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手操作,是新课程中一个重要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一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生的学习与动手操作的活动是分不开的,通过直观的操作可以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动手操作、互相交流、合作探究数学知识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动手操作;数学教学;数学思维;课堂教学
现在的教育注重素质教育,对学生各种学习技能的要求更高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特别是那些活泼好动,富有好奇心的学生,简单直观的动手操作更加能够吸引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胜过老师对数学知识的讲解,动手操作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因此,我觉得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要从一年级的小学生抓起。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在课堂上能专心上课的只有十多分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专注上好40分钟的课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数学知识枯燥无味,不容易理解,致使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因此,上课时要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耐心加以引导,从学生感兴趣的操作入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的能力,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1、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小学一年级学生一堂课的最佳学习状态是在上课后的5-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是最认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对数学知识的信息接受快、记忆牢固、思维敏捷。为了保证新传授的知识能够在最好的时间段展示出来,让学生畅通无阻地掌握新知识,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一年级数学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在最佳时间内突出教学重点。一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弱,所以在课堂上经常会玩学具。如在学习“认识10以内的数”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带小棒,在课堂上总是会时不时传来学生摆小棒的声音。所以我在上课之前就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先放好,老师说摆的时候再摆,老师说放好的时候就不能再动小棒了,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2、动手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兴趣
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既是一种在玩中学习的乐趣,也是一种心理的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知识的规律,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课堂中,《七巧板》是一节综合实践的动手操作课,它是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几种平面图形之后,能直观分辨这几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了一节综合实践的活动课。本节课我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复习引入,激发兴趣——认识七巧板,感知它的美——动手操作,实践创作——展现自己的个性,表现美。本节课重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拼图,创造出美丽的图形,从而巩固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初步感知组合图形的美。使学生在有趣的拼图活动中玩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乐趣,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时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有多种说法,在这时候,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断的训练,既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
3、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
在平常的教学中,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轻松愉快、没有学習压力的课堂里上课,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能大胆地提出疑惑。如在课堂中教学一道思维拓展题时“芳芳做了14朵花,明明做了10朵花,芳芳给明明( )朵花,两人的花就同样多”。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第一行用三角形代表芳芳的花,在桌子先摆出14个三角形,在第二行用圆形代表明明的花摆出10个圆,注意要一个一个对齐。观察前部分是同样多的部分,后面是芳芳比明明多的部分,要使两人的花同样多,就要把后部分的4朵花怎样分呢?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说出来,这样学生会兴奋起来。这时老师就可以运用一定的规律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加深理解题目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精神饱满,营造了一个热烈的、轻松的课堂气氛。
4、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动脑思考、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堂上动手操作学具,可以满足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很多学生会被操作的过程吸引注意力。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的重点,观察的顺序。如我在教学5组成时,我先让学生把小棒分成左右两堆,想一想可以怎样分,要求和同组的同学分的不一样,我发现学生能够分出四种不同的分法(1和4,2和3,3和2,4和1)。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四种方法,想一想怎样分才能够一个不遗漏而且又有规律。
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一年级时期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老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在这个阶段对学生采取经常性的,循序渐进式的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合理的实践活动,以及对实际动手操作的指导,可以让学生从一个听众转变为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老师只是从旁辅导的作用,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味、学生乐学。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动手操作”有效性缺失现象刍议.2008-06-18.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动手操作;数学教学;数学思维;课堂教学
现在的教育注重素质教育,对学生各种学习技能的要求更高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特别是那些活泼好动,富有好奇心的学生,简单直观的动手操作更加能够吸引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胜过老师对数学知识的讲解,动手操作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因此,我觉得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要从一年级的小学生抓起。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在课堂上能专心上课的只有十多分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专注上好40分钟的课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数学知识枯燥无味,不容易理解,致使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因此,上课时要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耐心加以引导,从学生感兴趣的操作入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的能力,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1、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小学一年级学生一堂课的最佳学习状态是在上课后的5-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是最认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对数学知识的信息接受快、记忆牢固、思维敏捷。为了保证新传授的知识能够在最好的时间段展示出来,让学生畅通无阻地掌握新知识,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一年级数学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在最佳时间内突出教学重点。一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弱,所以在课堂上经常会玩学具。如在学习“认识10以内的数”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带小棒,在课堂上总是会时不时传来学生摆小棒的声音。所以我在上课之前就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先放好,老师说摆的时候再摆,老师说放好的时候就不能再动小棒了,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2、动手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兴趣
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既是一种在玩中学习的乐趣,也是一种心理的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知识的规律,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课堂中,《七巧板》是一节综合实践的动手操作课,它是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几种平面图形之后,能直观分辨这几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了一节综合实践的活动课。本节课我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复习引入,激发兴趣——认识七巧板,感知它的美——动手操作,实践创作——展现自己的个性,表现美。本节课重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拼图,创造出美丽的图形,从而巩固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初步感知组合图形的美。使学生在有趣的拼图活动中玩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乐趣,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时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有多种说法,在这时候,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断的训练,既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
3、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
在平常的教学中,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轻松愉快、没有学習压力的课堂里上课,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能大胆地提出疑惑。如在课堂中教学一道思维拓展题时“芳芳做了14朵花,明明做了10朵花,芳芳给明明( )朵花,两人的花就同样多”。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第一行用三角形代表芳芳的花,在桌子先摆出14个三角形,在第二行用圆形代表明明的花摆出10个圆,注意要一个一个对齐。观察前部分是同样多的部分,后面是芳芳比明明多的部分,要使两人的花同样多,就要把后部分的4朵花怎样分呢?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说出来,这样学生会兴奋起来。这时老师就可以运用一定的规律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加深理解题目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精神饱满,营造了一个热烈的、轻松的课堂气氛。
4、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动脑思考、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堂上动手操作学具,可以满足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很多学生会被操作的过程吸引注意力。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的重点,观察的顺序。如我在教学5组成时,我先让学生把小棒分成左右两堆,想一想可以怎样分,要求和同组的同学分的不一样,我发现学生能够分出四种不同的分法(1和4,2和3,3和2,4和1)。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四种方法,想一想怎样分才能够一个不遗漏而且又有规律。
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一年级时期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老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在这个阶段对学生采取经常性的,循序渐进式的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合理的实践活动,以及对实际动手操作的指导,可以让学生从一个听众转变为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老师只是从旁辅导的作用,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味、学生乐学。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动手操作”有效性缺失现象刍议.2008-06-18.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