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其实是被动的,”坐在我面前的余秋雨声音急促,“当时我拿到了一大笔稿费,240多万,上海六百(徐家汇商城前身)那时还是个很小的商场,离我家不远,我与他们熟识,他们彼时希望我以文化界名人的身份参股,提振一下大家对上海六百未来的信心。”
这是2009年11月5日,台北圆山饭店。余秋雨参加一场文化论坛前接受笔者专访。有意思的是,此时在中国内地,他正以“财经红人”的角色被人们讨论。这缘于10天之前的10月26日,上海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过会,离挂牌上市只有一步之遥,而余秋雨是徐家汇的第十大股东(占比1.5%)。
余秋雨入股徐家汇是在2001年底。上海六百“为规范股东结构”,解散了6年前成立的职工持股会。509名员工共持有的上海六百24.5%的股权,转让给了两家公司和包括原自然人股东在内的35个自然人股东,余秋雨便名列其中,他持有82.5万股,而经过之后数番的股本转增,上市前余秋雨持股数约518.6万股。按照2008年徐家汇0.5元的每股收益并给其40倍市盈率,上市后股价超过20元,这也意味着余秋雨的账面财富将超过1亿元。
徐家汇招股书说,由于外部投资者不足以受让清理出来的职工股,所以鼓励内部管理层认购。这里面的潜台词是,职工股必须清理。这与中国证监会的一条并不成文的规定有关,那就是不受理职工持股会或工会作为股东或发起人的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
按照余秋雨的说法,他自己出于“交情”和“道义”,被动认购上海六百的股权,没想到开启了自己的资本市场之旅。不过他不肯告诉我,他上面提及的“他们”到底是谁们。
“这么多年以来,你不关心当初的这笔投资吗?”
“不关心。”
“股东大会也不参加?”
“我从不参加。有人找我签名、代我参加,我也不看文件,直接签名就是。”
余秋雨看到我脸上错愕的表情,补充道:“前些时候我和妻子马兰坐车经过徐家汇,不经意中看到车水马龙,于是随口问了一句马兰:我们是不是在里面还有点小投资呢?”
余秋雨的这句补充多少有些矫情。徐家汇商圈——这个如今日均人流量超过70万人次的上海重要的繁华商圈之一,在余秋雨眼中就像是突然间拔地而起。而2008年利润就超过了2亿元的徐家汇商城启动上市计划,余秋雨不可能充耳不闻。自己明明是第十大股东、第六大自然人股东,非要表现出来一副“局外人”的模样,以示自己一身清爽。
避重就轻,轻描淡写,似乎一向是余氏风格。他不愿意站在风暴中心。“我没有任何兴奋感。我对财富看得很淡,也不想陷入任何漩涡,”余秋雨说。可是他越向外界表明自己一身清爽,效果越是适得其反。
2009年11月6日晚上的“文化夜谈”。余秋雨的开场颇为风趣:“我不是企业家,也非政治领袖,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在政治上都很狼狈,文化人还是少碰政治为好……”
在台北和余秋雨聊完之后,徐家汇股票迟迟悬而不发。坊间对其受让股权的过程涉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声也弱了下来。
一直到近一年半后的2011年2月中旬,徐家汇突然开始询价;2月23日完成了网上申购;3月3日成功在深圳中小板挂牌。以上市首日收盘价20.93元计,余秋雨的账面财富已达1.09亿元。在此期间,坊间质疑声再起。他像前一次一样,以“不在国内”为由,拒绝进行任何回应。
没有人说作家不可以炒股,不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闹腾。很多人知道,余华就在股市上赚了不少钱,他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笑称“我也摘得了资本主义的果子”。现在坊间将矛头之一对准余秋雨,与其说是他身上的财经标签以及一直以来颇受争议的公众形象的延续,不如说人们在追问上市公司里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当初上海六百强迫清理职工股是否合理,以及股权转让过程是否涉嫌国有资产流失。
当年职工股之所以以廉价的股份转让给他人,皆缘于彼时证监会有关公司上市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定:有职工持股会的公司一律不得上市,职工持股人数不得超过200人等。不少已经有内部职工持股的公司为了改制及获得上市资格,只能“一刀切”。
在公司改制和上市面前,作为国企的徐家汇可能是被动的,内部高管认购职工股是被动的,外部投资人余秋雨也说自己是被动的,这些利益主体都能拿出来相关规定或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有10年前真正的被动者——被清理掉手中股权的职工们,他们自始至终没有表达自己声音的渠道。
