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确立的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使命任务,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的殷切期望是完全一致的,与省委对宁波提出的“四个走在前列”“四个实实在在”“交出四张高分答卷”的工作要求是完全相通的,也与宁波奋力推进“六争攻坚”、加快建设国际港口名城和东方文明之都的奋斗目标是完全同向的。
市委常委会认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全会精神,必须准确把握自身的优势点、潜力点、爆发点,提出一批务实可行的目标、任务、举措,用立得牢、叫得响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体现“重要窗口”模范生的能力水平。
第一,打造学习、宣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必须增强“三个地”的政治自觉,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见行见事见成效。重点要把握好“三个度”:一是学习领会要有深度。全体党员干部要按照走深走實走心的要求,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深刻理解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努力在学习上更进一步、领会上更深一层、运用上更好一筹。二是宣传阐释要有效度。运用案例事实、数据分析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理论宣传,引导全市人民从当下与过去、“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对比中增强自信心、自豪感,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三是付诸实践要有力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理论学习成效体现在“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上,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宁波取得更加丰硕的实践成果。
第二,建成口碑一流的营商环境优秀城市。营商环境是竞争力、生产力,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要牢固树立“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对标世界最先进标准,聚焦企业最关切问题,实施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完善亲清政商关系体系,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三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微观主体活力。重点要发挥好“两个作用”:一方面要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牵引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向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机关内部、公共场所等领域拓展,抓实“一件事”集成改革,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好的办事体验。另一方面要发挥重大改革试点的示范作用。高效推进各类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持续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确保在国资国企、民营经济、要素配置、商事制度、对外开放、社会信用、金融保险、人才发展、城市治理等领域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做到有“面子”更有“里子”、有“奖杯”更有“口碑”。
第三,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宁波要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必须加快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为制造强国建设和浙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贡献更大力量。一要推动产业提质扩量。高水平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5个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全力打造10条以上强大、有韧性的重点产业链,进一步放大集群效应、规模效应,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做精做优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要推动“小而精”企业提能升级。围绕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的目标,聚焦先进装备、先进材料、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进口替代,引导支持有基础、有潜力的企业实现从高成长、创新型、科技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到单项冠军的梯次升级,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达到130家。三要打造新材料科创高地。发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强院强所的作用,促进材料应用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在高端磁性材料、新型显示材料、半导体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高端合金材料、柔性电子材料、海洋防护材料、石墨烯材料等领域形成创新优势,更好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四要打造工业互联网科创高地。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强“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在网络协同制造架构、工业操作系统、边缘智能、机器学习模型深度融合等方面实现行业并跑,努力建成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和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五要打造关键核心基础件科创高地。突破基础材料、设计、工艺、软件、检测验证等关键核心技术,巩固提升模具、轴承、电机、液压件、气动元件、密封件等关键基础领域的创新优势,促进精密数控机床、高性能机器人、高端注塑机等智能装备发展。六要打造优质产业平台。推进开发区(园区)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推动要素、资源、项目向前湾新区等高能级战略平台倾斜,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小微企业园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创新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高效率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甬江科创大走廊,加快构建全域创新体系、打造最优创新生态,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一要保持科技争投定力。尽管疫情给地方财政和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但抓人才发展、科技创新的力度绝不能减。要完善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元投入的格局。特别是要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奖补政策,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支持力度,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二要增强科创平台实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入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完善支持在甬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协同创新的政策机制,全面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已引进共建的强校强院强所创新平台作用,加快构筑以甬江实验室为龙头的实验室体系,建成若干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力争在源头创新供给上取得重大突破。三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坚持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升级人才计划,发挥宁波籍院士和关键核心人才作用,深化青年友好城建设,巩固顶尖人才、青年人才、产业人才加速流入态势,把宁波打造成为高素质人才发展重要首选地。四要提高成果转化能力。高水平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实施知识产权培育、运用、保护工程,健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和政府采购优先使用自主创新产品政策体系,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宁波产业化。 第五,建设世界一流强港。要全力推进宁波舟山港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打造链接全球的智能化综合物流枢纽、大宗商品交易配置基地和国际航运服务基地,把港口最大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一要注重硬件与软件同步提升。对标世界一流强港指标体系,聚焦“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目标,优化港口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完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打造效率高、成本低、服务好的一流港口环境。二要注重对内与对外一体联动。积极参与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合作和国际港口合作,强化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海河联运等多式联运,进一步拓展海相、陆相腹地,全面增强辐射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能力。三要注重港口与城市深度融合。按照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择优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扶持发展海洋经济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智能物流、国际中转、航运金融、跨境结算、交易经纪、船舶船员服务、海事法律服务、船级社等高端港航服务业,推动港口经济圈与宁波都市圈协同发展,让一流强港与港口名城相得益彰。
