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4期卷首?对,24期卷首。好吧,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简单得就像翻了几页书。 小说《局外人》里有一句话:“一个人哪怕只生活过一天,也可以毫无困难地在监狱里过上一百年。”這句话,我未能深信。有很多晚上,我回想过去的一天,只感到一阵恐慌。你会觉得,过日子是如此简单,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天过去了,几个月过去了。每逢年底,我们就感叹,也许某一天都懒得感叹。 一旦生活有变动,或者遇上点麻烦,我们又希望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4期卷首?对,24期卷首。好吧,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简单得就像翻了几页书。
小说《局外人》里有一句话:“一个人哪怕只生活过一天,也可以毫无困难地在监狱里过上一百年。”這句话,我未能深信。有很多晚上,我回想过去的一天,只感到一阵恐慌。你会觉得,过日子是如此简单,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天过去了,几个月过去了。每逢年底,我们就感叹,也许某一天都懒得感叹。
一旦生活有变动,或者遇上点麻烦,我们又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之前无所事事的一天是多么美好啊!清人黄景仁有一首诗:“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著鞭。”在不如意的日子里,真恨不得拉快人生的进度条,一下子到个五六十岁。真的,虽然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如果有放弃经历该过程的选项,怕也会有不少人做这个选择。活着不易,甚至无凭无据。人都有想做石头的时候。
时间究竟是太快,还是太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感受。可人人都有些不安:当时间“快”的时候,我们希望它“慢”下来;当时间“慢”的时候,我们就想拉进度条。赚再多钱,获得再大的声名,做再多的事,似乎也无法消弭这种不安。
因为不安,所以我们向往未来,我们为未来而活。时间不过是达成某个目标的必须材料。我们活在时间之中,但更像活在时间之外。
“修养”这个词,一般用在道德方面。而时间层面的修养,似乎比道德层面的修养,还更为根本。在时间里心安,这是很高的修养。如果我们把时间仅仅当成实现某个目的的材料,便永远无法心安,无法知道时间的面貌,无法体会时间对于我们真正意味着什么。
在七十岁的时候,孔夫子说,我差不多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了。他感受到时间的限制,感受到人世的限制,但依然得到了自由。
时间不是金钱,不是任何东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寒冷的岁末,在人潮涌动的西关枢纽站,我忽然觉察到这八个字的美感。
其他文献
近两年,博物学突然火起来,连带着各色识图软件,不知道花的名字不要緊,手机拍下一张照片,上传到软件上,立即就会出现学名。 发在朋友圈的风景图,也立即有善于做功课的人搜出图中花花草草的名字:紫花地丁、二月兰、紫叶李……哪怕相像的樱花、桃花、杏花、梨花、李花、梅花,会有技术替你分辨。 时代在进步,技术带来诸多便利,知识的门槛降低了,无需去查阅资料,只需要动动手指头,便能轻易得到答案。可怎样才
2050年,人工智能井喷式发展,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交通工具已经不复存在,在强大的量子传输技术下,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无人驾驶也只能半路夭折。 能源问题也逐渐被解决,人们通过利用可燃冰,甚至通过地球的自转来获取能量,传统的煤炭石油等资源已经慢慢被人类遗弃。 学校也没了身影。整个学习过程,就像是通过电脑给U盘拷贝数据一样,人们只需要抽出时间去“学习工厂”,给你的大脑来灌输知识。你问为什么不去医院,
