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本文就新课程中遇的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课程 困惑 对策
实施新课程以来,广大生物教师通过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研讨以及实践尝试,领悟新课程理念,学习新课程体系,创设新课程环境,开发新课程资源,实施新课程评价,推动了生物新课程的改革.然而,新课程实施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作为其中一员的我,面对新教材,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也着实感到了一些无奈和困惑.
一、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困惑
1.来自自身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变革,通过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得到提高.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影响,又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在教学中总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我也曾试着放手让学生去活动,但还是不放心,老是怀疑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能力,总感觉好像少了教师的讲解,学生就无法接受到新知识似的;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虽说对照着新课标,但总是担心高考时会不会涉及课标中不作要求的知识,故不敢进行大胆地取舍而无法使教材本地化.
2.来自课程和教材的困惑
(1)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模式
在以往的传统教材中,就必修内容而言,按元素、细胞、代谢、调节、遗传变异、进化及生物与环境七块内容编排.而在新教材中,分成了“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既使与原教材一致的内容,其内容呈现的顺序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对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这一部分的知识,教材先在第三章中简略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而把细胞膜的结构划到了第四章.将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控制物质的进出及实例另立单独的两节.这使一直使用旧教材的我在接触新教材时,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总觉得教材把有关知识稍作介绍后还没回过味来又转入另一学习点,在以后的章节里又会再次出现.因此,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把新教材的内容还原为过渡教材的顺序.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不理想,一方面,学生反对对教材的顺序重新进行调整,一时翻到这,一时翻到那,搞不清楚老师到底要讲什么,结果是吃力不讨好.另一方面,如果重新调整了教材的顺序,看起来好像是给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但实际很难处理教材的顺序,不能很好地理顺教材的知识脉络.最终结果是适得其反,导致学生既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没有掌握教材的固有体系.
(2)教材知识阐述太简略,难以把握教学的“度”
由于新教材体系新颖,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接受编者的理念还有一段距离.感觉知识点浅,且知识点之间的连接不够清晰,因而对教学中“度”和“量”的把握有些难度.纵观全书,课本中的知识阐述简略,有些内容仅以图片、概念图的形式出现,缺乏以往相应的文字叙述部分,如体温的调节这一部分的内容就简化为一张概念图.必修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方方面面.教材要求高,内容多,课时紧,一节课可能在多个学习点中切换,而每个学习点在旧教材中都有其系统,现在浅尝则辄,不深不透.
(3)课时不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由于新教材,尤其是必修课,内容多、知识面宽,表现在知识内容、知识的呈现方式 、实验与探究活动等方面.但课时却很少,粗不得又细腻不得,而且有些知识又介绍得非常粗浅,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很难形成知识体系.因此,要在36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难度确实很大.在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完成知识内容的教学,为了统一考试中有一个过得去的分数,只好将实验、探究减之又减.
3.来自学生的困惑
新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为目的,可现在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下来,而且比以前更重了,现在有些新课程的配套练习和教材内容相差甚远,且一个学生要学九门功课,每门课均有大量的练习,学生每天要应付作业,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探究,去学自已感兴趣的东西.新课程要求学生敢于质疑.但因为课时紧,教师往往无法展开,加上课外练习跟教材编写不同步,因此造成学生虽然一开始对生物学较感兴趣,但学习中遇到挫折而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1.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变陈旧的评价方式
在课改实施中,教师要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尽快实现思想上的几个转变:从偏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的转变,从偏重教法研究向学法研究转变,从重视单一认知向重视全面发展转变,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从重视成果继承向重视发现、创新转变.教师不能用以往的思维去设想高考的可能情况,以此来左右今天的教学.生物新课程应积极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采用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教师应把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综合起来评价学生,不能被“分数”所左右,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质量观.
2.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传统课程重视“教教科书”,教师的教学创造为教科书所限,新课程倡导“用教科书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形成有自己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首先教师要了解各模块教材的基本结构,深入分析各模块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各知识点的内涵,揭示不同教材中生物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其次,教师要认识到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都可以是教学内容.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阅读的栏目及课题,可以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知识资料并在学生间进行交流,从而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
3.协调教学内容与课时紧张的关系
必修模块《生物1》《生物2》教材中涉及的生物知识没有减少,但课时却大大缩减了,怎样处理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呢?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观念,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广度,确定教学的重点,把握教学的深度.
目前高中新教材内容涉及面较广、栏目众多,实验与探究项目多,“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众多学习活动,如果要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势必会导致课时紧张.并非所有内容教师都要讲解,教学的“轻重缓急”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处理,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确定教材中哪些是核心知识、重要知识,哪些知识内容可以少讲或不讲,让学生自主学习;哪些是必须完成的实验探究活动.从而避免因课时紧张而放弃开展实验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的安排应当追求活动的质量而不是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就探究活动而言,教材中的全部活动并不都是要所有的学生必做的,课标中“活动建议”引出的活动,能做的尽量做,没有条件的可以不做,也可以用其他活动来代替.对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进行比较分析,按不同探究活动教育价值的高低和异同程度,选择容易成功而占用课时相对较少的实验让学生做.
