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主流”绘画的小学生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但呈现出来的作品却反生活常理且不合乎艺术之道。在美术教学中,接纳儿童的世界并学会刺激潜藏在每个学生心中天生的创造冲动,不用成人的眼光来约束和批判“非主流”学生的劳动果实。只有让这群学生正确认识、树立成功的信心以及引领他们美术创作,才能跨越障碍。
【关键词】“非主流”;美术作品;心理因素;转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3-0038-02
【作者简介】张译方,江苏省连云港市马站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222100)教师,二级教师。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时常出现相似、模仿的画作,同时,还存在一批与之相反的打破常规的作品,这些美术作品奇异怪诞,体现了“反常”的特征,笔者称之为“非主流”作品。
一、“非主流”现象的特性
(一)“非主流”现象少之又少
“非主流”作品是一种打破常规审美思维、表达方式等的绘画作品。小学生在美术作业的创作过程中,由于年龄特征、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等不同所表现出的那种随意性、主观性、情绪化等特点,造就了美术作业偶尔出现的“非主流”现象,这种现象少之又少。正是因为非主流现象少,所以才显得更珍贵,特别需要保护。
(二)“非主流”现象“奇葩”的造型和色彩
形状是表现绘画主题的基本元素,储存量越大,造型就越有表现力。普通小学生美术创作多以形的组合为主,而“非主流”现象的绘画则多是旋转、扭曲的线条。色彩的敏感早在幼儿时期就出现了,三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辨别所有色彩的差别,因此小学生美术创作中的表现力很强。“非主流”作品常常会有色彩使用大胆但又难以理解的效果。
(三)“非主流”现象的特色——构图
相对于造型和色彩而言,“非主流”美术作品的构图显得尤为抽象,甚至让人难以理解。普通小学生欣赏和表达能力受到成长规律的限制,对构图的理解受到个性、环境等的束缚,但“非主流”现象是摆脱一切束缚的,它的线条是疯狂的,构图是杂乱的。
(四)天马行空的“非主流”作品表现
“非主流”作品的画面常出现混乱和无组织状态,采用古怪的、不合逻辑的表达方式。那些不合比例、不真实的画面试图突破符合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念,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梦境相糅合,表现一种超现实的情境。
二、“非主流”现象引发的思考
(一)“非主流”现象低于生活体验
创作出“非主流”作品的儿童无法按照所有人都默认的方式去绘画,不过不要用“离谱”去理解他们看到的世界。小学生处在人生的初始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是绘画创作的极好素材。当学生不知该如何将生活世界融入知识、技能、过程中的时候,手脑结合的方式——“非主流”绘画便产生了。
(二)“非主流”现象源自印象深刻的事
“非主流”作品与以往任何绘画风格不同,它注重于对梦幻和潜意识的刻意、矛盾地表现。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内容与表现手法的矛盾性、题材的矛盾性、构图的反逻辑性、时空的错置混乱等方面。
三、“非主流”现象的引领策略
在教学中可采取几个行之有效的对策,使“非主流”学生在获得相应的技能的同时,保持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从而顺利地跨越由“非主流”到“主流”的转型期。
(一)用耐心“打动”学生
1.学生为主角,教师作配角。
“非主流”现象需要宽松的课堂环境。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散,促进其大胆地想象和表现。不要用成人的创作方式来要求学生进行创作,主题、构思、表现手段、绘画语言等,先不要过多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产生惧怕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哪怕是随意涂鸦,不要轻易批评、指责。让学生克服“不会画”“不敢画”的畏难情绪,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勇气和信心去完成作业。
宽容学生的“不良”习惯。不能要求每位学生都做到最好,每个人都有着一些不被其他人接受的所谓“不良”习惯,要允许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发泄,相信学生有控制“不良”习惯的能力。这种放手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将控制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负责。
善于观察、分辨,把握好“制止”与“不干涉”之间的关系。不管是怎样的行为,表现为怎样的方式,教师一方面不能强行制止,另一方面还必须观察,这点尤其重要。这种观察行为体现在对观察对象充满好奇心,而且对所观察的一切表示绝对的尊重。
2.变“教导者”为“引导者”。
不要用成人的速度和接受能力来要求学生,对学生的表现行为要充满耐心。更多地去鼓励学生,哪怕是学生没有长进,也要试着从其他方面找到优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会得以保持。
(二)提高学生的绘画素养
1.“非主流”学生最需要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
要融合传统美术文化。在丰富多彩的小学美术活动中,不仅仅需要传递给学生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美术中丰富的风格与形式,要让“非主流”现象在多元的美术文化中成长。在课堂上多让学生与大师的作品进行对话,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要透彻理解传统画风。通过欣赏体会大师们敢于表现个性、张扬的画风,使学生对“艺术无错误”的思想有更深的理解,让“非主流”创作的学生不至于发展至死板、教条的局面。
