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霉产孢能力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安徽省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游动孢子囊产量与对辣椒致病力的关系。[方法]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对采自安徽的56个辣椒疫霉进行游动孢子囊产量测定,分析游动孢子囊产量与致病力的相关性。[结果]安徽省不同地区的辣椒疫霉菌株在10% V8培养液中的游动孢子囊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辣椒疫霉的致病力与游动孢子囊产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小(r=0.165,R2=0.027 2)。[结论]辣椒疫霉产孢性能较稳定,游动孢子囊产量与辣椒疫霉菌致病力的强弱相关性很小,认为不相关。
  关键词辣椒疫霉;游动孢子囊;致病力
  中图分类号S436.41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4-078-02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70411028);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3B133)。
  作者简介李萍(1985- ),女,安徽安庆人,讲师,博士,从事真菌学及植物真菌病害研究。*通讯作者,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真菌学及植物真菌病害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29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卵菌,常威胁茄科、葫芦科和豆科等多种农作物的生产,给全世界蔬菜产业造成严重危害。该病菌广泛分布于北京、上海、湖南、安徽、甘肃、新疆、陕西、青海、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云南、台湾、湖北、海南等地,并在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严重损失。由辣椒疫霉引起的辣椒疫病成为我国辣椒主产区严重病害,辣椒疫病发生时,叶片、果实和茎部均可受害,引起呈暗绿色水渍状,湿度大时产生白色菌丝层,最后坏死。
  辣椒疫霉主要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残留在地上的病残体内越冬,作为来年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卵孢子在土中病残体内可以存活3年,条件适宜时,卵孢子可萌发并侵染寄主植物的根系或地下部分,或者萌发后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经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至植物地上茎、叶及果实上引起发病。在合适条件下,辣椒疫霉侵入辣椒等寄主后通常在几天内就可在病部表面产生大量孢子囊并释放出游动孢子,成为再侵染源,借助风和雨水或带病的种苗、土壤及灌溉水进行传播。因此,游动孢子囊的产量是辣椒疫病发生流行的必要条件,但有关辣椒疫病发病程度与游动孢子囊产量的关系尚未见报道。为此,笔者研究了游动孢子囊产量与辣椒疫霉对辣椒的致病力关系,从生物学特性方面探讨了辣椒疫霉的致病力分化机制,从统计学上剖析了致病力分化与游动孢子囊产量的关系,旨在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作物。辣椒品种为“艳阳”。
  1.1.2供试培养基。
  胡萝卜培养基(CA):将200 g新鲜胡萝卜切成小片,加去离子水500 ml,煮沸后计时30 min,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补水至1 000 ml,加入琼脂20 g,121 ℃高压蒸汽灭菌20 min。10% V8培养液:100 ml V8汁加入1 g CaCO3,1 5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液与去离子水按1∶9的比例稀释,121 ℃高压蒸汽灭菌20 min。
  1.2方法
  1.2.1供试菌株的分离及其致病力测定。2006~2010年在安徽淮南(HN)、合肥(HF)、潜山(QS)、岳西(YX)、和县(HX)、石台(ST)、铜陵(TL)、阜阳(FY)和亳州(BZ)等县(市)辣椒上采集辣椒疫病病株,采用组织分离法,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共获得56个分离物,分离获得的培养物经形态学鉴定后,单孢分离并保存。采用活体刺茎接种法测定辣椒疫霉不同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
  1.2.2游动孢子囊产量测定。参照陈方新等的方法,将供试菌株移至CA上,25 ℃黑暗培养3 d,用打孔器(d=4 mm)沿菌落边缘打取菌碟,分别放入含15 ml的10%V8培养液中,每皿4块菌碟,每菌株3次重复。25 ℃黑暗培养72 h后,倾去培养液,加入15 ml无菌水,隔12 h后再换一次无菌水,24 h后将产生大量孢子囊的3次重复混合,3 000 r/min匀浆1 min,匀浆后用无菌水定容至50 ml,加入0.05%的吐温80,经磁力搅拌器搅拌充分混匀后,分别配制成孢子囊悬浮液。用微量加样器吸取5 μl悬浮液于载玻片上拉出1条水带,置于10×10倍显微镜下计数游动孢子囊数目。
  1.2.3游动孢子囊产量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分析。
  画出辣椒疫霉游动孢子囊产量与其致病力的散点图及拟合的线性图,计算相关系数(r),根据相关系数大小分析相关程度:r<0,负相关;r=0,无线性相关;︱r︱>0.95,显著性相关;︱r︱>0.80,高度相关;0.50≤︱r︱<0.80,中度相关;0.30≤︱r︱<0.50,低度相关;︱r︱<0.30,关系极弱,认为不相关。在P<0.0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56个供试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56个供试菌株接种辣椒茎秆后均可引起发病,但不同菌株所致病斑的平均长度有显著差异(表1)。
