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不能欺负听话的人!”“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我带头上!”面对疫情下的“史上最难排班”,1月29日,上海市医疗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做出最快决断,语气干脆、语调坚决,不绕弯子,没有废话。正是这一系列硬核指令,让他一夜“爆红”。
疫情来势洶汹,张文宏一面带领团队奋战一线,一面用权威的科普安抚民心。他说话语速超快,面对采访从不备稿,却思路清晰,言辞犀利:他呼吁民众“戴外科口罩足够了,把N95留给医护人员”;他及时指出疫情初期有专家称“儿童不易感染”的漏洞;他给自己的医疗团队定下目标,“不允许上海的病人出现拥挤交叉感染,不允许住不上医院”;他提醒大家理性看待数字,“现在发现的病例越多,将来的风险就越小”……他每一次“务实”“有担当”的发言,他在镜头前一次次的大实话都成了火遍全网的“张氏金句”,成为关注疫情发展的国人的主心骨。有人称他为“白衣男神”,有人称他为“中国最硬核医生”,也有人直接把他比作“第二个钟南山”。
有人说,张文宏之所以敢说敢做,不是因为“硬核”,而是“硬气”。他是高三就直接保送进上海医科大学的学霸,是复旦大学博士,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访问学者;是“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药审委员会专家、上海市感染病医师学会会长、中华医学奖”等众多荣誉奖项、专家头衔的获得者;他担任主任的华山医院感染科有多强?已连续九年稳居中国感染病学科榜首。最重要的是光环之外,他几乎没有缺席任何一场人类应对传染病的“战役”:从抗击非典,到狙击禽流感,再到迎击埃博拉,直到今天的新冠肺炎;他都在其中扮演了一名出色的“病毒猎手”——他曾经第一时间在国际上客观报道了中国案例,也曾奔赴西非加入紧急救援队。他是一场场硬仗中走出的老兵。
就在“爆红”那一晚之前的凌晨,他从河南参加完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防控督导工作会飞回上海;天刚亮就去发热留观病房查房;上午组织全科党员开党小组会议;之后参加疫情新闻发布会……他不是铁人,“习惯了,疫情来了这是职责所在”!在救治一线、在辟谣平台、在发布会现场,他仿佛长出了三头六臂,堪称超人。即使日程如此紧张,他仍然深夜写完一篇3000多字的疫情解读推送,“这个时候,谣言比病毒本身更可怕。”由他主导的“华山感染”公众号,坚持每天推送一篇科普文章,篇篇爆款,成了全民防疫手册。做科普,是张文宏骨子里的热爱。他对这些科普文章较真儿:“我们要用理性的数据和专业知识给大家解读疫情。”而就在1月17日,关于“人传人”的预警尚未在全国上空拉响之前,“华山感染”在凌晨已率先发出了《WHO 2019新型冠状病毒指南》,并第一时间宣布“华山感染病房全部腾空,留给可能出现的隔离病人”。
昼夜奔波、长期的疲劳工作,使得张文宏很深的黑眼圈十分瞩目,同事都叫他“黑眼圈男神”。而在很多学生和科里同事眼里,老师其实是个标准暖男,从30多岁起,张文宏就收获了一个别样的称呼——“张爸”。“他为病人为团队其他人安排得妥妥当当,才会想到自己。”“张爸应该是不睡觉的,无论何时你给他微信,他都会秒回。”阮巧玲医生这样说道。
他医者仁心的故事还流传在许多不同的报道中:看到病人因为治疗费太贵不得已用上了姐姐的学费,张文宏立马给了男孩父母5000元,让他们“一定要让女儿上大学”;看到病人提着大包小包赶路,他二话不说打开车门就要载他们一程。上海市民徐如洋讲述说,“有一次,我妈妈一个人去看病。张医生见我妈听力不好、腿脚不便,就取出一张处方纸,在上面一笔一划地写着:1.先去挂号收费处缴费;2.去1楼抽血;3.下礼拜一再到1楼拿报告;4.拿到报告后到XX号诊室给我看;5.不要再挂号!张医生平时字迹有点潦草,但这一次字写得很大很清楚。”……在网络上公开的就医经验中,“耐心”“果断”“雷厉风行”是大家对张文宏的共同评价。他会亲力亲为地替外地患者加号,他会为素不相识的病人打电话落实住院床位,他会在私人邮箱中为不方便来院就诊但需要随访的病人出具诊疗意见;这些工作中繁杂的事物与记忆,都要仔细处理,一运转就是二十多年。在他眼里,“病人永远是第一位”!
