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在浙江的时候,就听说一个老外因为痴迷中国茶,自费游遍中国所有产茶的地方的故事。想象中,应该是一个瘦弱的高个子老外——奔波于中国各地的茶区,所以很瘦很黑,或者长着满脸的络腮胡子。后来,湖州的大茶兄介绍马修先生来到成都,因此有机缘与他近距离接触,算是因茶而结缘。这次的见面,了解了更多他眼里的中国茶印象以及他对中国茶那份特殊的情感。
爱茶的马修,生于纽约。长于纽约,只因为痴迷中国茶,几年时间里,他不停歇地奔走于中国的各个茶区。他对茶的理解的是: “喝茶的当下,你就安静地了解了这个世界的真相。”
这是一个特别的人,他的名片上印着6个“茶”字,分别用甲骨文、篆、隶、草、行、楷6种不同字体写成,以证明他对中国茶的痴爱。
到第一线,拍最真实的茶
他全名叫马修兰顿,当他迈着长腿长脚,肩挎数十斤重的摄影器材满脸微笑地向我伸出手来,我才知道,这个爱茶的老外,不仅人高马大,也不瘦不黑,是一个很阳光、很直率的人。他的职业是一个国际摄影家,作品大气精美而且内涵丰富,常常为各类国际摄影大赛作评委。
在饭桌上,他让我们猜年龄。我们一致认为他应该才30多岁,他坦白说自己已过了不惑之年了。至于为什么显得年轻,他哈哈大笑地用中文说,“多喝茶!”马修至今单身。他说茶就是他的爱人,这颇有点隐居砥湖的林和靖处士“梅妻鹤子”的味道。
他从中学的时候就知道了中国的茶。自从第一次喝到中国茶开始,他就有一种使命与理想,那就是来到中国,用镜头完整记录下中国茶的点点滴滴。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爱茶的旅程。每次长达一两个月的行走,他坚持要到第一线,拍最老的树,拍最古老的制茶工艺,拍最真实的茶。
如今,马修行走的足迹已经遍布云南、福建、浙江、湖南、四川等产茶大省。每到一处,他要看的地方只与茶有关。问,有茶没有,有,就去;如果回答,只是景区。他就拒绝前往。他在中国留下了数千张的摄影作品,在这些精美的图片里,每一张都蕴藏着精彩的故事。作品中,有用树叉炒茶的茶农,有采茶的僧人。有喝茶的老人,有千年的古树……一切都与茶有关。
他计划用3年时间出一本关于中国茶的书。全部以他的摄影作品来表达。他问我,书名叫《茶的灵魂》好吗?有没有更好的名字?我建议说用《茶语》,寓意通过茶本身的“语言”来表述所有的情感与故事。他很认真地说,茶是不会说话的,这个还不太好。
这是我们最初的接触。
极力推崇传统制茶手艺
在四川寻觅与茶有关的地方,最值得去的自然是蒙顶山了。
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租了一辆车子在午后直奔雅安而去。雅安的廊桥,青衣江水流淌东出。一路奔波,到雅安已是傍晚了。马修丝毫没有要休息的意思,提议当晚就去看雅安的藏茶。我们依例拜会了雅安茶界的老朋友,在浓烈的藏茶香中,马修开始对发生在茶马古道上的故事感兴趣。拜会持续到晚上11点,确定好了第二天的行程与线路,他才舍得休息。第二天一早,我们都还没起床,马修却已经在廊桥上拍照了。
我们先驱车前往名山县的蒙顶山,他用镜头记录下了与茶相关的所有踪迹。在雅安的茶马古道文化广场,那些铜雕人像展示的是数百年来在茶马古道上的背茶人,有年弱的老人,也有怀抱着婴儿的母亲,为了生活,他们背负二三百斤的藏茶在古道上艰难行走。烈日炎炎,但为了表达逆光中雕像的面部表情,马修还是特意让我们帮忙支起反光镜,一试再试,我们在太阳的暴晒下都快有些受不了,但他依然坚持着,这就是他对工作执著的态度。
在与马修同行的几天时间里,我发现马修对茶园的自然风光并不是太感兴趣,他更愿意表达与茶相关的人文故事。
所以,当我们在中峰镇上,看到一位老人家银胡飘飘。在6月的夏天采摘夏茶背到茶叶收购站的时候,他的镜头就开始闪个不停,并且要求对方摆上各种姿势。幸好,采完茶的老人家也纯朴热情,完全配合。马修拍完相片,高兴得像一个孩子。他说,这是今天最好的相片。或许,这就是马修的快乐所在。