第六,打造“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把开放最大优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一要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从贸易合作向投资、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合作拓展,争取承办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活动,使宁波成为17+1主场外交的重要城市。高水平建设17+1经贸合作示范区,推动更多中东欧项目入驻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实现产业发展的优势互补、紧密融合。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中意(宁波)园区建设,聚焦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产业,加强与意大利的产业、科创合作,培育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体现意大利元素的产业集群。二要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大力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在巩固传统市场、传统贸易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培育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加快公共海外仓布局,打造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以更大力度引进集聚高端外资项目,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本土企业通过国际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三要探索制度型开放新路。深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优化梅山、北仑港、前湾综合保税区功能,争取增设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并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和辐射带动作用。
第七,建设长三角“金南翼”的发展高地。要认真贯彻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行动方案,抓好六大领域120项任务的落实,形成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的态势。一方面要全面接轨上海。进一步拓展7个沪甬专项合作协议的外延和内涵,规划建设沪浙合作发展区,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外溢,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共享度,让沪甬两地的商缘、亲缘更加紧密。另一方面要服务全省“四大”建设。推进甬舟、甬台、杭绍甬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推动平台共建、交通共联、产业共兴、服务共享、能源共保、生态共治,打造以前湾新区为重点的湾区经济。特别是在唱好杭甬“双城记”、加快甬舟深度一体化方面要有实质性进展,确保既定的重大事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早日见效。
第八,建设温馨宜居的现代化大都市。要深入实施“拥江揽湖滨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完善优化财政体制、土地管理体制,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把宁波建成常住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一要优化市域功能布局。高起点编制实施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布局中心城区和南北“两翼”的城镇、产业、生态空间及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務设施,确保每一个区县(市)都能各扬所长,实现高质量发展。二要增强中心城区集聚带动功能。以三江口片区、东部新城、南部新城、姚江新城、镇海新城、东钱湖和象山港区域为重点,发展壮大都市经济,加速集聚人口、资源、资本、技术等要素,全面提升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创新密度。三要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认真落实交通强省建设规划,加快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推进沪嘉甬(通苏嘉甬)铁路、金甬铁路、甬舟铁路、沪甬跨海通道、甬台温福高铁等项目,构建铁路“一环八通道”格局。建设杭甬高速复线、六横公路大桥等项目,构建高速公路“二环十二射”格局。建设栎社机场四期、宁波综合枢纽,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四要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加快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组网扩容”,完善主次干道、公共交通、慢行系统有机衔接的城市交通体系,让市民出行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体验。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高质量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月湖、老外滩形象品质,恢复药行街功能,设立城隍庙步行街,让宁波百姓记住乡愁,让市外游客了解宁波历史。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要让内河水系能清澈见底,在商圈、景点、休闲带建成一批群众可以“席地而坐”的高质量保洁示范区。同时,要坚持“房住不炒”,有力保障刚性需求,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第九,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让城乡美美与共、相得益彰。加快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服务业方式经营农业,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自给率,拓展农业增值空间。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依山就势完善村庄规划布局,因地制宜提升村庄景观形象,坚持不懈清除环境卫生的盲区死角、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弱项,推动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片成景。创新农民多渠道增收机制,重点解决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深化涉农改革,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落实“两进两回”机制,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第十,建设彰显公平正义的法治宁波。要把法治贯穿市域治理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各领域法治化水平,使法治成为宁波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充分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积极开展创制性立法、先行性立法,不断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各项制度和法规实施监督机制、动态维护机制,打造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与实践同进的宁波立法品牌。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优化专题协商会、委员月谈会、网络远程协商议政机制,健全“请你来协商”、委员工作室等协商平台,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市域治理效能。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提升多党合作制度效能,促进民族宗教关系和谐,健全与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的联络机制,完善新时代侨务工作机制,深化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不断增强联络联谊“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精准性、实效性。构建规范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深化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打造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优化人民法庭布局,提高“移动微法院”建设水平;推进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感染力和有效性,让敬法畏纪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第十一,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文化可以凝聚一座城市、提升一座城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再上新水平,形成更加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一要锻造精神内核。