  2.2安徽省辣椒疫霉游动孢子囊产量
  安徽省不同地区的辣椒疫霉菌株在10% V8培养液中均可产生游动孢子囊且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表2)。游动孢子囊产量最大的是亳州菌株BZ8,达1.37×104个/ml。合肥菌株HF2和HF7的游动孢子囊产量最小,仅为2.70×102个/ml。在56个菌株中,有39个菌株的游动孢子囊产量标准偏差小于0.6×103个/ml,占总数的69.64%;有14个菌株的游动孢子囊产量标准偏差在0.61×103~0.90×103个/ml,占25.00%;有3个菌株的游动孢子囊产量标准偏差在0.91×103~0.99×103个/ml,占5.36%,表明辣椒疫霉游动孢子囊产生能力的稳定性较好。   由图1可知,供试菌株中有11株游动孢子囊产量为027×103~1.47×103个/ml,11株为2.13×103~3.87×103个/ml,16株为4.07×103~6.00×103个/ml,11株为6.33×103~7.87×103个/ml,3株为8.20×103~8.87×103个/ml,2株为10.33×103~11.33×103个/ml,2株为12.20×103~13.73×103个/ml。可见,产孢量中等(4.07×103~7.87×103个/ml)的菌株有27个。
  2.3辣椒疫霉对辣椒的致病力与游动孢子囊产量的相关性
  56个辣椒疫霉菌株中,有的菌株游动孢子囊产量低、致病力弱,有的菌株产孢量高、致病力强,但也有产孢量低、致病力强的菌株。相关性分析表明,辣椒疫霉的游动孢子囊产量与辣椒疫霉对辣椒植株苗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
  相关性较小,r=0.165,R2=0.027 2,回归方程为y=0.797 7x+40.147(式中x为游动孢子囊产量,y为辣椒疫霉对辣椒致病力引起的病斑长度)(图2)。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辣椒疫霉对辣椒植株苗的致病力强弱与游动孢子囊产量成正相关,但r=0.165<0.3,认为不相关。
  3讨论
  游动孢子囊产量是辣椒疫霉主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56个辣椒疫霉菌株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产孢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游动孢子囊产量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同时,辣椒疫霉在培养条件(培养温度、培养基成分、摇床转速及摇菌时间)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游动孢子囊的产量较稳定,若其中某一因素发生变化,产孢量可能会发生较大改变。关于病菌的产孢能力与致病力的相关性,有研究报道认为稻曲病的产孢能力与致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赵纯森等则认为禾谷镰刀菌的产孢量与致病力无显著相关性。该研究认为辣椒疫霉游动孢子囊产量与致病力不相关,有些产孢量低的菌株致病力却较强,如菌株HF3和ST1,它们的产孢量分别为1.13×103和1.33×103个/ml,它们对辣椒苗所致病斑长度分别达63.7和60.2 mm。原因可能是游动孢子囊成熟后释放的游动孢子数目存在差异,也可能是菌株游动孢子囊成熟的时间不同;与辣椒疫霉致病力相关的因素不仅仅是产孢量,可能还有辣椒的品种、菌丝生长速率和病菌分泌的毒素。
  不同辣椒疫霉菌株产孢量的差异显然与其菌株的遗传组成有关,即菌株的基因型决定了该菌株在人工培养基上的表型特征。不同菌株对寄主辣椒植株致病力的强弱程度也必然受菌株的遗传物质控制。而相同地理来源的菌株HF4和HF3对辣椒的病斑长度相差28.4 mm,菌株BZ8和BZ13在10% V8培养液中的游动孢子囊产量相差1.29×104个/ml,一定程度上表明同一地区的辣椒疫霉存在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变异等。
  参考文献
  [1]
  HAUSBECK M K,LAMOUR K H.Phytophthora capsici on vegetable crops:Research progress and management challenges[J].Plant Disease,2004,88:1292-1303.
  [2] LAMOUR K H,STAM R,JUPE J,et al.The oomycete broadhostrange pathogen Phytophthora capsici[J].Mol Plant Pathol,2012,13:329-337.
  [3] 戚仁德,丁建成,顾江涛.辣椒疫霉致病力分化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2002,29(2):189-190.
  [4] 孙文秀,张修国,贾永健.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05,35(4):340-344.
  [5] 王燕华.上海地区甜椒疫病菌的鉴定[J].上海农业科技,1982(1):20-21.
  [6] 周启明,李林英,杨淑华.辣椒疫病的调查研究[J].中国蔬菜,1984(4):40-43.
  [7] 杨明英,曹继芬,李向东,等.云南辣椒疫病的分子诊断及其病原菌群体特征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9,39(3):297-303.
  [8] 尹敬芳,曹锦,李健强,等.杀菌剂对辣椒疫霉不同形态菌体的毒力差异[J].农药学学报,2005(7):227-232.
  [9] THABUIS AM,PALLOIX A,PFLIEGER S,et al.Comparative mapping of Phytophthora resistance loci in pepper germplasm,evidence for conserved resistance loci across Solanceae and for a large genetic diversity[J].Theor Appl Genet,2003,106(8):1473-1485.
