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得猝不及防。非常时期,“闭关”“自我隔离”成为这个春节无奈的选择,足不出户的时光难免使人心情郁闷,很多人只能选择无聊、发呆、做白日梦来打发突如其来的长假,但你可知,发发呆,做做白日梦,可能并非坏事。
“无聊”出现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过,完全把自己與无聊隔离开的人,也就是把自己与自己隔离开。缺乏自我意义,可能会导致不断陷入“寻求刺激-陷入无聊”的怪圈,或者等待刺激掉落,或者主动寻求刺激,甚至做出高风险的行为,例如沉溺于药物、性或酒精。缺乏自我意义,也可能使我们投向无聊的怀抱,只为寻求安全和可控,却无法向前迈出半步。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将无聊归纳为“被某事物搞得无聊”“在某事物中感到无聊”和“深度的无聊”,将“深度的无聊”(即对无聊本身感到无聊)视为对抗技术主义的一条重要途径。尽管无聊潜藏着巨大的价值,但世人长期以来一直对其持有偏见。基督教传统将之视为懒惰,甚至是罪恶。
伴随着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的兴盛,这一存在性的无聊在现代主义哲学、文学和艺术中大放异彩。事实上,包括哲学思想在内的科学与艺术领域的成就,都归功于人类拥有深刻、专一的注意力,而深度无聊正是孕育它的土壤。它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是人类创造的序曲和基石。正如纽约时报书评编辑詹妮弗·舒斯勒在一篇名为《我们的无聊,我们的自我》的文章中所说:“无聊历来就是创造力、幸福和自我感的源泉。”
无聊对容忍力低的人来说会产生恐惧和抗拒心理,使其倾向于待在舒适区,与其面临未知且不能掌控的刺激,不如处于无聊中。而容忍力高的人更容易接受不确定性,会产生好奇情绪,不易感到无聊。瑞士病理学家特凡·博利格尔经常在酒吧目睹脾气暴躁的人用啤酒瓶打架,他竟然会对这种暴力斗殴产生兴趣,总想搞明白一个问题:用装满啤酒的酒瓶和用空啤酒瓶击打头部,哪种比较安全?博利格尔和同事拿啤酒瓶和人的头骨做实验,用酒瓶敲人的头盖骨,然后记录敲击数值。他在敲碎了一个又一个酒瓶和头盖骨之后得出结论:无论是装满啤酒的酒瓶还是空酒瓶都可以敲碎头盖骨,而前者要安全一些,因为瓶内所积蓄的啤酒压力能让酒瓶很快炸开。此后,公共安全部门、警察甚至法院在破案和判案时开始参照博利格尔的这条理论。
不善于创造的人应对“空白时间”的方式会更少,因循守旧或选择封闭使他们更容易感到无聊。而创造力高的人倾向于探索未知,不断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也就更不容易受到无聊。法国科学家玛丽·克里斯蒂娜不可思议地带领同事从狗和猫身上找来了一堆跳蚤,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的装置中,每天观察它们“跳高”,测试记录每一只跳蚤的“弹跳力”。他们经过细心研究发现,狗身上的跳蚤要比猫身上的跳蚤跳得高。玛丽的跳蚤理论帮助兽医和动物保护者更加了解了跳蚤的习性,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受那些携带病毒的跳蚤的伤害。
缺乏驱动力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虽然造成眼下无聊状态的人正是他们自己。相比之下,不缺乏驱动力的人,即便处于令自己感到无聊的地步,也很快会找到出路。日本科学家今井真突发奇想,与助手一道每天用一堆芥末做实验,比较什么浓度的芥末味对人更有刺激性,什么浓度的芥末能让人从睡梦中醒过来。他们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得到了那个浓度值,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芥末报警器,用于在发生火灾时唤醒睡梦中的人,尤其是那些有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的人士。
作为正常的心理调节,发呆是人类大脑对复杂的外界事物进行处理时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这种不经意间出现的自发的安静状态,有自我保护、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等作用。研究发现,人在高压的状态下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容易“出错”,像控制不好脾气和做事效率低下等,会对家庭生活、工作和社交产生不良影响,而短暂的发呆可以有效改善这种情况。人在发呆的时候,大脑意识活动减弱,处于一种清醒而放松的状态,是很好的精神调剂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呆是一种最低成本的娱乐活动。
