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没有生命,一切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帮助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本文首先深入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必然性;然后在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策略。
【关键词】生命 道德与法治 珍爱生命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6-0054-0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新课标的任务、特性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都直接涉及到了生命教育。同时,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初中生看待自己的生命,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都是极为重要的教学问题。再加上初中生身心发展均未成熟,遇到问题的时候尽管有了自己的考量,但毕竟人生阅历不够,因此考虑问题还存在片面性。他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心理是呈同步增强趋势发展的,往往更加强调自己的感受和对事物的理解,而无法深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充分利用道德和法治课程加强对初中生的生命教育至关重要。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必然性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在初中阶段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下文我们将从人类发展、新课程改革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一)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追求
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出了大量的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经验,不论是从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方面来看,还是从现代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来看,都渗透了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经验。正如著名的哲学家牟宗三先生所说的,我国的文化从发展至今,生命教育一直是贯穿始终的,与此同时,生命教育也是我国文化教育的重点。同时,马克思的生命观也对人类生命的价值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析,他指出,人类生命的价值观主要包括:一是人具有创造性,因此可以创造一切生存所需的物质;二是人活着的价值在于对社会、他人的贡献而不是索取和获得。另外,马克思主义中也指明了,在人们实现自我发展的基础上,要积极的推动人类的全面和谐发展。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追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发生急剧变化的阶段,是最容易受到新文化、新观念影响的阶段,因此这个时期是对初中生正确教育、引导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中也一再强调要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通过一些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进而爱惜生命、尊重生命,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的教学要求中也明确要求学生要做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积极健康、品德高尚的新时代初中生。而这也是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切实落实和贯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命教育是通过进行一些诸如心理健康、道德、法律等内容来实现生命教育的渗透的,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正好与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一致。
(三)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由于当前家庭和学校对于学生的死亡教育还较为匮乏,因此初中学生对于死亡这个概念没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因此在内心深处赋予了死亡极浓重的神秘感,而初中生的好奇心非常重,因此极有可能造成威胁生命的严重后果。所以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包括相关死亡知识的普及,将会有利于提升初中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深度,从而更加自觉地保护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随着网络信息的日益普及,当代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要比过去成熟很多,但又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作保障,因此极有可能做出一些与社会道德相违背的事情。而学校这方面的教育体系还不健全,即使有相关课程指导也仅限于一些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的实践操作,进而导致初中生产生一系列诸如厌学、逃课、早恋、轻生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初中生的健康良好发展。因此,加强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中生命教育的力度,就成为初中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策略
尽管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的初中学校对生命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如:生命教育不全面、对学生自身价值关注度不够等问题,这就导致了初中生对生命漠视的现象。因此,我们应从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现有的生命教育内容和适当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没有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两方面来拓展和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内容。
(一)拓展和丰富教材生命教育内容
挖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并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命教育渗透到实际教学中,从而促使学生在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其次,还要不断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挫折教育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中都难免会产生挫折和痛苦,可只要我们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它们,并通过自身的调节和努力,总会赢取最后的胜利,实现自我的价值。另外,还要在道德和法治课程中引入死亡教育,普及一些关于故意伤害和致死方面的法律常識,并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无法避免,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在严格遵循法律的基础上,实现个人能力的最大化发展。
(二)改进学校生命教育的方法
初中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生命教育的力度。首先要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生命教育。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和开展一些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邀请当地的公安干警们到学校为同学们讲解一些法律知识和法治小故事,提升学生们的法律素养,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等,让学生通过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相处,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而充分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另外学校还要努力的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富有人文关怀的环境。例如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张贴一些关于生命教育的图片、文字、名言警句等,普及一些生命教育的法律常识,使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开口说话,每一株绿植都充满了生命教育的生机。
(三)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生命教育水平
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自身拥有正确的生命观和教育观,才能正确的去引导学生。首先,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教学中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的感受和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例如在课堂上,尽量与学生多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注重课堂和谐氛围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还要用一颗诚挚的、热情的心关心和爱护学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无私的爱,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另外,还要在日常教学中使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并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不断地自我提升和完善。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生命教育,要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使生命教育触动学生的心灵、产生生命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潘玉.中学生命教育实践探究[J].广西教育.2014(17):56.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8.