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增强正面宣传的感染力、亲和力、吸引力,让主旋律更加昂扬、正能量更加充沛。深入挖掘“四知”宁波精神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阳明文化、商帮文化、海洋文化、藏书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筑牢城市发展的“根”与“魂”。二要塑造文化标识。以明年纪念宁波建城1200周年为契机,深入实施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程,高水平保护利用天一阁、雪窦山、它山堰、慈城古县城、天童—阿育王等文化遗产,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宁波特质的文化地标、文化标识,创作生产诗歌、小说、戏曲、影视、音乐剧等一批能够引领时代风尚、彰显城市精神的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提升宁波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要打造文创经济。加快影视之城、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创意之城建设,推动文化深度嵌入制造、旅游、体育等产业,高水平打造宁波文创港、象山影视城等重大产业平台,高标准建设运河—丝路文化产业经济带和高端文化、体育装备产业集群,把宁波建成高端文化制造基地、全国一流影视产业基地、全国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和长三角文旅融合中心。四要营造文明风尚。高标准、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文明好习惯养成工程,扩大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健全多元参与、长效推进、整改提升、争先创优等机制,擦亮“爱心宁波?尚德甬城”品牌,确保年年高分通过测评,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
第十二,建设舒心暖心的民生幸福城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无止境,增进和保护民生福祉的工作一刻不能懈怠。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改革发展更有温度、人民群众更加幸福。具体要把握三个关键词:一是高质量。要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甬上乐业”计划,逐步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引进培育优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幼等服务主体,努力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新进步。二是精准度。要建立公共资源配置与服务人口规模挂钩机制,提高公共设施规划建设的前瞻性、匹配度,探索实施流动人口“居屋”计划,确保服务供给与人口增长相适应。坚持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制度,变“替民作主”为“让民作主”,让每一笔资金都用得明明白白,用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三是长效性。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认真办好老百姓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做好民生工作,要坚持政府供给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发动群众一起推进、一起监督,真正实现共商共建共享。
第十三,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社会和谐稳定,城市才能高效运转,群众才能安居乐业。要扎实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让平安和谐成为宁波的“金名片”之一。一要促和谐。深化“最多跑一地”改革,扎实推进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有效整合信访、执法、司法、仲裁、社会力量等资源,坚持“信访打头、调解为主、诉讼断后”,贯通县级中心、镇级中心、村级平台和基层网格,努力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坚持党建工作与信访工作相挂钩,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下訪接访、包案领办及首问负责、即问即办、信访代办等制度,完善群众初次信访化解工作体系,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各级领导干部要养成阅批群众来信的习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二要保平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构建应急管理体制,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食品安全治理,严格落实党政同责,打造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牢牢守住平安底线。同时,要针对这次疫情防控暴露的短板问题,推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系统性重塑、整体性变革,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增强重大疫病防控能力。三要提效能。总结精密智控平台建设应用经验,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脑”建设,推进数据集成、功能集成、系统集成,打造全市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建设全市通用的专题数据库,编织全市覆盖的超级智能物联网,努力实现“一网智控、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让城市更智慧、治理更有效、群众更有感。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更好发挥村民说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村规民约等制度作用,培育用好各类专业化社会组织,打造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十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没有良好生态,就没有城市的未来。要坚定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美丽宁波升级版,让绿色成为宁波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一要坚持依法治污。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全面清除各类污染源,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老百姓看得到满天繁星、清澈河流、秀美山川、洁净大地。二要强化空间管控。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大陆海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坚决守住生态绿色空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三要严格制度约束。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让破坏环境者付出沉重代价。研究编制宁波自然资源负债表,探索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用能权、排污权出让交易制度,把使用者付费的要求落到实处。四要发展美丽经济。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加快发展民宿经济、采摘体验、康养休闲等产业,让山水资源释放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同时,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生产供应体系,倡导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高标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让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第十五,打造风清气正的清廉宁波。模范生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体现高质量,更要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做到高质量。要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实现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同向发力。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四责协同”、“三交底”廉政谈话等制度,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向每个支部和党员覆盖。保持正风反腐高压态势,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良知和政德直面困扰企业、影响群众的问题,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让全社会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成效、新气象。牢记“两个必须”要求,贯彻省委“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整治”的工作部署,聚焦增强政治功能和提升组织力,深化“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加强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尤其要把握村社主职干部“一肩挑”等基层治理变革新要求,抓好新一轮村社组织换届这件大事,真正把政治过硬、群众公认、能力突出的人选出来、用起来。