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等多部门联合发起“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其中一条建议就是每天给自己留5分钟发呆时间。
为了让人们从竞争激烈的繁忙社会中释放所累积的压力,提供一个在蓝天下尽情陶醉并享受在“缓慢”甚至“静止”节奏中的机会,韩国首尔市曾举办过“发呆大赛”,参赛者什么都不能做,不能动,不能笑,更不能睡着,只能尽情发呆。参赛者身心必须保持在稳定状态,就连心跳加快都会被淘汰。在比赛过程中,主办方还会派出干扰者骚扰参赛者。一名9岁女童最后获得第一名,主办方颁发罗丹的“沉思者”奖杯给她作为纪念。
华盛顿大学的神经学教授马库斯·赖希勒的研究指出,人无论如何努力做到“心如止水”,大脑的整体活跃程度最多也就能下降5%左右。核磁共振的数据显示,人在发呆的时候,大脑中负责集中注意力的脑区会沉静下来,而负责回忆、评价以及想象的脑区却会变得格外活跃,也就是说,发呆本质上是在思考人生。考古研究发现,在两千年前的庞贝古城里,人们就已经视发呆为生活的一部分了。也许从某种角度来看,发呆自古以来就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
发呆也是人类重要的想象之源,它赋予了大脑足够的资源去把那些碎片化的记忆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模式组装起来,进而激发起无穷无尽的灵感。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发现,发呆可以增加大脑白质活动,增强创造力。大脑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负责在神经细胞之间传导信号。白质活跃意味着更能看清事物间联系,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曾说,他有时候对某个问题一筹莫展,但发会儿呆之后,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就会突然出现在脑海。 浮力定律又叫阿基米德定律,它的发现者是古代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他有一天去澡堂洗澡,慢慢地坐进澡盆的时候,望着溢出来的水发呆。过了一会儿,阿基米德忽然高兴地叫了起来:“找到了,找到了!”在反复实验之后,他总结出一条规律,那就是物体浸在任何一种液体中时,该物体浸入的体积都等于所排出的液体的体积,因此,物体所受的液体浮力一定与所排开的液体重量相等。这就是流体静力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浮力定律。
白日梦是指清醒时的脑内所产生的幻想及影像,通常是开心的念头、希望或野心,有时是未来的情景或计划,或者是过去的回忆,就像梦的画面一样,有时更会影响情绪。白日梦通常涉及一连串的思考,令发白日梦者暂时完全脱离与周遭有关的事,只集中于思想当中,在旁观者看来就像呆呆地望向远处。只有突然刺激,才能令发白日梦者返回现实。
据美国《亚特兰大宪法报》报道,亚特兰大松河心理治疗协会心理医生魏斯发现,白日梦能超越现实,飞越时空,探古访今,无所不能。导向正确的白日梦有益身心健康,因此他有时会用这一方法诱导心理疾病患者走出眼前的困境。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当研究对象做白日梦时,他们的脑部看似“正在休息”,实际上却相当活跃。白日梦者常被人认为很懒惰,但他们由于不受传统思维形式限制,往往会迸发出意料不到的解决方案。无论是从事艺术创作还是科学研究的人,均可在白日梦中得到灵感。
心理学家指出,想象力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当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时,白日梦能为你提供答案。长期高度紧张,然后在不经意间偶然放松,才能出现灵感。在经典艺术创作过程中,作者常常会与幻想为伴。文豪巴尔扎克喜欢与他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因为这种自言自语的白日梦状态使自己文思泉涌。自言自语只是白日梦的表现方式之一,目的往往是为了坚定自己的判断,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德国古典主义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交响乐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气势宏大而笔法细腻,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他不止一次地说,只有当自己冥想时,乐思才会不间断地从脑海中跳出。
在白日梦中,人们虽然能无拘无束地幻想和神游,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某些心理需求,但是一味沉溺其中是危险的,现实生活才是最为真实的,偶尔做做白日梦才能使现实生活变得輕松美好。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探索未知不无聊
