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书生老师曾和学生讨论怎样搞好语文教学的问题,有学生说,语文课有点像“豆腐”,水分很大,晾干了真东西不多;有的说语文课讲一节也行,两节也行,三节、四节还有话可说。魏书生的弟子和魏老师一样,说话幽默,但在戏言中却说出了我们语文课长期存在的弊病:不够精约。何谓精约?用时髦的字眼说,精约美就是:运用最少的词语去传递最多、最大的信息量。一句话,整节语文课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一、平时中板块读文
余映潮老师创造了“板块式教学思路”, 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联系的教学板快,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快”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貌似平实无奇的板快式教学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使教学程式更加有序,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
比如,我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将整堂课设计成三个板快。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情感波澜,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建议大家这样来品位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三个教学板快,从理解文意到体会文情,再到领悟语言,在精约中透露出“解题—读文—点评”的造型美。
课堂不作媚时语,使气长唱“真、善、美”。平实幽处,人生命喷涌的源泉,师生在理想的语文课堂上彰显生命的色彩之旅,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享受着生命中的阳光地带:“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如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明代学者王阳明)。
二、平时中细节见情
世界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在语文教育中应该更注重开启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把“心”敞开,浸润在我们这个复杂充盈的世界中去。正如梁启超所称的 “薰浸之力,在于感受者不觉”,以达到课堂设计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忘情”状态。
比如,教学生阅读关于大自然的作品,就必须让他们把“心”放到自然世界中去,在定睛看一看,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以后,再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心灵感受,以加深他们的内心体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时时处处让学生走进真实广袤的现实生活中去。这就需要我们营造情景,让他们“浸润其中”。如,以感受亲情为话题的习作课,我让学生通过聊天来写作,让平实的亲情细节“靓”起来,在关键之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无声无息地形成理性的“积淀”。
片段练习:“妈妈坐在我面前,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我略加修改“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落在我的头发上,凝视着我的黑发,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用一个慢镜头将妈妈看我的那一瞬间延长,并用
细腻的心去揣摩妈妈的心理,把母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同学们不想试试吗?妈妈的目光正往下滑呢,接着,她可能会把目光移向哪里呢?心里又在想些什么?”这个提议一出,学生顿时神色飞扬,炫耀之色溢于言表,精彩纷呈。
三、平时中换位悟理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学习不是个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活动,而是一个群体交互着力的活动。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片花瓣诉风情”,一些普通的人和小小的事在作者的笔下就是一个深刻的哲理。《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一堂课》等就是这样一篇篇朴实而深刻的短文。
如学习《孔乙己》一文,从“死”入题,溯本求源,认识孔乙己自身的悲剧、社会制度的悲剧和人的悲剧,牵一发动全身;跳跃性。话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但答案又决非现成,要经过多层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得出答案。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对品析贝多芬人物,我设计“欢迎走进演播厅访谈人物”环节:采访女佣人:生活中的贝多芬;采访客人:来访者眼中的贝多芬;采访贝多芬:听听贝多芬的心声;生活性。话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解读、感悟、欣赏、评论文本。学习《羚羊木雕》围绕“这能全怪我吗?”“到底该怪谁?”的话题,探讨各人的对错,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现实处理好“伤心事”“烦心事”化解家庭矛盾,思考家庭教育问题等。课堂中师生对话互动,因为唯其精约,才能轻松;唯其轻松,才有美丽。
“谁道平实无深意,浅易更需细思量。”不要只把眼睛放在所谓的关健处、精彩处,平实之处更精彩,细微之处更亮丽。“冗繁削尽留清瘦”。因为精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更加明了了;因为精约,语文知识的训练过程更加充分了;因为精约,语文教学的效果更加凸显了。所谓“运用之妙,存乎精約”即是此理。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实验中学 (325300)
一、平时中板块读文
余映潮老师创造了“板块式教学思路”, 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联系的教学板快,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快”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貌似平实无奇的板快式教学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使教学程式更加有序,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
比如,我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将整堂课设计成三个板快。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情感波澜,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建议大家这样来品位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三个教学板快,从理解文意到体会文情,再到领悟语言,在精约中透露出“解题—读文—点评”的造型美。
课堂不作媚时语,使气长唱“真、善、美”。平实幽处,人生命喷涌的源泉,师生在理想的语文课堂上彰显生命的色彩之旅,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享受着生命中的阳光地带:“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如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明代学者王阳明)。
二、平时中细节见情
世界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在语文教育中应该更注重开启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把“心”敞开,浸润在我们这个复杂充盈的世界中去。正如梁启超所称的 “薰浸之力,在于感受者不觉”,以达到课堂设计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忘情”状态。
比如,教学生阅读关于大自然的作品,就必须让他们把“心”放到自然世界中去,在定睛看一看,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以后,再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心灵感受,以加深他们的内心体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时时处处让学生走进真实广袤的现实生活中去。这就需要我们营造情景,让他们“浸润其中”。如,以感受亲情为话题的习作课,我让学生通过聊天来写作,让平实的亲情细节“靓”起来,在关键之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无声无息地形成理性的“积淀”。
片段练习:“妈妈坐在我面前,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我略加修改“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落在我的头发上,凝视着我的黑发,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用一个慢镜头将妈妈看我的那一瞬间延长,并用
细腻的心去揣摩妈妈的心理,把母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同学们不想试试吗?妈妈的目光正往下滑呢,接着,她可能会把目光移向哪里呢?心里又在想些什么?”这个提议一出,学生顿时神色飞扬,炫耀之色溢于言表,精彩纷呈。
三、平时中换位悟理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学习不是个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活动,而是一个群体交互着力的活动。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片花瓣诉风情”,一些普通的人和小小的事在作者的笔下就是一个深刻的哲理。《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一堂课》等就是这样一篇篇朴实而深刻的短文。
如学习《孔乙己》一文,从“死”入题,溯本求源,认识孔乙己自身的悲剧、社会制度的悲剧和人的悲剧,牵一发动全身;跳跃性。话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但答案又决非现成,要经过多层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得出答案。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对品析贝多芬人物,我设计“欢迎走进演播厅访谈人物”环节:采访女佣人:生活中的贝多芬;采访客人:来访者眼中的贝多芬;采访贝多芬:听听贝多芬的心声;生活性。话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解读、感悟、欣赏、评论文本。学习《羚羊木雕》围绕“这能全怪我吗?”“到底该怪谁?”的话题,探讨各人的对错,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现实处理好“伤心事”“烦心事”化解家庭矛盾,思考家庭教育问题等。课堂中师生对话互动,因为唯其精约,才能轻松;唯其轻松,才有美丽。
“谁道平实无深意,浅易更需细思量。”不要只把眼睛放在所谓的关健处、精彩处,平实之处更精彩,细微之处更亮丽。“冗繁削尽留清瘦”。因为精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更加明了了;因为精约,语文知识的训练过程更加充分了;因为精约,语文教学的效果更加凸显了。所谓“运用之妙,存乎精約”即是此理。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实验中学 (3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