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运动员 400m 跑速度变化规律和运动员上下肢无氧工作能力对全程跑速度变化的影响,从而为训练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其中,实验法内容为分别使用高速摄影系统和无氧功率自行车系统,通过对 12 名运动成绩为 50.09±1.96s 的男运动员进行的场地 400m 全程跑以及对其上肢、下肢的 Wingate 测试获得的相应数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1)400m 全程跑一般于 60~90m 之后即转入减速状态,且呈直线下降状态;400m 跑的“后程减速”直接称为“400m 跑减速现象”更为合理。(2)400m 全程跑过程中步幅变化幅度不大,造成400m 跑减速现象的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员在后程无法保持较高的步频。在疲劳状态下保持步频的能力是 400m 跑运动员最为重要的专项能力。(3)60m 和 160m 处的跑速与全程跑成绩的相关性为 r=-0.55(p>0.05)和 r=-0.42(p>0.05);而在 260m 和 360m 处的跑速与全程跑成绩的相关性为 r=-0.85(p<0.01)和 r=-0.93(p<0.01)。后程的跑速较之前半程的跑速更加影响全程跑成绩。也就是说,在后程跑速下降幅度较小、能保持较高跑速将有利于创造好成绩。(4)下肢的无氧功率下降率与起跑的 0~60m 分段的速度上升幅度呈负相关 r=-0.71(p<0.05),与后程 260~360m 分段的速度下降幅度呈正相关 r=0.70(p<0.05)。上肢的无氧功率下降率与起跑的 0~60m 分段速度提高幅度呈负相关(r=-0.70,p<0.05),与后程的 260~360m 分段速度下降幅度的相关性更高达 r=0.89(p<0.01)。这说明下肢无氧抗疲劳能力越强的运动员在 400m 跑后段更能保持较高的跑速,而且越接近终点这种现象越明显。同时也说明,在全程跑的前半程有意识的适当控制速度将有利于后程保持较高的速度。(5)上肢快速有力的摆动,在疲劳状态下将起到一定的对下肢摆动不足的代偿作用;上肢良好的摆动还有利于保持步频。上肢良好的无氧工作能力有利于减小 400m 跑最后阶段的速度下降幅度。(6)高度发展的上、下肢肌肉抗疲劳能力将有利于 400m 跑最后疲劳阶段跑速的保持;但没有证据表明上下肢抗无氧疲劳能力发展的越平衡越有利于保持后程跑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