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色小型设计只要关乎生活和人性就会有情感,趁着国庆假期,游走北京大街小巷,别随波逐流,去发现那些感动自己的小设计。
对于一个乐于做出行规划的人来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攻略恐怕要费不少心思。整个设计周从9月23日开始一直持续到国庆假期结束,仅主体活动就包括了设计之夜、设计大奖、设计贸易、智慧城市、设计服务、主宾城市和设计之旅7大板块,承办机构242家,各个创新项目遍布北京14个市辖区和2个县,“天津大运河”与河北廊坊的“设计为民——健康住宅”12间公益设计展也出现在官网信息中,完美实现了设计领域的“京津冀一体化”。除非是设计的发烧粉,不然要把这诸多大项诸多小项的活动参加完,分身乏术。
除了9月26日的“设计之夜”在中华世纪坛这个固定的地点聚集了各路设计大咖和设计团队,颁布了“经典设计奖”给中国高铁外,其他的项目均分散进行。设计周的模式比较国际范儿,与刚刚结束的柏林艺术周有异曲同工之处。柏林艺术周以“城市/图像”为主题的展览分布在四家德国顶级美术馆中,德国两家艺术博览会ABC 柏林当代艺术博览会和“定位柏林”博览会也同时开幕,其他小型活动不断,这与统一规划、统筹管理的中国特色的活动十分不同。
每一个参与其中的项目都是“众筹”的一部分,设计周是一个平台,以“设计之旅”的主题做招募,笼集多个个体主办方,这些参与者自我规划和开展活动,只要与主题切合便可纳入到设计周的范畴中。这种“众筹”模式就会吸引来各种类型的设计项目,有些项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宣传市场,例如“大栅栏设计社区”和“东城创意胡同”,它们参与设计周更多的是双赢。对于大栅栏胡同的改造已经持续了四年,“设计走进大栅栏”、“设计牵手大栅栏”、“设计复兴大栅栏”、“大栅栏设计社区”几个主题一以贯之,通过融合多元力量,构建设计社区新活力,推进大栅栏的发展,与“设计之都·智慧城市·产业融合”的主题相吻合,然而设计师融合各种元素的设计真的是胡同居民想要的吗?
无论是历年设计周的胡同改造计划还是类似《梦想改造家》的家居大变身节目,胡同改造一直在“旧城改造,打造城市名片”的口号下进行着,大栅栏每年都会预留出一部分的地方供应设计师们进行创作,一种融合西方的“中式建筑”就在大栅栏成片出现。看得多了,自然眼光也高了,这就出现了几个问题。胡同里的“中式建筑”真的中式吗?大量极简主义的西方元素不说,胡同改造里的中式元素可不可以说是符号的累积呢?“内盒院”、“微胡同”、“胡同寄生”等胡同的改造计划的确改善了原有脏、乱、差的状态,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像另一个丽江酒吧街呢?对老胡同的红门灰瓦有点想念了。
然而,“众筹”的优点就在此时显现,除了高规格的设计项目外,分布在各处的300多个小活动或小展览反而让设计周更亲民起来。位于酒仙桥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的“为坐而设计”的国际原创实物赛展已经成功举行了六届,大奖倡导了以“坐”的行为方式为核心进行实验性设计,主要探讨了在生活、娱乐、工作等环境中,关于“坐”的行为、方式、文化和审美。木、纸、钢、竹、毛线、玻璃等材料的椅子聚集在展厅中,有的柔软可仰卧,有的坚挺很正式,有的实用也美观,有些不能亲身体验,但是视觉会引着身体不自觉的下蹲,它们承接的肯定是身体最舒服的状态。“坐”作为普通大众最普遍的行为,关于它的设计更亲民和实用,区别于设计周期间需要预约的高冷论坛,反而更能引起大众的关注。
能够参与其中的设计也是不错的选择,“纸书手作体验展”就是一个可以参与其中的设计展览。这个展览位于南锣鼓巷的敬人纸语体验店里,店内准备了丰富的纸材、齐备的手工工坊和手工书课程,就像是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主席乌塔·施耐德(Uta Schneider)所说的:“读一本书的过程像是我与图书相处的美好假期,当我捧着书时所感受到的重量,翻页时所看到的色彩变化,凑近它时所闻到的书籍气息,这些都是我和书在一起的记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亲自做一本书,与书温存记忆,感觉可能会很奇妙。
这应该就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别样魅力吧,各色小型设计只要关乎生活和人性就会有情感。趁着国庆假期,游走北京大街小巷,别随波逐流,去发现那些感动自己的小设计。
