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福建省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人才队伍,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人才队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文章以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为基础,提出加强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职业教育 建议
1 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取得长足的进步,经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0.6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167.5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6632.06亿元,增长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972元,比上年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1%[1]。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的66.37亿元增长了262倍[2],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拉动,与全国经济状况相似的问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为此在2011年11月15日召开的中共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孙春兰在报告中提出: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继续打好“五大战役”,拓展战役的领域和内涵,壮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3]。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以上诸多转变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人才,特别需要一大批技术工人、高级技术人才队伍来支撑,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工人队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2 加强职业教育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2.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三化”并举、“三群”联动的重要举措
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和传统主业、加快推进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形成若干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打造东南沿海新兴钢铁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把物流、文化、旅游等培育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公共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就必须实施“三化”并举、“三群”联动的发展战略,而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例如打造钢铁和不锈钢生产基地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新型的高技能人才;要构建现代服务体系,需要具备高质量服务意识的实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福建省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不时出现“用工荒”,企业一方面找不到所需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社会就业压力大。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必须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应该看到福建省经济要腾飞,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应用性、操作性的实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是完善人力资源结构、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解决产业用工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对职业教育来说,应该多渠道培养人才,为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2.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再就业和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大量劳动者下岗、转岗、带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不断提高这些人员从业能力、竞争能力、生活能力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中开设的涉农专业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阳光工程”培训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保证。因此,推进就业与再就业,让更多的在岗工人掌握一门乃至数门劳动技能,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让更多的下岗职工通过培训重新获得再就业技能,职业教育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福建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建议
3.1 深化专业结构调整,对接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福建各类职业学校规模、质量、投入渠道、办学效益差别很大,存在专业重复建设现象,只有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调动政府、行业和学校的积极性,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结构优化,采取合并、重组、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进行调整。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漳州市要打造海西重要的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基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一校一特色”的要求,结合各校师资、设备、招生规模和市场需求情况,对各校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比如,漳州漳浦职业技术学校以石油化工类为主,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电子技术类为主,平和职业技术学校以农业机械类为主,漳州灿坤职业技术学校以家用电器类为主。又如,福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处于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意在利用沿海港口优势引导产业聚集,发展能源、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港口航运、生态养殖等产业,从福州“以港兴市”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深化福州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建议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突出调整,改造、完善职教育结构,参照国家所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职业技能标准重点结合福州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以及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由政府牵头,吸收各行业部门、产业界以及职教机构,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细致深入分析,合理审慎地调整、改造、加强现有专业,增加建设新专业,形成一套有利于适应福州地区产业发展布局的专业体系。 3.2 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办学新路子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注重学生就业的能力与对社会职业的适应。校企合作首先是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它适应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学生,为各类人群提供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如初次工作的人员、找工作的失业人员、为了一份新工作而接受培训或再培训的人员、提升技能的人员、为了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人员。其次,要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实施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能直接进入工作轨道。校企合作促进学生把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到工作实践中,把工作实践中的东西反馈到学校课堂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再次,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它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员工。职业教育该由职业学校和企业一起完成,“双元制”强调的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初、高中学生毕业后,应先到企业进行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或培训合同后,才能到职业学校学习,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使学校的招生计划、教育计划和企业的需要紧密联系。
3.3 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适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设置未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实训设备未能与市场完全匹配,专业老师未能与市场有机融合等弊端,为了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首先,建立“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每个学年分为学习阶段和实践阶段,两种阶段交替进行。实践阶段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三个月后回学校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多次循环方式,使学生的技能更贴近市场,有利于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需要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建立校企一体化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学校可以利用空闲的地块与企业合作办厂,企业把设备、技术专家、资金和生产任务投放到学校,共建教学工厂。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工厂,使职业教育学校的实训设备更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在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是学生的专业老师,工厂是学生的实习车间,按照分段教学形式开展教学与实训。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校就能接受企业文化教育,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同时解决了企业的招工问题。
最后,建立“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目前,职业教育学校中存在着专业老师不能适应新专业的需要,导致新专业的老师严重缺乏,专业老师的技能无法做到及时更新,不能及时把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技术、新知识整合到课程中去。为了改变这个状况,采用把车间移到教室、教室移到车间的教学形式,请企业的技术员、车间管理主任、品质检验员与学校老师一起实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室与车间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实践与创收合一的“六个一”一体化模式,使专业老师在学校里就能实现“下基层、进企业、学技能”的目标,提升老师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企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实现校企人员理论和实践能力共同提高。
3.4 加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服务国家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战略的必然要求。目前全国有高职院校1200多所,招生300万多人,中职学校14000多所,招生800多万人,高、中职教育每年招生1100多万人,在校生有3000多万人,我国已经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中职学校明确自己所培养的学生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工人。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21世纪真正的新型工业是在信息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这不仅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基层劳动者,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能比较系统地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伟大转型的支撑, 是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支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职教体系的高端,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能教育被赋予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能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添砖加瓦。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下连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与高职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具体应从培养目标、专业设备、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完成“十个衔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4 结语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作为保障,职业教育能为福建省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培养创新意识,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 2011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fujian. gov.cn/zwgk/tjxx/tjgb/201202/t20120224_452117.htm
[2] 福建省情简介[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5-06-15/ 16226951293. shtml
[3] 孙春兰在福建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local/2011-11/21/c_122312980.htm
