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亲聊了聊90年代的国企下岗潮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ssss1111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广州发布了蓝色雷暴预警。这个城市从进入夏日起没有一天是好天气,炎热的骄阳,加上不断消磨热情的机械工作,让人昏昏欲睡,呼吸里都是死气。
  
  雷暴的同一天,我和发小陈志重新找回了联系。在一栋楼里长大,一起爬树玩泥巴,我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棒冰你一半我一半的好朋友。12岁那年,我搬离了童年那个潮湿狭小的房子后,我们就再没见过对方。
  前一晚,她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发工资,带妈妈来看电影。照片里陈志身边的中年妇女,还是和记忆里一样,似乎不知怎么面对镜头,她笑容僵硬,双手不自在地合拢,佝偻着背,稀疏的头发凌乱盘起,对焦模糊。
  在我12岁以前,她曾无数次把新鲜出炉的鸡蛋糕,塞进敲门找陈志的我手里。父亲说,她以前是纺织女工,在90年代初下岗后,一直以摆地摊、做家政工、闲时在菜市场卖自制的糕点为生,伴侣去世得早,女儿没有读大学,早早进入社会,而陈志,是她快40岁时在路边捡回来的弃婴。
  前几周,我刚刚写完父亲的故事,而陈志的母亲,和我的父亲一样,他们在最好的年纪,被迫背负了“为国分忧”的历史使命,后来的资料里记载他们,也不过只有一行字:落后的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冗余产能。
  我的父亲在1985年从重庆的一间大学毕业。80年代初,作为恢复高考最早考上大学的一批年轻人,他和我大伯一度也是最早的“别人家的孩子”——在奶奶工作的纺织厂里,没人不知道,车间主任家的两个小子都在重点大学念书,一个在南京,一个在重庆。
  异地求学期间,父亲和母亲相识。母亲是一个地道的重庆女子,她学生时的相貌清秀白净,而父亲,由于自小被知识分子的爷爷管教得严,性格温厚,却又不缺少西南人的闯劲。他俩的故事颇具80年代大学生活的所有特色:同班同学,机械系女生数量少,一个系只有七个姑娘。于是母亲和父亲刚进大学就偷偷谈起了恋爱,一毕业就结婚了。
  父亲说,那时的他们,一起逛公园,一起上自习,互相辅导各自短板的课程,哪知就这么一起走了一辈子。
  而奶奶说,毕业后,本没打算这么快让父亲结婚。作为纺织厂支部书记的她,那时本来想介绍工友的女儿给父亲认识,老实的父亲不知如何应对,母亲听说了,直接提出跟着父亲回一趟家。
  那时,奶奶说,她透过窗户,看见在家楼下的是一个梳着大辫子的清秀姑娘,回头把父亲数落了一顿,就不再有二话,还全程包办帮助母亲迁户口。而后来我才知道,那时母亲并没有和家里知会一声,就擅自做了主张。
  至今,父亲回忆起那段在机械厂工作的日子,脸上仍泛着红光。他把手中的酒杯放下,指尖点着桌面,挠了挠头发说,当时一进去,他就直接担任副厂长,还兼任车间的技术指导。不仅不用直接上机床,还可以轻松地坐办公室,协助厂长管理手下的工人。
  父亲性格老实又随和,年轻且学历高,没有什么为官的架子,还经常接济着手下有困难的工人,不少年龄超过30岁的老员工,见面都会客气招呼一句“厂长早”。
  那时我的大伯已经比父亲早毕业很多年,他被分配到一家通信行业的国企,在市区住着单位分配的房子,我的表哥也已经上小学。