对于一个乐于做出行规划的人来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攻略恐怕要费不少心思。整个设计周从9月23日开始一直持续到国庆假期结束,仅主体活动就包括了设计之夜、设计大奖、设计贸易、智慧城市、设计服务、主宾城市和设计之旅7大板块,承办机构242家,各个创新项目遍布北京14个市辖区和2个县,“天津大运河”与河北廊坊的“设计为民——健康住宅”12间公益设计展也出现在官网信息中,完美实现了设计领域的“京津冀一体化”。除非是设计的发烧粉,不然要把这诸多大项诸多小项的活动参加完,分身乏术。
除了9月26日的“设计之夜”在中华世纪坛这个固定的地点聚集了各路设计大咖和设计团队,颁布了“经典设计奖”给中国高铁外,其他的项目均分散进行。设计周的模式比较国际范儿,与刚刚结束的柏林艺术周有异曲同工之处。柏林艺术周以“城市/图像”为主题的展览分布在四家德国顶级美术馆中,德国两家艺术博览会ABC 柏林当代艺术博览会和“定位柏林”博览会也同时开幕,其他小型活动不断,这与统一规划、统筹管理的中国特色的活动十分不同。
每一个参与其中的项目都是“众筹”的一部分,设计周是一个平台,以“设计之旅”的主题做招募,笼集多个个体主办方,这些参与者自我规划和开展活动,只要与主题切合便可纳入到设计周的范畴中。这种“众筹”模式就会吸引来各种类型的设计项目,有些项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宣传市场,例如“大栅栏设计社区”和“东城创意胡同”,它们参与设计周更多的是双赢。对于大栅栏胡同的改造已经持续了四年,“设计走进大栅栏”、“设计牵手大栅栏”、“设计复兴大栅栏”、“大栅栏设计社区”几个主题一以贯之,通过融合多元力量,构建设计社区新活力,推进大栅栏的发展,与“设计之都·智慧城市·产业融合”的主题相吻合,然而设计师融合各种元素的设计真的是胡同居民想要的吗?
无论是历年设计周的胡同改造计划还是类似《梦想改造家》的家居大变身节目,胡同改造一直在“旧城改造,打造城市名片”的口号下进行着,大栅栏每年都会预留出一部分的地方供应设计师们进行创作,一种融合西方的“中式建筑”就在大栅栏成片出现。看得多了,自然眼光也高了,这就出现了几个问题。胡同里的“中式建筑”真的中式吗?大量极简主义的西方元素不说,胡同改造里的中式元素可不可以说是符号的累积呢?“内盒院”、“微胡同”、“胡同寄生”等胡同的改造计划的确改善了原有脏、乱、差的状态,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像另一个丽江酒吧街呢?对老胡同的红门灰瓦有点想念了。
然而,“众筹”的优点就在此时显现,除了高规格的设计项目外,分布在各处的300多个小活动或小展览反而让设计周更亲民起来。位于酒仙桥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的“为坐而设计”的国际原创实物赛展已经成功举行了六届,大奖倡导了以“坐”的行为方式为核心进行实验性设计,主要探讨了在生活、娱乐、工作等环境中,关于“坐”的行为、方式、文化和审美。木、纸、钢、竹、毛线、玻璃等材料的椅子聚集在展厅中,有的柔软可仰卧,有的坚挺很正式,有的实用也美观,有些不能亲身体验,但是视觉会引着身体不自觉的下蹲,它们承接的肯定是身体最舒服的状态。“坐”作为普通大众最普遍的行为,关于它的设计更亲民和实用,区别于设计周期间需要预约的高冷论坛,反而更能引起大众的关注。
能够参与其中的设计也是不错的选择,“纸书手作体验展”就是一个可以参与其中的设计展览。这个展览位于南锣鼓巷的敬人纸语体验店里,店内准备了丰富的纸材、齐备的手工工坊和手工书课程,就像是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主席乌塔·施耐德(Uta Schneider)所说的:“读一本书的过程像是我与图书相处的美好假期,当我捧着书时所感受到的重量,翻页时所看到的色彩变化,凑近它时所闻到的书籍气息,这些都是我和书在一起的记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亲自做一本书,与书温存记忆,感觉可能会很奇妙。
这应该就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别样魅力吧,各色小型设计只要关乎生活和人性就会有情感。趁着国庆假期,游走北京大街小巷,别随波逐流,去发现那些感动自己的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