对于蒙顶山,马修的兴趣仍然停留在那些古老的茶文化所遗留下的古迹与变化中。他希望能亲眼看看现场手工制茶。这让我们比较为难,因为早就过了清明雨水的采茶季节,在这样炎热的下午,连找户制茶人家都不容易,而要找到手工制茶的师傅更是难上加难。几番联系,我们终于在蒙顶山半山腰的一户农家中,看到了手工制茶的现场。原本已经失望的马修很兴奋地再次投入到工作中,为了拍到炒茶师的表情,他把头都快埋到炒锅里了。
柴火在燃烧,锅里的温度达到四五百摄氏度。手上长满茧的老人家,很兴奋地在镜头下炒茶。他极力推崇这些手工艺的传承,认为这是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另一种表达。
如果仅仅从茶文化传承的观点上看,这并没有错。但市场的竞争越来越需要工业化的进程与产出的效率,越来越讲究规模与效率的市场经济,与纯手工打造的“艺术品”的结合点在哪里?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以保留传统手工工艺作为自己的独特优势还是以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为发展突破的契机?从茶产业发展的进程来看,手工制茶与茶叶的商品推广之间却似乎存在着一种悖论。
离开制茶人家,我们继续前往蒙顶山的永兴寺拍照。这里是甘露祖师的道场,也是蒙山施食仪轨的发源地。寺观全部由石木结构组合而成,是独特的禅茶文化胜地,在1700年的古意之中又见新的气象。
永兴寺的甘露禅茶,由寺院尼众自采自制,极具后韵与回甘,饮后满颊甘香。马修把随身带来的镜头换上换下,试图以各种角度来记录茶的踪迹,在得知这里即将要举办禅茶大会时,他特别吩咐一定要叫上他。
对于马修来说,这次的行程充满了新奇。一个星期后,他告别成都,再次前往充满神奇色彩的彩云之南,寻找他心中的普洱茶与那些特立独行的茶人。
闪烁着童真的眼神,过于偏执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坚持,让与他共事的人都有点受不了,而正是这样的作风,成就了他的作品风格,也让他更深地融入到中国茶中。
在老外马修的眼里,在中国的山山水水间,摄影是他的生命,而茶成了他的灵魂。
爱茶的马修,生于纽约。长于纽约,只因为痴迷中国茶,几年时间里,他不停歇地奔走于中国的各个茶区。他对茶的理解的是: “喝茶的当下,你就安静地了解了这个世界的真相。”
这是一个特别的人,他的名片上印着6个“茶”字,分别用甲骨文、篆、隶、草、行、楷6种不同字体写成,以证明他对中国茶的痴爱。
到第一线,拍最真实的茶
他全名叫马修兰顿,当他迈着长腿长脚,肩挎数十斤重的摄影器材满脸微笑地向我伸出手来,我才知道,这个爱茶的老外,不仅人高马大,也不瘦不黑,是一个很阳光、很直率的人。他的职业是一个国际摄影家,作品大气精美而且内涵丰富,常常为各类国际摄影大赛作评委。
在饭桌上,他让我们猜年龄。我们一致认为他应该才30多岁,他坦白说自己已过了不惑之年了。至于为什么显得年轻,他哈哈大笑地用中文说,“多喝茶!”马修至今单身。他说茶就是他的爱人,这颇有点隐居砥湖的林和靖处士“梅妻鹤子”的味道。
他从中学的时候就知道了中国的茶。自从第一次喝到中国茶开始,他就有一种使命与理想,那就是来到中国,用镜头完整记录下中国茶的点点滴滴。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爱茶的旅程。每次长达一两个月的行走,他坚持要到第一线,拍最老的树,拍最古老的制茶工艺,拍最真实的茶。
如今,马修行走的足迹已经遍布云南、福建、浙江、湖南、四川等产茶大省。每到一处,他要看的地方只与茶有关。问,有茶没有,有,就去;如果回答,只是景区。他就拒绝前往。他在中国留下了数千张的摄影作品,在这些精美的图片里,每一张都蕴藏着精彩的故事。作品中,有用树叉炒茶的茶农,有采茶的僧人。有喝茶的老人,有千年的古树……一切都与茶有关。
他计划用3年时间出一本关于中国茶的书。全部以他的摄影作品来表达。他问我,书名叫《茶的灵魂》好吗?有没有更好的名字?我建议说用《茶语》,寓意通过茶本身的“语言”来表述所有的情感与故事。他很认真地说,茶是不会说话的,这个还不太好。