关键词:新课程 困惑 对策
实施新课程以来,广大生物教师通过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研讨以及实践尝试,领悟新课程理念,学习新课程体系,创设新课程环境,开发新课程资源,实施新课程评价,推动了生物新课程的改革.然而,新课程实施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作为其中一员的我,面对新教材,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也着实感到了一些无奈和困惑.
一、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困惑
1.来自自身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变革,通过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得到提高.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影响,又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在教学中总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我也曾试着放手让学生去活动,但还是不放心,老是怀疑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能力,总感觉好像少了教师的讲解,学生就无法接受到新知识似的;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虽说对照着新课标,但总是担心高考时会不会涉及课标中不作要求的知识,故不敢进行大胆地取舍而无法使教材本地化.
2.来自课程和教材的困惑
(1)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模式
在以往的传统教材中,就必修内容而言,按元素、细胞、代谢、调节、遗传变异、进化及生物与环境七块内容编排.而在新教材中,分成了“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既使与原教材一致的内容,其内容呈现的顺序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对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这一部分的知识,教材先在第三章中简略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而把细胞膜的结构划到了第四章.将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控制物质的进出及实例另立单独的两节.这使一直使用旧教材的我在接触新教材时,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总觉得教材把有关知识稍作介绍后还没回过味来又转入另一学习点,在以后的章节里又会再次出现.因此,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把新教材的内容还原为过渡教材的顺序.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不理想,一方面,学生反对对教材的顺序重新进行调整,一时翻到这,一时翻到那,搞不清楚老师到底要讲什么,结果是吃力不讨好.另一方面,如果重新调整了教材的顺序,看起来好像是给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但实际很难处理教材的顺序,不能很好地理顺教材的知识脉络.最终结果是适得其反,导致学生既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没有掌握教材的固有体系.
(2)教材知识阐述太简略,难以把握教学的“度”
由于新教材体系新颖,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接受编者的理念还有一段距离.感觉知识点浅,且知识点之间的连接不够清晰,因而对教学中“度”和“量”的把握有些难度.纵观全书,课本中的知识阐述简略,有些内容仅以图片、概念图的形式出现,缺乏以往相应的文字叙述部分,如体温的调节这一部分的内容就简化为一张概念图.必修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方方面面.教材要求高,内容多,课时紧,一节课可能在多个学习点中切换,而每个学习点在旧教材中都有其系统,现在浅尝则辄,不深不透.
(3)课时不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由于新教材,尤其是必修课,内容多、知识面宽,表现在知识内容、知识的呈现方式 、实验与探究活动等方面.但课时却很少,粗不得又细腻不得,而且有些知识又介绍得非常粗浅,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很难形成知识体系.因此,要在36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难度确实很大.在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完成知识内容的教学,为了统一考试中有一个过得去的分数,只好将实验、探究减之又减.
3.来自学生的困惑
新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为目的,可现在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下来,而且比以前更重了,现在有些新课程的配套练习和教材内容相差甚远,且一个学生要学九门功课,每门课均有大量的练习,学生每天要应付作业,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探究,去学自已感兴趣的东西.新课程要求学生敢于质疑.但因为课时紧,教师往往无法展开,加上课外练习跟教材编写不同步,因此造成学生虽然一开始对生物学较感兴趣,但学习中遇到挫折而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1.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变陈旧的评价方式
在课改实施中,教师要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尽快实现思想上的几个转变:从偏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的转变,从偏重教法研究向学法研究转变,从重视单一认知向重视全面发展转变,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从重视成果继承向重视发现、创新转变.教师不能用以往的思维去设想高考的可能情况,以此来左右今天的教学.生物新课程应积极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采用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教师应把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综合起来评价学生,不能被“分数”所左右,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质量观.
2.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传统课程重视“教教科书”,教师的教学创造为教科书所限,新课程倡导“用教科书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形成有自己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首先教师要了解各模块教材的基本结构,深入分析各模块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各知识点的内涵,揭示不同教材中生物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其次,教师要认识到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都可以是教学内容.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阅读的栏目及课题,可以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知识资料并在学生间进行交流,从而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
3.协调教学内容与课时紧张的关系
必修模块《生物1》《生物2》教材中涉及的生物知识没有减少,但课时却大大缩减了,怎样处理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呢?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观念,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广度,确定教学的重点,把握教学的深度.
目前高中新教材内容涉及面较广、栏目众多,实验与探究项目多,“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众多学习活动,如果要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势必会导致课时紧张.并非所有内容教师都要讲解,教学的“轻重缓急”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处理,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确定教材中哪些是核心知识、重要知识,哪些知识内容可以少讲或不讲,让学生自主学习;哪些是必须完成的实验探究活动.从而避免因课时紧张而放弃开展实验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的安排应当追求活动的质量而不是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就探究活动而言,教材中的全部活动并不都是要所有的学生必做的,课标中“活动建议”引出的活动,能做的尽量做,没有条件的可以不做,也可以用其他活动来代替.对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进行比较分析,按不同探究活动教育价值的高低和异同程度,选择容易成功而占用课时相对较少的实验让学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