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围世界是儿童认知的源泉,它所蕴含的丰富资源与儿童对知识、对审美、对情感的需求是相契合的,能为儿童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不断地提供源头活水。
喜欢鲁迅作品的读者,大概都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鲁迅的记忆中,百草园是一片乐土,虽然瓦砾成堆、杂草丛生,却是游玩的好地方。童年的他和小伙伴经常来此玩耍嬉戏,感受到无尽的欢乐。在我们学校,也有一个百草园,孩子们在这里种花种菜,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植物生长过程的奇妙。老师们以百草园为依托,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德育走向美好的栖居地,给儿童的道德成长提供了一片沃土。
取名:在参与中诱发主动性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与自然亲近的机会。种植园建成后,学校决定交给四年级学生去种植和管理,各班都分到了一块责任田。
园子有了,该取什么名字呢?老师们把这个权利交给了学生。经过各班创意命名、民主推荐、学校微信平台投票以及征询种植顾问意见等环节,最终种植园命名为“百草园”,牌匾由年级里的小书法家书写后挂于园门口。“百草”二字源自《庄子·庚桑楚》中“夫春气发而百草生”,同时与鲁迅先生老家后院的百草园不谋而合,寓意这是一个绿色的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王国,是一个可以享受童年的乐园。各班学生也给自己班级的小田地取了具有诗意的名字:“芳菲园”“百味园”“梦想田”“一米乐园”“满庭芳”……它们分别由各班的书法小能手书写在质朴的石头上,立于一块块田地里,表达着同学们对种植、收获的向往。从此,孩子们多了一个身份——小农民,开启了一段“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田园生活。
情境德育强调诱发主动性,凸显自主性,通过角色的转换,强化儿童的主体意识,促使儿童主动地投入其中。给种植园和自己班级的田地取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百草园的小主人。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新异感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唤起了他们对百草园的热爱。
播种:在跨界中打破育人壁垒
初春时节,天气回暖,适宜播种。四年级开展了“春天,我们种下希望——我们是快乐的小农民”主题大单元活动。这是具有情境教育特色的跨学科活动,它打通了学科之问的育人壁垒,构建起立体化、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丰盈道德情感。
学校请来了南通博物苑的植物专家居老师,给同学们作了一次“百草园乐趣多”的专题讲座,讲述科学种植、养护的注意事项以及植物笔记的记录方法。科学老师利用科学课讲解种子的奥秘,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语文老师将种子带进课堂,带领同学们观察种子的颜色、形状,了解不同种子之问的差异,还补充了诗歌《种子的梦》《植物妈妈有办法》,指导写作想象文《我是一颗小种子》,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种子,激发大家对种植的兴趣。数学老师带领学生丈量田地,计算种植的面积以及所需的种子、肥料,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美术老师以“小种子的旅行”为主题,指导学生创作有趣的绘本故事。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精心改编了《春天在哪里》,作为百草园之歌。春光明媚之日,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百草园,快乐地除草、翻地、播种、浇水,撒下绿色的希望,许下美好的心愿。
这种多学科联动的主题性大单元活动使得百草园成了一个情境德育的大课堂,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观察:在探究中濡染美好品质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曾说:“盖大自然即是一册完好教本,一粒花种种入于地,由发芽而至成長、开花、结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长状况,则所得何尝不胜读—册自然教本也。”周围世界是儿童认知的源泉,它所蕴含的丰富资源与儿童对知识、对审美、对情感的需求是相契合的,能为儿童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不断地提供源头活水。
老师们敏锐地把握百草园这一极佳的资源,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关注园子里的变化:幼苗昨天才从土里探出了纤弱的小脑袋,今天就展开了两三片小耳朵似的嫩叶;新移栽的桑树悄悄爆出了绿芽,看来已适应了这个新家;黄瓜细丝般的藤蔓沿着墙角不断地攀援,绿叶问还藏着一个个黄色的小花苞……孩子们睁大眼睛仔细地看每一株苗、每一朵花,俯下身轻轻地嗅薄荷和格桑花的清香,一个个地数新结的果实,还用手比划小葱的长短。他们图文并茂地绘制《百草园植物笔记》,记录每一种植物的生长。他们也会为如何判断一朵谎花、什么时候施肥最有效、如何扦插月季等问题去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深入研究。
在日复一日的观察、探究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规律,更感悟到它们身上那种不向风雨低头、不断攀援向上的顽强和坚韧品质。
种植: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
百草园之于儿童,不仅是一个体验之境、探究之境,更是一个有情有趣的道德成长空间。为此,老师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优化道德品质,提升道德素养。