这是我们最初的接触。
极力推崇传统制茶手艺
在四川寻觅与茶有关的地方,最值得去的自然是蒙顶山了。
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租了一辆车子在午后直奔雅安而去。雅安的廊桥,青衣江水流淌东出。一路奔波,到雅安已是傍晚了。马修丝毫没有要休息的意思,提议当晚就去看雅安的藏茶。我们依例拜会了雅安茶界的老朋友,在浓烈的藏茶香中,马修开始对发生在茶马古道上的故事感兴趣。拜会持续到晚上11点,确定好了第二天的行程与线路,他才舍得休息。第二天一早,我们都还没起床,马修却已经在廊桥上拍照了。
我们先驱车前往名山县的蒙顶山,他用镜头记录下了与茶相关的所有踪迹。在雅安的茶马古道文化广场,那些铜雕人像展示的是数百年来在茶马古道上的背茶人,有年弱的老人,也有怀抱着婴儿的母亲,为了生活,他们背负二三百斤的藏茶在古道上艰难行走。烈日炎炎,但为了表达逆光中雕像的面部表情,马修还是特意让我们帮忙支起反光镜,一试再试,我们在太阳的暴晒下都快有些受不了,但他依然坚持着,这就是他对工作执著的态度。
在与马修同行的几天时间里,我发现马修对茶园的自然风光并不是太感兴趣,他更愿意表达与茶相关的人文故事。
所以,当我们在中峰镇上,看到一位老人家银胡飘飘。在6月的夏天采摘夏茶背到茶叶收购站的时候,他的镜头就开始闪个不停,并且要求对方摆上各种姿势。幸好,采完茶的老人家也纯朴热情,完全配合。马修拍完相片,高兴得像一个孩子。他说,这是今天最好的相片。或许,这就是马修的快乐所在。
对于蒙顶山,马修的兴趣仍然停留在那些古老的茶文化所遗留下的古迹与变化中。他希望能亲眼看看现场手工制茶。这让我们比较为难,因为早就过了清明雨水的采茶季节,在这样炎热的下午,连找户制茶人家都不容易,而要找到手工制茶的师傅更是难上加难。几番联系,我们终于在蒙顶山半山腰的一户农家中,看到了手工制茶的现场。原本已经失望的马修很兴奋地再次投入到工作中,为了拍到炒茶师的表情,他把头都快埋到炒锅里了。
柴火在燃烧,锅里的温度达到四五百摄氏度。手上长满茧的老人家,很兴奋地在镜头下炒茶。他极力推崇这些手工艺的传承,认为这是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另一种表达。
如果仅仅从茶文化传承的观点上看,这并没有错。但市场的竞争越来越需要工业化的进程与产出的效率,越来越讲究规模与效率的市场经济,与纯手工打造的“艺术品”的结合点在哪里?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以保留传统手工工艺作为自己的独特优势还是以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为发展突破的契机?从茶产业发展的进程来看,手工制茶与茶叶的商品推广之间却似乎存在着一种悖论。
离开制茶人家,我们继续前往蒙顶山的永兴寺拍照。这里是甘露祖师的道场,也是蒙山施食仪轨的发源地。寺观全部由石木结构组合而成,是独特的禅茶文化胜地,在1700年的古意之中又见新的气象。
永兴寺的甘露禅茶,由寺院尼众自采自制,极具后韵与回甘,饮后满颊甘香。马修把随身带来的镜头换上换下,试图以各种角度来记录茶的踪迹,在得知这里即将要举办禅茶大会时,他特别吩咐一定要叫上他。
对于马修来说,这次的行程充满了新奇。一个星期后,他告别成都,再次前往充满神奇色彩的彩云之南,寻找他心中的普洱茶与那些特立独行的茶人。
闪烁着童真的眼神,过于偏执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坚持,让与他共事的人都有点受不了,而正是这样的作风,成就了他的作品风格,也让他更深地融入到中国茶中。
在老外马修的眼里,在中国的山山水水间,摄影是他的生命,而茶成了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