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有的煤炭展览馆,形式单一化,展览气氛沉重。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新鲜的展览方式。蛟河煤矿是以煤矿资源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城市的发展受这资源的制约。大量开采煤炭资源给生存在地上的居民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影响。改造一个被废弃的煤矿为后人留下警醒的提示。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煤炭资源的宝贵和煤矿工人的生活状态。利用现代技术和实体相结合的方式让体验者主动的索取信息。让人们珍爱生命,珍惜美好的生活,重视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关键词】煤炭;资源;体验;矿难
【中图分类号】TH【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3-0038-2
我国目前存在的有关煤炭文化的展馆,大多都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题材较多。并且形式单一,煤矿工人的生活及工作等多方面信息没有很好的途径来传播。一个现代化的,展示现代煤矿工人面貌的场馆符合当下社会需求。我国煤矿事故的频繁发生,同时也侧面反映了,需要加大社会关注力度。
利用现代科技的5D技术,使体验者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百米深的地下的情景,没有阳光的地带、阴暗潮湿、四处充满危险。并且可以体验矿井下各种灾难,例如井下岩体塌方,瓦斯爆炸,井下压气等一系列灾难,感受当灾难来临时,极度惊恐的心理状态,让人们认识到我们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光荣性,和生活的不易性,让我们人与人之间不再存在职业的歧视。探讨该怎样的合理的开发、利用、改造被废弃的矿井,研究该如何的传承我们中国历史发展留下来的的历史产物,该如何让人们领悟资源的重要性。
改造废弃的矿井成为一个体验馆,并且利用高新科技运用在设计当中,让人们更生动的,更近距离的体验、感受煤矿工人的生活环境,工作空间的情况。让人们不仅仅只从单一的视觉上来感悟,煤矿工人的酸甜苦辣。目前国内外类似的体验馆少之又少,高科技与展览教育相结合的展馆更加缺乏。大部分的展馆都是以图片或者文字资料进行展示,教育效果甚微。
一、废弃矿井改造价值
自2000年蛟河煤矿由于资源枯竭,导致破产以来,一个兴旺的城市迅速走向衰亡。无数的煤矿和个体工商户等都陆续迁走和破产。居民迁移,可以用一座空城来形容。城市再也没有以往的热闹景象。废弃的矿井草草的处理,形成废墟。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大量开采地下资源导致了地面下沉,地下水位下降,引起了建筑地基松动楼体开裂、湖泊干涸、河水断流等等一系列问题。
(一)实际价值
该煤炭文化体验馆在形式上有着质的飞跃,展览形式和内容都是国内尚无的。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的场馆,可以有效的将煤炭文化向大众传达。让公众了解煤矿工人的真实状态。使一个被废弃被遗忘的角落重新焕发出光芒,发挥余热。在现今安逸和谐的社会人们需要一个打破生活常规,感受多方处境的地方。在这里可以让人们真正的得到体验,体验从未有过的感受和灾难来临时的心理感受。更生动的展示出煤矿工人用生命在劳动,辛勤赚取血汗钱的不易。
(二)理论价值
改造一个废旧的煤矿不仅解决一些由于资源枯竭或者自然原因造成的无法继续生产的矿井发挥更多的价值。当前处理废弃煤矿的方式基本是以掩埋矿井入口的方式草草解决,而不会去考虑他存在的危险性,会给周围生活的人群带来何种的意想不到的灾难。地下岩层由于自然原因的无序变化会造成塌方,地面沉降等一些列灾难,将这些废弃的矿井合理的改造,开发势在必行。并且能利用这些资源让人们体验生活,体会到地下工作这种特殊工种的生存状态,激发人们对事物的新鲜感。打破至今沿用的单一的展览形式,将被动的去领悟,变成主动的体会。用高科技的手段让人们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渠道同时接受信息的方式传达。让人们反思该如何合理的开发和有序的开采自然资源。
如果展馆的辅助功能都可以得到顺利展开,地质监测室和煤矿安全生产监控指挥中心就可以有效的为社会服务,成为第三方监控单位。可以有效的监控和监督各个生产的地下开采断面。提高预警机制,有效提高事故的预防程度,减少因人为造成的煤矿事故。
二、煤矿灾难体验馆功能概述
