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寻找高考作文命题开放与限制、感性与理性的最佳契合点,多年来命题专家可谓煞费苦心。笔者纵向分析30多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其在文化情智上嬗变的特点:从感情材料入手,以哲理关系入题,材料蕴含哲理,行文强调思辨,即命题内容由重感情抒情向多理性思辨方向趋变,思维能力从感悟生活的形象认知向理性思辨的抽象思维层面提升,坚持感性的人文精神与理性的辩证思维高度契合和有机统一。
真题回放:国家统一命题中的感悟与思辨内容例举
现对近20高考命题中的感性素材内容进行摘要并对其中的理性思辨角度加以列举,以寻踪其嬗变的基本轨迹。
1990年的感性素材为“孪生姐妹对对玫瑰花和刺的不同感受和评价,思辨角度可以为“好与坏、主与次、两点论与重点论”;
1991年的素材为“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思辨角度可以为“外因与内因、主观与客观”;
1992年的感性素材为“教师劝勉学生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思辨角度可以为“对立与统一,历史、现实与未来,静止与变化”;
1993年的感性素材为“梧桐树新旧树皮的对话”,思辨角度可以为“新与旧、破与立”;
1995年的感性素材为“”,思辨角度可以为“”
1996年的感性素材为“我的财富”,思辨角度可以为“物质与精神、得与失、知足与知不足”;
1997年的感性素材为“面对困境时‘乐于助人’与 ‘悄悄走开’的两种行为”,思辨角度可以为“律人与律己、得到与付出”;
2000年的感性素材为“从四个图形符号中选一个不同类型的,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辨角度可以为“单一性与多样性 、继承与创新”;
2001年的感性素材为“一个年轻在人生危急关头为保全性命而从‘名与利’等七个背囊中选择丢弃了‘诚信’背囊。”,思辨角度可以为“取与舍重与轻、眼前与长远”;
2002年的感性素材为“在冰天雪地里,登山者救助别人的同时温暖了自己,最后共同走出困境”,思辨角度可以为“舍与得、救助别人与善待自己”;
2003年的感性素材为“智子疑邻:对被雨淋坏的墙,富人面对儿子和邻居同样的建议,认为儿子很聪明,而怀疑邻居是窃贼”,思辨角度可以为“感性认知与理性判断、感情亲疏与认识正误”;
2004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和‘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等不同说法”,思辨角度可以为“兼听与偏信、坚持与放弃”;
2004年卷Ⅳ的感性素材为“哲学家与富人关于从同是玻璃制作的窗子和镜子里看到的分别是别人和自己的对话”,思辨角度可以为“主观情绪与客观印象、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
2005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揭秘建一流物理学派的谈话使人诧异和不解”,思辨角度可以为“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2005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关于锈铁锭愿意成机器不同部件的聊天的材料”,思辨角度可以为“位置和价值、大小重轻的相对论”;
2005年卷Ⅲ的感性素材为“一个人将朋友打他的事写在沙地上,希望大风帮他忘记;却将明友救他一命的事刻在石头上,希望刻痕帮他铭记”,思辨角度可以为“恩与怨、记忆与忘却”
2006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乌鸦学老鹰俯冲着下去抓山羊,结果反而被猎人捕获”,思辨角度可以为“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
2007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孩子摔跤后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同反应(画面)”,思辨角度可以为“爱与害、挫折与成长”;
2007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著名歌手丛飞曾大方捐赠某贫困企业,但他生病后竟无人探望等”,思辨角度可以为“受助与感恩、关爱自己与帮助别人”;
2007年卷Ⅲ的感性素材为“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从两辆客车相撞激发灵感,发明了汽车玻璃薄膜而获得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思辨角度可以为“偶然与必然、机遇与成功”;
2008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海龟和老鹰的故事”,思辨角度可以为“爱与害、人与自然、主观愿望与客观规律”;
2009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短跑冠军的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小兔子和小松鼠都很苦恼”,思辨角度可以为“扬长与避短、张扬个性与全面发展”;
2009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道尔顿虽然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却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日本安藤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发明方便面等”,思辨角度可以为“偶然与必然、对立与统一、压力与动力”。
嬗变寻踪:从感性抒情向智性思辨的着力点提升
