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21年10月23—24日,由教育部教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主题为“挑战与使命: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路与举措”.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交流教育学一流本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形成新时代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共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0月23—24日,由教育部教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主题为“挑战与使命: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路与举措”.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交流教育学一流本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形成新时代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共识.
其他文献
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私人力量的一种合作新形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PPP模式,可以有效减轻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承担的财政压力,也可以增加社会力量在社会服务中体现的价值,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文章从PPP模式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情况,联系实际,对山东省潍坊市基础设施建设采用PPP模式的个案进行分析,总结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争取为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空间性是教学的重要属性,实践中,它具体显现为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因此,教学的空间矛盾成为教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基于教学实践考察以及教学构成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发现空间不仅影响课程的创建、实施与发展,它还以自身的场所结构、社会关系结构、情感与价值氛围影响教学组织方式以及师生交往.随着网络虚拟教学的出现,教学中人的“离场”带来师生人际交往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尽管空间对课程、教学、师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深远,但它的作用需要在与教学其他构成要素协同下才能实现.这要求,建构便于学生在空间中流动的相互交融的空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研究需要通过对方法论的反思,来寻求突破和加速发展.从基本定位与根本追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需要联结好中国哲学与教育学的思想,激活本土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在主要研究定向上,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既需要继承经典诠释传统而“返本开新”,也不能忽视围绕当下教育问题而与现有的主流学术理论和通行话语展开“思想比较”和“话语关联”.跨越古今思维方式的差异,实现理解与诠释过程中“意义场”的联通性,是这个领域内关键的研究难点.优化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以作为公共知识背景和基本前提,深刻诠释关键观念或概念以作为基本话
语文专题教学是在反思传统教学的问题和不足并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聚焦文本研究的整体性改革,语文专题教学系统思考教学要素的特征及关系,致力于建设研究型课程单元,以突破百年以来篇章、课时教学的“重围”.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研究者以“单元规划”和“学习支持”为中心,提出语文专题教学操作性概念体系并付诸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效.探讨语文专题教学的理论突破、创新实践路径以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内在机制,有利于深化新时期核心素养取向的学科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发展目标与战略实施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须扩大普惠并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资源.长期以来,公办性质幼儿园是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较多且质量优良;同时公办性质园发展历经波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园所运转和发展困难.聚焦我国公办性质园政策发展的过程与特点,将其置放于国家经济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中分析其历史演变,深入剖析四阶段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特点与规律,揭示了其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变迁与国家经济社会改革的关系.并进一步基于历史经验,对健全完善我国公办
相关理论表明,社会阶层差异与人的身体习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采用量化研究范式,以北京B、S两所大学教育专业一至四年级6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物质性的身体习性、精神性的身体习性两个维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果显示,不同社会阶层大学生在身体习性的消费、道德品质、兴趣爱好、特长、对社会阶层的看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身材、穿着、食物偏好、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显著.从一到四年级,不同社会阶层大学生的身体习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趋同与变化.教育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大学生身体习性的影响是遗传永久化还是
目标群体社会建构与政策设计框架理论是20世纪西方公共政策领域的主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针对某一目标群体的政策设计与主流社会对其的正面或负面形象相关,并通过政策设计分配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负担.道德形象是教师的形象之一,采用目标群体社会建构及政策设计框架理论分析典型教师道德形象如何被社会建构,进而影响政策设计,且通过教师群体在政策设计中的利益和负担分配体现出来.梳理圣人化、妖魔化与人性化的教师道德形象的由来与发展,探讨不同的教师道德形象与教师政策设计之间交互作用的关系,可以看出,教师群体的道德形象为社会文化所建
高校扩招通过提高劳动参与、延迟婚育年龄和转变生育观念而直接和间接地抑制了微观个体的生育行为,进而降低了中国社会的总和生育率.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发现,高校扩招在总体上对总和生育率存在持久而强劲的负向冲击,且这一效应在扩招空间较大的西部省市尤为明显;东部和中部省市高校扩招对生育率的影响则具有先负后正的特征,其中正向冲击的“异常效应”本质上仍是其初始扩招规模较大所带来的负向“滞后效应”.因此,应通过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以缓解劳动要素减少所导致的供给不足;应建立高质量的社会托儿体系,以减少劳动参
国家精英的形成是任何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的使命所在.《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作为布尔迪厄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从观念、制度和阶层的角度对法国“国家精英”进行了经典的社会结构分析,通过一系列概念工具分解了法国大学校再生产“国家精英”的过程,为透视其他国家的精英形成提供了研究范例.布尔迪厄关于国家精英的教育思想具有世界意义,反思布尔迪厄之思将有助于我们从“国家贵族”的社会学批判转向“国家精英”的教育学重构,赋予“国家精英”超越文本的教育思想张力.
在教育代际流动性的研究中,如何区分先天因素和后天途径是识别因果关系的重点.借助义务教育法作为外生政策冲击,应用2014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通过构造断点回归模型检验了父辈受教育程度对子辈教育表现的影响,并对传导机制进行识别.研究发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显著提高了父辈的受教育年限,其中男性的局部处理效应为0.45~1年左右,女性为1~1.3年左右;父辈的受教育程度对子辈的教育表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由政策外生性增加的受教育年限却不能影响子辈的教育表现.这表明教育代际流动性主要依靠能力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