得到践行、实施和监督的表现。同时,现阶段在我国,公众积极的政治参与可以有效发现现行生态文明制度的不足和缺陷,从而对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第四,监督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已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保护行为的监督;二是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责任主体进行监督和干涉,要求其停止破坏环境的行为并负起责任,直至发起司法机关公诉;三是对生态环境有潜在危险的、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一切行为进行监督,督促其改变行为方案,避免生态破坏。公众应当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积极监督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针对政府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损害公众生态权益的行为,要敢于举报。公众还应参与到生态责任的追究和生态建设评议中。如美国规定,民间环保组织可以作为原告提起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责任方的诉讼。我国也应进行积极探索,使民间环保组织和志愿者组织作为法人承担一定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3.公众从文化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公众从文化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公众在参与文化活动时要以“生态”作为自己的内在指导原则,积极参与生态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生态文化,其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生态素养的生态公民。因此,必须大力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化建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生态文化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强化生态意识与参与观念。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要培养生态意识,践行生态价值观念,把生态价值导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生态价值导向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每个个体形成健康的生态价值观念,自觉成为生态公民。二是要营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和生态文化氛围,从而建立全社会主导性的生态价值观,用以影响和指导公众个体生态价值观念的形成。三是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观念,从我做起,通过个体行为增加他人感知,从而互相影响,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要掌握生态科学知识,努力成为“生态公民”。掌握一定的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知识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支撑,是公众养成生态意识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能力与素质的必然要求。公众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生态科学基本原理和生态文明知识,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蕴含的革命性变革,认识到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参与,认识到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承担“绿色责任”是21世纪赋予公众的新的时代责任。公众只有努力掌握生态知识,成为“生态公民”,才能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第三,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个体差异巨大,因此,要加大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的力度。宣传教育不仅可以使人们掌握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以及环境保护的技术知识等,而且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生态参与意识。宣传教育的主体不应该仅仅是政府、学校和媒体,还应该是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人们在生活中的思想行为是可以影响到其他人的,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通过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来感召其他人,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理念。
第四,媒体和文化工作者应积极承担生态文明的宣传责任。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其话语主导权和话题引导权作用,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生态环境教育,通过广泛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让生态文明的理念与行为深入人心,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工作者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创新生态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同时注意生态思想表达的通俗化,用优秀的作品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要通过塑造公众的生态文明形象提升生态文化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公众从社会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公众从社会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公众的社会生活行为要遵循生态规律,积极参与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互促进,互利共生,使人获得生态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通过参加环保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个体加入一定的组织,可以使每个个体的力量得到更大的发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公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组织建立和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并能强化环保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地位。环保组织借助公众参与吸纳社会闲散力量使其组织化体系化,宣扬环保理念,开展有目的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可以使公众个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力量得到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的发挥。环保组织要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认识到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明确组织目标和活动宗旨,做好成员登记、组织活动、组织发展等工作;要大力吸收符合组织需求的群众进入,加强环保专业能力培训和锻炼;要大力开展富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环保和生态精品活动,在扩大自身影响力和强化自身功能发挥的同时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公众应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中,小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节约水电,大到植树造林、参加各种环保活动。公众要积极参与和组织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等生态环保系列活动,在具体实践中要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每个个体的努力,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向,使人们获得生态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8—479页。
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③李正明、孙子捷、谢媛:《对上海市绿色消费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④侯方淼:《绿色采购发展及对我国推进绿色采购的思考》,《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1期。
⑤胥树凡:《绿色采购和消费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经济》2010年第1期。
责任编辑:思 齐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4-0086-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位一体”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变化,彰显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是一项跨越多个部门和领域,造福全社会的长期的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领域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各方面共同参与行动,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其发展目标。
一、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指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生态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和实施过程,参与一切创造生态文明成果的实践活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是人类继以往的原始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最新的文明形态,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纵观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走过了畏惧和崇拜自然的原始狩猎文明,走出了顺从和依靠自然的农业文明,步入了竭力开发和力图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和提高。与此同时,工业文明也产生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这就迫使人们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面对种种来自大自然的报复,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对工业文明进行扬弃并取代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人类需要确立一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环境与发展会议》(199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02年)和《可持续发展大会》(2012年),是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四次重要会议,标志着生态文明观被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充分表明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共识逐渐确立。因此,走进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顺应人类文明迎接生态时代到来的必然趋势。
