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详细了解农乐舞(目前我国唯一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舞蹈类项目)的相关知识。运用逻辑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从体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艺术学、民族学等视角分析了农乐舞的价值。期望更多的人来了解农乐舞,领略农乐舞的魅力,关注少数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农乐舞;价值
1、农乐舞的起源
在我国朝鲜族最古老的农乐舞、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民间舞蹈。从文献记载可得《三国志·魏志东夷志·夫余条》记载,“夫余以殷正月祭天,国中大会,连日饮酒歌舞,名曰迎鼓……行道昼夜,无老幼皆歌,通日声不绝。”即在夫余(朝鲜三国:夫余、高句丽、马韩)每年的农历12月,全国上下群聚一堂,歌舞祭神,人们连日歌舞饮酒,甚至释放罪轻者。再有《三国志·魏志东夷志·马韩传》中记载,“常以五月下种讫,祭鬼神,群聚歌舞,饮酒昼夜无休。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节奏有似择舞。又诸国各有别邑,名之为苏塗。立大木,悬铃鼓,事鬼神”。就是说在马韩,5月份插完秧苗,10月份收割完,聚在一起日夜饮酒歌舞,其舞蹈动作就是十人一起排成队伍,时而跳、时而蹲,手脚相应。文献资料证明农乐舞在朝鲜三国时期基本形成。
2、农乐舞的价值
2.1农乐舞的健身价值
现代农乐舞中常用的基本动作就有上百余种。上身动作较多,下身动作相对较少,但上身复杂的律动和节奏是以下身为根基的。农乐舞舞蹈常用的头的动作有:低仰头、摆头、弹推下颗、甩头、晃头、等;肩的动作有:弹肩、转肩、耸肩、等;手臂的动作有:飞手、扛手、围手、甩手、托手、划手、弹手、神手、推手、拍手、绕腕手、等;腿的动作有:蹲、步法、弹提步、跺脚、、踢脚、跺脚、跑步等;腰的动作有:耗腰、拧腰、前腰、后腰、夯腰等;翻身的动作有:燕风台跳、吸腿反翻身、躺身蹦子等:跳的动作有:吸腿跳、并腿跳、抬腿跳、踢腿跳、臂腿跳、盖腿跳、踢毽跳、编腿跳、燕式跳、燕风号等;这些动作,可以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柔韧性,力量等。
2.2农乐舞的娱乐价值
1)农乐舞的自我娱乐价值:
朝鲜族农乐舞的特点是动律细腻、柔和、舒展、优美、自然。柔中带刚、动中有静,这是一种由内至外、从慢转快地流动着的曲线形舞蹈运动。线条有着鲜明的清晰度和分寸感,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每一举手投足,甚至每个细小得几乎不易察觉的动作,都与内在的思想感情相统一、相协调,可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2)农乐舞的观赏价值:以象帽舞为例
象帽的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象尾有几尺长的,亦有几丈长的。长、中、短象帽因其彩带的长短不同而得名,短者仅1米多,長者达12米,目前最长者已有32米[2]。其它的则因彩带、帽子的材质和装饰不同而得名,如羽象帽是将10根白鹭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顶上形成甩动的带子而得名;火花象帽则是在长带子上绑上了几十个萤火虫,表演时仿佛萤火虫上下飞舞,极为绚烂夺目。集体表演象帽舞时,那满目的若干彩带,似万道霓虹横空出世,若干条丝雨旋落碧空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2.3农乐舞的艺术价值:
1)独特的音乐艺术
农乐舞伴奏音乐有独特多样的旋律,由12段曲调组成,音乐欢快、旋律优美、节奏多变,称作“十二拍”。“十二拍”是按照舞蹈构成的方法排列的,并以此规定它的舞蹈运作和构图。细腻又具有跳跃感的12/8拍的“古哥里”节奏,具有曲线性的律动,是农乐舞中特有的节奏。
2)形象的动作艺术
农乐舞主要是模仿鹤的表现,朝鲜族崇鹤尚白,喜爱像仙鹤那种洁白的颜色和轻盈静美的姿态。在朝鲜族舞蹈中,鹤这一形象自然地流露出来。朝鲜族民间舞蹈中,模拟鹤自然形态的有“鹤飞翔”“鹤步”等舞蹈形象。而舞蹈中模拟鹤的神态、鹤的舞姿,鹤的意境、飘逸、典雅、满洒的风韵,则是仙鹤心态、观念和心理的艺术升华。观赏者从农乐舞的表演中看到了鹤的艺术形象和朝鲜族崇敬鹤的心态,动作形象很明显,艺术表现手法也很高超[3]。
3)队形变化艺术
如同“人类指出最伟大的科学创造是圆形一样”[4]。农乐舞的小鼓手们都在以圆形的队形为基础,跟着领舞者做各种队形的变化,如螺旋形,8字形,直线移动,或交叉的动作互换位置。
