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有效性的荟萃分析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_sec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荟萃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压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的有效性。

方法

以"hypertrophic scar、hyperplastic scar、HTS、pressure therapy、pressure treatment"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增生性瘢痕、瘢痕增生、肥厚性瘢痕、压力治疗、压力疗法"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17年7月公开发表的有关压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为有效比例、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瘢痕血管分布、瘢痕柔软度、瘢痕色泽、瘢痕厚度、瘢痕颜色的亮度和红色与黄色值。采用RevMan 5.3及Stata 12.0统计软件对符合标准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667例增生性瘢痕患者,包括接受压力治疗的压力疗法组患者362例和未进行任何治疗的未治疗组患者305例。纳入的11项研究偏倚风险均不确定。与未治疗组相比,压力疗法组患者有效比例显著升高,相对危险度=5.98(95%置信区间=1.83~19.46,P<0.01);VSS评分和瘢痕血管分布均明显降低,加权均数差=-2.24、-0.66(95%置信区间=-4.16~-0.33、-1.21~-0.12,P<0.05);瘢痕柔软度、瘢痕色泽、瘢痕厚度、瘢痕颜色的亮度和红色与黄色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有效比例、VSS评分、瘢痕血管分布、瘢痕柔软度、瘢痕色泽、瘢痕厚度纳入研究间存在明显异质性,P<0.01,I2=90%、87%、80%、93%、86%、94%。压力范围可能是有效比例异质性来源,压力衣联合压力垫疗法可能是VSS评分异质性来源。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比例、瘢痕色泽合并效应量结果稳定性好,VSS评分、瘢痕厚度、瘢痕柔软度、瘢痕血管分布合并效应量结果稳定性不好。有效比例、VSS评分、瘢痕柔软度、瘢痕色泽及瘢痕血管分布不存在发表偏倚(P>0.1),瘢痕厚度存在发表偏倚(95%置信区间=-19.77~-3.30,P<0.1)。

结论

相较于未治疗患者,压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可明显提高有效比例,降低VSS评分,减少瘢痕血管分布,但不能明显改善瘢痕柔软度、瘢痕色泽、瘢痕厚度、瘢痕颜色的亮度和红色与黄色值。

其他文献
远程医疗是指2个或多个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患者提供远程诊断、治疗与护理的医疗方式。烧伤损害的特性决定了其应用远程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综述了远程医疗在国内外烧伤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该技术在烧伤领域的应用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远程医疗在烧伤外科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
笔者单位2017年11月收治1例67岁失禁性皮炎合并骶尾部压疮的女性患者,采用管理渗液、预防感染、运用湿性愈合理念使用新型敷料处理创面等方法,促进压疮创面愈合;同时合理利用造口袋联合一次性负压引流装置处理大便失禁,避免大便污染创面加重压疮;采用造口护肤粉及伤口保护膜治疗失禁性皮炎。经过14 d治疗,患者压疮创面缩小,失禁性皮炎痊愈。
目的探讨Marjolin溃疡不同形态区域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临床关系。方法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Marjolin溃疡患者92例[男56例、女36例,年龄(55±15)岁]、皮肤慢性非癌变溃疡患者100例[男59例、女41例,年龄(51±16)岁]、行其他皮肤相关手术治
期刊
目的探讨游离同侧多块小腿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多发创面的效果。方法2017年11月—2018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8例患者手部18处创面,其中4例分布于示、中指,2例分布于中、环指,1例分布于示、中、环指,1例分布于中、环、小指,手部缺损面积为1.5 cm×0.8 cm~4.0 cm×3.0 cm。患者中男4例、女4例,年龄34~62岁。6例患者游离同侧2块小腿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2例患者
烧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进程,涉及众多的器官和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治疗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应用于烧伤的诊治。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与人类接近的动物,是研究烧伤问题的最合适模型。目前研究烧伤的动物模型已经发展到可以对烧伤不同方面的情况进行模拟。这些模型在阐明烧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为人类研究新的治疗干预方法、新的材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了解这些动物模型
脂肪干细胞(ASC)是来源于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ASC具有易于获取、便于培养、含量丰富等优点,是修复重建领域有应用价值的种子细胞。近年来随着对分化调控和功能研究不断深入,ASC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