意外成为“网红”之后,很多媒体要采访张文宏,他都大多拒绝了,“多一些时间,我们就可能多救一个病人。”而采访时一谈到他自己,他立刻开始回避,“我们医务人员只想救好病人,不需要讲自己。”张文宏不喜欢作秀。很多人送过来锦旗,他都一一拒绝了。2013年张文宏治愈的一位禽流感患者送了他一块牌匾,成为他为数不多愿意展露出来的褒奖。牌匾是这么写的:“我只是你们工作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是我的人生转折。”他觉得这句话可以鞭策自己,可以鞭策整个科室,“医生最大的收获,便是收获有可能会失去的生命。”这么多年来,想要给党员医生张文宏送红包的病人,没有哪一位是成功的。“无论红包多厚,我都不会因为它毁坏掉医生的形象。”张文宏总说,“何况很多病人经济并不宽裕,本应把钱用在治疗上。”很多人都觉得张文宏了不起,有的人甚至觉得他伟大。但张文宏却这么说自己:“我们在背后默默做着这些事,你好像看上去非常伟大,其实没有,我认为这是我们的天命而已——我不做这个事,晚上就睡不着。不是我的人格高尚,只是我就是一个焦虑的人,一群叫做医生的人,我每天在为人类的生存而焦虑。”
是啊,正是有太多像张文宏这样为我们焦虑的好医生,才让我们不至于焦虑。
■热议锐评:从学生和同事的“张爸”,到全民的“张爸”;从团队的“定海神针”,到大众的“定海神针”——正是这样敬业又敢讲真话的医生,正是这样专业又有担当的底气和硬气,才是普通人面对病毒不屈服的勇气,才是中国打赢这场“战疫”的信心。有网友说出了国人的心声:“他的身上写着两个字:希望!”而这份希望,不仅体现在他一个人身上,更体现于千千万万个正在“战疫”前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身上。等春暖花开之际,疫情散去之时,总有这样的一些人值得我们永远去铭记。(华放)
■素材运用:热爱;专业;敬业;讲真话,说实话;硬核担当,定海神针;“最刚”医生,最暖“张爸”;科普狂人,一枚有趣的灵魂;共产党人的一面旗帜;我每天在为人类而焦虑;人格的魅力……
(资料来源:《环球人物》《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新华网、公众号“新周刊”“拾遗”“益美传媒”“睿士”等)
疫情来势洶汹,张文宏一面带领团队奋战一线,一面用权威的科普安抚民心。他说话语速超快,面对采访从不备稿,却思路清晰,言辞犀利:他呼吁民众“戴外科口罩足够了,把N95留给医护人员”;他及时指出疫情初期有专家称“儿童不易感染”的漏洞;他给自己的医疗团队定下目标,“不允许上海的病人出现拥挤交叉感染,不允许住不上医院”;他提醒大家理性看待数字,“现在发现的病例越多,将来的风险就越小”……他每一次“务实”“有担当”的发言,他在镜头前一次次的大实话都成了火遍全网的“张氏金句”,成为关注疫情发展的国人的主心骨。有人称他为“白衣男神”,有人称他为“中国最硬核医生”,也有人直接把他比作“第二个钟南山”。
有人说,张文宏之所以敢说敢做,不是因为“硬核”,而是“硬气”。他是高三就直接保送进上海医科大学的学霸,是复旦大学博士,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访问学者;是“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药审委员会专家、上海市感染病医师学会会长、中华医学奖”等众多荣誉奖项、专家头衔的获得者;他担任主任的华山医院感染科有多强?已连续九年稳居中国感染病学科榜首。最重要的是光环之外,他几乎没有缺席任何一场人类应对传染病的“战役”:从抗击非典,到狙击禽流感,再到迎击埃博拉,直到今天的新冠肺炎;他都在其中扮演了一名出色的“病毒猎手”——他曾经第一时间在国际上客观报道了中国案例,也曾奔赴西非加入紧急救援队。他是一场场硬仗中走出的老兵。
