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记忆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暖花開的日子,应朋友之约来到康庄。
  饭罢,外面景色正浓,突然想去看看在那里居住了近十年,已经十八载没有踏进一脚的棉油厂家属院。那里有我曾经的家,不知道成啥模样了。
  沿镇府街西行,自社区西侧路口右拐直行,约五分钟行程,我们到达这个熟悉而又伤感的地方。
  小石桥仍在,颓废地横躺在臭气熏天的护围河上,残垣断壁,瓦砾肆意;沟底不知道何时一丁点儿水也没有,欢了各种野草。桥栏上爆满厚厚的尘土,应该是好久没有人坐这里了。曾经在这里玩耍的那些孩子,胖胖的喜欢笑的雯雯,瘦瘦的前门没有牙的亮亮,按时间推算,现在都应该是大孩子了,有的结婚生子,有的谈恋爱了吧。
  家属院铁大门猥琐地合璧昏睡,没有了昨日的霸气和张扬;大门两侧红砖垒起的围墙上,几株干枯爬山虎,了无生机地刷着存在。门前冷落鞍马稀,更哪堪冷落衰败时。只有墙上倒贴的福字透漏出这里还有人的迹象。
  大门里锁,费力而入。被卸去门窗的警卫室,蛛丝斑驳,墙皮稀疏,光秃落幕。
  曾经,这里看门的是一个姓赵的双羊人,非常喜欢干净。一间15平方米的值班室,既是卧室又做厨房,竟然收拾的井然有序,一尘不染。他很健谈,见面熟,家属院的娘们、孩子也喜欢来这里,三五成群来听他聊天,或者讨吃他做的毛蛋。
  他喜欢玩,只要玩的项目都在行。那时大家都没有压力,一有时间就来到这里。当然玩不是干磨爪,无论保皇还是撇三张,得来点刺激。我那时的工资月不到三百块,就算多的了。好多人经常因为上不了场而懊恼,而上了场的也是心里算盘拨得噼啪作响,警卫室里经常传出为出牌对错而面红耳赤的争执声。
  斑驳的土路上依稀有人行走的脚印,脑海浮现这里以前下班回家,人丁熙攘的热闹景象。而现在,它却像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人去心死。
  抬头西看,有点怅然。
  这里的房子历经风吹雨打,已有四十年,当年只有单位双职工或者厂级领导才有资格住这里,颇有中南海的感觉。现在,由于长期没有人烟,现在绝大多数房屋已经坍塌,就像耄耋老人的牙齿在一颗一颗地脱落。里面很静,静得有点不自然,像全部吸食了安眠药。
  南第二条胡同,从东数第八个门楼就是我曾经的家。不管从前它带给我的是什么,随着脚步的临近,心里还真有些忐忑。
  踏过杂草丛生的小路,顺利进入熟悉的院子,院里空空,心里不免有点郁闷。
  矗立着的十几米的天线杆,吃水用的整套压井,南屋的门窗等可以拾掇的都被收拾一空。值得欣慰的是,里面长满高低粗细不一、带着柔嫩紫红芽的香椿,我离开时擀饼轴一样的现在碗口粗了。
  悻悻迈入正门,我们惊讶看到一个灯泡拖着长线半悬空中,莫名的亲切。物以稀为鲜,也算是惟一可视的电具了。朋友是电工,他查看了一下灯泡,说灯泡好好的呢。历经二十年,幸存并完好,真是奇迹。我突生疑问,难道灯泡也有灵性,它在以这样的方式痴痴等待,等待主人哪一天回来,等那些熟悉的面孔?
