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之光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作杯”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暨论文大赛是《名作欣赏》一向重视的活动,今年已成功举办五届。举办这样的活动,是一直秉承对青年写作的重视,希望为文学青年提供发声平台,助力其文学梦想的实现。
  大赛前四届的参赛作品仅限于文学作品,分诗歌组、小说组、散文组和非虛构组,今年则增设了论文组别;以往的获奖作品均以增刊的形式刊出,今年论文大赛一、二等奖的获奖作品,我们要做更大胆的尝试,不以增刊形式刊出,而是直接放置于正刊之中。《名作欣赏》鉴赏版曾出过青年专号,也曾开过各种青年专栏,但作者身份,所限都还在青年教师,甚至是青年名师,而这一次,我们要眼光向下,关注更多的青年写作者,让更多的研究生、本科生和一般的文学爱好者拥有发声的平台和阵地,让更多的文学潜在力量能够破土向上、自由生长。诚然,这些几乎占去本期近三分之一版面的参赛论文,其思考的水平和论述的水准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甚至有些还略显稚嫩,但是,青年,永远都是希望之所在,无论哪个时代,我们都不应忽视青年的成长、辜负青年的热望。“五四”波涛中的文学青年,曾以平均二十多岁的年龄“冲决一切罗网”,青春在那个年代里,被抽象为令人振奋的气质:进取、反叛、无所畏惧;而在“内卷”和“躺平”成为时代语境的当下,我们更应呼唤平等公正、能够托举青年梦想的力量。诚然,在目前的科研考核体系之下,《名作欣赏》这支微弱的烛火,承载不了太多的期待,但作为一方阵地,愿以“冲决标准”和“打破常规”的勇气,为文学青年的成长贡献力量。在此,特别广而告之:《名作欣赏》鉴赏版明年将推出一期青年专号,即日起即接受论文投稿,投稿具体要求可关注“名作欣赏”公众号进行查询,欢迎不同身份的文学青年来稿,同时也欢迎学界各位师友荐稿!
  最后,还是以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束:“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其他文献
张勇教授的《柳宗元儒道佛三教观新论》一书以“交融”为核心,对柳宗元三教思想做出全面探讨.在具体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也吸收了柳宗元思想的精髓,体现着对“迹”与“心”二者的深入考察和对“文”与“道”关系的透辟阐述,即哲学研究与史学、文学研究的高度结合,以事明义,以文明道,从而新意迭出,创见纷繁,是对柳宗元学术研究的一次整体性推进.
余幼读《论语》至《子路篇》,子贡问为“士”,子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始知孝悌乃仁之行,德之本。故《孝经》开宗明义,以为“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家、国三位一体之制成焉。少长习《礼》,一则曰“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一则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以人体天,邈遥天壤,未得其朕。乃寻诸经解,若《白虎通义》释宗族云“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
期刊
一rn“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经典.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源自先秦儒家的四位代表人物,即孔子、曾子、子思、孟子,故又被称作“四子书”,简称“四书”.此“四子”,不仅皆有“圣”名——古人尊孔子为“至圣”、曾子为“宗圣”、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而且师承明晰,线索宛然.随着历史的推移,这四位圣贤人物及其思想言论,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日益彰显,并最终成为早期儒家“学脉”和“道统”的奠基者和代言人.
期刊
“后花园诗丛”是花城出版社2015年隆重推出的一个系列诗集品牌,曾使沉寂多年的诗歌出版在行业内部和市场中掀起一股强劲的旋风.在线上线下多维立体宣传全覆盖的当下去回顾6年前一个营销案例的意义何在?作为这套丛书的策划人、责任编辑和营销推广人,我认为回顾的重点不在于分享技术层面的经验,而在于发扬贯穿案例始终的认真态度和执着精神.
期刊
儒家传统理念中圣王的确立以德位兼备为前提.在今文经学视域中,孔子为圣王谱系之“集大成者”,为解决孔子有德无位所导致的理论困境,儒者创设孔子素王说以圣化孔子.自汉代董仲舒后,此论与谶纬结合,广为传播.汉人又推阐孔子为汉制法说,一方面为汉家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另一方面又可使王道教化积极匡正现实政治.何休既认可孔子为汉制法,又强调此法贯于百王,使孔子制法兼具现实性与超越性维度,其普适性意涵得以充分彰显.作为制法者的孔子,亦成就其至圣地位,为万世所景仰.
自曾子五十九代孙曾质粹于嘉靖年间奉诏东归嘉祥故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搜辑曾氏文献、弘扬曾子思想以敦宗睦族即成为曾氏翰博的中心任务.由此,曾氏家族志的编纂成为辨证曾氏后裔世系、激励子孙、光大宗圣德业的主要途径.明万历二十三年至清光绪十六年间,嘉祥曾氏《宗圣志》共经历四次编修.一是万历二十三年李天植纂修《曾志》,二是崇祯二年吕兆祥重修《宗圣志》,三是乾隆四十六年曾毓墫编撰《武城家乘》,四是光绪十六年王定安编辑《宗圣志》.通过考察曾氏志的编纂历程、体例沿革及其长短得失,不仅可以了解曾氏家族志的具体状况,也可借
今年以来,我们把学人年谱“移到”头条文章之后.这样的编排,让之前只是杂志附录的学人年谱可以被进行学术检索和引用.当然这样安排后,看到的读者也多了起来,有学者主动联系编辑部,希望也能把自己的学术年谱刊出.自己给自己做年谱,这正是我们当初策划这个栏目的目的.
期刊
“歌诗”是春秋时代诸侯国邦交活动的重要方式.春秋初期,诸侯国间正常的邦交活动遵循“歌诗必类”的原则;春秋中后期,诸侯国间开展邦交活动时的歌诗“不类”情况增多,使得原本属于文化层面对等互动的外交歌诗活动,表现出向政治话语衍变的趋势.“歌诗”由“必类”到“不类”,既反映了春秋时代以诗歌为载体的礼乐文明的蜕化,又透露出“争霸”先于“尊王”的思想倾向与社会秩序趋于混乱的历史动向.是否遵守“歌诗必类”原则,不仅成为当时考察和判断诸侯邦交关系的晴雨表与温度计,而且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先秦时期诗歌与政治间的密切关联.
王阳明的《大学》诠释在其心学思想体系中至关重要,这引起了 日本著名阳明学者冈田武彦先生的高度重视.本文以王明阳的《大学》观为基础,依托相关文献,首先阐明冈田武彦对王阳明《大学》观内在嬗变的理解、检讨与反思;其次探究冈田武彦基于王阳明《大学》观所做出的思想开拓.冈田认为学问头脑的转变促成了王明阳《大学》观的思想变迁,但这与《大学》本旨是否相合却值得商榷.王阳明《大学》思想与冈田武彦晚年的身学说、“共生”理念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联系,“致知”说对冈田“致身”说的提出具有启迪意义,而“万物一体之仁”则为“共生理念
《群书治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粹集成,其中贯穿着中国传统的“治道”思想,体现了儒家圣贤政治的逻辑规律.本文在研究中国传统“治道”双重含义的基础上,将儒家政治的特征概括为圣贤政治,并提出儒家圣贤政治的逻辑体系是以道为体,以仁政为相,以“修身为本”,“教学为先”,“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为径,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归,其效用自然是家齐、国治、天下平.儒家圣贤政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