(一)体验展览功能
改造后的场馆是一个集结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精华。通过声、光和环境有机的配合,演绎出完美的视觉、听觉、感观效果。可以完美的体验到塌方、透水、瓦斯爆炸等矿难发生时,亲临现场的感受和体验当事人的心理变化,并且从中得到感悟。脑电波模拟是一个通过仪器使体验者进入到另一个虚拟的世界进行灾难性的体验,这种方式将更加真实。
(二)辅助功能
场馆的辅助功能包括办公空间、餐饮空间、排水空间、排风空间、安全生产监控指挥中心、瓦斯发电空间、多媒体控制空间、配电控制空间等。
三、煤矿灾难体验馆规划
整个场馆室内部分分为六大独立的空间,每个独立的空间内又划分出若干个小功能空间满足展览和体验需求。各个空间是既独立又统一的关系,各场馆由一根线连接起来,按照一个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进行体验。让体验者在过程中得到信息,并且在心理上产生波动。
(一)1号物质文化展览馆
物质文化展览馆是整个场馆的核心部分,总体介绍当地人文历史和煤炭文化,接待和分流体验者,指挥和监控场馆,解决场馆能源需求。
1号馆面积6268.6m2,外部流动空间可容纳300人,共容纳1000人。为保证各场馆之间能安全平稳的运行一号馆设有3D裸眼等候区和人流流量控制室,以保障其他场馆安全有效的运作。辅助功能还包括瓦斯发电不仅满足场馆自身能源消耗亦有展览作用,还包括安全应急总调度、配电总控、多媒体设备总控。安全应急调度指挥中心还可以有效监控其他煤矿生产状态。作为第三方监控,提高灾难预警机制,有效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
(二)2号煤炭由来馆
运用岩层实体展示和多媒体传播煤炭的产生过程,立体的展示出煤炭是由什么而来,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产生的,在地下什么位置。
2号馆面积2817m2,可同时容纳300人。需要体验者通过连续向下的152级台阶才能到达,让体验者充分感受到置身于地下。岩层体验区可以直观的观看到煤炭在地下的真是状态和分布形态。也充分了解到煤炭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三)3号矿难体验馆
这是体验馆的体验核心部分,这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展示煤矿生产的开采断面的展示,因为这个部分是煤矿是故的多发地,也是井下最危险的地方。另一部分就是灾难体验区,这部分让体验者可以系统的感受矿难整个过程。
3号馆面积3457.1m2,可同时容纳300人。实体开采断面的展示让人了解井下的真实生产状态,各个灾难体验馆更是让体验者从视觉、听觉、触觉上高仿真的回归灾难现场。深刻感悟面临死亡的心理状态。
(四)4号生存体验馆
这个场馆处于整个体验馆的最低点,是体验者紧张心情的转折点。场馆分为三个部分,脑电波模拟技术使体验者意识进入另一个空间进行生存体验,一个是保障场馆安全的地质监控室和感受由黑暗到光明的直升梯。
4号馆面积3449.9m2,可同时容纳300人。该馆为体验和压抑情绪的转折点,在这里更是可以利用高科技进行探险体验。一直向下行走,体验者已经迷失了方向,充分考虑到人体的极限故选择直升梯进行下一场馆的链接。
(五)5号山顶观景馆
从生存体验馆经过直升梯到达山顶观景馆,眼前的景象从压抑紧张变得轻松舒缓。全角度的开阔视野,然体验者心情达到一个很大的转折。
5号馆面积1294.5m2。该馆为场馆的最高点也是山体的顶峰,山下的美景更是一览无余。这与之前的压抑之情造成很大的差异感,死寂和生机的对比、阳光和阴暗的对比让人充分感受到煤炭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此馆还肩负着场馆的主要排风功能,以确保地下氧气含量和降低瓦斯浓度。
(六)6号心灵憩息餐厅
心灵憩息餐厅的设置,可以作为体验者的整顿思绪的空间,修正疲惫的身躯,调整紧张的情绪。这个餐厅完全是自助式的就餐模式,完全自主的就餐方式也是为了让体验者感受到自食其力的感受。在一个体验馆中设置餐厅,因为餐桌是人和人交流的非常好的工具,大家可以在这里交流体验的心得,感悟其中的道理和真谛。
6号馆面积1927.9m2,可同时容纳300人就餐。
整个体验馆力求打破常规的被动接受方式变成参与者主动参与和接受的新体验形式,这样得到的体验和感悟会更加深刻。整个体验过程尽可能大程度的让体验者感受到地下压抑的心理状态。体验者会主动的参与到每个体验和传达的过程当中,并在过程中得到教育。在整个参观路线也都有着别具匠心的设计,从一直向下的楼梯和走向光明的直梯,也都有煤矿的影子。
四、结论
