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因此预习习惯的形成是学生通向自学的必由之路,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最终形成学生自主学习。
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因此,我始终着力抓预习这一环节,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就简单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
1.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特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课文编者已经设计好了预习提示(有时教师还要补充一些),这些提示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引导学生预习,有较强的点拨作用。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如:人教语文第十一册《小抄写员》中“预习”要求:认真读读课文,看看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帮爸爸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果学生都能按照课文的预习提示进行预习,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那作为教师就不会为这篇课文的太长,学生难以掌握伤脑筋,教学时可以直入主题教学。有时教师还要根据教材特点,布置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如文中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谁是主人公?人物间什么关系?哪是中心事件?为什么要选写这些人和事?材料和中心有何关系?结构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针对不同课文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比如:《草船借箭》一文,在“预习”中指出:查字典弄清“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的意思,把课文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画下来。这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围绕这一预习重点,我设计以下预习训练:
1.1 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个重点词语回答。初步理解“神机妙算”的意思。
1.2 讨论:周瑜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试举例说明。
至此师生共同归纳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表现:知人心,识天文,晓地理。周瑜的慨叹,反衬出诸葛亮过人的才干。这样设计训练,把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主体的位置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样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真地读文章,老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就会自己主动解决一些问题。这是一种针对性的预习。
2.常规性预习的培养
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课文中的预习提示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却是落实课文预习提示的必要前提。它的目的在于初知内容,疏通文意。如果没有常规性的预习,文中的那些针对性预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常规预习方法,其内容可概括为“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
默看:要求有两个:①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②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查问: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朗读:大声诵读课文,由不流利到流利,由不带感情到带有自己的感情。
摘抄:“嘴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把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并加上自己的批注。
思考:思考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常規性的预习,教师从一年级起就应注意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其习惯,这个习惯应在课内培养;到中年级再逐步放到课前;到高年级应培养成自主行为,每课前必须预习的,不必让老师布置。
3.检查预习成果
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布置预习任务,还必须认真辅导检查。只有教师的持之以恒,才能让学生的预习过程真正成为一种习惯。
检查学生预习的方法很多,我认为可分成这样几种:①教师检查式。教师可以抽查部分学生的预习记录,对于重点预习的课文也可以检查全班学生的预习记录;上课时检查一部分同学的朗读情况,故意找一些较难的词语问学生等;②教师参予式。教师在上课中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预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加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这样即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可以给予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以正确的引道;③小组汇报式。在课前或课上,由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向教师汇报预习情况;④考查式,就是学完同一类知识以后,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出一篇文章编排出考查题,在语文学科活动中让学生分析答题,以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什么水平。
4.注重课外延伸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时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学生掌握了常规的预习方法后,要引导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应用。这一阶段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实践说明,学生能养成预习习惯自觉预习每篇课文,教学中学生积极思维能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主体的位置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因此,我始终着力抓预习这一环节,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就简单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
1.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特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课文编者已经设计好了预习提示(有时教师还要补充一些),这些提示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引导学生预习,有较强的点拨作用。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如:人教语文第十一册《小抄写员》中“预习”要求:认真读读课文,看看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帮爸爸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果学生都能按照课文的预习提示进行预习,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那作为教师就不会为这篇课文的太长,学生难以掌握伤脑筋,教学时可以直入主题教学。有时教师还要根据教材特点,布置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如文中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谁是主人公?人物间什么关系?哪是中心事件?为什么要选写这些人和事?材料和中心有何关系?结构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针对不同课文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比如:《草船借箭》一文,在“预习”中指出:查字典弄清“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的意思,把课文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画下来。这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围绕这一预习重点,我设计以下预习训练:
1.1 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个重点词语回答。初步理解“神机妙算”的意思。
1.2 讨论:周瑜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试举例说明。
至此师生共同归纳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表现:知人心,识天文,晓地理。周瑜的慨叹,反衬出诸葛亮过人的才干。这样设计训练,把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主体的位置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样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真地读文章,老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就会自己主动解决一些问题。这是一种针对性的预习。
2.常规性预习的培养
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课文中的预习提示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却是落实课文预习提示的必要前提。它的目的在于初知内容,疏通文意。如果没有常规性的预习,文中的那些针对性预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常规预习方法,其内容可概括为“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
默看:要求有两个:①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②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查问: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朗读:大声诵读课文,由不流利到流利,由不带感情到带有自己的感情。
摘抄:“嘴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把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并加上自己的批注。
思考:思考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常規性的预习,教师从一年级起就应注意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其习惯,这个习惯应在课内培养;到中年级再逐步放到课前;到高年级应培养成自主行为,每课前必须预习的,不必让老师布置。
3.检查预习成果
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布置预习任务,还必须认真辅导检查。只有教师的持之以恒,才能让学生的预习过程真正成为一种习惯。
检查学生预习的方法很多,我认为可分成这样几种:①教师检查式。教师可以抽查部分学生的预习记录,对于重点预习的课文也可以检查全班学生的预习记录;上课时检查一部分同学的朗读情况,故意找一些较难的词语问学生等;②教师参予式。教师在上课中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预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加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这样即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可以给予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以正确的引道;③小组汇报式。在课前或课上,由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向教师汇报预习情况;④考查式,就是学完同一类知识以后,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出一篇文章编排出考查题,在语文学科活动中让学生分析答题,以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什么水平。
4.注重课外延伸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时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学生掌握了常规的预习方法后,要引导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应用。这一阶段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实践说明,学生能养成预习习惯自觉预习每篇课文,教学中学生积极思维能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主体的位置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