  沉睡的记忆逐渐被唤醒。
  一九九四年秋天,在这里,我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结束了自由散漫的单身生活,全身心经营着来之不易的暖窝。不久有了可爱的孩子,一家三口无忧无虑,其乐融融。
  曾经,在这里,在柔暖的灯光下,朋友们美美地吃用着用本单位生产的纯正棉籽油和上鸡蛋炸出来的香脆香椿,喝着高密本地生产,驰名远近、十里飘香的小黑坛,然后吆五喝六地划拳、嬉闹,欢乐盛满屋子,多么让人留恋的场景呀。
  可是,过了不久,熟悉的小黑坛不见了,据说是因为经营者发财心切,心态膨胀,以次充好,黑心勾兑。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石,没有质量保证,不是自己作死吗?而炸货色香味最好的棉籽油也不见了,是由于国家审时度势,打破了粮棉行业几十年的专营垄断,使得业已习惯依赖计划经济饭来张口的我们无所适从,最终导致粮棉企业的没落。
  意念的力量很大,即便是转瞬间。是悬在半空的灯泡感动了我,让我归于平静,不再计较这里失去的东西,心释然。当今失业下岗者无数,人需要吃饭,孩子需要昂贵的学习费用,不得已而为之,情有可原。
  当年我下岗身心也一度低迷、沉沦许久。下岗失意者城市里大有人在,何况萧条沉寂、无人问津的农村。
  心存善念,善莫大焉。
  站在露出房檩的屋子下面,有天风不时吹过来,犹如一位没有牙齿的老人在含浑不清地絮叨着久远的往事。只是那些久远的往事还会再来吗?
  行前朋友们就一致决定,去看看唯一还居住这里的孙列秀大姐。
  我们一边谈论着这里是谁住过的,那是谁住过的,谁已经撒手人寰,谁做着啥工作,一边走向她居住的地方,不知道她会不会在家。
  大门敞开着,这里静的掉根针都可以听到。东侧绿油油的菜园涌入我们的视野,像世外桃园,眼前一亮。油嫩粗实肥厚的韭菜,叶绿茎高旺盛的大葱,黄橙橙的墩墩生菜……门前盛开的连翘,雪白的梨花,返绿的牡丹,与衰落似乎不搭边。“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孟浩然来到这,定会吟诵。
  看门狗似乎嗅到生人的气息,狂吠起来。听到狗叫不停,孙列秀大姐匆匆出来。看到我们,显得非常意外,露出惊讶的神情。
  难得相聚,不免聊起过去,大家对棉油厂最终的结局甚觉遗憾和无奈。
  现在她和老公都在附近一家纺织厂打工,早出晚归,衣食无忧。她觉得在这里居住没有啥不好。
  只是,她说,孩子担心他们居住的环境不安全,诺大个院子只有他们住这里,所以从康庄新村为他们买了新房,在这里住一段时间也会离开了。曾经最温馨最热闹的这里,就要彻底被没落吞没。
  社会的压力迫使大家远走他乡,为了生存。
  人类最适宜生活的地方,不一定是华丽高耸的大厦,尽管人们甘愿拥挤到那里。这不是谁可以定夺的,有时可以被绑架,无奈地丢掉了原本的幸福和自由。孰是孰非,不得而知。
  下次再来到这里,也许已经成为一座空城。
  只是这里会是最后一个?
  有的东西我没有能力挽留,离去,我于心不忍……
  ——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在我没有说出旷古之前,旷古是我襟怀里结香的誓言,愈久弥香仿佛是岁月赏赐我的唯一的行为标识,因为我是“新华书店”。  我的香如同麝香般深藏不露,无奈生活假以我太多需要的激情,当我以饱经沧桑的目光对接时代的脉搏,我知道早有暗香浮动在这沸腾的岁月,一直有人称赞我的书香,殊不知这凝香的岁月有过血与火的洗礼!  我的祖上神圣而庄严,在草绳结字,龟壳预言时已经和大地山川合而为一,我的精魂即是人类文明。五千年啊
期刊
在省经信委领导潘文倡议带领下,一群潘氏宗亲开车专程来到了南京市江宁区佘村潘宅,进行走访观摩,并搜集潘氏古建筑群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这是2018年11月24日,参与这次走访的有潘恒亮、潘清华、潘世远、潘凯、潘恒波、潘中雷、潘仁俊、潘昕、潘惠平、潘娟等潘氏家族的公司老总、律师、教师、作家以及专业学者和社会名流等。  在这里接待我们的是潘维慈老先生和佘村的负责人,潘维慈是个退休教师,潘宅就是他的祖居,他
期刊
那一年大队为了响应上级“除四害”的号召,制订消灭一只老鼠奖励一分工的决定。  一分工。我设想着如果一天能抓到四只半老鼠就相当于一整天到生产队参加劳动的报酬。根据生产队自定的评分标准,没有疾病的青壮年一天工作八个小时就可记满分10分工;妇女7.5分工;最低是4.5分工,我因年齡小干不了重体力活,只获得最低的记分标准。再者抓到的老鼠除了割下尾巴上缴到大队之外,剩下的整体稍为处理加工后就能成为一道独特的