  省机械厂主要生产石英手表,那时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是检验每个家庭是否富裕的典型“三大件”。本地生产的机械手表,则大量作为土货销往本地的百货公司,另外还有部分从边境出口到东南亚一带。父亲说,他在机械厂干到第八年,从1993年我出生开始,厂里的效益就每况愈下。那时上海生产的手表质量更好,而且价格低,本地的“土货”已经很难再有市场。
  1995年起,机械厂就开始计划转型,原本的手表类轻型工业产品产量缩减,开始引进技术生产电火花机床,销路则主要转向外贸,以出口东南亚国家为主。但计划虽美好,车间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却大不如前,因为工资不增反降,谁都不想做比以前更累的活。
  和不少老工业区的大型国企一样,那会的机械厂也已经成了一块疲软的海绵,人人自危,既发不出工资,也拿不出产量。
  “从1997年开始就陆续有工人被内退。”父亲回忆。那时,厂长向所有车间负责人传达指令,从基层开始裁减人员开支,双职工中必须有一个内退,厂里可保留工籍外加停薪留职作为缓冲,去社区委员会开一个下岗证明,拿回厂里便可申请帮交社保五年,每个下岗员工都有100元的“下岗金”。
  父亲说,厂里负责车间生产的几乎都是呆了至少八年的老工人,他手下双职工居多,大多来自市区周边的县乡,在市内租房,孩子也在市区上学。
  而决定究竟先“淘汰”哪些工人的方法,是自荐,以及抽签。我不知道把一生的命运赌在一张小小的香烟壳做成的卡片上,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父亲说,当时,连厂长也毫无办法,因为年内完不成内退的指标,他自己也要遭殃。
  我们家那时家境算是比较殷实,爷爷已经临近退休,奶奶还在紡织厂做车间主任,月收入800元左右,足以维持养老开支。
  也许是因为双亲无忧,也许是因为自己年轻气盛,父亲作为完全无需内退的副厂长,却第一个提出辞职。工人们十分惊讶,厂长问父亲原因,父亲给出的理由只有一个:他要为国分忧。
  “那时厂长经常用喇叭做这样的动员,说从党员先开始,为国分忧解难,为国下岗光荣。”父亲笑着说。
  不过后来,他再细细琢磨了一下,觉得原因可能是觉得自己才30出头,还很年轻,又有高学历,正当事业发展的好时期,继续呆在效益不好的工厂里不会有多少前途。
  对于这个决定,父亲说当时的奶奶几乎把筷子砸进碗里,她大骂自己的儿子作死,不懂得珍惜机会,居然自己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那时我上幼儿园,父母已经住进厂里分配的小房子,由于工作忙,便把我交由爷爷奶奶照顾。我的印象里他们很少在家吃饭,但每周一次,奶奶会用自行车载我去父母那里住一晚。   去社区委员会领完下岗证拿完补助金后,他立马和一个台湾人搭伙做起了私人生意,还是生产机械手表,主要出口东南亚。他从一开始的技术员做到销售,一度收入不错。但1998年是一个节点,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波及,他们之前的收入全部吐出,那位台湾搭档在结清款项后,也飞回了岛上,从此音讯渐无。
  经历了一次生意的失败后,父亲才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下岗工人,此后的两年,他带着曾经的 “重点大学毕业生”这个标签,赋闲在家。而就在同一时期,我的大伯也赶着90年代末的淘金热,单枪匹马跑去了国外做生意。每个家庭屋漏时,都希望迎来的是大晴天。但那时,母亲工作的食品厂也因为效益不好,濒临倒闭。爷爷托人将她转进附近的制药厂,算躲过一劫。
  由于女儿上学的开支越来越大,母亲决定在工作之余,去摆地摊补贴家用。虽然已从食品厂离职,但借之前攒下的人缘,她给我认下了一个干妈。每天下班后,她就和父亲一起骑车去食品厂,和我的干妈一起,低价购入当天没卖完的糕点,再去市区广场上售卖。一个鸡蛋糕卖五毛,赚中间的两毛。
