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全能”文化人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shixiao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岁的年龄,在经历了写小说、拍电影、做节目主持人、当演员、导话剧等纷杂的生活阅历之后,被称为“全能型”文化人的吴念真把一切都看淡了。有许多人都曾对吴念真说他的人生太过于驳杂,而没有专注于一件事,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说:“吴念真你贪得太多了,要是你专注于一件事会大有成就。”在吴念真看来,他更愿意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多一点生命体验。
  台湾新电影,轰轰烈烈那十年
  前不久,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来到北京,出席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他的个人作品回顾展,并与诸多电影研究学者谈起“台湾新电影”的过往以及台湾电影的现在。上世纪80年代,告别拍滥了的武侠言情老一套,台湾电影翻开新一页:台湾“中影”公司大胆起用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侯孝贤、曾壮祥、万仁等新导演拍片。聚焦本土,重述历史,也成为台湾新一代电影人的共同追求。而背后的主张、企划、故事,却不能不提当时还很年轻的作家吴念真的推动力。“那时候有个莫名其妙的共识存在于每个导演的心里面,就是要重新去理清台湾的历史。大家后来陆续拍的都不谋而合。”吴念真忆起他们的青年时代,还是满脸兴奋的笑容,热血、单纯而又骄傲。
  本土舞台剧,原原本本坚守住
  关注吴念真的人都会发现他有一个特点,无论是写剧本、写书还是做舞台剧,他都坚持用本土语言创作,因为他认为最能表达台湾人的还是语言。2001年,他主创了台湾本土舞台剧系列《人间条件》,至今已10年有余。《人间条件》标榜国民戏剧在市场上推出,有一定的开拓性,因为在此之前,以台湾话为主要演出语言的戏剧作品,在那时台湾的时空环境下几乎没有票房,《人间条件》的卖座开创出新的可能。吴念真笔下刻画出的台湾本身的样貌,将台湾人的生活状态,夹杂在方言、国语、日语的环境如实表达,透过生活化的人物故事、庶民的言语,带出共同的哭泣、共同的感动。
  然而,方言和国语、本地人和“外省人”的区别和隔阂,在下一代身上已渐渐模糊。“我儿子就不会讲多少方言,国语却讲得很顺,还会翘舌音。”在吴念真看来,这种本土文化的消退不可抑制,这更成为他创作的动力。不久前,在北京的“书友会”试播放《人间条件二》,“我在外头听着观众的反应,发现该笑的地方他们都笑了!在北京这么一个讲‘京片子’的地方,台湾方言的演出并没有造成隔阂。”吴念真追根究底认为,这与电影的逻辑一样,只要是好的故事,不论用什么语言依然感动人。
  两本真情书,轻轻重重写过往
  在多重身份中,吴念真承认“写小说”是自己唯一主动去做的,其他都是“意外”,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随性”。有读者问他写故事的时候到底是怎样的心情?吴念真会用他少年时读过的《麦克阿瑟回忆录》中的一句话回答:“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他的散文集《这些人,那些事》曾感动了很多人,那些篇幅不长的文章最初发表于台湾的《时报周刊》专刊上,吴念真回忆童年、亲人、朋友的往事,也写不少听来的故事,大受读者欢迎。在推出大陆版时,他还担心:“读者了解书的背景吗?比如台湾的日据时代。”情感朴素,却喷薄出强大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这是看过这本书的人的共同感受。15年前,《台湾念真情》在台湾出版,传统的面茶技艺、黥面文化,几乎被人遗忘的东吉屿,唱歌的恒春阿妈,台湾人的奋斗史与平常日子……他们的泪水、欢笑与温情,都以文字的方式被刻下了烙印。
  书中鲜明的小人物视角,与吴念真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热爱分不开。时光的流逝,使他对自己当初所写的文字有了更复杂的感受,一方面,他说他怕回溯以前写的东西,因为总会勾起很多回忆。书中很多人最后都成了他终生的好朋友,但有些人已经不在了;另一方面,这些文章,也无意中成了台湾往事的一种感性记录。“渐渐知道,重大的主题,就是该轻声说的。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懂得什么叫娓娓道来。就像吴念真这样:重的东西,要轻轻地拿,轻轻地放。”这是一位读者的评价。
其他文献
他夹起菜,一脸自嘲,比划着说:“我们这种人,我的说法是‘三不要两不行’。这个‘三不要’。就是大陆不要,台湾不要,美国也不要;‘两不行’,就是中文不行,英文也不行。”  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旧金山去世,享年89岁。20世纪的中国风云,又走了一位见证人。老先生这辈子,最大的功德是以“口述史”为民国要人立传。他的大半生都“活在别人的历史里”。据说近些年,他老年失智。走的时侯,却平静,悄然淡出历史。此时怀念
