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五”已经来临。各地政府部门新一轮的会展规划有的已经启动编制,有的尚在酝酿中。回眸过去的各地会展规划,绝大多数确实在促进当地会展业发展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是,客观地说,经过实践的检验,一些地方制定的会展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等还存在“海市蜃楼”、花架子问题,中看不中用。
那么在新一轮会展规划编制之际,各地应该如何确保制定规划避免出现“海市蜃楼”问题呢?笔者以为,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组建结构合理的真正的专家队伍。也许你会问:“什么是‘真正’?本来我们制定规划就请了很多颇有影响的专家,还不行吗?”其实,你自己分析所请来的专家构成,就会发现诸多问题:一是信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本地、本系统的业内知名专家不屑一顾,不予认可,而从遥远的外地“航空”来好几名知名专家,殊不知,这些外来的专家对当地的产业构成和布局、宏观经济局势等了解不深,常会“水土不服”。但是,有他们在就好看,似乎组成人员的形式上说服力强,过度地迷信他们,等于患上了形式美的“装潢病”。二是专家错位。最常见的问题是请来当地搞社科研究的专家,还有高等院校的专家。不是说请他们不对,而问题出在一些专家的日常研究对象不是会展业,甚至一些人对会展业基本没有认识,这种专家还是不请的好。三是嫡系专家。不管专家素质高低,与我关系好的我就请,与我关系一般的就靠边站。听我话的我就请,不老实的就不用。观点雷同的我就请,政见不同的就拜拜。系统内的我不请(担心影响盖过自己),系统外的随便请(出了问题可以由专家顶,外单位的专家你管理不了人家),等等。由于专家结构上的不合理,从根本上就决定了这个会展规划、指导意见制定基础不稳固,必然会导致会展规划、指导意见成为“海市蜃楼”。
目的要纯洁。不可避讳地说,一些地方热衷于制定会展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的目的,最初并不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地会展产业发展而考虑,而是听说某某地方制定了会展规划,政府给了多少多少专项资金,我们也应该申请资金、做规划等。于是乎,借着做规划的机会,到处“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果是,政府拨给的专项资金都快花完了,规划一个字也没有出来,倒是搜罗来一批外地的会展规划,最后不得不抓紧时间照葫芦画瓢起草文件,而且比外地的规划还“好看”。说白了,制定规划、意见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政府的专项资金,为了花这个钱才去做这件事情。可想而知,这个规划、意见能做到位吗?
一定要“接地气”。不能好高骛远,制定会展规划、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一定要“接地气”,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状况、宏观经济形势,不要一味地去参照外地的设计,追求搭建“摩天大厦”。众所周知,各个地方的产业基础都不一样,而且各个行业的运行规律也都不同,所以制定会展规划、指导意见的基础就不一样,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脱离当地的产业发展实际。脱离了当地实际,制定出的会展规划、指导意见就丧失了可操作性。我们反过头来再对照看看,一些已经出台的会展规划、指导意见为什么会成为“海市蜃楼”,为什么会出现当初重点规划过的地方业绩平平,而没有规划过的地方却异军突起?为什么当初列入重点规划的展会没有发展起来,有的甚至没有起步,反而当初没有列进重点规划的展会却突然间冒出来,而且影响还挺大?虽然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由于制定会展规划、指导意见时“接地气”不足,浮皮潦草,缺乏深层次的研究思考,责任在所难免。
要突出重点。制定一个会展规划、指导意见,属于宏观层面的架构,内容要全面,但又不能平均用力,而是要结合市情、省情、国情,突出当地产业特点,确定发展脉络,明确发展重点。这就如同身体中的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该粗的粗,该细的细,有主次,有分工。突出重点就要把问题聚焦在影响当地会展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方面,找准主要问题的主要症结,制定有特点的治理措施,不能泛泛地要求,也不能提不切实际的要求。规划本身就是一个阶段性的发展目标,这个阶段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情况?根据形势的变换,到了下一个阶段,工作重点、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可能就变了。我们可以翻阅一下已经出台的一些会展业发展规划,有一些便是什么都想抓,结果呢?什么都没有抓起来!一些地方甚至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当然,制定一个完善的科学的会展规划、指导意见要注意的方面还有很多。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求真务实,认真总结已经发布的会展规划、指导意见的执行情况,坚决杜绝“海市蜃楼”式的会展政策再次出台,确保将来要制定出的新的会展规划、指导意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的确能为促进当地会展产业发展服务。