  说到这里,父亲露出难得的笑容,他说他那时和母亲练出了一套躲避城管的套路:爷爷那辆老式的永久自行车,他在前面脚一蹬,母亲往后座一坐,抱着糕点箱哧溜一下,跑得飞快。
  而后来我才知道,有一回因为雨天骑得太快,母亲从后座上摔了下来,糕点散落了一地,远处的城管看见后,就没再靠近了。
  到2004年,大伯还是在国外,大半年才给家里来一个电话。和父亲同期下岗的一撥老同学,一起商量着去东莞做生意,问父亲是否同行。当时父亲很动心,但被奶奶拉着彻夜长谈一番后,他放弃了。
  我问奶奶当时说了什么,他说,奶奶其实就只有一句话:“大的已经在国外没有音讯,你再走,这个家就要散了。”
  2005年夏天,父亲开始做电梯类的销售,从小品牌一直做到国外名牌。母亲也终于从制药厂挤进了医药集团。他们终于搬出了那套狭小阴暗潮湿的房子,搬进市区明亮的商品房。也是从那时,我才开始搬离奶奶家,和他们一起生活。
  对此,父亲仿佛如释负重,他说,2005年后,他才感觉自己自由了。
  他用的是“自由”这个词。现在,我和父亲聊起这段经历,他说这些事太平常了:“我算好的,你看你冯叔叔,从机械厂那会起就一直跟着我,下岗后只能做仓库管理员,到现在都2016年了,一个月还只有2000来块。你看市区周边那些出租屋,当年那里住的全是下岗双职工,我手下的几对夫妻,都是专线的民工,没有文化,40多岁你让他们上哪找工作去?我还年轻,还好。但他们本就图稳定和保障,结果被出卖了。”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和我一样想起了陈志的母亲。许多年后,我再一次从记忆的角落里翻出这些直接和历史浪潮相关联的碎片,这些碎片远远比白纸黑字里记载的,要更鲜活,更残酷。
  “只能说各自有各自的活法吧,穷人有自己的过法,这点的本质和富人相比,也是一样的。”对此,父亲只能这么说。
  后来,我曾经的那个干妈,在上高中前我还见过一回。母亲说她下岗后就一直没有找到工作,闲在家,熬到了退休,就解脱了。
  (苏丽颖摘自“一个”)
其他文献
利物浦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认为,人类的流言蜚语,相当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社会性理毛。灵长类动物要花大量时间在身体整饰上,理毛时间最长的灵长动物是黑猩猩:它们有20%的时间都用在这件事上。  在原始人类进化的某个阶段,随着群体变大,个体需要为越来越多的其他人理毛,以便维持自己在这个较大群体中的关系。理毛时间占用了觅食所需的时间。邓巴认为,语言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一旦语言开始替代理毛,人就能够在
[开开心心——阅读]  雨,晶莹的雨,又细又密,从灰蒙蒙的天空中飘落下来。河面升起了迷迷蒙蒙的烟雾,田野披上了轻薄柔软的纱衣。  明明穿着雨衣,一步一滑,走在泥泞的乡村小路上。他睁大眼睛,四处环顾,四处寻觅——他精心喂养的春蚕已经脱了四次外衣,再过两天就要吐丝了,可是就在这节骨眼上没了桑叶。看着那些心爱的蚕宝宝饿得直伸脖子,他怎么能不焦急呢?  啊,桑叶,你躲在哪里?躲在哪里?  忽然,他看见有个
“好想给自己放个假!”妈妈满面倦容地坐在椅子上,轻轻地叹息着。  妈妈今年三十多岁了,是一个靠挑茶梗贴补家用的农村妇女。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妈妈就来到热闹的剑斗茶都挑茶梗。妈妈总是先把要挑选的茶叶放到茶盘中,先拨一小堆来挑。只见妈妈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茶梗,用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把茶粒往一边推,没有茶梗的茶粒就乖乖地留在了茶盘中。就这样,妈妈把这一小堆茶挑干净后,再把这堆挑好的茶往一边扫,和没挑的分开。
