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注重生活化,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提出问题,运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讲解数学问题,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关键词:生活化 模拟现实 创设情境 体验应用 促进思维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学生素养培养问题关键点提炼
如若有效完善小学生数学基础素养结构形态,除了督促其掌握足够的知识和分析技能之外,更加要适时提升既定课程跟进实力,形成课堂内外应有的道德品质. 现实中因为传统思维模式深度影响,使得教师自身在这方面素养内涵上了解不够深入,长期放纵学生自由学习,使得预期规划指标难以顺利达成. 具体问题表现为:将数学素养和相关技能加以混淆. 大部分数学教师认定,想要合理提升课堂规范质量,就不得不联合扎实机械训练换取学生熟练解题技能. 这就是尚未挖掘到数学素养真正内涵基础的特定表现,实际上尽管大规模日常训练活动的确能够令学生在日后考试中屡试不爽,但在某类角度上会克制个体思维结构扩展实效,最终影响其长远化发展成就. 其次,盲目地认为数学素养培养活动对于教材内容保留一定程度的选择性. 实际上这类素养宽泛性表现极为显著,包括数学意识、创新行为品质等百般交接. 所以,不管如何形式的数学课堂都必须作为强化个体素养水准的支撑平台,与所谓的教材内容划分筛选并无过大关联. 最后,对于具体文化支撑背景过于重视. 有些数学教师在课堂布置期间始终难以摆脱原有文化背景,使得课堂教育过于形式化,同时也证明教师在个体数学综合素养培养认识上还是比较浅薄.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1)模拟现实生活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先看一段购物情境的录像,然后结合实际说一说购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事项;接着,利用教室展现一个商店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用已经学过的人民币知识解决购物活动中遇到的付钱、找钱、比较商品价格以及人民币之间的换算等问题。通过模拟生活的场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的同时,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应用数学的能力。
(2)创设操作性情境,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活动为主组织教学,对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比如,孩子对秋天的落叶非常感兴趣,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讨论、思考想出了用几何图形在树上贴标记来区分落叶和非落叶树的方法;在分组实地探索中,又通过个人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分享等形式积累了计数、分类、方位等数学经验。在进行队列操练时,根据男生、女生或个子的高低,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所处的位置,从而对学生进行分类、排序教学。“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等,使学生对数字的排序或大小有了一定的认识。让数学从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展开。
学生在生活中“做中學”、“学数学”。“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实践课的锻炼,实践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发问、讨论,引导学生锻炼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去发展并表述真实的世界。在实现这一教学时,要遵循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在整个活动中间让孩子及时表达自己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得出结论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在一个主题下,教师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把活动分为若干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3)学以致用,注重课后、课外延伸,促进思维发展。
我们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小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都是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的。只有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联系房屋的装修,测量自己家的厨房、卫生间,算出需要多少地砖、瓷砖。又如,学习“比和比例”后,可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国旗旗杆的高。每单元的知识学完后,可组织学生说说本单元所学知识与我们生活中哪些问题有关,举例来说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而且使数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二年级学习了“三角形与四边形”后,设计“我寻找、我创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寻找学过的图形,把它画一画、剪一剪、涂一涂,最后拼一拼。
在最后“我发现”栏目中,学生间的交流精彩纷呈,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1:我发现生活很多物体的表面是三角形和四边形的。
学生2:用三角形和四边形可以拼出美丽的图画。
学生3: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可以拼一个新的四边形,也可以拼成五边形。
学生4:我发现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3种不同的四边形。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当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场景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应用生活语言来诠释数学,才能真正理解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让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大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地球之变,粒子之微,化工之巧,日用之繁,火箭之速,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生活与数学的精彩描述。
参考文献
[1]吴红川.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12(3):88-96.
[2]谢文秋.把小学数学课堂还给孩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20(4):145-151.
关键词:生活化 模拟现实 创设情境 体验应用 促进思维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学生素养培养问题关键点提炼
如若有效完善小学生数学基础素养结构形态,除了督促其掌握足够的知识和分析技能之外,更加要适时提升既定课程跟进实力,形成课堂内外应有的道德品质. 现实中因为传统思维模式深度影响,使得教师自身在这方面素养内涵上了解不够深入,长期放纵学生自由学习,使得预期规划指标难以顺利达成. 具体问题表现为:将数学素养和相关技能加以混淆. 大部分数学教师认定,想要合理提升课堂规范质量,就不得不联合扎实机械训练换取学生熟练解题技能. 这就是尚未挖掘到数学素养真正内涵基础的特定表现,实际上尽管大规模日常训练活动的确能够令学生在日后考试中屡试不爽,但在某类角度上会克制个体思维结构扩展实效,最终影响其长远化发展成就. 其次,盲目地认为数学素养培养活动对于教材内容保留一定程度的选择性. 实际上这类素养宽泛性表现极为显著,包括数学意识、创新行为品质等百般交接. 所以,不管如何形式的数学课堂都必须作为强化个体素养水准的支撑平台,与所谓的教材内容划分筛选并无过大关联. 最后,对于具体文化支撑背景过于重视. 有些数学教师在课堂布置期间始终难以摆脱原有文化背景,使得课堂教育过于形式化,同时也证明教师在个体数学综合素养培养认识上还是比较浅薄.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1)模拟现实生活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先看一段购物情境的录像,然后结合实际说一说购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事项;接着,利用教室展现一个商店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用已经学过的人民币知识解决购物活动中遇到的付钱、找钱、比较商品价格以及人民币之间的换算等问题。通过模拟生活的场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的同时,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应用数学的能力。
(2)创设操作性情境,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活动为主组织教学,对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比如,孩子对秋天的落叶非常感兴趣,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讨论、思考想出了用几何图形在树上贴标记来区分落叶和非落叶树的方法;在分组实地探索中,又通过个人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分享等形式积累了计数、分类、方位等数学经验。在进行队列操练时,根据男生、女生或个子的高低,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所处的位置,从而对学生进行分类、排序教学。“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等,使学生对数字的排序或大小有了一定的认识。让数学从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展开。
学生在生活中“做中學”、“学数学”。“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实践课的锻炼,实践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发问、讨论,引导学生锻炼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去发展并表述真实的世界。在实现这一教学时,要遵循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在整个活动中间让孩子及时表达自己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得出结论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在一个主题下,教师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把活动分为若干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3)学以致用,注重课后、课外延伸,促进思维发展。
我们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小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都是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的。只有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联系房屋的装修,测量自己家的厨房、卫生间,算出需要多少地砖、瓷砖。又如,学习“比和比例”后,可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国旗旗杆的高。每单元的知识学完后,可组织学生说说本单元所学知识与我们生活中哪些问题有关,举例来说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而且使数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二年级学习了“三角形与四边形”后,设计“我寻找、我创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寻找学过的图形,把它画一画、剪一剪、涂一涂,最后拼一拼。
在最后“我发现”栏目中,学生间的交流精彩纷呈,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1:我发现生活很多物体的表面是三角形和四边形的。
学生2:用三角形和四边形可以拼出美丽的图画。
学生3: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可以拼一个新的四边形,也可以拼成五边形。
学生4:我发现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3种不同的四边形。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当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场景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应用生活语言来诠释数学,才能真正理解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让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大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地球之变,粒子之微,化工之巧,日用之繁,火箭之速,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生活与数学的精彩描述。
参考文献
[1]吴红川.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12(3):88-96.
[2]谢文秋.把小学数学课堂还给孩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20(4):14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