第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发展,需要重视和发挥每个公民个体意志的“总合力”作用,产生生态文明建设合力的整体功能和效果。恩格斯晚年提出关于社会发展的合力思想时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①恩格斯不仅提出了个体意志合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思想,而且提出了包含个体意志合力的“总合力”思想。系统是由一个个部分有机结合组成的整体,整体性能的发挥依赖于每个部分性能的协调发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跨越多个部门和领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由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推动和发展,需要重视各种动力因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社会公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它包含了每一个社会公众。只有每个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发挥出自己的基础力量作用,形成社会上每个个体意志合力的“总合力”,才能综合产生出社会合力的整体功能和效果,形成正向子系统效应,从而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整体性能优化,使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地向前推进。
第三,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被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美丽中国”就是要还人民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美丽中国”不仅承载着中国人对世界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种责任,是中国政府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行动的再一次体现,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一种愿望。“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习近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②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作用,投身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建设成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建设“美丽中国”事业的兴衰成败,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是21世纪赋予公众的新的时代责任。
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政府开始逐渐加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目前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参与意识不断觉醒和深化,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不断加强,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我国环境教育还没有普及,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忽视对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培育,社会公众总体上受环境教育程度并不高,对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了解尚欠缺。不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还存在误区,例如简单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甚至有人还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经济发展。不少群众没有认识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一些群众甚至还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政府的事情,是政府的责任,与己无关,个人微不足道的力量起不到什么作用。由于缺乏环境意识,对生态的认知存在许多不足,公众对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缺乏了解,很多情况下,公众知道某些行为会破坏环境,但却不知道破坏环境会带来什么后果,普通公众对此可以做些什么。
第二,参与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大多数公众还缺乏一定的生态科学与生态文明的知识,这严重限制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绿色消费状况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根据一项关于上海市绿色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面对一道关于什么是绿色消费的选择题,有86.08%的市民回答错误或不够正确;同时有43.67%的市民认为提倡绿色消费,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进行绿色消费教育和普及绿色消费知识,加大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或素质等。③公众生态意识低下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还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的社会公众个体之间的收入水平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部分地区部分居民还处在贫困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人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尽快改变自己的生活面貌,对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很少给予关注,或者根本不考虑。比如,虽然一些居民也知道消费绿色产品有利于身体健康,但考虑到绿色产品的价格比较高,自己的经济能力有限,在消费的过程中,不得不选择价格比较低廉的产品。根据课题组一项调查显示,居民的收入水平同其绿色产品实际购买量成正比,调查中8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选择购买绿色产品的主要原因是其价格太高,这也导致人们对绿色产品望而却步,致使绿色产品的销售市场需求不足,严重挫伤了我国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积极性,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参与动力不足。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是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一些公众关心更多的是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很少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他们认识不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自己行为上存在关系;并且对于许多普通社会公众来说,现实利益和多年生活习惯很难被轻易改变,这样就导致公众对于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积极,缺乏足够的动力,甚至一些人认为个人力量微不足道,难以影响大局。例如,2008年我国政府出台了“限塑令”,但据《人民日报》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接近60%的人反对超市不提供免费购物袋,理由是会给生活造成许多不便。这说明即使大多数人知道使用塑料袋对环境有害,但由于它触犯了公众的眼前利益,所以也会被拒绝。公众参与环保可能在短期内付出代价,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得不到回报,也就是说,公众参与环保所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回报往往不成比例,因而导致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不足,民间资源得不到充分调动。许多环保非政府组织因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在政策和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很难持续开展有效活动。
三、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政府是主导力量,企业是重要力量,而公众则是基础力量。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中流砥柱,必须开辟绿色通道,大力推动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难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1.公众从经济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公众从经济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公众要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它要求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要考虑和计算生态环境成本,遵守生态经济规律,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公众从经济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覆盖了社会公众的每一个个体。作为生产者要采取有利于环保的生产方式,实施绿色生产,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作为经营者要将生态效益放在重要位置,采用绿色产品标志和绿色注册商标,对产品进行无污染的美观适用的绿色包装,坚持和推广绿色营销。坚持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是人们把生态文明观念融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具体实践。绿色采购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上的采购观,④是一种以源头控制的方式减少环境负面影响的采购行为。绿色采购有利于产品使用后的再循环、再使用,减少企业后期治理成本。而作为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首先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受生态意识影响引起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在消费时逐渐开始注重商品是否有益人体健康、是否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是否满足生态需要。这种具有生态意识的绿色消费行为是人们消费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公众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会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在消费观念上,社会公众作为消费者要树立和厉行勤俭节约意识,坚持适度消费和节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同时,在消费时要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绿色产品标识、提供绿色服务、其生产营销过程体现环保原则的绿色商品,要拒绝那些以浪费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为代价的非绿色商品。
第二,在消费品的选择上,公众应选择那些有助于身体健康的产品。要拒绝采购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等环节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商品。要选择采购那些资源能源利用率高、使用清洁能源和清洁原料、生产过程清洁、废物产生少、环境污染小或者没有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使用后的废物便于回收再利用的产品。⑤例如,多购买可循环使用的商品,尽量少购买和使用一次性商品。
第三,在消费过程中,公众应注重废弃物的处理。公众应尽量做到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提高商品利用率,同时在处理垃圾时要科学分类排放,以利于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 2.公众从政治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公众从政治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公众在参与政治活动时要坚持以生态文明作为内在指导原则,通过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政府的决策和管理。公众从政治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过程主要包括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四个部分。