再如农乐舞中的“扇舞”,“扇舞”的舞具为一把或两把“花扇”,舞蹈时“花扇’绕身舞成8字形扇花。另外,随着队形的变化,利用“花扇”的开合组成各种优美的图案和造型。这些队形的变化为后来艺术的发展和借鉴发挥了作用,这些队形在现在的体育舞蹈,健美操等教学、表演中仍被广泛采用。
2.4农乐舞的文化价值
1)农乐舞的和谐价值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
居住在我国东北长白山下的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无论年节喜庆,还是家庭聚会,男女老幼伴随着沉稳的鼓点与伽倻琴,翩跹起舞。农乐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届时,各个村寨都将派出自己浩荡的“农乐舞”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同时,舞者边舞边在场内自由走动,村民们纷纷拿起食物,端起酒碗即兴进入场内舞蹈,有的拿起一块鸡肉递给这个舞者的口中,有的撕一条狗肉送给那个舞者的口中,有的端酒给舞者喝,舞者边吃边喝边舞,一片祥和气氛。农乐舞展现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活、特别是丰收后的喜悦之情,那种欢乐的气氛充分体现了朝鲜族的“和谐”。
2)农乐舞的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农乐舞属于集体舞蹈,它形成于一个群体内部的共同感受,因此它有共同体的性质,只要是该群体的人,都会产生共鸣并参与其中,享受着参与的兴奋与愉悦。农乐舞还体现着乡土情结,对于在其乡土中成长的人来说,都能引发同感。农乐舞用舞蹈和音乐来体现和维持村民们共同的村落意识,它潜移默化的培养了朝鲜族人们的群体意识,协同意识,培养了朝鲜族人们的凝聚力[6]。
在春晚,在中国达人秀,在出彩中国人等电视节目上农乐舞的表演也大放溢彩,朝鲜族人的精彩表演赢得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些节目强烈激发朝鲜族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尊敬。
2.5农乐舞的历史教育价值:
农乐舞是朝鲜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它传递着朝鲜族特有的文化信息。为朝鲜族青少年了解自己民族历史架起一座桥梁,让朝鲜族后代通过了解运动项目的发展来了解自己祖先因为朝鲜半岛当时遭受连年灾荒和日军的野蠻侵略,才迁徙并定居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原因,以及祖先当时的凄惨生存状况,一代一代的发展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习祖先不怕困难,苦中寻乐,祈祷并期待美好未来的民主精神。从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6农乐舞的经济价值
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能为后人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朝鲜族农乐舞”已经成为汪清县的文化品牌,2006 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 年又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汪清县就形成以“象帽舞”为主的文化产业,生产象帽,服装、道具等等。并且汪清县以它的文化产业为基础,发展了旅游业。遗产的经济价值不仅是指有形资产的价值,还表现在无形资产的价值上,而无形资产价值往往是最重要的。只有保护好农乐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为现实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于广海.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270-271.
[2] 35载坚持不懈苦练象帽舞,成为全国唯一甩32米象帽彩带演员[EB\OL].[2011-12-7].http://www.ybnews.cn/news/people.
[3] 李漪娜.朝鲜族舞蹈艺术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演变[J].大众文艺,101-103.
[4]刘健.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59.
[5] 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0:39.
[6]朴正花.延边安图县新村农乐舞的研究[D].2012.8:23.
[7] 鲁伟.把朝鲜族农乐舞推向全世界[N].延边日报,2011 -2 -21 (2).