作为百草园的小主人,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种植的全过程:翻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修剪、搭架。从播下种子的那一天起,大家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农民,自愿组成浇水组、除草组、施肥组、修剪组等,不定期地到园子里劳作,精心呵护植物的生长。孩子们小时候就读过李绅的《悯农》,对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烂熟于心,可其中蕴含的深意却不甚了了。通过在百草园的劳动体验,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种植的辛苦:拔草时手被尖利的草叶划伤、手心磨出了泡,满头大汗、腰酸背疼更是家常便饭;有些胆小的女孩原本畏惧虫子,现在却得硬着头皮把它们从菜叶上捉去。
通过亲自参与种植体验,孩子们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明白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事实证明,这样浸染式的劳动教育更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就是在这具体生动的现实场景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饲养:在体验中丰厚道德底蕴
百草园之所以吸引孩子们,不光因为它是个种植园,还因为一群神秘小客人的到来。它们的到来,不仅给百草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更让孩子们多了一个身份——鸡妈妈、鸡爸爸。 同学们分工合作,自觉担负起饲养小鸡的职责:喂食、喂水,定时放它们出来散步,打扫鸡窝,个个尽心尽职。几乎每个课间,都会有孩子来到百草园照看小鸡。每个双休日,也都有孩子主动轮值,到学校来照料小鸡的饮食。久而久之,同学们和小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看到孩子们如此热心地担任鸡妈妈、鸡爸爸,老师抓住契机,开展了“传递关爱,学会感恩”活动,引导同学们以“我是快乐的鸡妈妈(鸡爸爸)”为主题,分享饲养小鸡过程中难忘的经历和感悟。在互动交流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养小鸡的不易,体会到了父母抚养白己的辛苦,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一颗颗孝亲敬长的种子不知不觉在心田扎根。
传统德育以灌输为主,远离生活实际,学生感受不到道德教育与自身需要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教育浮于表面,不能真正走进儿童内心。而“饲养小鸡”这种生活化、情境化的实践体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通过角色担当,拉近了德育与儿童之间的距离,化单调枯燥为生动有趣,对丰厚儿童的道德底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收获:在分享中形成道德感悟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培植,青菜、芹菜、荠菜、小葱长势喜人,可以收获了。孩子们走进百草园,欣喜地采摘自己的劳动成果,幸福满满地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有的班级请来了家长志愿者,以收获的新鲜蔬菜为原料,和孩子们一起包馄饨、做葱花饼,教室里飘散着美食的香气,也洋溢着欢声笑语。有的班级让孩子们把采摘的食材带回家,在家长的指导下,尝试做出一道道美味佳肴——香菇炒青菜、青菜肉丸湯、芹菜炒岙干、荠菜肉丝春卷……孩子们还把美食带到学校,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春末夏初,绿油油的黄瓜已不知不觉长得如手臂般粗壮,老师们采摘下来,逐一洗净,切成小段,分给班上的学生品尝。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孩子们的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容,都说这是吃过的最美味的黄瓜,格外清吞。
临近期末,夏意渐浓,气温升高。孩子们把园子里的薄荷叶、藿岙叶采摘下来,分送到各个办公室,给忙于工作的老师们送去夏日里的一丝凉意,也传递一份感恩之情。
品尝、分享收获的果实,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这种来源于真实体验的道德感悟比任何书本上得来的都更为深刻、真切。
“百草园”主题情境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遵循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让德育从生活走向美好。它接“地气”,接“童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有效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
【顾利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孙格格
喜欢鲁迅作品的读者,大概都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鲁迅的记忆中,百草园是一片乐土,虽然瓦砾成堆、杂草丛生,却是游玩的好地方。童年的他和小伙伴经常来此玩耍嬉戏,感受到无尽的欢乐。在我们学校,也有一个百草园,孩子们在这里种花种菜,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植物生长过程的奇妙。老师们以百草园为依托,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德育走向美好的栖居地,给儿童的道德成长提供了一片沃土。
取名:在参与中诱发主动性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与自然亲近的机会。种植园建成后,学校决定交给四年级学生去种植和管理,各班都分到了一块责任田。