在一般美国人的记忆中,富兰克林是伟大的革命英雄。他的革命事迹之一,包括在1773年帮忙点燃了革命爆发的怒火。  1773年,当时人在英国的富兰克林悄悄地将一位英国派在马萨诸塞的官员哈钦森写回母国的信件,运送到波士顿。波士顿的报纸披露了这些信件,信中明白显示:在哈钦森的眼里,美国殖民地的人不值得享有和英国人一样多的自由,应该予以大幅限制。  这样的信件内容引起轩然大波。本来就对殖民母国不满的激进人士
我第一次接触《儒林外史》,是在初中三年级。  初中三年级,寒假,大雪封村,我把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写完了,也把从学校里订的《中学生阅读》看完了,百无聊赖,到处借书。我有一个远门的祖父,说是祖父,其实比我父亲还小两岁,只是辈分比较高,他读过高中,是我们村识字最多的文化人,家里藏有一些书。在他家里,我借到一本《儒林外史选粹》。  既然是“选粹”,当然不是全本,不过今天看起来,那本书也收录了《儒林外史》当
24期卷首?对,24期卷首。好吧,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简单得就像翻了几页书。  小说《局外人》里有一句话:“一个人哪怕只生活过一天,也可以毫无困难地在监狱里过上一百年。”這句话,我未能深信。有很多晚上,我回想过去的一天,只感到一阵恐慌。你会觉得,过日子是如此简单,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天过去了,几个月过去了。每逢年底,我们就感叹,也许某一天都懒得感叹。  一旦生活有变动,或者遇上点麻烦,我们又希望时
从前的月亮总是圆一些,从前的天气没这样冷。从前的雪,却比现在大多了。  小的时候,似乎一下雪就是鹅毛大雪。雪花大团大朵的缠人,打你的脸,打你的眼睛,打得你晕头转向,可是心里好欢喜。鼻孔里丝丝地吸着寒气,嘴里呼呼地往外喷白气,脸颊很快就变得冰冰冷红通通,耳朵上、手上的冻疮也更鲜亮了……就是不觉到冷。  小孩哪有不欢迎下雪天的。本质上来说,小孩就跟小狗似的,哪家的狗不爱在雪地里撒欢儿跑?早上睁开眼,窗
胡兰成写,“夏始春余,男人在畈上,女人在楼上养二蚕,大路上及人家门庭都静静的,惟有新竹上了屋檐,鹁鸪叫。鹁鸪的声音有时就在近处,听起来只当它是在前山里叫,非常深远。灶头间被窗外的桑树所辉映,漏进来细碎的阳光,镬灶砧板碗橱饭后都洗过收整好了在那里,板桌上有小孩养在面盆里的田螺”。有人在后屋做茶,“把炒过搓揉过的青叶子再来二度三度焙干,灶肚里松柴微火,只听他悠悠的嘘一声,双手把镬里的茶叶掀一掀,日子好
我第一次看见驮马队是在贵州,但熟悉驮马的生活则在云南。那据说是所谓“果下马”的矮小的马,成为一长行列地逶迤于山谷里,就是西南诸省在公路出现以前唯一的交通和运输工具了。当我乘着汽车,从贵州公路上行过,第一次看见这些驮马队在一个山谷里行进的时候,我想,公路网的完成,将使这古老的运输队不久就消灭了罢。但是,在抗战三年后的今日,因为液体燃料供应不足,这古老的运输工具还得建立它的最后功业,这是料想不到的。 
儿子两三岁时,每逢我外出开会,他会抱着我的枕头,眼泪汪汪地嘟囔:“妈妈的味道!”  我相信人类在幼年期,最先启动鼻子功能的应当是母亲的气息,就像母兽的气味之于幼兽,那是准确无误的坐标,意味着安全和温暖以及抚爱。  1975年8月那个盛夏,我在鼓浪屿47号的“闺房”里晾晒整理衣服,拽出妈妈留下的红丝巾,心疼地看到它有些褪色了。把鼻子凑近闻了闻,只剩下樟脑木箱的霸道气味。怅怅然回到书桌前,我断断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