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国家的再分配理论:欧洲新民主国家的收入差距

来源 :国外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_0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阐明欧洲新民主国家转型后经济持续不平等的原因和方式。新民主国家的民主并不会减少不平等,因为在高度动荡的选举环境中,穷人在选举过程中的低参与度和新民主国家政党的弱制度化,使得为了赢得选举的执政党利用再分配的公共政策为其核心选民和投票率高、能提供资源支持的组织化公民社会团体谋福利,以维持并巩固其选民基础。政府偏向于忽视不爱投票的穷人的利益,针对穷人的定向支出被削减,穷人在国内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对欧洲31个民主国家进行实证分析后,本文提出了“中间选民”理论的修正版——“中间可能选民”理论,来解释新民主国家的再分配政治。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不平等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大,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过去20年里,经济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分析在理论建构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尽管经典政治经济理论构建了一个经济不平等的修正框架,认为民主制度能够遏制并缩小贫富差距,但该观点并未得到实证支持.本文在梳理分配政治最新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与经典理论截然相反的框架——在西方民主国家,经济不平等被政治因素所强化,而不是被修正.基于分配政治在公共民意、政治参与、政党政治与政府回应性四个领域的最新研究,可以发现经济不平等导致政治不平等,
随着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平均气温的不断上升,碳中和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减排行动的重要组成与发展目标.本文系统总结了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规律与碳达峰国家的阶段发展特征,并在对比各国碳中和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剖析了现阶段中国低碳发展的主要难题,阐明了开展碳中和发展力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套量化评估中国碳中和发展力的特色指标体系.相比之下,中国碳减排路径面临着诸多困难挑战,反映出经济持续增长需要、经济结构全面转型、竞争能力有待提升、协调机制亟待完善与持续减排动力不足五大主要问题.结合低碳发展难题构建具
在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背景下,"一带一路"作为推进国际大循环的重要战略平台,不断与沿线国家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并为沿线各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研究沿线国家如何在碳中和趋势下共建绿色丝路,本文基于非参数估计方法,对2000—2019年50个主要沿线国家的碳排放影子价格和减排潜力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沿线国家的碳排放影子价格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出现波动,但减排潜力呈下降趋势,表明多数国家的环境治理水平得到了持续提高.然而,近些年来碳排放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诠释多限于哲学领域,研究结论存在学科视角局限.他的理论体系具有多个知识来源,探讨其理论要义须以多学科视角加以观照.翻译学科是其知识源头之一,也是哲学问题的本源,从翻译视角诠释其理论内涵与其思想轨迹和理论体系结构更为贴近,但这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基本逻辑可归纳为,以语言意义的不稳定性解构稳定性.他认为,语言具有多义性,这是意义不稳定的本源.翻译提供了两种语言接触的条件,语言接触释放了语言的多义性;"延异"是意义不稳定的根本原因,翻译是意义不稳定的条件.藉此德里达解构了
作为全球化石能源存储大国、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和排放大国的角色地位不会发生改变.全球气候治理的制度设计以及俄罗斯的地理国情使得它拥有大量碳信用额度和强大的碳隔离能力,无论作为全球碳库还是碳源,俄罗斯都会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行动产生重大影响.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内外政策部署,具有显著的适应而非预防、聚焦本国而非放眼全球的"实用主义气候政策"特征.俄罗斯气候政策受多方因素影响,包括能源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利益、国际社会
日常语哲学派的代表人物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论"颠覆了真值语义论和"身教重于言教"传统观念;哈贝马斯进一步将其修补为"交往行为论",把奥斯汀仅在纯语用层面上论述言语意义的思路提升到社会学层面;福柯和布迪厄基于此发现哈贝马斯之不足:前者继续在社会学层面论述"话语权力论",后者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论述"符号资本",他们的研究进一步突出了"语言至上"的社会功能,大大提升了语言(言语、话语)在当今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地位.正是他们的研究,使20世纪前60年的语言哲学在近半个世纪中得以延续,且不断被
实现从传统治水到水治理现代化的转型,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欧洲在治理莱茵河、多瑙河、奥得河三条跨界河流过程中,创造了一套"有机共治"模式,诠释了水治理现代化的要义以及如何实现科学、依法和民主治水的路径,为我国推进水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启迪.而综合各方情况看,当前我国尤其需要切实提高对推进水治理现代化迫切性的认识,不断增强用系统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精细化理念坚决贯彻到每项具体工作中去.
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城市政治生态学由英国学者埃里克·斯温格杜首次提出后,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政治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和剖析城市问题、推动城市社会—生态转型的重要理论之一.城市政治生态学第二代理论家超越了第一代"都市马克思主义者"的城市主义方法论,在社会—自然、城市—乡村的辩证视角下将城市视为社会—自然杂合体,并通过城市新陈代谢、城市足迹、自然资本化等概念阐释城市化的生态基础及其对自然的建构作用,打破了传统城市分析的方法论领土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倾向.城市政治生态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空间论
2021年11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与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14届中韩人文交流政策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论坛的中心议题是"文化软实力、文化多样性与人文学".与会的中韩双方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中心议题,从"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竞争力:人文学的价值""人文学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中韩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实践与经验"三个分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本文是一篇自传性评论,回顾了西班牙社会学家卡斯特尔在过去50年(1965—2015年)的学术生涯中发表的研究成果,其主线是关于权力的实地理论的探究。本文既呈现了该理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也不回避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在卡斯特尔看来,权力关系是社会各领域最根本的关系。本文将展示他如何使用此方法来研究城市结构和空间动态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影响、全球化进程、新的社会结构——网络社会的形成,以及数字环境下通信和权力的相互作用。最后,本文针对我们所生活的网络社会提出一个关于权力的网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