〔摘自郑栅洁同志7月8日在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责任编辑:谢 霞
市委常委会认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全会精神,必须准确把握自身的优势点、潜力点、爆发点,提出一批务实可行的目标、任务、举措,用立得牢、叫得响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体现“重要窗口”模范生的能力水平。
第一,打造学习、宣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必须增强“三个地”的政治自觉,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见行见事见成效。重点要把握好“三个度”:一是学习领会要有深度。全体党员干部要按照走深走實走心的要求,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深刻理解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努力在学习上更进一步、领会上更深一层、运用上更好一筹。二是宣传阐释要有效度。运用案例事实、数据分析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理论宣传,引导全市人民从当下与过去、“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对比中增强自信心、自豪感,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三是付诸实践要有力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理论学习成效体现在“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上,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宁波取得更加丰硕的实践成果。
第二,建成口碑一流的营商环境优秀城市。营商环境是竞争力、生产力,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要牢固树立“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对标世界最先进标准,聚焦企业最关切问题,实施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完善亲清政商关系体系,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三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微观主体活力。重点要发挥好“两个作用”:一方面要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牵引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向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机关内部、公共场所等领域拓展,抓实“一件事”集成改革,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好的办事体验。另一方面要发挥重大改革试点的示范作用。高效推进各类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持续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确保在国资国企、民营经济、要素配置、商事制度、对外开放、社会信用、金融保险、人才发展、城市治理等领域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做到有“面子”更有“里子”、有“奖杯”更有“口碑”。
第三,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宁波要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必须加快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为制造强国建设和浙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贡献更大力量。一要推动产业提质扩量。高水平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5个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全力打造10条以上强大、有韧性的重点产业链,进一步放大集群效应、规模效应,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做精做优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要推动“小而精”企业提能升级。围绕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的目标,聚焦先进装备、先进材料、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进口替代,引导支持有基础、有潜力的企业实现从高成长、创新型、科技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到单项冠军的梯次升级,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达到130家。三要打造新材料科创高地。发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强院强所的作用,促进材料应用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在高端磁性材料、新型显示材料、半导体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高端合金材料、柔性电子材料、海洋防护材料、石墨烯材料等领域形成创新优势,更好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四要打造工业互联网科创高地。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强“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在网络协同制造架构、工业操作系统、边缘智能、机器学习模型深度融合等方面实现行业并跑,努力建成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和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五要打造关键核心基础件科创高地。突破基础材料、设计、工艺、软件、检测验证等关键核心技术,巩固提升模具、轴承、电机、液压件、气动元件、密封件等关键基础领域的创新优势,促进精密数控机床、高性能机器人、高端注塑机等智能装备发展。六要打造优质产业平台。推进开发区(园区)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推动要素、资源、项目向前湾新区等高能级战略平台倾斜,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小微企业园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创新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高效率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甬江科创大走廊,加快构建全域创新体系、打造最优创新生态,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一要保持科技争投定力。尽管疫情给地方财政和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但抓人才发展、科技创新的力度绝不能减。要完善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元投入的格局。特别是要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奖补政策,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支持力度,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二要增强科创平台实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入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完善支持在甬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协同创新的政策机制,全面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已引进共建的强校强院强所创新平台作用,加快构筑以甬江实验室为龙头的实验室体系,建成若干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力争在源头创新供给上取得重大突破。三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坚持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升级人才计划,发挥宁波籍院士和关键核心人才作用,深化青年友好城建设,巩固顶尖人才、青年人才、产业人才加速流入态势,把宁波打造成为高素质人才发展重要首选地。四要提高成果转化能力。高水平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实施知识产权培育、运用、保护工程,健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和政府采购优先使用自主创新产品政策体系,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宁波产业化。 第五,建设世界一流强港。要全力推进宁波舟山港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打造链接全球的智能化综合物流枢纽、大宗商品交易配置基地和国际航运服务基地,把港口最大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一要注重硬件与软件同步提升。对标世界一流强港指标体系,聚焦“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目标,优化港口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完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打造效率高、成本低、服务好的一流港口环境。二要注重对内与对外一体联动。积极参与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合作和国际港口合作,强化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海河联运等多式联运,进一步拓展海相、陆相腹地,全面增强辐射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能力。三要注重港口与城市深度融合。按照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择优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扶持发展海洋经济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智能物流、国际中转、航运金融、跨境结算、交易经纪、船舶船员服务、海事法律服务、船级社等高端港航服务业,推动港口经济圈与宁波都市圈协同发展,让一流强港与港口名城相得益彰。