  [10] SUJKOWSKI L S,PARRA G R,GUMPERTZ M L.Temporal dynamics of phytophthora blight on bell pepper in relation to the mechanisms of dispersal of primary inoculum of Phytophthora capsici in soil[J].Phytopathology,2000,90:148-156.
  [11] 郑小波.疫霉菌及其研究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2] 陈方新,齐永霞,高智谋,等.诱导疫霉菌产生游动孢子囊液体培养基的研制[J].植物保护,2005,31(2):34-37.
  [13] 李松冈.实用生物统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2-207.
  [14] 张君成,陈志谊,张炳欣,等.稻曲病的接种技术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4,34(5):463-467.
  [15] 李燕,于俊杰,刘永锋,等.稻曲病菌产孢能力及致病力测定[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0):4166-4177.
  [16] 赵纯森,马星霞,武爱波,等.禾谷镰刀菌培养性状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3):254-257.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为探索沙壤土植烟地区较适宜的施肥方法。[方法]对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砂壤土的烤烟K326品种进行了不同有机无机配方施肥试验研究。[结果]有机肥的施用能够提高烟叶厚度、叶面密度和填充值,提升烟叶的外观品质,其中烟叶长度和油分提升尤为明显;有机肥有利于降低烟叶总氮和烟碱含量,提高钾元素和氯元素含量,使烟叶的化学成分更为协调;有机肥的施用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烟叶总糖、还原糖的含量,有利于提高
期刊
摘要野葛是一类重要的中草药,其根茎中含有葛根素、大豆甙元等异黄酮化合物,具有保护心肌、保护缺血缺氧组织、抗氧化作用、调控细胞凋亡、抗炎作用、降压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和抑制黑色素的形成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在此对野葛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野葛异黄酮化合物的科学研究与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野葛;葛根素;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S567文献标
期刊
摘要[目的] 为了研究外源脯氨酸对NaCl胁迫下番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 以番茄“中蔬四号”为材料,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结果] 叶绿素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一定浓度的外源脯氨酸可以延缓叶绿素含量下降的趋势。细胞间CO2浓度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随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结论] 外源脯氨酸可以提高盐胁迫番茄幼苗的细胞间CO2浓度、净光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射干中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射干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除化合物7属于双苯吡酮外,其他化合物均属于异黄酮类。在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鸢尾苷元(tectorigenin)、鸢尾甲黄素A(tectorigenin A)、野鸢尾黄素(irigen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微生物肥“宁盾”在番茄青枯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为番茄青枯病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微生物肥“宁盾”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番茄的促生增产作用。[结果]微生物肥“宁盾”对“特丽娜”番茄青枯病的生防效果高达98.27%;移栽后40 d处理组番茄的株高、茎粗和叶片数分别达到98.62 cm、10.70 mm和14.60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微生物肥“宁盾”为农
期刊
摘要  [目的] 为了探明天然表面活性剂茶皂素对重金属污染环境中植物生理生长的影响。[方法] 通过设置盆栽试验,将不同浓度梯度的茶皂素溶液加入镉污染土壤中,研究苎麻生理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状况。[结果] 0.1 mmol/L茶皂素会加剧重金属Cd对苎麻的毒害作用,苎麻的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以及叶绿素a都明显低于对照。当茶皂素浓度为2.5 mmol/L时,苎麻的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以及叶绿素a均显著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废弃蛋壳粉对富营养化水中磷的吸附性能。[方法]在不同添加量、不同振荡时间、不同温度、不同的磷溶液初始浓度和不同溶液pH 的条件下,探讨蛋壳粉对富营养化水中磷的吸附效果,考察其吸附磷的动力学行为。[结果]在含有30 μg/ml 的富营养化水磷溶液中,蛋壳粉的最佳添加量为10 μg/ml;蛋壳粉对磷的单位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磷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蛋壳粉在pH 为5 时对磷的
期刊
摘要  依据北京市蔬菜生产实际情况,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出了设施番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该技术将防控策略由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特别要注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措施的应用;指导菜农正确掌握设施番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特别是生物防控新技术的应用,提升设施蔬菜生物防控技术水平。  关键词设施番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噻呋酰胺对花生白娟病的田间控制效果。[方法]以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2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采用小区试验研究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不同时期喷施对花生白娟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花生的增产效果。[结果]在花生开花期、结荚初期2次分别用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450 ml/hm2对水喷雾,对花生白娟病的防治效果为49.90%~69.80%,初期效果与常规对照25%粉锈灵1
期刊
摘要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水中甲萘威和阿特拉津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利用固相萃取富集浓缩、高效液相色谱柱实现分离、紫外检测器定量检测的方法,同时测定水中甲萘威和阿特拉津含量。[结果]在试验条件下,甲萘威和阿特拉津在0.1~10.0 mg/L浓度范围内的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99 9和0.999 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3%~0.5%和1.0%~3.7%,检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