废弃矿井的改造成煤矿文化体验中心的构想是经得起推敲的。符合当下国内低碳的口号,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场馆的顺利建成可以给当地的经济复苏带来很大帮助,可以有效的监控和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标准,可以很好的将煤矿文化向社会大众传播。
【参考文献】
[1]吉林省蛟河市县志[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
[2]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关键词】煤炭;资源;体验;矿难
【中图分类号】TH【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3-0038-2
我国目前存在的有关煤炭文化的展馆,大多都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题材较多。并且形式单一,煤矿工人的生活及工作等多方面信息没有很好的途径来传播。一个现代化的,展示现代煤矿工人面貌的场馆符合当下社会需求。我国煤矿事故的频繁发生,同时也侧面反映了,需要加大社会关注力度。
利用现代科技的5D技术,使体验者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百米深的地下的情景,没有阳光的地带、阴暗潮湿、四处充满危险。并且可以体验矿井下各种灾难,例如井下岩体塌方,瓦斯爆炸,井下压气等一系列灾难,感受当灾难来临时,极度惊恐的心理状态,让人们认识到我们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光荣性,和生活的不易性,让我们人与人之间不再存在职业的歧视。探讨该怎样的合理的开发、利用、改造被废弃的矿井,研究该如何的传承我们中国历史发展留下来的的历史产物,该如何让人们领悟资源的重要性。
改造废弃的矿井成为一个体验馆,并且利用高新科技运用在设计当中,让人们更生动的,更近距离的体验、感受煤矿工人的生活环境,工作空间的情况。让人们不仅仅只从单一的视觉上来感悟,煤矿工人的酸甜苦辣。目前国内外类似的体验馆少之又少,高科技与展览教育相结合的展馆更加缺乏。大部分的展馆都是以图片或者文字资料进行展示,教育效果甚微。
一、废弃矿井改造价值
自2000年蛟河煤矿由于资源枯竭,导致破产以来,一个兴旺的城市迅速走向衰亡。无数的煤矿和个体工商户等都陆续迁走和破产。居民迁移,可以用一座空城来形容。城市再也没有以往的热闹景象。废弃的矿井草草的处理,形成废墟。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大量开采地下资源导致了地面下沉,地下水位下降,引起了建筑地基松动楼体开裂、湖泊干涸、河水断流等等一系列问题。
(一)实际价值
该煤炭文化体验馆在形式上有着质的飞跃,展览形式和内容都是国内尚无的。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的场馆,可以有效的将煤炭文化向大众传达。让公众了解煤矿工人的真实状态。使一个被废弃被遗忘的角落重新焕发出光芒,发挥余热。在现今安逸和谐的社会人们需要一个打破生活常规,感受多方处境的地方。在这里可以让人们真正的得到体验,体验从未有过的感受和灾难来临时的心理感受。更生动的展示出煤矿工人用生命在劳动,辛勤赚取血汗钱的不易。
(二)理论价值
改造一个废旧的煤矿不仅解决一些由于资源枯竭或者自然原因造成的无法继续生产的矿井发挥更多的价值。当前处理废弃煤矿的方式基本是以掩埋矿井入口的方式草草解决,而不会去考虑他存在的危险性,会给周围生活的人群带来何种的意想不到的灾难。地下岩层由于自然原因的无序变化会造成塌方,地面沉降等一些列灾难,将这些废弃的矿井合理的改造,开发势在必行。并且能利用这些资源让人们体验生活,体会到地下工作这种特殊工种的生存状态,激发人们对事物的新鲜感。打破至今沿用的单一的展览形式,将被动的去领悟,变成主动的体会。用高科技的手段让人们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渠道同时接受信息的方式传达。让人们反思该如何合理的开发和有序的开采自然资源。
如果展馆的辅助功能都可以得到顺利展开,地质监测室和煤矿安全生产监控指挥中心就可以有效的为社会服务,成为第三方监控单位。可以有效的监控和监督各个生产的地下开采断面。提高预警机制,有效提高事故的预防程度,减少因人为造成的煤矿事故。
二、煤矿灾难体验馆功能概述
(一)体验展览功能
改造后的场馆是一个集结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精华。通过声、光和环境有机的配合,演绎出完美的视觉、听觉、感观效果。可以完美的体验到塌方、透水、瓦斯爆炸等矿难发生时,亲临现场的感受和体验当事人的心理变化,并且从中得到感悟。脑电波模拟是一个通过仪器使体验者进入到另一个虚拟的世界进行灾难性的体验,这种方式将更加真实。
(二)辅助功能