要博取传统绘画之长。通过作品欣赏,让大师的绘画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完美的构图技巧、色彩的和谐运用等。使学生从作品表现的情感、体现的意境上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非主流”作品宜采用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现方式。
“写意”与“写实”共融。出现“非主流”作品的学生掌握不了高标准的写实技巧,故出现了停滞现象。这时候只有融合儿童美术和成人美术,采用写意与写实结合的表现形式才可以帮助学生脱离困境。
写意或写实的表现方式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或选用合适的校本教材向学生讲授一些基础的美术知识,如浅显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透视知识等。当然,这些基础知识的传授应该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中自然进行,使学生既不因死板的程式化教学泯灭童心,也不因教师一味地顺其自然不进行任何正确的教授和引导而影响今后的发展。
3.创作“非主流”作品的学生应注重写生训练,提高写实水平。
注重写生教学。这不仅符合创作“非主流”作品的学生向写实过渡的绘画心理发展规律,还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素材,为绘画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让学生真正克服眼高手低的困难,顺利走出美术学习的停滞期。
合理安排写生内容。加强写生教学必须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对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也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产生兴趣,不过分强调写生技法。采用宽松的教学方法,只关注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的培养,不要求学生用什么写生、从何入手写生、是写生局部还是整体效果,作品评价时只要是有意识观察就予以表扬,从而让学生体验绘画的乐趣。
4.“反常合道”是“非主流”现象的概念。
这里的“反常”是指表面上对现实的扭曲,却能产生艺术中的新奇效果。但“反常”必须“合道”,也就是说,虽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即“反生活常理而合乎艺术之道”。儿童的言行是不受控制的真正自由的范例。因此,在艺术创作中我们要做的是在不抹杀天性的情况下引领他们回归“主流”,这就使“非主流”现象具有了反常而又合道的境界。绘画的目的是追求艺术意义上的“美”,而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真”。
【关键词】“非主流”;美术作品;心理因素;转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3-0038-02
【作者简介】张译方,江苏省连云港市马站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222100)教师,二级教师。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时常出现相似、模仿的画作,同时,还存在一批与之相反的打破常规的作品,这些美术作品奇异怪诞,体现了“反常”的特征,笔者称之为“非主流”作品。
一、“非主流”现象的特性
(一)“非主流”现象少之又少
“非主流”作品是一种打破常规审美思维、表达方式等的绘画作品。小学生在美术作业的创作过程中,由于年龄特征、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等不同所表现出的那种随意性、主观性、情绪化等特点,造就了美术作业偶尔出现的“非主流”现象,这种现象少之又少。正是因为非主流现象少,所以才显得更珍贵,特别需要保护。
(二)“非主流”现象“奇葩”的造型和色彩
形状是表现绘画主题的基本元素,储存量越大,造型就越有表现力。普通小学生美术创作多以形的组合为主,而“非主流”现象的绘画则多是旋转、扭曲的线条。色彩的敏感早在幼儿时期就出现了,三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辨别所有色彩的差别,因此小学生美术创作中的表现力很强。“非主流”作品常常会有色彩使用大胆但又难以理解的效果。
(三)“非主流”现象的特色——构图
相对于造型和色彩而言,“非主流”美术作品的构图显得尤为抽象,甚至让人难以理解。普通小学生欣赏和表达能力受到成长规律的限制,对构图的理解受到个性、环境等的束缚,但“非主流”现象是摆脱一切束缚的,它的线条是疯狂的,构图是杂乱的。
(四)天马行空的“非主流”作品表现
“非主流”作品的画面常出现混乱和无组织状态,采用古怪的、不合逻辑的表达方式。那些不合比例、不真实的画面试图突破符合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念,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梦境相糅合,表现一种超现实的情境。
二、“非主流”现象引发的思考
(一)“非主流”现象低于生活体验
创作出“非主流”作品的儿童无法按照所有人都默认的方式去绘画,不过不要用“离谱”去理解他们看到的世界。小学生处在人生的初始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是绘画创作的极好素材。当学生不知该如何将生活世界融入知识、技能、过程中的时候,手脑结合的方式——“非主流”绘画便产生了。
(二)“非主流”现象源自印象深刻的事
