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证是阴邪易致肌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多由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内伤久病,阳气耗伤,阴邪内盛所致的疾病。还与脏腑、八纲、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中各证兼现,因而临床多以寒证为主证。致病多在冬季,其他季节虽亦可见,但毕竟不如冬季之甚。故在对以寒证为主证的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以下几方面特别值得重视。
辨证求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人体的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在“寒、热”证上。这是由“寒、热、表、里、虚、实、阴、阳”这八纲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故临床在辨證施护过程中,寒证有实寒、虚寒之分,又有表寒,里寒之别。
寒证的病位在肾、脾、肺、胃、腠理等,这些部位以寒为主证的疾病皆属寒证,但症状不尽相同,故在了解这些及寒热证的辨证关系后才可在辨证施护时有的放矢。寒热证的辨证关系在临床的寒证护理中最有意义的为:寒热错杂、寒热转化、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只有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才能了解寒证不同类型病人的症状,才能更好的为护理寒证患者服务。
辨证施护
在对寒证辨证施护的过程中,真寒假热与真热假寒这二者非常重要,前者应按寒证护理,后者则应按热证护理,可临床这两种情况极易混淆。真热假寒虽手足冷,但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而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两者在鉴别上尤应注意“主症”。若辨证失误,则必贻误病情。
表寒证:寒邪袭于肌表之证,故治法上多用辛温解表法。在护理上服药应于药煎沸之后,温热服,并加盖衣被。但汗出不过,应随时擦拭,此时患者腠理开,卫气不固,故应避免风吹着凉,并及时更换寒湿衣服。如果病人体温高,可待汗出后体干再测,并详细记录。患者居室温度、湿度应适宜,病人宜饮红糖茶、葱白汁等。
里寒证:寒邪容于脏腑,或因阳气方虚所致之证,可分实寒证及虚寒证。①实寒证:阴盛所致之病,表示寒证病逝亢进。此时病人宜进热及易消化之品,如鸡、羊肉、虾、干姜汤等。水果宜食胡桃、栗子、龙眼、荔枝等。蔬菜可食温补之品,如茄子等,以扶助正气。病人尤应保温,并可自己姜葱热熨以助散寒和络。此时密切注意患者寒热之变化,避免寒凝气滞、寒凝血瘀、寒伤阳气而演变成虚寒证,甚至亡阳之逆证发生,使患者及早康复。②虚寒证: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偏盛者。治疗上本着“寒者热之”的原则。故在护理上汤药及饮品宜温热入口,即使夏日,饮食亦热时进口。寒痛者可选电热毯、杯炉、暖水袋,同时配合艾灸、拔火罐、温灸、熨穴位、按摩等。室温在20~22℃适宜,衣被适当加厚。忌食生、冷、油、腻之品。总之,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预见寒证的进退顺逆,以防变生他病。
综上所述,寒证之病有表里虚实之分,所犯部位之异,在临床上根据疾病发展不同时期,辨证施护,不可拘泥于一,以利患者康复。
辨证求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人体的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在“寒、热”证上。这是由“寒、热、表、里、虚、实、阴、阳”这八纲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故临床在辨證施护过程中,寒证有实寒、虚寒之分,又有表寒,里寒之别。
寒证的病位在肾、脾、肺、胃、腠理等,这些部位以寒为主证的疾病皆属寒证,但症状不尽相同,故在了解这些及寒热证的辨证关系后才可在辨证施护时有的放矢。寒热证的辨证关系在临床的寒证护理中最有意义的为:寒热错杂、寒热转化、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只有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才能了解寒证不同类型病人的症状,才能更好的为护理寒证患者服务。
辨证施护
在对寒证辨证施护的过程中,真寒假热与真热假寒这二者非常重要,前者应按寒证护理,后者则应按热证护理,可临床这两种情况极易混淆。真热假寒虽手足冷,但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而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两者在鉴别上尤应注意“主症”。若辨证失误,则必贻误病情。
表寒证:寒邪袭于肌表之证,故治法上多用辛温解表法。在护理上服药应于药煎沸之后,温热服,并加盖衣被。但汗出不过,应随时擦拭,此时患者腠理开,卫气不固,故应避免风吹着凉,并及时更换寒湿衣服。如果病人体温高,可待汗出后体干再测,并详细记录。患者居室温度、湿度应适宜,病人宜饮红糖茶、葱白汁等。
里寒证:寒邪容于脏腑,或因阳气方虚所致之证,可分实寒证及虚寒证。①实寒证:阴盛所致之病,表示寒证病逝亢进。此时病人宜进热及易消化之品,如鸡、羊肉、虾、干姜汤等。水果宜食胡桃、栗子、龙眼、荔枝等。蔬菜可食温补之品,如茄子等,以扶助正气。病人尤应保温,并可自己姜葱热熨以助散寒和络。此时密切注意患者寒热之变化,避免寒凝气滞、寒凝血瘀、寒伤阳气而演变成虚寒证,甚至亡阳之逆证发生,使患者及早康复。②虚寒证: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偏盛者。治疗上本着“寒者热之”的原则。故在护理上汤药及饮品宜温热入口,即使夏日,饮食亦热时进口。寒痛者可选电热毯、杯炉、暖水袋,同时配合艾灸、拔火罐、温灸、熨穴位、按摩等。室温在20~22℃适宜,衣被适当加厚。忌食生、冷、油、腻之品。总之,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预见寒证的进退顺逆,以防变生他病。
综上所述,寒证之病有表里虚实之分,所犯部位之异,在临床上根据疾病发展不同时期,辨证施护,不可拘泥于一,以利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