“无聊”出现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过,完全把自己與无聊隔离开的人,也就是把自己与自己隔离开。缺乏自我意义,可能会导致不断陷入“寻求刺激-陷入无聊”的怪圈,或者等待刺激掉落,或者主动寻求刺激,甚至做出高风险的行为,例如沉溺于药物、性或酒精。缺乏自我意义,也可能使我们投向无聊的怀抱,只为寻求安全和可控,却无法向前迈出半步。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将无聊归纳为“被某事物搞得无聊”“在某事物中感到无聊”和“深度的无聊”,将“深度的无聊”(即对无聊本身感到无聊)视为对抗技术主义的一条重要途径。尽管无聊潜藏着巨大的价值,但世人长期以来一直对其持有偏见。基督教传统将之视为懒惰,甚至是罪恶。
伴随着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的兴盛,这一存在性的无聊在现代主义哲学、文学和艺术中大放异彩。事实上,包括哲学思想在内的科学与艺术领域的成就,都归功于人类拥有深刻、专一的注意力,而深度无聊正是孕育它的土壤。它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是人类创造的序曲和基石。正如纽约时报书评编辑詹妮弗·舒斯勒在一篇名为《我们的无聊,我们的自我》的文章中所说:“无聊历来就是创造力、幸福和自我感的源泉。”
无聊对容忍力低的人来说会产生恐惧和抗拒心理,使其倾向于待在舒适区,与其面临未知且不能掌控的刺激,不如处于无聊中。而容忍力高的人更容易接受不确定性,会产生好奇情绪,不易感到无聊。瑞士病理学家特凡·博利格尔经常在酒吧目睹脾气暴躁的人用啤酒瓶打架,他竟然会对这种暴力斗殴产生兴趣,总想搞明白一个问题:用装满啤酒的酒瓶和用空啤酒瓶击打头部,哪种比较安全?博利格尔和同事拿啤酒瓶和人的头骨做实验,用酒瓶敲人的头盖骨,然后记录敲击数值。他在敲碎了一个又一个酒瓶和头盖骨之后得出结论:无论是装满啤酒的酒瓶还是空酒瓶都可以敲碎头盖骨,而前者要安全一些,因为瓶内所积蓄的啤酒压力能让酒瓶很快炸开。此后,公共安全部门、警察甚至法院在破案和判案时开始参照博利格尔的这条理论。
不善于创造的人应对“空白时间”的方式会更少,因循守旧或选择封闭使他们更容易感到无聊。而创造力高的人倾向于探索未知,不断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也就更不容易受到无聊。法国科学家玛丽·克里斯蒂娜不可思议地带领同事从狗和猫身上找来了一堆跳蚤,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的装置中,每天观察它们“跳高”,测试记录每一只跳蚤的“弹跳力”。他们经过细心研究发现,狗身上的跳蚤要比猫身上的跳蚤跳得高。玛丽的跳蚤理论帮助兽医和动物保护者更加了解了跳蚤的习性,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受那些携带病毒的跳蚤的伤害。
缺乏驱动力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虽然造成眼下无聊状态的人正是他们自己。相比之下,不缺乏驱动力的人,即便处于令自己感到无聊的地步,也很快会找到出路。日本科学家今井真突发奇想,与助手一道每天用一堆芥末做实验,比较什么浓度的芥末味对人更有刺激性,什么浓度的芥末能让人从睡梦中醒过来。他们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得到了那个浓度值,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芥末报警器,用于在发生火灾时唤醒睡梦中的人,尤其是那些有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的人士。
每天发呆5分钟
作为正常的心理调节,发呆是人类大脑对复杂的外界事物进行处理时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这种不经意间出现的自发的安静状态,有自我保护、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等作用。研究发现,人在高压的状态下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容易“出错”,像控制不好脾气和做事效率低下等,会对家庭生活、工作和社交产生不良影响,而短暂的发呆可以有效改善这种情况。人在发呆的时候,大脑意识活动减弱,处于一种清醒而放松的状态,是很好的精神调剂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呆是一种最低成本的娱乐活动。
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等多部门联合发起“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其中一条建议就是每天给自己留5分钟发呆时间。