笔者在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几十年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到这样的启示:作文命遏在题材选择上越来越多地关注时代特征,贴近生活实际,强调价值取向。因此,对人生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感悟能力和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的智性思辨能力也相应地成为考查中学生表达能力的两个重要着力点,这也是新课标的理念在近几年作文命题嬗变中的最直接和最充分的体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质量有了,还要求其好,不好的质料当然写不好文章。”这里的“求其好”主要是指对生活和语言材料在感知的基础上强调认知的深刻性。“感”与“悟”在心理流程上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阶段:“感”是“悟”的前提基础,“悟”是“感”的拓展深化。由“感”而“悟”,先“感”后“悟”,则是人的认识水平由低到高、由肤浅到深刻的渐进过程,其实质是使“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和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而“思辨”则是沿着思维的坡度步入“认识深刻”的重要阶梯。因此,认知的水平与能力既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情商资源,即拓展涉及到人的情感、情趣领域,又应涵盖学生的思维能力,即体现对学生的理性思辨水平的要求。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和调整后的高考作文评分要求对此都有充分体现。如高中新课标则强调,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自2003年新修订的高考《考试说明》则更明确地将原来的“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的表达顺序调整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这也表明,将对学生理性认知发展水平的考查摆到了更为突出的地位。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在“发展等级”中更明确要求: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创新——见解新颖,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在理性思维的特征上,发散思维与求同思维是一对矛盾, 而近几年高考作文则越来越多地趋向于话题的发散性,认识的多元论,思维的辩证性,立意的多角度,能力的立体化,努力引导学生的认识水平从“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的基础台阶步入“认识深刻,富有创意”的新天地。
三、 教学策略:在丰?理论素养中练就思辨的基本功
综合分析和把握高考作文命题方式的改革与趋势特点可以发现,作文教学只有坚持不断丰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理论素养,在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感性体验的基础上,练就学生理性思辨的基本功,克服少理性、重抒情的传统局限,以多感悟、重思辨作为努力方向,将新大纲和新课标理念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加以落实。若干年来,笔者在作文训练中将哲学中的“两点论”、“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等核心思想内容作为提高理论素养的重点,在提高学生思辨水平方面取得了理想效果。现例举高中学生应该掌握而高考作文命题中又常寓含的20个理性思辨关系,并就其中的2例将相关的部分“感性素材”和“思辨角度”略加呈现,供广大师生在作文教学和思维训练时参考。
真题回放:国家统一命题中的感悟与思辨内容例举
现对近20高考命题中的感性素材内容进行摘要并对其中的理性思辨角度加以列举,以寻踪其嬗变的基本轨迹。
1990年的感性素材为“孪生姐妹对对玫瑰花和刺的不同感受和评价,思辨角度可以为“好与坏、主与次、两点论与重点论”;
1991年的素材为“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思辨角度可以为“外因与内因、主观与客观”;
1992年的感性素材为“教师劝勉学生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思辨角度可以为“对立与统一,历史、现实与未来,静止与变化”;
1993年的感性素材为“梧桐树新旧树皮的对话”,思辨角度可以为“新与旧、破与立”;
1995年的感性素材为“”,思辨角度可以为“”
1996年的感性素材为“我的财富”,思辨角度可以为“物质与精神、得与失、知足与知不足”;
1997年的感性素材为“面对困境时‘乐于助人’与 ‘悄悄走开’的两种行为”,思辨角度可以为“律人与律己、得到与付出”;
2000年的感性素材为“从四个图形符号中选一个不同类型的,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辨角度可以为“单一性与多样性 、继承与创新”;
2001年的感性素材为“一个年轻在人生危急关头为保全性命而从‘名与利’等七个背囊中选择丢弃了‘诚信’背囊。”,思辨角度可以为“取与舍重与轻、眼前与长远”;
2002年的感性素材为“在冰天雪地里,登山者救助别人的同时温暖了自己,最后共同走出困境”,思辨角度可以为“舍与得、救助别人与善待自己”;
2003年的感性素材为“智子疑邻:对被雨淋坏的墙,富人面对儿子和邻居同样的建议,认为儿子很聪明,而怀疑邻居是窃贼”,思辨角度可以为“感性认知与理性判断、感情亲疏与认识正误”;
2004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和‘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等不同说法”,思辨角度可以为“兼听与偏信、坚持与放弃”;
2004年卷Ⅳ的感性素材为“哲学家与富人关于从同是玻璃制作的窗子和镜子里看到的分别是别人和自己的对话”,思辨角度可以为“主观情绪与客观印象、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
2005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揭秘建一流物理学派的谈话使人诧异和不解”,思辨角度可以为“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2005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关于锈铁锭愿意成机器不同部件的聊天的材料”,思辨角度可以为“位置和价值、大小重轻的相对论”;
2005年卷Ⅲ的感性素材为“一个人将朋友打他的事写在沙地上,希望大风帮他忘记;却将明友救他一命的事刻在石头上,希望刻痕帮他铭记”,思辨角度可以为“恩与怨、记忆与忘却”