但是,客观地说,经过实践的检验,一些地方制定的会展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等还存在“海市蜃楼”、花架子问题,中看不中用。
那么在新一轮会展规划编制之际,各地应该如何确保制定规划避免出现“海市蜃楼”问题呢?笔者以为,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组建结构合理的真正的专家队伍。也许你会问:“什么是‘真正’?本来我们制定规划就请了很多颇有影响的专家,还不行吗?”其实,你自己分析所请来的专家构成,就会发现诸多问题:一是信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本地、本系统的业内知名专家不屑一顾,不予认可,而从遥远的外地“航空”来好几名知名专家,殊不知,这些外来的专家对当地的产业构成和布局、宏观经济局势等了解不深,常会“水土不服”。但是,有他们在就好看,似乎组成人员的形式上说服力强,过度地迷信他们,等于患上了形式美的“装潢病”。二是专家错位。最常见的问题是请来当地搞社科研究的专家,还有高等院校的专家。不是说请他们不对,而问题出在一些专家的日常研究对象不是会展业,甚至一些人对会展业基本没有认识,这种专家还是不请的好。三是嫡系专家。不管专家素质高低,与我关系好的我就请,与我关系一般的就靠边站。听我话的我就请,不老实的就不用。观点雷同的我就请,政见不同的就拜拜。系统内的我不请(担心影响盖过自己),系统外的随便请(出了问题可以由专家顶,外单位的专家你管理不了人家),等等。由于专家结构上的不合理,从根本上就决定了这个会展规划、指导意见制定基础不稳固,必然会导致会展规划、指导意见成为“海市蜃楼”。
目的要纯洁。不可避讳地说,一些地方热衷于制定会展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的目的,最初并不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地会展产业发展而考虑,而是听说某某地方制定了会展规划,政府给了多少多少专项资金,我们也应该申请资金、做规划等。于是乎,借着做规划的机会,到处“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果是,政府拨给的专项资金都快花完了,规划一个字也没有出来,倒是搜罗来一批外地的会展规划,最后不得不抓紧时间照葫芦画瓢起草文件,而且比外地的规划还“好看”。说白了,制定规划、意见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政府的专项资金,为了花这个钱才去做这件事情。可想而知,这个规划、意见能做到位吗?
一定要“接地气”。不能好高骛远,制定会展规划、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一定要“接地气”,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状况、宏观经济形势,不要一味地去参照外地的设计,追求搭建“摩天大厦”。众所周知,各个地方的产业基础都不一样,而且各个行业的运行规律也都不同,所以制定会展规划、指导意见的基础就不一样,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脱离当地的产业发展实际。脱离了当地实际,制定出的会展规划、指导意见就丧失了可操作性。我们反过头来再对照看看,一些已经出台的会展规划、指导意见为什么会成为“海市蜃楼”,为什么会出现当初重点规划过的地方业绩平平,而没有规划过的地方却异军突起?为什么当初列入重点规划的展会没有发展起来,有的甚至没有起步,反而当初没有列进重点规划的展会却突然间冒出来,而且影响还挺大?虽然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由于制定会展规划、指导意见时“接地气”不足,浮皮潦草,缺乏深层次的研究思考,责任在所难免。
要突出重点。制定一个会展规划、指导意见,属于宏观层面的架构,内容要全面,但又不能平均用力,而是要结合市情、省情、国情,突出当地产业特点,确定发展脉络,明确发展重点。这就如同身体中的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该粗的粗,该细的细,有主次,有分工。突出重点就要把问题聚焦在影响当地会展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方面,找准主要问题的主要症结,制定有特点的治理措施,不能泛泛地要求,也不能提不切实际的要求。规划本身就是一个阶段性的发展目标,这个阶段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情况?根据形势的变换,到了下一个阶段,工作重点、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可能就变了。我们可以翻阅一下已经出台的一些会展业发展规划,有一些便是什么都想抓,结果呢?什么都没有抓起来!一些地方甚至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当然,制定一个完善的科学的会展规划、指导意见要注意的方面还有很多。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求真务实,认真总结已经发布的会展规划、指导意见的执行情况,坚决杜绝“海市蜃楼”式的会展政策再次出台,确保将来要制定出的新的会展规划、指导意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的确能为促进当地会展产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