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报班也能教好孩子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模仿大人,是所有孩子的共性,但我的女儿表现尤为突出。妈妈擀饺子皮,她抢着擀;妈妈做馒头,她争着做;妈妈忙其他家务活儿,她比妈妈还忙。只要大人一有什么举动,让她发现,她非下手不可。
  平时,我在家里有一个习惯,一有空闲,不是读书就是练习书画,这也影响了女儿。我看书时,女儿常常偷偷地钻到我的怀里,好奇地跟我一起静静地“看”,或者自己从书柜里取出一本书来,趴在我身边像模像样地“读”,有时“读”了一会儿书拿颠倒了她还不知道。我写字时,女儿也会在我的对面摆上纸笔,信手涂鸦、龙飞凤舞一番,完了还要拿起她的“杰作”在家人面前炫耀。
  转眼,女儿上完了小学一年级。漫长的暑假该怎么过呢?考虑到女儿的模仿特长,我和同为教师的妻子商量,这个暑假要好好培养培养她,给她报个艺术兴趣班,挖掘一下她的艺术潜力。和女儿一商量,女儿说学可以,就是不能报班。也许,她对刚刚结束的校园生活感到困倦了,想好好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吧。我们没再勉强她。
  那只好在家学了。
  “我负责辅导孩子的暑假作业,你就用你的艺术特长在家好好熏陶她吧!”妻子和我分工,并提醒,“女儿喜欢学榜样,只要你以身作则,坚守阵地,她一定没问题。”我欣然同意。
  对于分配给我的工作,我很有信心,因为女儿对写和画,不但感兴趣,而且具备一定的天赋。在学前班时,她写的字和画的画就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尤其她的字,写得开张有度,提按分明,颇有“大家风范”。
  我现在主要练习软笔书法的隶书、行书和草书。教女儿,当然得从楷书练起。我先用一张纸写了一个大大的“永”字贴在墙上,然后给她讲解该字的结构,笔画的写法,如何握笔,运笔,用墨,让她反复练习。我则在一旁练我的行、草、隶。谁知女儿练了几行“永”字后,竟然偷偷地学我“笔走龙蛇”起来,最后还洋洋得意地跟我“媲美”。
  妻子批评我:“让她这样练怎么行?要按正规的方法引导她,你以前不是没练过颜真卿的字吗?干脆买几本颜体字帖你们爷儿俩一起练。”
  有道理。我马上到书店买了几本字帖,和女儿一道认真练了起来。练习书法贵在坚持,开始我担心时间久了女儿会感到枯燥乏味,进而罢练,没想到她在我这个榜样的影响下,始终兴致不减,坚持不懈。一开始连拿笔都不会的她,后来居然运笔自如、渐入佳境,比我当时学得都快。
  都说“书画一家”。练了一阵书法之后,女儿对绘画表现出了惊人的潜力。我平时主要练书法,对绘画虽有涉猎,但画艺不精,很多时候,女儿都是自学,自己就照着书上的插图画。不管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都被选入她的画框,画完后还自己动手设计上色。暑假的最后几天,女儿为了展示一下自己的绘画成果,用彩纸给家里每人精心制作了一张贺卡,正面是她绘制的彩色蜡笔画,背面是她的硬笔书法。给我的那张写着:“祝爸爸快乐,健康!”给妻子的那张写着:“祝妈妈工作愉快!”字虽不多,画也稚拙,但让人看了仍忍不住赞叹。
  为了不让假期学习内容显得单调,写写画画之余,我还教女儿学会自己读书。女儿小时候爱听故事,现在认识了很多字,加上大部分书上都带有汉语拼音,她基本上能自己阅读了,我只需“乖乖地”坐在旁边给她做榜样,时不时回答她一些生字提问就行了。她看完一本书,就会静静地从书架上再抽出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默默地继续坐在我的身边做“同窗”。
  一次,我见女儿读一篇《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读得很投入,看了一遍又看,为检验一下她的阅读质量,我就问她:“你把这个故事给爸爸讲一下好吗?”女儿点点头,合上书,声情并茂地讲了起来。尽管讲得有些不完整,但已相当精彩。我和妻子都不由自主给她鼓起掌来。
  妻子又问:“这个故事里面的人物你都喜欢谁,讨厌谁?为什么?”
  女儿回答:“喜欢渔夫,因为他善良、聪明;不喜欢魔鬼,因为他太坏,人家救了他还要杀掉人家!”