[4] 刘启娴.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J]. 职业技术教育, 2001(3): 9-13.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职业教育 建议
1 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取得长足的进步,经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0.6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167.5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6632.06亿元,增长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972元,比上年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1%[1]。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的66.37亿元增长了262倍[2],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拉动,与全国经济状况相似的问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为此在2011年11月15日召开的中共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孙春兰在报告中提出: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继续打好“五大战役”,拓展战役的领域和内涵,壮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3]。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以上诸多转变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人才,特别需要一大批技术工人、高级技术人才队伍来支撑,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工人队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2 加强职业教育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2.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三化”并举、“三群”联动的重要举措
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和传统主业、加快推进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形成若干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打造东南沿海新兴钢铁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把物流、文化、旅游等培育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公共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就必须实施“三化”并举、“三群”联动的发展战略,而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例如打造钢铁和不锈钢生产基地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新型的高技能人才;要构建现代服务体系,需要具备高质量服务意识的实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福建省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不时出现“用工荒”,企业一方面找不到所需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社会就业压力大。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必须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应该看到福建省经济要腾飞,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应用性、操作性的实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是完善人力资源结构、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解决产业用工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对职业教育来说,应该多渠道培养人才,为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2.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再就业和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大量劳动者下岗、转岗、带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不断提高这些人员从业能力、竞争能力、生活能力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中开设的涉农专业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阳光工程”培训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保证。因此,推进就业与再就业,让更多的在岗工人掌握一门乃至数门劳动技能,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让更多的下岗职工通过培训重新获得再就业技能,职业教育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福建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建议
3.1 深化专业结构调整,对接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福建各类职业学校规模、质量、投入渠道、办学效益差别很大,存在专业重复建设现象,只有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调动政府、行业和学校的积极性,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结构优化,采取合并、重组、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进行调整。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漳州市要打造海西重要的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基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一校一特色”的要求,结合各校师资、设备、招生规模和市场需求情况,对各校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比如,漳州漳浦职业技术学校以石油化工类为主,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电子技术类为主,平和职业技术学校以农业机械类为主,漳州灿坤职业技术学校以家用电器类为主。又如,福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处于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意在利用沿海港口优势引导产业聚集,发展能源、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港口航运、生态养殖等产业,从福州“以港兴市”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深化福州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建议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突出调整,改造、完善职教育结构,参照国家所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职业技能标准重点结合福州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以及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由政府牵头,吸收各行业部门、产业界以及职教机构,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细致深入分析,合理审慎地调整、改造、加强现有专业,增加建设新专业,形成一套有利于适应福州地区产业发展布局的专业体系。 3.2 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办学新路子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注重学生就业的能力与对社会职业的适应。校企合作首先是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它适应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学生,为各类人群提供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如初次工作的人员、找工作的失业人员、为了一份新工作而接受培训或再培训的人员、提升技能的人员、为了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人员。其次,要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实施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能直接进入工作轨道。校企合作促进学生把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到工作实践中,把工作实践中的东西反馈到学校课堂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再次,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它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员工。职业教育该由职业学校和企业一起完成,“双元制”强调的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初、高中学生毕业后,应先到企业进行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或培训合同后,才能到职业学校学习,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使学校的招生计划、教育计划和企业的需要紧密联系。
3.3 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适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设置未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实训设备未能与市场完全匹配,专业老师未能与市场有机融合等弊端,为了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首先,建立“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每个学年分为学习阶段和实践阶段,两种阶段交替进行。实践阶段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三个月后回学校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多次循环方式,使学生的技能更贴近市场,有利于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需要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建立校企一体化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学校可以利用空闲的地块与企业合作办厂,企业把设备、技术专家、资金和生产任务投放到学校,共建教学工厂。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工厂,使职业教育学校的实训设备更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在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是学生的专业老师,工厂是学生的实习车间,按照分段教学形式开展教学与实训。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校就能接受企业文化教育,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同时解决了企业的招工问题。
最后,建立“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目前,职业教育学校中存在着专业老师不能适应新专业的需要,导致新专业的老师严重缺乏,专业老师的技能无法做到及时更新,不能及时把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技术、新知识整合到课程中去。为了改变这个状况,采用把车间移到教室、教室移到车间的教学形式,请企业的技术员、车间管理主任、品质检验员与学校老师一起实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室与车间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实践与创收合一的“六个一”一体化模式,使专业老师在学校里就能实现“下基层、进企业、学技能”的目标,提升老师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企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实现校企人员理论和实践能力共同提高。
3.4 加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服务国家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战略的必然要求。目前全国有高职院校1200多所,招生300万多人,中职学校14000多所,招生800多万人,高、中职教育每年招生1100多万人,在校生有3000多万人,我国已经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中职学校明确自己所培养的学生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工人。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21世纪真正的新型工业是在信息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这不仅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基层劳动者,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能比较系统地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伟大转型的支撑, 是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支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职教体系的高端,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能教育被赋予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能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添砖加瓦。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下连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与高职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具体应从培养目标、专业设备、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完成“十个衔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4 结语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作为保障,职业教育能为福建省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培养创新意识,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 2011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fujian. gov.cn/zwgk/tjxx/tjgb/201202/t20120224_452117.htm
[2] 福建省情简介[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5-06-15/ 16226951293. shtml
[3] 孙春兰在福建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local/2011-11/21/c_122312980.htm
[4] 刘启娴.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J]. 职业技术教育, 2001(3): 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