第一,在政治选举中个人投票倾向突出生态文明因素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公众在政治选举投票时,应当关注候选人有关生态文明的政策主张和绩效(候选人在向选民述职时,应包含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要使选举出来的领导干部能够代表自己的生态权益。对于不能有效履行其生态职责的领导干部要及时进行问责,必要时可以罢免。这种“生态选举”是公众生态需求的政治表达,同时也能促使领导干部树立生态文明观,更加重视和更好地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责。
第二,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政府决策中表达自己的生态诉求是公众从政治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为了引导和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环保部门应公开环境信息和征求公众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等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和咨询专家意见。其中听证会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组织形式。公众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政府决策中,特别是在关于自身生态利益的决策时,更应积极发表意见,在政府决策之前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生态诉求,并努力使之影响政府决策。
第三,参与生态文明制度的制定过程。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政府可以把一部分环境管理职能转移给社会,可以让公众参与到政府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参与到环境管理的过程中。例如,成立生态自治组织,针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民间环保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可以适当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既是对政府环境管理的有效补充,也是对政府环境管理的监督。但目前我国还基本上没有保证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公众如何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还在探索之中。公众通过政治行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制度得到践行、实施和监督的表现。同时,现阶段在我国,公众积极的政治参与可以有效发现现行生态文明制度的不足和缺陷,从而对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第四,监督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已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保护行为的监督;二是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责任主体进行监督和干涉,要求其停止破坏环境的行为并负起责任,直至发起司法机关公诉;三是对生态环境有潜在危险的、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一切行为进行监督,督促其改变行为方案,避免生态破坏。公众应当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积极监督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针对政府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损害公众生态权益的行为,要敢于举报。公众还应参与到生态责任的追究和生态建设评议中。如美国规定,民间环保组织可以作为原告提起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责任方的诉讼。我国也应进行积极探索,使民间环保组织和志愿者组织作为法人承担一定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3.公众从文化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公众从文化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公众在参与文化活动时要以“生态”作为自己的内在指导原则,积极参与生态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生态文化,其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生态素养的生态公民。因此,必须大力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化建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生态文化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强化生态意识与参与观念。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要培养生态意识,践行生态价值观念,把生态价值导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生态价值导向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每个个体形成健康的生态价值观念,自觉成为生态公民。二是要营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和生态文化氛围,从而建立全社会主导性的生态价值观,用以影响和指导公众个体生态价值观念的形成。三是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观念,从我做起,通过个体行为增加他人感知,从而互相影响,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要掌握生态科学知识,努力成为“生态公民”。掌握一定的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知识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支撑,是公众养成生态意识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能力与素质的必然要求。公众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生态科学基本原理和生态文明知识,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蕴含的革命性变革,认识到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参与,认识到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承担“绿色责任”是21世纪赋予公众的新的时代责任。公众只有努力掌握生态知识,成为“生态公民”,才能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第三,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个体差异巨大,因此,要加大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的力度。宣传教育不仅可以使人们掌握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以及环境保护的技术知识等,而且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生态参与意识。宣传教育的主体不应该仅仅是政府、学校和媒体,还应该是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人们在生活中的思想行为是可以影响到其他人的,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通过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来感召其他人,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理念。
第四,媒体和文化工作者应积极承担生态文明的宣传责任。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其话语主导权和话题引导权作用,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生态环境教育,通过广泛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让生态文明的理念与行为深入人心,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工作者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创新生态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同时注意生态思想表达的通俗化,用优秀的作品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要通过塑造公众的生态文明形象提升生态文化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公众从社会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公众从社会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公众的社会生活行为要遵循生态规律,积极参与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互促进,互利共生,使人获得生态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通过参加环保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个体加入一定的组织,可以使每个个体的力量得到更大的发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公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组织建立和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并能强化环保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地位。环保组织借助公众参与吸纳社会闲散力量使其组织化体系化,宣扬环保理念,开展有目的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可以使公众个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力量得到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的发挥。环保组织要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认识到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明确组织目标和活动宗旨,做好成员登记、组织活动、组织发展等工作;要大力吸收符合组织需求的群众进入,加强环保专业能力培训和锻炼;要大力开展富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环保和生态精品活动,在扩大自身影响力和强化自身功能发挥的同时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公众应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中,小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节约水电,大到植树造林、参加各种环保活动。公众要积极参与和组织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等生态环保系列活动,在具体实践中要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每个个体的努力,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向,使人们获得生态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8—479页。
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③李正明、孙子捷、谢媛:《对上海市绿色消费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④侯方淼:《绿色采购发展及对我国推进绿色采购的思考》,《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1期。
⑤胥树凡:《绿色采购和消费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经济》2010年第1期。
责任编辑:思 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