期刊
又到毕业季。照相,喝酒,交论文;签约,告别,开始新的历程。不管你是否已术业有专攻,是否做好了充分的职业准备,有没有谈过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现在,你已经再一次站在大学的门槛上。与四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你是面向社会。从此,你要单枪匹马,经历人生的沟坎与起伏,寻求自己的光荣和梦想。  光荣并不容易抵达。2012年毕业生680万再创历史新高,实体经济形势看起来不那么美,房价却在高位企稳回升。对于想创业的毕
期刊
这首十行诗采用了象征手法,湖泊是一个象徵意象。诗人写湖泊, 其意却不在湖泊,他不过借湖泊这一意象表达他内心的所思所想所感 。  诗中的湖泊被符号化了,他不是杭州西湖,也不是济南大明湖,而 是被诗人抽象化了的湖。但诗中的湖又很具象,它有干净的水面、有 干净的荡漾,它有始有终,有明镜一样的心,它温良友善,高草、月 亮、飞禽走兽都环绕它。这样符号化的湖其实可以代入很多东西,一 颗纯洁的心、一个纯洁的人、
期刊
不要让广告用字忽悠了你  ——谈“包”与“保”  王先生从报纸广告上看到一种新型锂电池的电动车,又漂亮又轻便,特别吸引他的是厂家广告许诺“电池包修三年”。他仔细查验发票、说明书、保修卡一样不少,心里很满意,便毫不犹豫买下来。当天就将新车骑回了家。晚上,儿子回来看到这辆新车也十分喜欢,老爸向他炫耀说,这个锂电池不但体积小、重量轻,而且还包修三年呐。儿子拿过保修卡看了后对他说,您这是保修三年,不是包修
期刊
江苏省清河中学薇湖文学社成立于2007年10月,薇湖得名于学校清河门边的那条小湖。文学社以“播种文学之梦,塑造上善之人,传颂和谐之风”为宗旨,开展了丰富的文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社刊《薇湖》是每一个清河学子的精神食粮,更是学校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陆卓林、陈泱竹、尹航、陈婧、刘露、徐星等同学在各类作文大赛中多次斩获大奖。201
期刊
榆关失陷的恶消息,随着二十二年(1933)的新年俱来。乐华在不到一星期的阳历年假中,仍日日到学校里。有时参与抗日会的工作,有时在阅报室里看报,有时找师友谈话。他于放年假前几日接到父亲从四川寄来的信,说“学校停闭,薪水无着,战事稍平静,就要回到家里来”。又说,“下学期的学费无法筹措,到不得已的时候,只好叫你辍学了。”此外还带说有许多关于自学的话。他早自知不能长在学校求学的,自接到父亲这信,知道离开学
期刊
一  我是1971年春节后上初中的,那正是“文革”中期。那时候,全国都是大军营,按“林副主席”的旨意,学校建制不再是“年级”和“班”,而是“连”和“排”。一个年级就是一个“连”,一个班就是一个“排”,班内的小组就是“班”。比如我所在的班就叫“二连五排”。  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也没想明白,为什么二连五排当时是全校闻名的烂班。几乎所有老师都无法控制课堂,因为一上课整个教室就是一农贸市场。现在的学生
期刊
文化大革命初起时,我正读到小学五年级。家庭出身很好的老师们闻风而动,一夜之间就成立了红卫兵组织,第二天用红布缝了袖标,袖标上用硬纸板漏上了毛体的黄漆字,第三天制造了红布的大旗,旗上也用黄漆描上了毛体的大字。紧接着老师们让家庭出身不是地富反坏右的学生们每人回家要了八毛钱,收了钱就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红袖标。几天工夫满学校都是大大小小的红卫兵了,当我们这些穷孩子把红袖标套到破衣袖上时,那种得意地将胳膊抬起
期刊
“熟语”是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它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且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来自典故、寓言和古代诗文;而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却具有浓烈的口语色彩,一般来源于民间。  一、常用易错的熟语分类  (一)成语:成语的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有的来自古代口语,如退避三舍、同病相怜;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揠苗助长、望洋兴叹;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的来
期刊
1976年,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初中读两年,但学校生活比现在的初中生丰富些,单就语文来说也是如此。  记得那时每年都有集中的文艺汇演,很多学校参加。有一年的文艺汇演,老师让我表演山东快书《赔茶壶》,我很兴奋,全力准备。我很快就把《赔茶壶》背得滚瓜烂熟,但我不会使用铜板,须拜师学艺。学校老师告诉说,有一位小学的刘老师精通此艺,但他家较远,不便来咱们学校,我得登门拜访。我心里高兴,便不怕路远,步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