场馆的辅助功能包括办公空间、餐饮空间、排水空间、排风空间、安全生产监控指挥中心、瓦斯发电空间、多媒体控制空间、配电控制空间等。
三、煤矿灾难体验馆规划
整个场馆室内部分分为六大独立的空间,每个独立的空间内又划分出若干个小功能空间满足展览和体验需求。各个空间是既独立又统一的关系,各场馆由一根线连接起来,按照一个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进行体验。让体验者在过程中得到信息,并且在心理上产生波动。
(一)1号物质文化展览馆
物质文化展览馆是整个场馆的核心部分,总体介绍当地人文历史和煤炭文化,接待和分流体验者,指挥和监控场馆,解决场馆能源需求。
1号馆面积6268.6m2,外部流动空间可容纳300人,共容纳1000人。为保证各场馆之间能安全平稳的运行一号馆设有3D裸眼等候区和人流流量控制室,以保障其他场馆安全有效的运作。辅助功能还包括瓦斯发电不仅满足场馆自身能源消耗亦有展览作用,还包括安全应急总调度、配电总控、多媒体设备总控。安全应急调度指挥中心还可以有效监控其他煤矿生产状态。作为第三方监控,提高灾难预警机制,有效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
(二)2号煤炭由来馆
运用岩层实体展示和多媒体传播煤炭的产生过程,立体的展示出煤炭是由什么而来,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产生的,在地下什么位置。
2号馆面积2817m2,可同时容纳300人。需要体验者通过连续向下的152级台阶才能到达,让体验者充分感受到置身于地下。岩层体验区可以直观的观看到煤炭在地下的真是状态和分布形态。也充分了解到煤炭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三)3号矿难体验馆
这是体验馆的体验核心部分,这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展示煤矿生产的开采断面的展示,因为这个部分是煤矿是故的多发地,也是井下最危险的地方。另一部分就是灾难体验区,这部分让体验者可以系统的感受矿难整个过程。
3号馆面积3457.1m2,可同时容纳300人。实体开采断面的展示让人了解井下的真实生产状态,各个灾难体验馆更是让体验者从视觉、听觉、触觉上高仿真的回归灾难现场。深刻感悟面临死亡的心理状态。
(四)4号生存体验馆
这个场馆处于整个体验馆的最低点,是体验者紧张心情的转折点。场馆分为三个部分,脑电波模拟技术使体验者意识进入另一个空间进行生存体验,一个是保障场馆安全的地质监控室和感受由黑暗到光明的直升梯。
4号馆面积3449.9m2,可同时容纳300人。该馆为体验和压抑情绪的转折点,在这里更是可以利用高科技进行探险体验。一直向下行走,体验者已经迷失了方向,充分考虑到人体的极限故选择直升梯进行下一场馆的链接。
(五)5号山顶观景馆
从生存体验馆经过直升梯到达山顶观景馆,眼前的景象从压抑紧张变得轻松舒缓。全角度的开阔视野,然体验者心情达到一个很大的转折。
5号馆面积1294.5m2。该馆为场馆的最高点也是山体的顶峰,山下的美景更是一览无余。这与之前的压抑之情造成很大的差异感,死寂和生机的对比、阳光和阴暗的对比让人充分感受到煤炭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此馆还肩负着场馆的主要排风功能,以确保地下氧气含量和降低瓦斯浓度。
(六)6号心灵憩息餐厅
心灵憩息餐厅的设置,可以作为体验者的整顿思绪的空间,修正疲惫的身躯,调整紧张的情绪。这个餐厅完全是自助式的就餐模式,完全自主的就餐方式也是为了让体验者感受到自食其力的感受。在一个体验馆中设置餐厅,因为餐桌是人和人交流的非常好的工具,大家可以在这里交流体验的心得,感悟其中的道理和真谛。
6号馆面积1927.9m2,可同时容纳300人就餐。
整个体验馆力求打破常规的被动接受方式变成参与者主动参与和接受的新体验形式,这样得到的体验和感悟会更加深刻。整个体验过程尽可能大程度的让体验者感受到地下压抑的心理状态。体验者会主动的参与到每个体验和传达的过程当中,并在过程中得到教育。在整个参观路线也都有着别具匠心的设计,从一直向下的楼梯和走向光明的直梯,也都有煤矿的影子。
四、结论
废弃矿井的改造成煤矿文化体验中心的构想是经得起推敲的。符合当下国内低碳的口号,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场馆的顺利建成可以给当地的经济复苏带来很大帮助,可以有效的监控和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标准,可以很好的将煤矿文化向社会大众传播。
【参考文献】
[1]吉林省蛟河市县志[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
[2]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