作者简介:
吕艳玲(1975-),南京大学体育部,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和社会学。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农乐舞;价值
1、农乐舞的起源
在我国朝鲜族最古老的农乐舞、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民间舞蹈。从文献记载可得《三国志·魏志东夷志·夫余条》记载,“夫余以殷正月祭天,国中大会,连日饮酒歌舞,名曰迎鼓……行道昼夜,无老幼皆歌,通日声不绝。”即在夫余(朝鲜三国:夫余、高句丽、马韩)每年的农历12月,全国上下群聚一堂,歌舞祭神,人们连日歌舞饮酒,甚至释放罪轻者。再有《三国志·魏志东夷志·马韩传》中记载,“常以五月下种讫,祭鬼神,群聚歌舞,饮酒昼夜无休。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节奏有似择舞。又诸国各有别邑,名之为苏塗。立大木,悬铃鼓,事鬼神”。就是说在马韩,5月份插完秧苗,10月份收割完,聚在一起日夜饮酒歌舞,其舞蹈动作就是十人一起排成队伍,时而跳、时而蹲,手脚相应。文献资料证明农乐舞在朝鲜三国时期基本形成。
2、农乐舞的价值
2.1农乐舞的健身价值
现代农乐舞中常用的基本动作就有上百余种。上身动作较多,下身动作相对较少,但上身复杂的律动和节奏是以下身为根基的。农乐舞舞蹈常用的头的动作有:低仰头、摆头、弹推下颗、甩头、晃头、等;肩的动作有:弹肩、转肩、耸肩、等;手臂的动作有:飞手、扛手、围手、甩手、托手、划手、弹手、神手、推手、拍手、绕腕手、等;腿的动作有:蹲、步法、弹提步、跺脚、、踢脚、跺脚、跑步等;腰的动作有:耗腰、拧腰、前腰、后腰、夯腰等;翻身的动作有:燕风台跳、吸腿反翻身、躺身蹦子等:跳的动作有:吸腿跳、并腿跳、抬腿跳、踢腿跳、臂腿跳、盖腿跳、踢毽跳、编腿跳、燕式跳、燕风号等;这些动作,可以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柔韧性,力量等。
2.2农乐舞的娱乐价值
1)农乐舞的自我娱乐价值:
朝鲜族农乐舞的特点是动律细腻、柔和、舒展、优美、自然。柔中带刚、动中有静,这是一种由内至外、从慢转快地流动着的曲线形舞蹈运动。线条有着鲜明的清晰度和分寸感,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每一举手投足,甚至每个细小得几乎不易察觉的动作,都与内在的思想感情相统一、相协调,可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2)农乐舞的观赏价值:以象帽舞为例
象帽的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象尾有几尺长的,亦有几丈长的。长、中、短象帽因其彩带的长短不同而得名,短者仅1米多,長者达12米,目前最长者已有32米[2]。其它的则因彩带、帽子的材质和装饰不同而得名,如羽象帽是将10根白鹭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顶上形成甩动的带子而得名;火花象帽则是在长带子上绑上了几十个萤火虫,表演时仿佛萤火虫上下飞舞,极为绚烂夺目。集体表演象帽舞时,那满目的若干彩带,似万道霓虹横空出世,若干条丝雨旋落碧空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2.3农乐舞的艺术价值:
1)独特的音乐艺术
农乐舞伴奏音乐有独特多样的旋律,由12段曲调组成,音乐欢快、旋律优美、节奏多变,称作“十二拍”。“十二拍”是按照舞蹈构成的方法排列的,并以此规定它的舞蹈运作和构图。细腻又具有跳跃感的12/8拍的“古哥里”节奏,具有曲线性的律动,是农乐舞中特有的节奏。
2)形象的动作艺术
农乐舞主要是模仿鹤的表现,朝鲜族崇鹤尚白,喜爱像仙鹤那种洁白的颜色和轻盈静美的姿态。在朝鲜族舞蹈中,鹤这一形象自然地流露出来。朝鲜族民间舞蹈中,模拟鹤自然形态的有“鹤飞翔”“鹤步”等舞蹈形象。而舞蹈中模拟鹤的神态、鹤的舞姿,鹤的意境、飘逸、典雅、满洒的风韵,则是仙鹤心态、观念和心理的艺术升华。观赏者从农乐舞的表演中看到了鹤的艺术形象和朝鲜族崇敬鹤的心态,动作形象很明显,艺术表现手法也很高超[3]。
3)队形变化艺术
如同“人类指出最伟大的科学创造是圆形一样”[4]。农乐舞的小鼓手们都在以圆形的队形为基础,跟着领舞者做各种队形的变化,如螺旋形,8字形,直线移动,或交叉的动作互换位置。
再如农乐舞中的“扇舞”,“扇舞”的舞具为一把或两把“花扇”,舞蹈时“花扇’绕身舞成8字形扇花。另外,随着队形的变化,利用“花扇”的开合组成各种优美的图案和造型。这些队形的变化为后来艺术的发展和借鉴发挥了作用,这些队形在现在的体育舞蹈,健美操等教学、表演中仍被广泛采用。
2.4农乐舞的文化价值
1)农乐舞的和谐价值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