2006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乌鸦学老鹰俯冲着下去抓山羊,结果反而被猎人捕获”,思辨角度可以为“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
2007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孩子摔跤后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同反应(画面)”,思辨角度可以为“爱与害、挫折与成长”;
2007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著名歌手丛飞曾大方捐赠某贫困企业,但他生病后竟无人探望等”,思辨角度可以为“受助与感恩、关爱自己与帮助别人”;
2007年卷Ⅲ的感性素材为“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从两辆客车相撞激发灵感,发明了汽车玻璃薄膜而获得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思辨角度可以为“偶然与必然、机遇与成功”;
2008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海龟和老鹰的故事”,思辨角度可以为“爱与害、人与自然、主观愿望与客观规律”;
2009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短跑冠军的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小兔子和小松鼠都很苦恼”,思辨角度可以为“扬长与避短、张扬个性与全面发展”;
2009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道尔顿虽然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却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日本安藤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发明方便面等”,思辨角度可以为“偶然与必然、对立与统一、压力与动力”。
嬗变寻踪:从感性抒情向智性思辨的着力点提升
笔者在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几十年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到这样的启示:作文命遏在题材选择上越来越多地关注时代特征,贴近生活实际,强调价值取向。因此,对人生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感悟能力和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的智性思辨能力也相应地成为考查中学生表达能力的两个重要着力点,这也是新课标的理念在近几年作文命题嬗变中的最直接和最充分的体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质量有了,还要求其好,不好的质料当然写不好文章。”这里的“求其好”主要是指对生活和语言材料在感知的基础上强调认知的深刻性。“感”与“悟”在心理流程上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阶段:“感”是“悟”的前提基础,“悟”是“感”的拓展深化。由“感”而“悟”,先“感”后“悟”,则是人的认识水平由低到高、由肤浅到深刻的渐进过程,其实质是使“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和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而“思辨”则是沿着思维的坡度步入“认识深刻”的重要阶梯。因此,认知的水平与能力既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情商资源,即拓展涉及到人的情感、情趣领域,又应涵盖学生的思维能力,即体现对学生的理性思辨水平的要求。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和调整后的高考作文评分要求对此都有充分体现。如高中新课标则强调,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自2003年新修订的高考《考试说明》则更明确地将原来的“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的表达顺序调整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这也表明,将对学生理性认知发展水平的考查摆到了更为突出的地位。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在“发展等级”中更明确要求: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创新——见解新颖,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在理性思维的特征上,发散思维与求同思维是一对矛盾, 而近几年高考作文则越来越多地趋向于话题的发散性,认识的多元论,思维的辩证性,立意的多角度,能力的立体化,努力引导学生的认识水平从“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的基础台阶步入“认识深刻,富有创意”的新天地。
三、 教学策略:在丰?理论素养中练就思辨的基本功
综合分析和把握高考作文命题方式的改革与趋势特点可以发现,作文教学只有坚持不断丰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理论素养,在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感性体验的基础上,练就学生理性思辨的基本功,克服少理性、重抒情的传统局限,以多感悟、重思辨作为努力方向,将新大纲和新课标理念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加以落实。若干年来,笔者在作文训练中将哲学中的“两点论”、“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等核心思想内容作为提高理论素养的重点,在提高学生思辨水平方面取得了理想效果。现例举高中学生应该掌握而高考作文命题中又常寓含的20个理性思辨关系,并就其中的2例将相关的部分“感性素材”和“思辨角度”略加呈现,供广大师生在作文教学和思维训练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