就在“爆红”那一晚之前的凌晨,他从河南参加完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防控督导工作会飞回上海;天刚亮就去发热留观病房查房;上午组织全科党员开党小组会议;之后参加疫情新闻发布会……他不是铁人,“习惯了,疫情来了这是职责所在”!在救治一线、在辟谣平台、在发布会现场,他仿佛长出了三头六臂,堪称超人。即使日程如此紧张,他仍然深夜写完一篇3000多字的疫情解读推送,“这个时候,谣言比病毒本身更可怕。”由他主导的“华山感染”公众号,坚持每天推送一篇科普文章,篇篇爆款,成了全民防疫手册。做科普,是张文宏骨子里的热爱。他对这些科普文章较真儿:“我们要用理性的数据和专业知识给大家解读疫情。”而就在1月17日,关于“人传人”的预警尚未在全国上空拉响之前,“华山感染”在凌晨已率先发出了《WHO 2019新型冠状病毒指南》,并第一时间宣布“华山感染病房全部腾空,留给可能出现的隔离病人”。
昼夜奔波、长期的疲劳工作,使得张文宏很深的黑眼圈十分瞩目,同事都叫他“黑眼圈男神”。而在很多学生和科里同事眼里,老师其实是个标准暖男,从30多岁起,张文宏就收获了一个别样的称呼——“张爸”。“他为病人为团队其他人安排得妥妥当当,才会想到自己。”“张爸应该是不睡觉的,无论何时你给他微信,他都会秒回。”阮巧玲医生这样说道。
他医者仁心的故事还流传在许多不同的报道中:看到病人因为治疗费太贵不得已用上了姐姐的学费,张文宏立马给了男孩父母5000元,让他们“一定要让女儿上大学”;看到病人提着大包小包赶路,他二话不说打开车门就要载他们一程。上海市民徐如洋讲述说,“有一次,我妈妈一个人去看病。张医生见我妈听力不好、腿脚不便,就取出一张处方纸,在上面一笔一划地写着:1.先去挂号收费处缴费;2.去1楼抽血;3.下礼拜一再到1楼拿报告;4.拿到报告后到XX号诊室给我看;5.不要再挂号!张医生平时字迹有点潦草,但这一次字写得很大很清楚。”……在网络上公开的就医经验中,“耐心”“果断”“雷厉风行”是大家对张文宏的共同评价。他会亲力亲为地替外地患者加号,他会为素不相识的病人打电话落实住院床位,他会在私人邮箱中为不方便来院就诊但需要随访的病人出具诊疗意见;这些工作中繁杂的事物与记忆,都要仔细处理,一运转就是二十多年。在他眼里,“病人永远是第一位”!
意外成为“网红”之后,很多媒体要采访张文宏,他都大多拒绝了,“多一些时间,我们就可能多救一个病人。”而采访时一谈到他自己,他立刻开始回避,“我们医务人员只想救好病人,不需要讲自己。”张文宏不喜欢作秀。很多人送过来锦旗,他都一一拒绝了。2013年张文宏治愈的一位禽流感患者送了他一块牌匾,成为他为数不多愿意展露出来的褒奖。牌匾是这么写的:“我只是你们工作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是我的人生转折。”他觉得这句话可以鞭策自己,可以鞭策整个科室,“医生最大的收获,便是收获有可能会失去的生命。”这么多年来,想要给党员医生张文宏送红包的病人,没有哪一位是成功的。“无论红包多厚,我都不会因为它毁坏掉医生的形象。”张文宏总说,“何况很多病人经济并不宽裕,本应把钱用在治疗上。”很多人都觉得张文宏了不起,有的人甚至觉得他伟大。但张文宏却这么说自己:“我们在背后默默做着这些事,你好像看上去非常伟大,其实没有,我认为这是我们的天命而已——我不做这个事,晚上就睡不着。不是我的人格高尚,只是我就是一个焦虑的人,一群叫做医生的人,我每天在为人类的生存而焦虑。”
是啊,正是有太多像张文宏这样为我们焦虑的好医生,才让我们不至于焦虑。
■热议锐评:从学生和同事的“张爸”,到全民的“张爸”;从团队的“定海神针”,到大众的“定海神针”——正是这样敬业又敢讲真话的医生,正是这样专业又有担当的底气和硬气,才是普通人面对病毒不屈服的勇气,才是中国打赢这场“战疫”的信心。有网友说出了国人的心声:“他的身上写着两个字:希望!”而这份希望,不仅体现在他一个人身上,更体现于千千万万个正在“战疫”前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身上。等春暖花开之际,疫情散去之时,总有这样的一些人值得我们永远去铭记。(华放)
■素材运用:热爱;专业;敬业;讲真话,说实话;硬核担当,定海神针;“最刚”医生,最暖“张爸”;科普狂人,一枚有趣的灵魂;共产党人的一面旗帜;我每天在为人类而焦虑;人格的魅力……
(资料来源:《环球人物》《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新华网、公众号“新周刊”“拾遗”“益美传媒”“睿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