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孤独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少的时候,从来不能体会孤独。开心的时候有玩伴,委屈的时候给父母一讲,瞬时就会被他们逗得破涕为笑。心理单纯而明净,快乐总是主旋律。被无处不在的爱包围着,快乐便无处不在。
  可越是长大,越会体会生命的孤独。这一方面是由于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有事去找父母了;另一方面,也是时不时地体会出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当这样的感受总会不同程度地重复的时候,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以能深刻理解你心情的那个人,无法准确地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甚至,至亲如父母,虽然一路陪我们走来,可也只有小时候无微不至的关怀,对物质,精神的提携与关照。而我们长大了,羽翼丰满了,飞离了当年的鸟巢,可能会因为空间,时间的原因,让我们明白,应该报喜而隐含自己所有的忧愁。特别在遭受了不公平待遇而无从倾诉,即便倾诉,却得不到答案的时候,孤独就浸渍全身了。
  但在经历过孤独以后,又发现它能引人深思,使人清醒,甚至,还会让人自觉不自觉地向先贤靠近,以其大孤独来排解自己的小孤独,并试图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旷味——
  想起了被流放的屈原是孤独的。屈原为了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可好景不长,他的才能被小人嫉妒,昏庸的楚怀王竟然不能理解他的赤子之心。而新即位的顷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更偏僻的地方。屈原在长期地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残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孤独的感受更是浃髓沦肌。而孤独的诗人还在依然吟唱着对君王的奢望,希望他们能醒悟过来,明白自己的忠心,施展自己的力量,实现楚国的富强。而这样的梦想在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之后,完全破灭。他吟唱着:“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用抱石自沉汨罗江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一腔忠贞。他且行且吟的孤独,而今依然回荡在国人的心间。
  想起来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是孤独的。余秋雨在他的《苏东坡突围》里集中地体现过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有才气的文人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孤独:他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而之前作为北宋文坛先锋的他,周围拥嚷的朋友何其多。而现在,原来的那番世界在身后已轰然倒塌,没有一个人哪怕只言片语的关心问候。那样一落千丈的失落和孤独,只有身处当时荒凉萧条黄州的苏轼体会得染神刻骨。而所有包括当朝和后世爱戴他的人,都不能给予他当时的温暖,这种刻骨铭心的孤独,说给谁来听,只能用他擅长的笔墨表达出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拾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更是想起才气纵横的曹雪芹是孤独的。他那“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写作状态,诠释他的孤独。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一生穷困潦倒。身后的红学会养活了那么多富卓的人,然而在世时的他却在中国的除夕夜里因贫病无医而逝世。身后研究“红学”的人,又有几人能理解这部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作者当时创作的辛酸和孤独?
  以及历史上那么多那么多孤独的伟人。牧羊保节的苏武,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登幽州台吟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陈子昂,登岳阳楼吟唱“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杜甫,梅妻鹤子的林和靖,至死也不忘收复中原的陆游,尝遍百草的李时珍,虚构花妖狐魅的蒲松龄,甚至于能侍从帝王的纳兰性德。耳朵全聋的贝多芬和被精神疾病困扰的梵高在世的时候都体会过深刻的不能被人理解的孤独。
  好在他们虽然孤独,而孤独,反过来成就了他们生命的厚重和伟大。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孤独,就不可能厚重和伟大。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欣然受用这样的孤独,并且希望它能成就我的人生。
其他文献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表明: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的需要。实践也证明了儿童是从游戏开始学习的,他们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而英语是小学较难的一门学科,因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就比较抽象、枯燥,加之学生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不免会产生陌生感。要使小学英语变得形象、具体、有趣,使学生乐学,必须顺其天性,把游戏引入课堂,发挥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的神奇作用。  根据《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在
期刊
“导学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调节师生的情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参与质疑释难,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逐步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营造氛围,诱发参与  学生的学习动机强烈,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高,就会自觉地、积极地、带有
期刊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自然也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精神发展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德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呢?  一、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寄予了较高的期望。正式教育文件里的德育期望和德育目标姑且不论,单从人们对学校德育的批评来看,可以看得出是“寄予厚望”:
期刊
新课程改革下的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多数老师仍采用“填鸭式”。即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学生客体,从上至下不讲方式地强制传授知识。这种方式也叫“注入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盛行,至今仍有很大市场,在农村学校的教学中,仍然居于主要地位。  如此,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他们被动的、机械地坐等知识,张着嘴等着喂,甚至喂也不吃。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的接受写作训练了。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是农村教师语文
期刊
摘要:前苏联伟大数学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证明本质上是对结论的挑战,数学的猜想就是创新。通过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个性化表露及关结果的质疑和拓广,容易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精神,渐渐形成创新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发展创新思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创
期刊
文学界普遍认为,诗歌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难翻译的,它对译者要求很高,不仅要具有高超的语言翻译能力,同时必须在诗歌上也有较深的造诣,即既是优秀的翻译家又是诗人,而能兼备这两个要素的人寥寥无几。  但,即便具备了上述两个基本要素,诗歌翻译仍是困难重重,译者还得了解诗人所在国度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此外对诗人的人生经历也必须了如指掌,这就给诗作的翻译增添了难度。  某种意义上,诗歌是一种根本无法翻译的文学
期刊
思念的雪,像一只只晶莹的蝶,缀满记忆中的山巅,妆点了西南边陲的宁静和皓远。我以一种仰望的姿态,瞻仰了垂慕已久的风景线。  那个动人的传说,在遥远的记忆中飘渺,你至今仍在坚守着那份挚热的爱恋,等待着那一刻,那一瞬间。一米阳光的问候,太过吝啬,你期冀着那份属于自己的万丈光芒,融化覆盖的积雪,温暖千万年来看似冷却已久的心田。你细数着日月交替,任凭风吹、日晒、雨打,霜与雪,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世态变迁。
期刊
唐朝时,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智常
期刊
语文在随着人类进步而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更新。眼下崇尚创新已成为奔腾全球的滚滚潮流,而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我国的当务之急。面对现代语文,现代教师如何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呢?我个人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探索,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开创语文教学新法  教师应当认识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把握课程标准的特点,深刻解读课程标准。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