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大垴寨村地处白莲河之滨,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近年来,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发愤图强,艰苦创业,依靠科学种养,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如今大垴寨人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来水,住的是小洋楼,吃穿不发愁,处处洋溢着生态文明新村的浓重气息。
靠水吃水,村民盼脱贫
过去提起大垴寨,人们总是摇头,“穷”成了它的代名词,全村7个村民小组,212户,785人,耕地面积540亩,人多地少,加上独特的库区地理位置以及环境气候的影响,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多数农民过着“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种田图肚圆”的落后贫穷生活。
穷则思变。村干部面对村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开会研究,征求群众意见,提出了“靠水吃水”的发展战略,大力进行种养结构调整,念活养殖经,做活水文章。
首先是广泛筹资,开挖精养鱼池。村里采取“三点”(个人筹一点、集体挤一点、社会借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将全村250亩易涝低洼地开挖成精养鱼池。各村民小组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改造鱼池,由投资人进行承包,合同期满所有土建工程归集体所有,此举充分调动了承包人的积极性,取得了当年开挖当年受益的良好效果。其次,村委会号召农户利用庭院闲地开展养猪养禽、种菜种草,初步形成一户一业、一湾一品的新型种养格局,村民在蓬勃发展的种养事业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科学种养,荒水变财源
万事开头难,搞科学种养首先需要的就是科学技术,搞惯了传统生产的农民,遵循的还是“人放天养、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式,水库里养的都是常规鱼种,且不投饵不施肥,效益可想而知。
大垴寨村的发展规划得到了县水产、科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进村入户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结合该村荒水资源丰富及养猪养鱼户多的优势,提出了推广沼气、立体种养的发展思路,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大力推行“猪—沼—鱼”的生态养殖模式,以猪粪为原料生产沼气,用于照明、做饭,产生的沼液用来肥水养鱼,沼渣用于种菜种草,菜与草又可为养猪、养鱼提供充足的青饲料。同时,在精养鱼池中放养了生产快、病害少的名优水产品种如罗非鱼、淡水白鲳、巴西鲷、黄颡鱼等,采用轮捕轮放、垂钓增值等高效经营模式,使养殖效益与日俱增。
在具体经营中,该村加强服务,引进技术。一方面,他们聘请水产专家、能源专家讲课,放科教录像片,传授“猪—沼—鱼”鏈式养殖中的相关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养殖经营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开拓销售市场,相继成立了销售运输队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城里开设了鲜肉、鲜鱼销售网点,让生态养殖生产的绿色产品源源不断地走上城里人的餐桌。目前,全村212户农户中建沼气池的有128户,从事“猪—沼—鱼”养殖模式的达88户,生态养殖成为大垴寨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能人带动,穷村变富村
2002年,大垴寨村开始推行“猪—沼—鱼”模式时,部分农户担心风险太大,犹豫不决,村民姜业刚自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村委会的支持和县水产、科技部门的协助下,毅然承包了3.2亩鱼池,放养罗非鱼等优质鱼种,还养了3头猪,开挖建造了沼气池,开始了生态养殖。令姜业刚喜不自禁的是,开头一炮打响,他的名优鱼获得丰收,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每逢节假日,他家的鱼池总是钓客云集,忙得一家人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当年渔业养殖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年出栏生猪6头,增加收入4000多元。同时,沼气让他家照明、做饭、煮猪食等节约电费近3000多元。不久,他家建起了3层楼房,家里摩托车、手机、固定电话、电视机、高级音响等一应俱全。
一花引来百花开。姜业刚的成功事例在大垴寨村乃至全县广为流传,诸多农户纷纷仿效,全村从事“猪—沼—鱼”养殖模式的农户迅速增加,而且效果显著,多数住进了小洋楼,有的还开上了小汽车。村集体这几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了漂亮的村部办公室,建了党员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全村固定资产近2000万元,社会生产总值超过1000万元,村集体资金积累达120万元,一跃成为全县闻名的生态种养科技示范基地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从现实中看到了生态养殖带来的效益,纷纷回乡向山水进军,利用打工收入投资家乡山水开发。大垴寨村抓住机遇,不断调整种养结构,引进科学技术,村里涌现了一大批种养大户和经营能手、致富能人,为水乡库区渔村发展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联系地址:王文彬 湖北省英山县水产局;阮橙 湖北省英山县科协 邮编:438700)