无论如何,股份制改革,不该让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身上集中。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2011.3.1
这是2009年11月5日,台北圆山饭店。余秋雨参加一场文化论坛前接受笔者专访。有意思的是,此时在中国内地,他正以“财经红人”的角色被人们讨论。这缘于10天之前的10月26日,上海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过会,离挂牌上市只有一步之遥,而余秋雨是徐家汇的第十大股东(占比1.5%)。
余秋雨入股徐家汇是在2001年底。上海六百“为规范股东结构”,解散了6年前成立的职工持股会。509名员工共持有的上海六百24.5%的股权,转让给了两家公司和包括原自然人股东在内的35个自然人股东,余秋雨便名列其中,他持有82.5万股,而经过之后数番的股本转增,上市前余秋雨持股数约518.6万股。按照2008年徐家汇0.5元的每股收益并给其40倍市盈率,上市后股价超过20元,这也意味着余秋雨的账面财富将超过1亿元。
徐家汇招股书说,由于外部投资者不足以受让清理出来的职工股,所以鼓励内部管理层认购。这里面的潜台词是,职工股必须清理。这与中国证监会的一条并不成文的规定有关,那就是不受理职工持股会或工会作为股东或发起人的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
按照余秋雨的说法,他自己出于“交情”和“道义”,被动认购上海六百的股权,没想到开启了自己的资本市场之旅。不过他不肯告诉我,他上面提及的“他们”到底是谁们。
“这么多年以来,你不关心当初的这笔投资吗?”
“不关心。”
“股东大会也不参加?”
“我从不参加。有人找我签名、代我参加,我也不看文件,直接签名就是。”
余秋雨看到我脸上错愕的表情,补充道:“前些时候我和妻子马兰坐车经过徐家汇,不经意中看到车水马龙,于是随口问了一句马兰:我们是不是在里面还有点小投资呢?”
余秋雨的这句补充多少有些矫情。徐家汇商圈——这个如今日均人流量超过70万人次的上海重要的繁华商圈之一,在余秋雨眼中就像是突然间拔地而起。而2008年利润就超过了2亿元的徐家汇商城启动上市计划,余秋雨不可能充耳不闻。自己明明是第十大股东、第六大自然人股东,非要表现出来一副“局外人”的模样,以示自己一身清爽。
避重就轻,轻描淡写,似乎一向是余氏风格。他不愿意站在风暴中心。“我没有任何兴奋感。我对财富看得很淡,也不想陷入任何漩涡,”余秋雨说。可是他越向外界表明自己一身清爽,效果越是适得其反。
2009年11月6日晚上的“文化夜谈”。余秋雨的开场颇为风趣:“我不是企业家,也非政治领袖,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在政治上都很狼狈,文化人还是少碰政治为好……”
在台北和余秋雨聊完之后,徐家汇股票迟迟悬而不发。坊间对其受让股权的过程涉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声也弱了下来。
一直到近一年半后的2011年2月中旬,徐家汇突然开始询价;2月23日完成了网上申购;3月3日成功在深圳中小板挂牌。以上市首日收盘价20.93元计,余秋雨的账面财富已达1.09亿元。在此期间,坊间质疑声再起。他像前一次一样,以“不在国内”为由,拒绝进行任何回应。
没有人说作家不可以炒股,不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闹腾。很多人知道,余华就在股市上赚了不少钱,他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笑称“我也摘得了资本主义的果子”。现在坊间将矛头之一对准余秋雨,与其说是他身上的财经标签以及一直以来颇受争议的公众形象的延续,不如说人们在追问上市公司里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当初上海六百强迫清理职工股是否合理,以及股权转让过程是否涉嫌国有资产流失。
当年职工股之所以以廉价的股份转让给他人,皆缘于彼时证监会有关公司上市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定:有职工持股会的公司一律不得上市,职工持股人数不得超过200人等。不少已经有内部职工持股的公司为了改制及获得上市资格,只能“一刀切”。
在公司改制和上市面前,作为国企的徐家汇可能是被动的,内部高管认购职工股是被动的,外部投资人余秋雨也说自己是被动的,这些利益主体都能拿出来相关规定或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有10年前真正的被动者——被清理掉手中股权的职工们,他们自始至终没有表达自己声音的渠道。
无论如何,股份制改革,不该让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身上集中。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