火焰的顶端 落日的脚下 茫茫黄昏 华美而无上 在秋天的悲哀中成熟 日落大地 大火熊熊 燒红地平线滚滚而来 使人壮烈 使人光荣与寿同在 分割黄昏的灯 百姓一万倍痛感黑夜的来临 在心上滚动万寿无疆的言语 时间的尘土 抱着我 在火红的山冈上跳跃 没有谁来应允我 万寿无疆或早夭襁褓 相反的是 这个黄昏无限的痛苦 无限漫长 令人痛不欲生 切开血管 落日殷红 愿有情人终
以前,快餐店常在门口布置各种各样的广告牌、海报和悬挂饰物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但研究表明,根本没有人看这些东西。当你走进快餐店时,你要找的东西无外乎两个,柜台或洗手间。 把广告牌放在通向去洗手间的过道意义也不大,因为这时人们脑海中想着更重要的事情,所以不会注意广告牌。但如果广告牌正对着从洗手间出来的人,那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快餐店里,人们来到柜台边,就在考虑要吃什么了。他们只会看前面挂着的大菜单
在西安,你的大学要是只有个唐代古墓,勉勉强强和人打个招呼;要是有个汉代古墓,那才可以坐下和人聊两句;要是有个秦朝古墓,那就叫俩凉菜点个啤酒慢慢聊;要是有战国古墓群,那,那你到哪儿后脑勺都挂着佛光!日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内一建筑工地里发现了一座古墓,虽然这座古墓除了砖头,还没有出土任何有价值的文物,但学生们还是表示很激动!在被压抑了这么多年后,终于可以大声地告诉全世界:我们真的是西安的大学!不过
利物浦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认为,人类的流言蜚语,相当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社会性理毛。灵长类动物要花大量时间在身体整饰上,理毛时间最长的灵长动物是黑猩猩:它们有20%的时间都用在这件事上。 在原始人类进化的某个阶段,随着群体变大,个体需要为越来越多的其他人理毛,以便维持自己在这个较大群体中的关系。理毛时间占用了觅食所需的时间。邓巴认为,语言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一旦语言开始替代理毛,人就能够在
[开开心心——阅读] 雨,晶莹的雨,又细又密,从灰蒙蒙的天空中飘落下来。河面升起了迷迷蒙蒙的烟雾,田野披上了轻薄柔软的纱衣。 明明穿着雨衣,一步一滑,走在泥泞的乡村小路上。他睁大眼睛,四处环顾,四处寻觅——他精心喂养的春蚕已经脱了四次外衣,再过两天就要吐丝了,可是就在这节骨眼上没了桑叶。看着那些心爱的蚕宝宝饿得直伸脖子,他怎么能不焦急呢? 啊,桑叶,你躲在哪里?躲在哪里? 忽然,他看见有个
“好想给自己放个假!”妈妈满面倦容地坐在椅子上,轻轻地叹息着。 妈妈今年三十多岁了,是一个靠挑茶梗贴补家用的农村妇女。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妈妈就来到热闹的剑斗茶都挑茶梗。妈妈总是先把要挑选的茶叶放到茶盘中,先拨一小堆来挑。只见妈妈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茶梗,用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把茶粒往一边推,没有茶梗的茶粒就乖乖地留在了茶盘中。就这样,妈妈把这一小堆茶挑干净后,再把这堆挑好的茶往一边扫,和没挑的分开。
在一般美国人的记忆中,富兰克林是伟大的革命英雄。他的革命事迹之一,包括在1773年帮忙点燃了革命爆发的怒火。 1773年,当时人在英国的富兰克林悄悄地将一位英国派在马萨诸塞的官员哈钦森写回母国的信件,运送到波士顿。波士顿的报纸披露了这些信件,信中明白显示:在哈钦森的眼里,美国殖民地的人不值得享有和英国人一样多的自由,应该予以大幅限制。 这样的信件内容引起轩然大波。本来就对殖民母国不满的激进人士
我第一次接触《儒林外史》,是在初中三年级。 初中三年级,寒假,大雪封村,我把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写完了,也把从学校里订的《中学生阅读》看完了,百无聊赖,到处借书。我有一个远门的祖父,说是祖父,其实比我父亲还小两岁,只是辈分比较高,他读过高中,是我们村识字最多的文化人,家里藏有一些书。在他家里,我借到一本《儒林外史选粹》。 既然是“选粹”,当然不是全本,不过今天看起来,那本书也收录了《儒林外史》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