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通过考查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现状,认为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存在整体开发不足、产业结构低端和发展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等问题,提出了促进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构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
关键词:发展 广西 民族文化旅游 思路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当时比较有影响力旅游项目有龙胜龙脊梯田、三江侗寨、宁明花山等。经过近40年的发展,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在扶贫开发、解决就业及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中的一个亮点。本文试图分析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现状,提出了存在的不足问题以及进一步促进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
一、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三条民族文化旅游带基本形成
目前,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基本形成了桂北、红水河、中越边境三条旅游带,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游、世界长寿之乡休闲养生游、中越边境探秘游三条精品旅游线路。1.桂北民族文化旅游带:以民族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桂北山地民族文化旅游带,包括龙胜、三江、融水、罗城、环江、南丹等县。这条民族文化旅游带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龙胜龙脊梯田、三江程阳风雨桥、融水苗族节庆、广西独特的仫佬族和毛南族风情以及特色鲜明的南丹白裤瑶风情等。其中龙胜、三江都是中外游客最喜爱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2.红水河民族文化旅游带:以长寿养生、铜鼓文化等为特色的红水河流域民俗文化旅游带。这条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最具人文气息的特色旅游资源。3. 中越边境民族文化旅游带:以边境民族风情、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带,覆盖东兴、防城、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8个边境县(市、区)。这里既有防城的大板瑶、那坡的黑衣壮、龙州的天琴、靖西的绣球街等民族风情,也有宁明花山壁画、凭祥友谊关、龙州小连城等历史文化,更有大新德天跨国瀑布、靖西通灵大峡谷等自然山水奇观,被誉为“中越边境旅游画廊”。
(二)“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的模式基本形成
广西的民族地区大多在农村,乡村旅游已成为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新农村建设、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建设、清洁乡村等融为一体,同步推进。民族地区的星级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如恭城、巴马等民族县和三江县丹洲村休闲农业旅游区等一批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点分别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三江县丹洲村、龙胜县龙脊村、靖西县旧州村、乐业县火卖村等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建设在自治区旅游部门的资金扶持和指导下都取得重大进展,旅游业发展上了新台阶。一些民族村寨以城乡风貌改造为契机,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旅游环境更优美了。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广西民族地区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
(三)民族文化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近年来,广西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民族地区扶贫帮困的新产业,作为民族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居民就业的新手段,作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举措,民族地区的群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民族文化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民族文化旅游缺乏足够认识。第一,民族地区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状况分析不够深刻、全面,评价不够客观,对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应具备的条件认识不到位。第二,民族地区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民族文化旅游市场认识不足。第三,民族地区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经营理念和经营意识落后。
(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整体开发不足,产业结构低端和发展质量不高。虽然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其大多分布在偏远贫困地区,资源的整体开发还不够,很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还“养在深闺”。像仫佬、毛南这些广西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还没有起步,京族、黑衣壮、白裤瑶等独特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也只是处于简单的初级阶段。大多已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还是一些简单的表演、参观等形式,缺乏参与性、体验性、休闲性、娱乐性和民族风情产品的开发,供给内容单一,景点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像《印象·刘三姐》这样已成产业规模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还很少,民族文化旅游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民族旅游资源的文化含量还没有被充分挖掘。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由于大多分布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偏远贫困地区,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增加了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道路级别低,交通可进入性不强,宾馆酒店等接待设施档次不高。宾馆饭店也是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数量少,二是档次低,三是服务不够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吸引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交通导向系统、景区标识牌、停车场、厕所、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不但数量少,也不够规范,急需完善和全面提升。
三、促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惠及当地百姓与惠及八方游客緊密结合起来,共享旅游发展成果。把广西偏远贫困民族地区丰富而又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推动广西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强和文化自豪,把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广西改善民生、富民强区的重要产业。
2、构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打造一批竞争力强、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产品;推出具有广西地方特色、有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餐饮;建设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示范景区、A级景区;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与文化、扶贫、民族等事业发展有效融合;推出一批少数民族风情游精品旅游线路。
3. 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体系。出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在城市规划、公共场所、民居建筑等有明显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浓郁;办好少数民族民间节庆活动,多平台展示少数民族文化魅力;促进社会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各景点都通有道路,主要景区确保国家二级公路相连,消除“回头路”、“大弯路”,景区进入性明显改善,便捷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5. 实施“走出去”战略。虽然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缺资金、缺经验、缺人才、缺创新能力。要主动与周边省区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较好省份、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互动交流,在旅游交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景区开发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不断增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关键词:发展 广西 民族文化旅游 思路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当时比较有影响力旅游项目有龙胜龙脊梯田、三江侗寨、宁明花山等。经过近40年的发展,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在扶贫开发、解决就业及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中的一个亮点。本文试图分析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现状,提出了存在的不足问题以及进一步促进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
