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习题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习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及活用知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他们的变通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从习题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然而,在当前习题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侧重习题的系统性、理论性,侧重问题结果而忽视过程,导致习题教学过于枯燥、单调;或习题过多,重复较多,陷入题海战术,学生则被动学习,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因此,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发现上述问题,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
一、注重习题设计和选编,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构建
知识结构
1.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趣味性实验演示,或者讲解物理学家的相关故事等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些兴趣却不稳定.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其兴趣则会降低,或者转移,或者消失.因而,若想保持学生的稳定与长久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注重习题的设计和选编,通过所设计的习题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人的身高通常早上要高于晚上,找个人量量,看看其早晨高于晚上多少毫米?这一习题由人的身高在早晚的变化进行切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动手测量来验证上述结论,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认为,若先给学生结论就会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来得出结论:人的身高通常早上要高于晚上.这样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可将其适当改编:找人量量,他上午与下午的影子分别是多长.该题则隐含着在不同时间内其测量的影长是不同的,测量中会产生其他问题:影子为何有长短?人在阳光下为什么有影子?由此可见,在习题设计中,教师应创设出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空间,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展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体现学生的层次性
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总会存在着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性.而教师对优秀学生往往是采用加大学习内容的方法,如布置课外习题、课外参考资料等,这仅仅是加大知识的“量”的,尽管学生创造力是基于知识“量”的,然而知识“量”叠加却不意味着创造力的提高.可见,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只是拓展知识“ 量”, 而是拓展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或习题设计中均应重视思维能力的交叉与递进.
另外,由于学生学习存在差异性,所以在习题设计上不仅要由整体上分层次逐步递进,还应对每个习题有不同层次,分为横向与纵向层次,从而互相扩散,形成立体结构, 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以纵向层次为例,如:观察煤气炉或者煤油炉烧水,将1kg25℃的水烧开需要消耗660g煤油,那么在燃烧过程中煤油放出的热量是多少?水吸收的热量又是多少?具体观察计算有什么启发?该习题可分不同层次,层次1:通过燃烧值与热量公式计算水升温中所吸收热量及煤油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层次2:由计算结果Q吸﹤Q放将观察现象与热量损失相联系,从而分析出热量在什么地方有损失.层次3:分析热量损失原因;层次4:发现热传递过程中的一些缺陷,尝试改进炉子,分析改进途径及意义.通过四个不同的纵深度思考层次,能够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思考层次.若于一层次中独立地完成所有思考活动,则意味着跃进另一思考中, 这就为每位学生提供思考空间, 促使学生整体进步.
二、将习题教学与物理实验相结合,增加学生的知识体
验
物理与生产、生活是密切相联的,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后,学生要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意味着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物理生活知识.因此,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知识应用.而将习题教学与物理实验相结合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有利于提高知识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切身体验,从而在习题中巩固与升华物理知识.
1.演示实验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通常具有较强直观性,并且是学生难以操作的物理实验.如看到“冒白汽”这一现象,学生则下意识认为这为“汽化”现象, 他们以为 “白汽”则是水蒸气.对于这一错误,教师在讲解相关习题时则可结合演示实验,借助强光对开水时壶嘴进行照射,可以观察到在靠近壶嘴之处反而没有产生“白汽”, 这一实验直观表明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白汽”均为高温时水蒸气遇冷而液化成的小水珠.
2.体验性实验
这一实验即能够动用听觉、触觉、视觉等各种感官来直接体验实验结果,而获得实验结论.该实验有直接性特征,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物理现象.
一、注重习题设计和选编,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构建
知识结构
1.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趣味性实验演示,或者讲解物理学家的相关故事等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些兴趣却不稳定.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其兴趣则会降低,或者转移,或者消失.因而,若想保持学生的稳定与长久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注重习题的设计和选编,通过所设计的习题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人的身高通常早上要高于晚上,找个人量量,看看其早晨高于晚上多少毫米?这一习题由人的身高在早晚的变化进行切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动手测量来验证上述结论,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认为,若先给学生结论就会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来得出结论:人的身高通常早上要高于晚上.这样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可将其适当改编:找人量量,他上午与下午的影子分别是多长.该题则隐含着在不同时间内其测量的影长是不同的,测量中会产生其他问题:影子为何有长短?人在阳光下为什么有影子?由此可见,在习题设计中,教师应创设出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空间,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展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体现学生的层次性
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总会存在着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性.而教师对优秀学生往往是采用加大学习内容的方法,如布置课外习题、课外参考资料等,这仅仅是加大知识的“量”的,尽管学生创造力是基于知识“量”的,然而知识“量”叠加却不意味着创造力的提高.可见,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只是拓展知识“ 量”, 而是拓展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或习题设计中均应重视思维能力的交叉与递进.
另外,由于学生学习存在差异性,所以在习题设计上不仅要由整体上分层次逐步递进,还应对每个习题有不同层次,分为横向与纵向层次,从而互相扩散,形成立体结构, 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以纵向层次为例,如:观察煤气炉或者煤油炉烧水,将1kg25℃的水烧开需要消耗660g煤油,那么在燃烧过程中煤油放出的热量是多少?水吸收的热量又是多少?具体观察计算有什么启发?该习题可分不同层次,层次1:通过燃烧值与热量公式计算水升温中所吸收热量及煤油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层次2:由计算结果Q吸﹤Q放将观察现象与热量损失相联系,从而分析出热量在什么地方有损失.层次3:分析热量损失原因;层次4:发现热传递过程中的一些缺陷,尝试改进炉子,分析改进途径及意义.通过四个不同的纵深度思考层次,能够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思考层次.若于一层次中独立地完成所有思考活动,则意味着跃进另一思考中, 这就为每位学生提供思考空间, 促使学生整体进步.
二、将习题教学与物理实验相结合,增加学生的知识体
验
物理与生产、生活是密切相联的,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后,学生要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意味着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物理生活知识.因此,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知识应用.而将习题教学与物理实验相结合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有利于提高知识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切身体验,从而在习题中巩固与升华物理知识.
1.演示实验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通常具有较强直观性,并且是学生难以操作的物理实验.如看到“冒白汽”这一现象,学生则下意识认为这为“汽化”现象, 他们以为 “白汽”则是水蒸气.对于这一错误,教师在讲解相关习题时则可结合演示实验,借助强光对开水时壶嘴进行照射,可以观察到在靠近壶嘴之处反而没有产生“白汽”, 这一实验直观表明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白汽”均为高温时水蒸气遇冷而液化成的小水珠.
2.体验性实验
这一实验即能够动用听觉、触觉、视觉等各种感官来直接体验实验结果,而获得实验结论.该实验有直接性特征,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物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