  听她回答得头头是道,我和妻子再次为她鼓掌。从此,女儿读书更加自觉了。
  其实,孩子若不喜欢报班,不妨在家里以你的特长或兴趣爱好影响他,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培养,每一个孩子都有令你喜出望外的惊人之处。
  【编辑:王奉霞】
其他文献
问:我是一名钳工,去年我以个人名义,在业余时间参加市里组织的工人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组委会将荣誉证书、奖杯等寄到了我所在公司。我知晓后去公司索要,但公司想把我的荣誉证书和奖杯放在公司荣誉室里展示,不发还给我。请问,公司有权扣留我的荣誉证书及奖杯吗?  李士清(四川成都)  律师意见:荣誉权是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
宝宝人儿不大,叫喊声却不小。大人对他稍有疏忽或他一不开心就大喊大叫,叫得妈妈心烦又心焦,再好的脾气也给整没了。要想让宝宝不叫嚷,首先要弄明白宝宝为什么爱叫嚷。下面,我们通过不同案例来解读宝宝为什么爱叫嚷,并为妈妈们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案例一:  同同(1岁3个月)看到想要的东西,就用小手抓住妈妈的大手,示意妈妈去拿。但年经的妈妈带宝宝没经验,对同同的需求不敏感,常常回应不及时。这时,同同就会尖着
今年的田径运动会,我报名参加了2000米长跑比赛。这是我最拿手的项目,我希望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运动会在紧张的节奏中开始了!参赛的选手都站在起跑线上,深呼吸几口,做好起跑的姿势。当听到起跑的哨声,我忽略了周围的一切,用尽全力向前跑!跑完一圈后,我位列第三。正当我准备做最后的冲刺时,位列第二的选手突然摔倒了。我仍然继续跑,可是他呜呜的哭声扰乱了我的脚步,而且老师和观看比赛的同学都离得很远,其他选手
艰辛养育,换来的是女儿无尽的叛逆  一个小雨绵绵的下午,正在读高一的被她的父亲贾先生带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第一眼看见时,她满脸的憔悴,头发有些凌乱。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她的父亲,穿着考究,完全一副商业精英的打扮。  我请他们坐在我旁边的沙发上,然后,的父亲开始讲述女儿的问题:  我现在经营一家传媒公司,生意不错,事业上算是小有成就。因为一直在创业,所以32岁才结婚,33岁那年有了女儿。从那时候起,我
【编者按】  宛如四季交替,每隔一段时间,社会上便会掀起一阵关于神童教育的争论。许多家长闻风而动,怀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侥幸心理,悄悄做起了神童梦。如果再受到标榜“神童教育”的培训机构的蛊惑,家长的神童梦就极有可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投资。神童教育有科学依据吗?有推广价值吗?为什么那么多神童最后都泯然众人?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希望揭开神童教育的神秘面纱,帮助家长端正
经常会有家长问:我按照专家的各种指点,对孩子苦心教育、引导,却还是培养出了一个熊孩子。如,晚上9点让孩子上床睡觉,放催眠音乐,调暗灯光,孩子却还是要闹到11点才睡。又如,为了不让孩子看电视,我定时给孩子读绘本,可在商店看到开着的电视,孩子还是赖着不走。再如,陪孩子一起抄古文、读名著、周末逛博物馆,但孩子依然对语文毫无兴趣,一写作文就头疼。  为此,家长深感痛苦:跟着专家学了那么多育儿术,却依然感觉
现在的小孩都太浪费了,穿的衣服都是名牌,吃的都是自助餐、西餐,几乎可以统称为败家子。我不想成为败家子,于是我用劳动来换取爸妈的奖励。  想到山區、农村的孩子,我决定长大后当个慈善家。我要积攒硬币,买些东西给山区的孩子寄去,剩下的存在银行里,可以生利息。利息虽少,但时间久了,自然也就多了,然后捐给贫穷的地方,让他们更幸福。  (指导老师:席振娟)
美 国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对孩子进行严酷的身体惩罚会增加其精神失常的风险,由于在现实中的滥用,严酷的惩罚甚至起不到让孩子屈服的作用。  研究者认为,那些被人推搡、掐、摔倒或殴打的孩子,被诊断为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更大。如果父母不体罚孩子,从而减少孩子精神疾病的发生,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这是研究者希望知道的。  尽管美国小儿科学会反对体罚,但该学会的多项调查显示,高达80%的家长声称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依靠
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始末  2016年12月,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被众多网友转发。文章作者是一位母亲,儿子斌斌刚满十岁,就读于北京中关村二小,最近遭受校园欺凌,心灵受到严重创伤并引发急性应激反应,而涉事学生家长和校方对事件的处理态度令其失望。文章受到网友的热烈响应,一时间,“校园霸凌”这一话题被送上风口浪尖。  文章以自述形式还原了作者所了解到的事实。  
暑假里,老爸老妈为了我的眼睛健康,与我约法三章:每天必须先写作业再玩电脑,每次只能玩一个小时,并且只有他们在家时才能玩。这天上午,我正准备写作业,可转念一想:昨天下载的游戏还没玩过一次呢,不如趁他们不在家先过把瘾,然后再写作业。要是被发现怎么办?运气不会这么差吧……冲动最终摧毁了理智。我刚开始玩,房间的门就响了,我赶紧伸手去关电脑,可是为时已晚,老爸已站在我身后。他是回来拿东西的。我尴尬地低下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