靠水吃水,村民盼脱贫
过去提起大垴寨,人们总是摇头,“穷”成了它的代名词,全村7个村民小组,212户,785人,耕地面积540亩,人多地少,加上独特的库区地理位置以及环境气候的影响,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多数农民过着“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种田图肚圆”的落后贫穷生活。
穷则思变。村干部面对村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开会研究,征求群众意见,提出了“靠水吃水”的发展战略,大力进行种养结构调整,念活养殖经,做活水文章。
首先是广泛筹资,开挖精养鱼池。村里采取“三点”(个人筹一点、集体挤一点、社会借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将全村250亩易涝低洼地开挖成精养鱼池。各村民小组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改造鱼池,由投资人进行承包,合同期满所有土建工程归集体所有,此举充分调动了承包人的积极性,取得了当年开挖当年受益的良好效果。其次,村委会号召农户利用庭院闲地开展养猪养禽、种菜种草,初步形成一户一业、一湾一品的新型种养格局,村民在蓬勃发展的种养事业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科学种养,荒水变财源
万事开头难,搞科学种养首先需要的就是科学技术,搞惯了传统生产的农民,遵循的还是“人放天养、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式,水库里养的都是常规鱼种,且不投饵不施肥,效益可想而知。
大垴寨村的发展规划得到了县水产、科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进村入户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结合该村荒水资源丰富及养猪养鱼户多的优势,提出了推广沼气、立体种养的发展思路,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大力推行“猪—沼—鱼”的生态养殖模式,以猪粪为原料生产沼气,用于照明、做饭,产生的沼液用来肥水养鱼,沼渣用于种菜种草,菜与草又可为养猪、养鱼提供充足的青饲料。同时,在精养鱼池中放养了生产快、病害少的名优水产品种如罗非鱼、淡水白鲳、巴西鲷、黄颡鱼等,采用轮捕轮放、垂钓增值等高效经营模式,使养殖效益与日俱增。
在具体经营中,该村加强服务,引进技术。一方面,他们聘请水产专家、能源专家讲课,放科教录像片,传授“猪—沼—鱼”鏈式养殖中的相关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养殖经营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开拓销售市场,相继成立了销售运输队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城里开设了鲜肉、鲜鱼销售网点,让生态养殖生产的绿色产品源源不断地走上城里人的餐桌。目前,全村212户农户中建沼气池的有128户,从事“猪—沼—鱼”养殖模式的达88户,生态养殖成为大垴寨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能人带动,穷村变富村
2002年,大垴寨村开始推行“猪—沼—鱼”模式时,部分农户担心风险太大,犹豫不决,村民姜业刚自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村委会的支持和县水产、科技部门的协助下,毅然承包了3.2亩鱼池,放养罗非鱼等优质鱼种,还养了3头猪,开挖建造了沼气池,开始了生态养殖。令姜业刚喜不自禁的是,开头一炮打响,他的名优鱼获得丰收,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每逢节假日,他家的鱼池总是钓客云集,忙得一家人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当年渔业养殖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年出栏生猪6头,增加收入4000多元。同时,沼气让他家照明、做饭、煮猪食等节约电费近3000多元。不久,他家建起了3层楼房,家里摩托车、手机、固定电话、电视机、高级音响等一应俱全。
一花引来百花开。姜业刚的成功事例在大垴寨村乃至全县广为流传,诸多农户纷纷仿效,全村从事“猪—沼—鱼”养殖模式的农户迅速增加,而且效果显著,多数住进了小洋楼,有的还开上了小汽车。村集体这几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了漂亮的村部办公室,建了党员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全村固定资产近2000万元,社会生产总值超过1000万元,村集体资金积累达120万元,一跃成为全县闻名的生态种养科技示范基地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从现实中看到了生态养殖带来的效益,纷纷回乡向山水进军,利用打工收入投资家乡山水开发。大垴寨村抓住机遇,不断调整种养结构,引进科学技术,村里涌现了一大批种养大户和经营能手、致富能人,为水乡库区渔村发展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联系地址:王文彬 湖北省英山县水产局;阮橙 湖北省英山县科协 邮编:438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