“非主流”作品与以往任何绘画风格不同,它注重于对梦幻和潜意识的刻意、矛盾地表现。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内容与表现手法的矛盾性、题材的矛盾性、构图的反逻辑性、时空的错置混乱等方面。
三、“非主流”现象的引领策略
在教学中可采取几个行之有效的对策,使“非主流”学生在获得相应的技能的同时,保持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从而顺利地跨越由“非主流”到“主流”的转型期。
(一)用耐心“打动”学生
1.学生为主角,教师作配角。
“非主流”现象需要宽松的课堂环境。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散,促进其大胆地想象和表现。不要用成人的创作方式来要求学生进行创作,主题、构思、表现手段、绘画语言等,先不要过多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产生惧怕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哪怕是随意涂鸦,不要轻易批评、指责。让学生克服“不会画”“不敢画”的畏难情绪,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勇气和信心去完成作业。
宽容学生的“不良”习惯。不能要求每位学生都做到最好,每个人都有着一些不被其他人接受的所谓“不良”习惯,要允许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发泄,相信学生有控制“不良”习惯的能力。这种放手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将控制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负责。
善于观察、分辨,把握好“制止”与“不干涉”之间的关系。不管是怎样的行为,表现为怎样的方式,教师一方面不能强行制止,另一方面还必须观察,这点尤其重要。这种观察行为体现在对观察对象充满好奇心,而且对所观察的一切表示绝对的尊重。
2.变“教导者”为“引导者”。
不要用成人的速度和接受能力来要求学生,对学生的表现行为要充满耐心。更多地去鼓励学生,哪怕是学生没有长进,也要试着从其他方面找到优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会得以保持。
(二)提高学生的绘画素养
1.“非主流”学生最需要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
要融合传统美术文化。在丰富多彩的小学美术活动中,不仅仅需要传递给学生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美术中丰富的风格与形式,要让“非主流”现象在多元的美术文化中成长。在课堂上多让学生与大师的作品进行对话,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要透彻理解传统画风。通过欣赏体会大师们敢于表现个性、张扬的画风,使学生对“艺术无错误”的思想有更深的理解,让“非主流”创作的学生不至于发展至死板、教条的局面。
要博取传统绘画之长。通过作品欣赏,让大师的绘画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完美的构图技巧、色彩的和谐运用等。使学生从作品表现的情感、体现的意境上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非主流”作品宜采用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现方式。
“写意”与“写实”共融。出现“非主流”作品的学生掌握不了高标准的写实技巧,故出现了停滞现象。这时候只有融合儿童美术和成人美术,采用写意与写实结合的表现形式才可以帮助学生脱离困境。
写意或写实的表现方式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或选用合适的校本教材向学生讲授一些基础的美术知识,如浅显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透视知识等。当然,这些基础知识的传授应该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中自然进行,使学生既不因死板的程式化教学泯灭童心,也不因教师一味地顺其自然不进行任何正确的教授和引导而影响今后的发展。
3.创作“非主流”作品的学生应注重写生训练,提高写实水平。
注重写生教学。这不仅符合创作“非主流”作品的学生向写实过渡的绘画心理发展规律,还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素材,为绘画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让学生真正克服眼高手低的困难,顺利走出美术学习的停滞期。
合理安排写生内容。加强写生教学必须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对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也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产生兴趣,不过分强调写生技法。采用宽松的教学方法,只关注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的培养,不要求学生用什么写生、从何入手写生、是写生局部还是整体效果,作品评价时只要是有意识观察就予以表扬,从而让学生体验绘画的乐趣。
4.“反常合道”是“非主流”现象的概念。
这里的“反常”是指表面上对现实的扭曲,却能产生艺术中的新奇效果。但“反常”必须“合道”,也就是说,虽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即“反生活常理而合乎艺术之道”。儿童的言行是不受控制的真正自由的范例。因此,在艺术创作中我们要做的是在不抹杀天性的情况下引领他们回归“主流”,这就使“非主流”现象具有了反常而又合道的境界。绘画的目的是追求艺术意义上的“美”,而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