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2月26日上午,北京交通大学的环境工程实验室内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时发生爆炸引发火灾,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在事故当中不幸遇难。这一沉重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回顾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高校实验室爆炸事件,到底谁该被问责,又该如何减少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呢?
本次爆炸事件是在进行垃圾渗滤液的污水处理过程当中发生的,仅仅一个污水的处理怎么会引发这样的悲剧?原来这次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主要是采用厌氧法。垃圾放置久了会产生大量的微生物,那么厌氧法就是让这些微生物进行厌氧呼吸,而厌氧呼吸的过程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尤其以甲烷的量为多。甲烷属于易燃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是15%,爆炸下限是5%,因此有猜测指出最大可能是由于垃圾中的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没有及时排干净,使得甲烷在空气中达到了爆炸范围,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当然,垃圾渗滤液的污水处理工艺非常多,并不是每种方法都会产生甲烷,但是有一点要肯定的是,每种方法都各有各的危险,只要操作不当都会引发危险。这次可能由于垃圾渗滤液处理不当,下次可能因为气体钢瓶阀门没关紧,实验室当中需要防范的事项有很多,我们需要透过事件去看本质问题。
这次北京交通大学的实验室爆炸并不是这类事故的第一次,回顾近年来的高校实验室爆炸事故:2016年9月21日,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2人眼部受伤,1人轻微擦伤;2015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一间实验室发生氢气爆炸,事故造成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博士当场身亡;2015年4月5日,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实验室发生瓦斯爆炸,造成5人受伤,其中1人抢救无效身亡……纵观这些事故,可以看到往往有发生都是有带来人员伤亡的,那么,为什么一再强调实验室安全但是事故却一再地发生?
一方面可能是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改进。对于各种危险药品仪器等是否做好了该有的标识,取用药品是否有做好该有的日常管理记录,对于各类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高温高压等的危险是否做好了一定的防护措施等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去落实到位的,稍有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危险的发生。
另一方面就是实验操作者本身不够严谨认真。操作不够规范,防护措施没做好,这些都可以视为对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在大部分情况下实验都是安全的,但是久而久之,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经验的丰富,对于安全问题,对于一些应该注意的小细节就忽视了,但是事故的发生往往就是某一个小细节造成的。
科学研究是有风险的,尤其以爆炸事故的发生风险为最大,这是无法规避的,但是,可以通过人为的防范使风险降低,减少事故发生的频率。对于实验者本身而言,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首先,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该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安全须知有一个全面了解,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进实验室之前进行实验室的安全培训,并且穿好实验服,做好防护措施。
其次,开展实验之前要确保实验方案是可行的,不会带来安全隐患,尤其是涉及易燃易爆物的,更是要严格把控,才能进行实验的开展。
接着,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反应,也可能会涉及高温高压的条件,要确保在实验时间内不能随意离开,如果需要离开一段时间也要贴好标签以示注意。
最后,实验结束也要做好收尾工作。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如果不处理好等都有可能成为实验室的下一个安全隐患,因此即使实验结束了还是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做好最后一步收尾工作,实验仪器、实验药品都要物归原位。
对于实验室管理者来说,一方面可以做好仪器设备安全管理和人员安全管理,加强人员安全培训,切实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处置技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降低实验室风险指数。比如针对气体爆炸而言,可以安装气体泄漏报警系统,在气体的使用与保存过程中大大降低了风险,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建立温控报警装置,尤其是在进行高温高压的实验时,可以有效防止危险的发生。
科学研究不仅是辛苦的,同时它本身也是一项带有未知性和风险性的工作,化学实验尤其如此,不仅仅是实验室人员与研究人员需要提高警惕,各个管理机构也要提高安全意识,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做好各个层面的安全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实验室事故的发生。(编辑/任伟)
谁是罪魁祸首?
本次爆炸事件是在进行垃圾渗滤液的污水处理过程当中发生的,仅仅一个污水的处理怎么会引发这样的悲剧?原来这次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主要是采用厌氧法。垃圾放置久了会产生大量的微生物,那么厌氧法就是让这些微生物进行厌氧呼吸,而厌氧呼吸的过程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尤其以甲烷的量为多。甲烷属于易燃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是15%,爆炸下限是5%,因此有猜测指出最大可能是由于垃圾中的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没有及时排干净,使得甲烷在空气中达到了爆炸范围,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当然,垃圾渗滤液的污水处理工艺非常多,并不是每种方法都会产生甲烷,但是有一点要肯定的是,每种方法都各有各的危险,只要操作不当都会引发危险。这次可能由于垃圾渗滤液处理不当,下次可能因为气体钢瓶阀门没关紧,实验室当中需要防范的事项有很多,我们需要透过事件去看本质问题。
并非首次
这次北京交通大学的实验室爆炸并不是这类事故的第一次,回顾近年来的高校实验室爆炸事故:2016年9月21日,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2人眼部受伤,1人轻微擦伤;2015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一间实验室发生氢气爆炸,事故造成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博士当场身亡;2015年4月5日,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实验室发生瓦斯爆炸,造成5人受伤,其中1人抢救无效身亡……纵观这些事故,可以看到往往有发生都是有带来人员伤亡的,那么,为什么一再强调实验室安全但是事故却一再地发生?
一方面可能是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改进。对于各种危险药品仪器等是否做好了该有的标识,取用药品是否有做好该有的日常管理记录,对于各类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高温高压等的危险是否做好了一定的防护措施等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去落实到位的,稍有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危险的发生。
另一方面就是实验操作者本身不够严谨认真。操作不够规范,防护措施没做好,这些都可以视为对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在大部分情况下实验都是安全的,但是久而久之,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经验的丰富,对于安全问题,对于一些应该注意的小细节就忽视了,但是事故的发生往往就是某一个小细节造成的。
如何预防呢?
科学研究是有风险的,尤其以爆炸事故的发生风险为最大,这是无法规避的,但是,可以通过人为的防范使风险降低,减少事故发生的频率。对于实验者本身而言,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首先,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该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安全须知有一个全面了解,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进实验室之前进行实验室的安全培训,并且穿好实验服,做好防护措施。
其次,开展实验之前要确保实验方案是可行的,不会带来安全隐患,尤其是涉及易燃易爆物的,更是要严格把控,才能进行实验的开展。
接着,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反应,也可能会涉及高温高压的条件,要确保在实验时间内不能随意离开,如果需要离开一段时间也要贴好标签以示注意。
最后,实验结束也要做好收尾工作。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如果不处理好等都有可能成为实验室的下一个安全隐患,因此即使实验结束了还是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做好最后一步收尾工作,实验仪器、实验药品都要物归原位。
对于实验室管理者来说,一方面可以做好仪器设备安全管理和人员安全管理,加强人员安全培训,切实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处置技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降低实验室风险指数。比如针对气体爆炸而言,可以安装气体泄漏报警系统,在气体的使用与保存过程中大大降低了风险,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建立温控报警装置,尤其是在进行高温高压的实验时,可以有效防止危险的发生。
科学研究不仅是辛苦的,同时它本身也是一项带有未知性和风险性的工作,化学实验尤其如此,不仅仅是实验室人员与研究人员需要提高警惕,各个管理机构也要提高安全意识,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做好各个层面的安全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实验室事故的发生。(编辑/任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