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平实”无深意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en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书生老师曾和学生讨论怎样搞好语文教学的问题,有学生说,语文课有点像“豆腐”,水分很大,晾干了真东西不多;有的说语文课讲一节也行,两节也行,三节、四节还有话可说。魏书生的弟子和魏老师一样,说话幽默,但在戏言中却说出了我们语文课长期存在的弊病:不够精约。何谓精约?用时髦的字眼说,精约美就是:运用最少的词语去传递最多、最大的信息量。一句话,整节语文课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一、平时中板块读文
  余映潮老师创造了“板块式教学思路”, 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联系的教学板快,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快”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貌似平实无奇的板快式教学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使教学程式更加有序,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
  比如,我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将整堂课设计成三个板快。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情感波澜,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建议大家这样来品位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三个教学板快,从理解文意到体会文情,再到领悟语言,在精约中透露出“解题—读文—点评”的造型美。
  课堂不作媚时语,使气长唱“真、善、美”。平实幽处,人生命喷涌的源泉,师生在理想的语文课堂上彰显生命的色彩之旅,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享受着生命中的阳光地带:“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如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明代学者王阳明)。
  二、平时中细节见情
  世界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在语文教育中应该更注重开启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把“心”敞开,浸润在我们这个复杂充盈的世界中去。正如梁启超所称的 “薰浸之力,在于感受者不觉”,以达到课堂设计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忘情”状态。
  比如,教学生阅读关于大自然的作品,就必须让他们把“心”放到自然世界中去,在定睛看一看,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以后,再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心灵感受,以加深他们的内心体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时时处处让学生走进真实广袤的现实生活中去。这就需要我们营造情景,让他们“浸润其中”。如,以感受亲情为话题的习作课,我让学生通过聊天来写作,让平实的亲情细节“靓”起来,在关键之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无声无息地形成理性的“积淀”。
  片段练习:“妈妈坐在我面前,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我略加修改“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落在我的头发上,凝视着我的黑发,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用一个慢镜头将妈妈看我的那一瞬间延长,并用
  细腻的心去揣摩妈妈的心理,把母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同学们不想试试吗?妈妈的目光正往下滑呢,接着,她可能会把目光移向哪里呢?心里又在想些什么?”这个提议一出,学生顿时神色飞扬,炫耀之色溢于言表,精彩纷呈。
  三、平时中换位悟理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学习不是个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活动,而是一个群体交互着力的活动。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片花瓣诉风情”,一些普通的人和小小的事在作者的笔下就是一个深刻的哲理。《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一堂课》等就是这样一篇篇朴实而深刻的短文。
  如学习《孔乙己》一文,从“死”入题,溯本求源,认识孔乙己自身的悲剧、社会制度的悲剧和人的悲剧,牵一发动全身;跳跃性。话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但答案又决非现成,要经过多层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得出答案。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对品析贝多芬人物,我设计“欢迎走进演播厅访谈人物”环节:采访女佣人:生活中的贝多芬;采访客人:来访者眼中的贝多芬;采访贝多芬:听听贝多芬的心声;生活性。话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解读、感悟、欣赏、评论文本。学习《羚羊木雕》围绕“这能全怪我吗?”“到底该怪谁?”的话题,探讨各人的对错,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现实处理好“伤心事”“烦心事”化解家庭矛盾,思考家庭教育问题等。课堂中师生对话互动,因为唯其精约,才能轻松;唯其轻松,才有美丽。
  “谁道平实无深意,浅易更需细思量。”不要只把眼睛放在所谓的关健处、精彩处,平实之处更精彩,细微之处更亮丽。“冗繁削尽留清瘦”。因为精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更加明了了;因为精约,语文知识的训练过程更加充分了;因为精约,语文教学的效果更加凸显了。所谓“运用之妙,存乎精約”即是此理。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实验中学 (325300)
其他文献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但新理念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师来说,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方式的不断改变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精心设问、拓展思路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同时在对问题的讨论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  下面笔者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就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导”的策略问题,谈几点浅显的
期刊
俗话说“诗言志。”无志不成诗,每首诗歌都有它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有时并不显露,它需要我们读者用心去感受、去触摸,才能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现代诗歌教学出现了重分析,轻朗读的现象,更有甚者,分析机械化,一相情愿,完全不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因此,学生失去了一次次的情感熏陶的机会。其实,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品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且还要学会运用恰当的语气、语
期刊
教学三维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达成。  作家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二十多年前,笔者就是坐在呼兰河畔,吮吸着《呼兰河传》赋
期刊
造成城市新移民中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因素从家庭教育方面考虑,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家长的文化程度。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的,对子女学习关心较多,子女语文学习的成绩较优秀;家长文化程度较低的,对子女的学习关心较少,子女语文学习的成绩较差。  第二,家长的性格爱好。家长性格平静、涵养较深或有读书学习的习惯,这对子女克服语文学习上的困难有很大帮助;家长性格急躁、缺乏涵养或有不良嗜好,这对子女克服语文学习上的困
期刊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已经融入了太多的教学元素,失去了教学原生态下的高效率。多媒体的引入,合作学习的展开,让原本集中高效的课堂变得鱼目混杂。很多教学方法虽然看上去新颖,但是实际运用起来却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和计划。这些复杂多样的语文教学方法已经让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有的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是提高了,但却是用在了聊天和谈论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上,而不是学习本身。多媒体的引用让视觉和听觉都
期刊
三维目标的制定体现着施教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并对以此展开的教学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本文以苏教版八年级上《父母的心》为例,呈现笔者教学过程中选择、修订并最终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自主备课,选择教学目标  《父母的心》讲述的是在一艘轮船上一对父母因为家境贫困将自己的孩子送给贵妇人,又不断反悔、调换并最终全家团圆的故事。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在曲折的情节变换中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浓浓深
期刊
古诗有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意思是,只是拨动了两三下琴弦,还未成一首曲子却先将曲子想要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则指明了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对此环节引起高度重视和重点关注,做到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巧妙地设计,消除学生的心理杂念和烦恼情绪,使学生学习注意力迅速集中,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做到满腔热情和饶有兴趣,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  一、
期刊
引导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的引导给人如沐春风、渐入佳境的美感。下面笔者以两堂课的引导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艺术。  【案例呈现】  例一:唐老师在执教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时,设计了六个角度来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分别是概括事件初识人物、揣度词句感受人物、联系背景体会人格、在离别中感受别样情怀、在回忆中增添勇气、久别重逢诉说离情,在紧凑的引导和答案的硬性呈现
期刊
为了贯彻和执行新课改理念,要求初级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深刻的改革。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实现教学相长,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动依存关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使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习积极性,点燃课堂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和学生一起做的事就是学习,老师要抓住一
期刊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然而由于文字深奥难懂,对于古诗词的深入解读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笔者结合自己《相见欢》的教学实践,借鉴杜甫《望岳》的层次,自远而近,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解读和鉴赏。  一、立足“远望”  杜甫的《望岳》 起笔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的远望,他从大处着笔,传神地写出了自己乍望泰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