第六,打造“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把开放最大优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一要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从贸易合作向投资、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合作拓展,争取承办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活动,使宁波成为17+1主场外交的重要城市。高水平建设17+1经贸合作示范区,推动更多中东欧项目入驻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实现产业发展的优势互补、紧密融合。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中意(宁波)园区建设,聚焦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产业,加强与意大利的产业、科创合作,培育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体现意大利元素的产业集群。二要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大力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在巩固传统市场、传统贸易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培育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加快公共海外仓布局,打造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以更大力度引进集聚高端外资项目,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本土企业通过国际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三要探索制度型开放新路。深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优化梅山、北仑港、前湾综合保税区功能,争取增设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并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和辐射带动作用。
第七,建设长三角“金南翼”的发展高地。要认真贯彻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行动方案,抓好六大领域120项任务的落实,形成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的态势。一方面要全面接轨上海。进一步拓展7个沪甬专项合作协议的外延和内涵,规划建设沪浙合作发展区,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外溢,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共享度,让沪甬两地的商缘、亲缘更加紧密。另一方面要服务全省“四大”建设。推进甬舟、甬台、杭绍甬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推动平台共建、交通共联、产业共兴、服务共享、能源共保、生态共治,打造以前湾新区为重点的湾区经济。特别是在唱好杭甬“双城记”、加快甬舟深度一体化方面要有实质性进展,确保既定的重大事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早日见效。
第八,建设温馨宜居的现代化大都市。要深入实施“拥江揽湖滨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完善优化财政体制、土地管理体制,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把宁波建成常住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一要优化市域功能布局。高起点编制实施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布局中心城区和南北“两翼”的城镇、产业、生态空间及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務设施,确保每一个区县(市)都能各扬所长,实现高质量发展。二要增强中心城区集聚带动功能。以三江口片区、东部新城、南部新城、姚江新城、镇海新城、东钱湖和象山港区域为重点,发展壮大都市经济,加速集聚人口、资源、资本、技术等要素,全面提升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创新密度。三要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认真落实交通强省建设规划,加快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推进沪嘉甬(通苏嘉甬)铁路、金甬铁路、甬舟铁路、沪甬跨海通道、甬台温福高铁等项目,构建铁路“一环八通道”格局。建设杭甬高速复线、六横公路大桥等项目,构建高速公路“二环十二射”格局。建设栎社机场四期、宁波综合枢纽,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四要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加快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组网扩容”,完善主次干道、公共交通、慢行系统有机衔接的城市交通体系,让市民出行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体验。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高质量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月湖、老外滩形象品质,恢复药行街功能,设立城隍庙步行街,让宁波百姓记住乡愁,让市外游客了解宁波历史。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要让内河水系能清澈见底,在商圈、景点、休闲带建成一批群众可以“席地而坐”的高质量保洁示范区。同时,要坚持“房住不炒”,有力保障刚性需求,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第九,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让城乡美美与共、相得益彰。加快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服务业方式经营农业,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自给率,拓展农业增值空间。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依山就势完善村庄规划布局,因地制宜提升村庄景观形象,坚持不懈清除环境卫生的盲区死角、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弱项,推动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片成景。创新农民多渠道增收机制,重点解决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深化涉农改革,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落实“两进两回”机制,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第十,建设彰显公平正义的法治宁波。要把法治贯穿市域治理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各领域法治化水平,使法治成为宁波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充分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积极开展创制性立法、先行性立法,不断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各项制度和法规实施监督机制、动态维护机制,打造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与实践同进的宁波立法品牌。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优化专题协商会、委员月谈会、网络远程协商议政机制,健全“请你来协商”、委员工作室等协商平台,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市域治理效能。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提升多党合作制度效能,促进民族宗教关系和谐,健全与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的联络机制,完善新时代侨务工作机制,深化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不断增强联络联谊“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精准性、实效性。构建规范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深化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打造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优化人民法庭布局,提高“移动微法院”建设水平;推进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感染力和有效性,让敬法畏纪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第十一,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文化可以凝聚一座城市、提升一座城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再上新水平,形成更加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一要锻造精神内核。