期刊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我和妻子趁退休,体健,今年乘济南西开往杭州东G61次高铁抵达杭州东站,开启了我们“江南游”之旅。  下午三点我们由全国各地来杭州旅游,临时拼凑30人一起的一个旅游团队,在姜导游的带领下,坐上8B515大巴车,前往杭州“乌镇”。五点二十六分到达乌镇。我们下榻在“两府客栈”。“乌镇”位于浙北桐乡市杭嘉湖平原上,以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成为江南古镇中佼佼者。十字形
期刊
节日欢欣的气氛笼罩着四野,就像随之而来的雾霾,遮天蔽日。  因为雾霾过大,高速封路,我们从北京回来只能走辅路,全程233公里的路程走了一天一夜。24小时里我开车前后将近15个小时。一种“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的淡淡愁容在我脸庞萦绕。  2017年1月1日,我们吃过午饭,从北京回老家,来来回回很多次了,跑北京对于我来说就是轻车熟路,根本不叫个事。两个半小时,听着歌儿一会就到了。  东四环的车流量很大
期刊
寒冬未尽,初春未临,北方仍然一片冰天雪地。而在南疆的紅河谷,那一棵棵粗壮挺拔、昂首云端的攀枝花树,迫不及待地醒了,摇曳着如千手观音般臂膀的枝干上,挂满了欲破冬寒禁锢而怒放的火之花。  在这料峭初春,攀枝花一簇簇、一片片烧红了河谷湿湿的空气、山林、寨子和姑娘的眉梢。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祖国南疆边境的那场战争让这火红的攀枝花又有了更为深远的内涵:“你看那山岭上一片红霞,那不是红霞,是火红的攀枝花,攀
期刊
回来已多日了,这枚产自大觉山的新鲜粽叶仍然散发着浓香,我把它从悠悠大觉的路边采摘,并赋予两支鲜花,且载入我的史册,在那里,狭长的叶片中间,焕然地花朵,伸展着头颅,仿佛对我大为褒奖,只有赏识它的人才配拥它入怀,我亦暗自惊喜,对着他们微笑。  既然称呼他们,便有了生命,这是粽叶和花朵的统称,我常常被自然迷惑,该说是深度诱惑,你看,当我快要登上抚州大觉寺的顶峰时,竟有一丝惶惑,在一块巨石下面,毫无雨丝,
期刊
蹦床是柔软的,可以让孩子们从中找到快乐;蹦床是欢乐的,它让孩子们热血沸腾,感受到快乐的气息;蹦床是可以锻炼的,它让孩子们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健康。  国庆假期的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和好朋友兴高采烈地来到了新开的商场——万达。只见金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四个大字—“万达广场”扑入眼帘。进入商场是一片富丽堂皇的景象。我们上了3楼,来到了蹦床室,在长龙般的队列后,我们开始了按部就班的排队……  过了一会儿,
期刊
自有了汽车,很少步行,或者骑行,“行”应该是体力加脑力劳动才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现如今,“行”常以车代步,确也省了体力、似乎跑赢了时间;至于“读”,人人低头刷屏,足不出户便可闻知天下,只是机械式地认同。  那天下班后,第一次骑电动车回家,回家的路不算远,平常开车也就十几分钟。七月流火,天气渐次变凉,夕阳西下,阳光依旧灼热,洒在脸上有一丝滚烫。所在的小城,被誉为“湖城”,清凉的湖
期刊
三老舅姓郭,是母亲的亲三舅,我的老毑家家,因为他排行老三,社会上人称“三老汉”。  人常说,老舅舅寡溜溜,可我和母亲的四个舅舅,也就是我的老舅舅们,关系都还不赖,尽管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但我们的忘年交也实属感情比较好,特别是三老舅和四老舅。四老舅是家族有名的孝子,为人坦荡,仗义疏财,在我困难时伸手帮助过我,这几年因自己思想上的原因,而好几年失去了联系。  三老舅勤劳手巧,年轻时常年在家乡耕作,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