居住在我国东北长白山下的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无论年节喜庆,还是家庭聚会,男女老幼伴随着沉稳的鼓点与伽倻琴,翩跹起舞。农乐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届时,各个村寨都将派出自己浩荡的“农乐舞”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同时,舞者边舞边在场内自由走动,村民们纷纷拿起食物,端起酒碗即兴进入场内舞蹈,有的拿起一块鸡肉递给这个舞者的口中,有的撕一条狗肉送给那个舞者的口中,有的端酒给舞者喝,舞者边吃边喝边舞,一片祥和气氛。农乐舞展现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活、特别是丰收后的喜悦之情,那种欢乐的气氛充分体现了朝鲜族的“和谐”。
2)农乐舞的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农乐舞属于集体舞蹈,它形成于一个群体内部的共同感受,因此它有共同体的性质,只要是该群体的人,都会产生共鸣并参与其中,享受着参与的兴奋与愉悦。农乐舞还体现着乡土情结,对于在其乡土中成长的人来说,都能引发同感。农乐舞用舞蹈和音乐来体现和维持村民们共同的村落意识,它潜移默化的培养了朝鲜族人们的群体意识,协同意识,培养了朝鲜族人们的凝聚力[6]。
在春晚,在中国达人秀,在出彩中国人等电视节目上农乐舞的表演也大放溢彩,朝鲜族人的精彩表演赢得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些节目强烈激发朝鲜族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尊敬。
2.5农乐舞的历史教育价值:
农乐舞是朝鲜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它传递着朝鲜族特有的文化信息。为朝鲜族青少年了解自己民族历史架起一座桥梁,让朝鲜族后代通过了解运动项目的发展来了解自己祖先因为朝鲜半岛当时遭受连年灾荒和日军的野蠻侵略,才迁徙并定居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原因,以及祖先当时的凄惨生存状况,一代一代的发展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习祖先不怕困难,苦中寻乐,祈祷并期待美好未来的民主精神。从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6农乐舞的经济价值
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能为后人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朝鲜族农乐舞”已经成为汪清县的文化品牌,2006 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 年又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汪清县就形成以“象帽舞”为主的文化产业,生产象帽,服装、道具等等。并且汪清县以它的文化产业为基础,发展了旅游业。遗产的经济价值不仅是指有形资产的价值,还表现在无形资产的价值上,而无形资产价值往往是最重要的。只有保护好农乐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为现实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于广海.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270-271.
[2] 35载坚持不懈苦练象帽舞,成为全国唯一甩32米象帽彩带演员[EB\OL].[2011-12-7].http://www.ybnews.cn/news/people.
[3] 李漪娜.朝鲜族舞蹈艺术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演变[J].大众文艺,101-103.
[4]刘健.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59.
[5] 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0:39.
[6]朴正花.延边安图县新村农乐舞的研究[D].2012.8:23.
[7] 鲁伟.把朝鲜族农乐舞推向全世界[N].延边日报,2011 -2 -21 (2).
作者简介:
吕艳玲(1975-),南京大学体育部,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和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