一、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三条民族文化旅游带基本形成
目前,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基本形成了桂北、红水河、中越边境三条旅游带,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游、世界长寿之乡休闲养生游、中越边境探秘游三条精品旅游线路。1.桂北民族文化旅游带:以民族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桂北山地民族文化旅游带,包括龙胜、三江、融水、罗城、环江、南丹等县。这条民族文化旅游带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龙胜龙脊梯田、三江程阳风雨桥、融水苗族节庆、广西独特的仫佬族和毛南族风情以及特色鲜明的南丹白裤瑶风情等。其中龙胜、三江都是中外游客最喜爱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2.红水河民族文化旅游带:以长寿养生、铜鼓文化等为特色的红水河流域民俗文化旅游带。这条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最具人文气息的特色旅游资源。3. 中越边境民族文化旅游带:以边境民族风情、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带,覆盖东兴、防城、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8个边境县(市、区)。这里既有防城的大板瑶、那坡的黑衣壮、龙州的天琴、靖西的绣球街等民族风情,也有宁明花山壁画、凭祥友谊关、龙州小连城等历史文化,更有大新德天跨国瀑布、靖西通灵大峡谷等自然山水奇观,被誉为“中越边境旅游画廊”。
(二)“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的模式基本形成
广西的民族地区大多在农村,乡村旅游已成为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新农村建设、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建设、清洁乡村等融为一体,同步推进。民族地区的星级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如恭城、巴马等民族县和三江县丹洲村休闲农业旅游区等一批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点分别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三江县丹洲村、龙胜县龙脊村、靖西县旧州村、乐业县火卖村等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建设在自治区旅游部门的资金扶持和指导下都取得重大进展,旅游业发展上了新台阶。一些民族村寨以城乡风貌改造为契机,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旅游环境更优美了。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广西民族地区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
(三)民族文化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近年来,广西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民族地区扶贫帮困的新产业,作为民族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居民就业的新手段,作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举措,民族地区的群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民族文化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民族文化旅游缺乏足够认识。第一,民族地区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状况分析不够深刻、全面,评价不够客观,对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应具备的条件认识不到位。第二,民族地区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民族文化旅游市场认识不足。第三,民族地区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经营理念和经营意识落后。
(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整体开发不足,产业结构低端和发展质量不高。虽然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其大多分布在偏远贫困地区,资源的整体开发还不够,很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还“养在深闺”。像仫佬、毛南这些广西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还没有起步,京族、黑衣壮、白裤瑶等独特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也只是处于简单的初级阶段。大多已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还是一些简单的表演、参观等形式,缺乏参与性、体验性、休闲性、娱乐性和民族风情产品的开发,供给内容单一,景点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像《印象·刘三姐》这样已成产业规模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还很少,民族文化旅游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民族旅游资源的文化含量还没有被充分挖掘。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由于大多分布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偏远贫困地区,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增加了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道路级别低,交通可进入性不强,宾馆酒店等接待设施档次不高。宾馆饭店也是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数量少,二是档次低,三是服务不够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吸引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交通导向系统、景区标识牌、停车场、厕所、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不但数量少,也不够规范,急需完善和全面提升。
三、促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惠及当地百姓与惠及八方游客緊密结合起来,共享旅游发展成果。把广西偏远贫困民族地区丰富而又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推动广西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强和文化自豪,把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广西改善民生、富民强区的重要产业。
2、构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打造一批竞争力强、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产品;推出具有广西地方特色、有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餐饮;建设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示范景区、A级景区;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与文化、扶贫、民族等事业发展有效融合;推出一批少数民族风情游精品旅游线路。
3. 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体系。出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在城市规划、公共场所、民居建筑等有明显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浓郁;办好少数民族民间节庆活动,多平台展示少数民族文化魅力;促进社会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各景点都通有道路,主要景区确保国家二级公路相连,消除“回头路”、“大弯路”,景区进入性明显改善,便捷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5. 实施“走出去”战略。虽然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缺资金、缺经验、缺人才、缺创新能力。要主动与周边省区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较好省份、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互动交流,在旅游交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景区开发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不断增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