为了让人们从竞争激烈的繁忙社会中释放所累积的压力,提供一个在蓝天下尽情陶醉并享受在“缓慢”甚至“静止”节奏中的机会,韩国首尔市曾举办过“发呆大赛”,参赛者什么都不能做,不能动,不能笑,更不能睡着,只能尽情发呆。参赛者身心必须保持在稳定状态,就连心跳加快都会被淘汰。在比赛过程中,主办方还会派出干扰者骚扰参赛者。一名9岁女童最后获得第一名,主办方颁发罗丹的“沉思者”奖杯给她作为纪念。
华盛顿大学的神经学教授马库斯·赖希勒的研究指出,人无论如何努力做到“心如止水”,大脑的整体活跃程度最多也就能下降5%左右。核磁共振的数据显示,人在发呆的时候,大脑中负责集中注意力的脑区会沉静下来,而负责回忆、评价以及想象的脑区却会变得格外活跃,也就是说,发呆本质上是在思考人生。考古研究发现,在两千年前的庞贝古城里,人们就已经视发呆为生活的一部分了。也许从某种角度来看,发呆自古以来就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
发呆也是人类重要的想象之源,它赋予了大脑足够的资源去把那些碎片化的记忆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模式组装起来,进而激发起无穷无尽的灵感。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发现,发呆可以增加大脑白质活动,增强创造力。大脑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负责在神经细胞之间传导信号。白质活跃意味着更能看清事物间联系,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曾说,他有时候对某个问题一筹莫展,但发会儿呆之后,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就会突然出现在脑海。 浮力定律又叫阿基米德定律,它的发现者是古代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他有一天去澡堂洗澡,慢慢地坐进澡盆的时候,望着溢出来的水发呆。过了一会儿,阿基米德忽然高兴地叫了起来:“找到了,找到了!”在反复实验之后,他总结出一条规律,那就是物体浸在任何一种液体中时,该物体浸入的体积都等于所排出的液体的体积,因此,物体所受的液体浮力一定与所排开的液体重量相等。这就是流体静力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浮力定律。
天马行空白日梦
白日梦是指清醒时的脑内所产生的幻想及影像,通常是开心的念头、希望或野心,有时是未来的情景或计划,或者是过去的回忆,就像梦的画面一样,有时更会影响情绪。白日梦通常涉及一连串的思考,令发白日梦者暂时完全脱离与周遭有关的事,只集中于思想当中,在旁观者看来就像呆呆地望向远处。只有突然刺激,才能令发白日梦者返回现实。
据美国《亚特兰大宪法报》报道,亚特兰大松河心理治疗协会心理医生魏斯发现,白日梦能超越现实,飞越时空,探古访今,无所不能。导向正确的白日梦有益身心健康,因此他有时会用这一方法诱导心理疾病患者走出眼前的困境。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当研究对象做白日梦时,他们的脑部看似“正在休息”,实际上却相当活跃。白日梦者常被人认为很懒惰,但他们由于不受传统思维形式限制,往往会迸发出意料不到的解决方案。无论是从事艺术创作还是科学研究的人,均可在白日梦中得到灵感。
心理学家指出,想象力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当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时,白日梦能为你提供答案。长期高度紧张,然后在不经意间偶然放松,才能出现灵感。在经典艺术创作过程中,作者常常会与幻想为伴。文豪巴尔扎克喜欢与他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因为这种自言自语的白日梦状态使自己文思泉涌。自言自语只是白日梦的表现方式之一,目的往往是为了坚定自己的判断,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德国古典主义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交响乐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气势宏大而笔法细腻,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他不止一次地说,只有当自己冥想时,乐思才会不间断地从脑海中跳出。
在白日梦中,人们虽然能无拘无束地幻想和神游,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某些心理需求,但是一味沉溺其中是危险的,现实生活才是最为真实的,偶尔做做白日梦才能使现实生活变得輕松美好。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