[3]张素玲等.生命教育[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7:3.
【关键词】生命 道德与法治 珍爱生命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6-0054-0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新课标的任务、特性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都直接涉及到了生命教育。同时,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初中生看待自己的生命,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都是极为重要的教学问题。再加上初中生身心发展均未成熟,遇到问题的时候尽管有了自己的考量,但毕竟人生阅历不够,因此考虑问题还存在片面性。他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心理是呈同步增强趋势发展的,往往更加强调自己的感受和对事物的理解,而无法深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充分利用道德和法治课程加强对初中生的生命教育至关重要。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必然性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在初中阶段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下文我们将从人类发展、新课程改革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一)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追求
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出了大量的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经验,不论是从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方面来看,还是从现代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来看,都渗透了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经验。正如著名的哲学家牟宗三先生所说的,我国的文化从发展至今,生命教育一直是贯穿始终的,与此同时,生命教育也是我国文化教育的重点。同时,马克思的生命观也对人类生命的价值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析,他指出,人类生命的价值观主要包括:一是人具有创造性,因此可以创造一切生存所需的物质;二是人活着的价值在于对社会、他人的贡献而不是索取和获得。另外,马克思主义中也指明了,在人们实现自我发展的基础上,要积极的推动人类的全面和谐发展。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追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发生急剧变化的阶段,是最容易受到新文化、新观念影响的阶段,因此这个时期是对初中生正确教育、引导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中也一再强调要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通过一些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进而爱惜生命、尊重生命,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的教学要求中也明确要求学生要做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积极健康、品德高尚的新时代初中生。而这也是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切实落实和贯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命教育是通过进行一些诸如心理健康、道德、法律等内容来实现生命教育的渗透的,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正好与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一致。
(三)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由于当前家庭和学校对于学生的死亡教育还较为匮乏,因此初中学生对于死亡这个概念没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因此在内心深处赋予了死亡极浓重的神秘感,而初中生的好奇心非常重,因此极有可能造成威胁生命的严重后果。所以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包括相关死亡知识的普及,将会有利于提升初中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深度,从而更加自觉地保护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随着网络信息的日益普及,当代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要比过去成熟很多,但又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作保障,因此极有可能做出一些与社会道德相违背的事情。而学校这方面的教育体系还不健全,即使有相关课程指导也仅限于一些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的实践操作,进而导致初中生产生一系列诸如厌学、逃课、早恋、轻生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初中生的健康良好发展。因此,加强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中生命教育的力度,就成为初中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策略
尽管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的初中学校对生命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如:生命教育不全面、对学生自身价值关注度不够等问题,这就导致了初中生对生命漠视的现象。因此,我们应从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现有的生命教育内容和适当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没有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两方面来拓展和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内容。
(一)拓展和丰富教材生命教育内容
挖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并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命教育渗透到实际教学中,从而促使学生在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其次,还要不断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挫折教育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中都难免会产生挫折和痛苦,可只要我们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它们,并通过自身的调节和努力,总会赢取最后的胜利,实现自我的价值。另外,还要在道德和法治课程中引入死亡教育,普及一些关于故意伤害和致死方面的法律常識,并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无法避免,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在严格遵循法律的基础上,实现个人能力的最大化发展。
(二)改进学校生命教育的方法
初中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生命教育的力度。首先要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生命教育。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和开展一些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邀请当地的公安干警们到学校为同学们讲解一些法律知识和法治小故事,提升学生们的法律素养,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等,让学生通过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相处,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而充分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另外学校还要努力的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富有人文关怀的环境。例如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张贴一些关于生命教育的图片、文字、名言警句等,普及一些生命教育的法律常识,使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开口说话,每一株绿植都充满了生命教育的生机。
(三)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生命教育水平
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自身拥有正确的生命观和教育观,才能正确的去引导学生。首先,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教学中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的感受和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例如在课堂上,尽量与学生多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注重课堂和谐氛围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还要用一颗诚挚的、热情的心关心和爱护学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无私的爱,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另外,还要在日常教学中使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并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不断地自我提升和完善。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生命教育,要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使生命教育触动学生的心灵、产生生命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潘玉.中学生命教育实践探究[J].广西教育.2014(17):56.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8.
[3]张素玲等.生命教育[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