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增强正面宣传的感染力、亲和力、吸引力,让主旋律更加昂扬、正能量更加充沛。深入挖掘“四知”宁波精神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阳明文化、商帮文化、海洋文化、藏书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筑牢城市发展的“根”与“魂”。二要塑造文化标识。以明年纪念宁波建城1200周年为契机,深入实施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程,高水平保护利用天一阁、雪窦山、它山堰、慈城古县城、天童—阿育王等文化遗产,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宁波特质的文化地标、文化标识,创作生产诗歌、小说、戏曲、影视、音乐剧等一批能够引领时代风尚、彰显城市精神的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提升宁波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要打造文创经济。加快影视之城、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创意之城建设,推动文化深度嵌入制造、旅游、体育等产业,高水平打造宁波文创港、象山影视城等重大产业平台,高标准建设运河—丝路文化产业经济带和高端文化、体育装备产业集群,把宁波建成高端文化制造基地、全国一流影视产业基地、全国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和长三角文旅融合中心。四要营造文明风尚。高标准、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文明好习惯养成工程,扩大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健全多元参与、长效推进、整改提升、争先创优等机制,擦亮“爱心宁波?尚德甬城”品牌,确保年年高分通过测评,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
第十二,建设舒心暖心的民生幸福城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无止境,增进和保护民生福祉的工作一刻不能懈怠。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改革发展更有温度、人民群众更加幸福。具体要把握三个关键词:一是高质量。要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甬上乐业”计划,逐步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引进培育优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幼等服务主体,努力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新进步。二是精准度。要建立公共资源配置与服务人口规模挂钩机制,提高公共设施规划建设的前瞻性、匹配度,探索实施流动人口“居屋”计划,确保服务供给与人口增长相适应。坚持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制度,变“替民作主”为“让民作主”,让每一笔资金都用得明明白白,用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三是长效性。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认真办好老百姓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做好民生工作,要坚持政府供给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发动群众一起推进、一起监督,真正实现共商共建共享。
第十三,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社会和谐稳定,城市才能高效运转,群众才能安居乐业。要扎实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让平安和谐成为宁波的“金名片”之一。一要促和谐。深化“最多跑一地”改革,扎实推进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有效整合信访、执法、司法、仲裁、社会力量等资源,坚持“信访打头、调解为主、诉讼断后”,贯通县级中心、镇级中心、村级平台和基层网格,努力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坚持党建工作与信访工作相挂钩,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下訪接访、包案领办及首问负责、即问即办、信访代办等制度,完善群众初次信访化解工作体系,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各级领导干部要养成阅批群众来信的习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二要保平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构建应急管理体制,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食品安全治理,严格落实党政同责,打造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牢牢守住平安底线。同时,要针对这次疫情防控暴露的短板问题,推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系统性重塑、整体性变革,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增强重大疫病防控能力。三要提效能。总结精密智控平台建设应用经验,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脑”建设,推进数据集成、功能集成、系统集成,打造全市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建设全市通用的专题数据库,编织全市覆盖的超级智能物联网,努力实现“一网智控、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让城市更智慧、治理更有效、群众更有感。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更好发挥村民说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村规民约等制度作用,培育用好各类专业化社会组织,打造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十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没有良好生态,就没有城市的未来。要坚定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美丽宁波升级版,让绿色成为宁波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一要坚持依法治污。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全面清除各类污染源,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老百姓看得到满天繁星、清澈河流、秀美山川、洁净大地。二要强化空间管控。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大陆海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坚决守住生态绿色空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三要严格制度约束。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让破坏环境者付出沉重代价。研究编制宁波自然资源负债表,探索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用能权、排污权出让交易制度,把使用者付费的要求落到实处。四要发展美丽经济。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加快发展民宿经济、采摘体验、康养休闲等产业,让山水资源释放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同时,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生产供应体系,倡导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高标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让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第十五,打造风清气正的清廉宁波。模范生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体现高质量,更要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做到高质量。要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实现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同向发力。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四责协同”、“三交底”廉政谈话等制度,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向每个支部和党员覆盖。保持正风反腐高压态势,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良知和政德直面困扰企业、影响群众的问题,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让全社会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成效、新气象。牢记“两个必须”要求,贯彻省委“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整治”的工作部署,聚焦增强政治功能和提升组织力,深化“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加强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尤其要把握村社主职干部“一肩挑”等基层治理变革新要求,抓好新一轮村社组织换届这件大事,真正把政治过硬、群众公认、能力突出的人选出来、用起来。
〔摘自郑栅洁同志7月8日在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责任编辑:谢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