园子有了,该取什么名字呢?老师们把这个权利交给了学生。经过各班创意命名、民主推荐、学校微信平台投票以及征询种植顾问意见等环节,最终种植园命名为“百草园”,牌匾由年级里的小书法家书写后挂于园门口。“百草”二字源自《庄子·庚桑楚》中“夫春气发而百草生”,同时与鲁迅先生老家后院的百草园不谋而合,寓意这是一个绿色的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王国,是一个可以享受童年的乐园。各班学生也给自己班级的小田地取了具有诗意的名字:“芳菲园”“百味园”“梦想田”“一米乐园”“满庭芳”……它们分别由各班的书法小能手书写在质朴的石头上,立于一块块田地里,表达着同学们对种植、收获的向往。从此,孩子们多了一个身份——小农民,开启了一段“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田园生活。
情境德育强调诱发主动性,凸显自主性,通过角色的转换,强化儿童的主体意识,促使儿童主动地投入其中。给种植园和自己班级的田地取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百草园的小主人。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新异感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唤起了他们对百草园的热爱。
播种:在跨界中打破育人壁垒
初春时节,天气回暖,适宜播种。四年级开展了“春天,我们种下希望——我们是快乐的小农民”主题大单元活动。这是具有情境教育特色的跨学科活动,它打通了学科之问的育人壁垒,构建起立体化、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丰盈道德情感。
学校请来了南通博物苑的植物专家居老师,给同学们作了一次“百草园乐趣多”的专题讲座,讲述科学种植、养护的注意事项以及植物笔记的记录方法。科学老师利用科学课讲解种子的奥秘,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语文老师将种子带进课堂,带领同学们观察种子的颜色、形状,了解不同种子之问的差异,还补充了诗歌《种子的梦》《植物妈妈有办法》,指导写作想象文《我是一颗小种子》,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种子,激发大家对种植的兴趣。数学老师带领学生丈量田地,计算种植的面积以及所需的种子、肥料,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美术老师以“小种子的旅行”为主题,指导学生创作有趣的绘本故事。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精心改编了《春天在哪里》,作为百草园之歌。春光明媚之日,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百草园,快乐地除草、翻地、播种、浇水,撒下绿色的希望,许下美好的心愿。
这种多学科联动的主题性大单元活动使得百草园成了一个情境德育的大课堂,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观察:在探究中濡染美好品质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曾说:“盖大自然即是一册完好教本,一粒花种种入于地,由发芽而至成長、开花、结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长状况,则所得何尝不胜读—册自然教本也。”周围世界是儿童认知的源泉,它所蕴含的丰富资源与儿童对知识、对审美、对情感的需求是相契合的,能为儿童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不断地提供源头活水。
老师们敏锐地把握百草园这一极佳的资源,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关注园子里的变化:幼苗昨天才从土里探出了纤弱的小脑袋,今天就展开了两三片小耳朵似的嫩叶;新移栽的桑树悄悄爆出了绿芽,看来已适应了这个新家;黄瓜细丝般的藤蔓沿着墙角不断地攀援,绿叶问还藏着一个个黄色的小花苞……孩子们睁大眼睛仔细地看每一株苗、每一朵花,俯下身轻轻地嗅薄荷和格桑花的清香,一个个地数新结的果实,还用手比划小葱的长短。他们图文并茂地绘制《百草园植物笔记》,记录每一种植物的生长。他们也会为如何判断一朵谎花、什么时候施肥最有效、如何扦插月季等问题去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深入研究。
在日复一日的观察、探究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规律,更感悟到它们身上那种不向风雨低头、不断攀援向上的顽强和坚韧品质。
种植: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
百草园之于儿童,不仅是一个体验之境、探究之境,更是一个有情有趣的道德成长空间。为此,老师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优化道德品质,提升道德素养。
作为百草园的小主人,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种植的全过程:翻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修剪、搭架。从播下种子的那一天起,大家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农民,自愿组成浇水组、除草组、施肥组、修剪组等,不定期地到园子里劳作,精心呵护植物的生长。孩子们小时候就读过李绅的《悯农》,对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烂熟于心,可其中蕴含的深意却不甚了了。通过在百草园的劳动体验,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种植的辛苦:拔草时手被尖利的草叶划伤、手心磨出了泡,满头大汗、腰酸背疼更是家常便饭;有些胆小的女孩原本畏惧虫子,现在却得硬着头皮把它们从菜叶上捉去。
通过亲自参与种植体验,孩子们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明白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事实证明,这样浸染式的劳动教育更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就是在这具体生动的现实场景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饲养:在体验中丰厚道德底蕴
百草园之所以吸引孩子们,不光因为它是个种植园,还因为一群神秘小客人的到来。它们的到来,不仅给百草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更让孩子们多了一个身份——鸡妈妈、鸡爸爸。 同学们分工合作,自觉担负起饲养小鸡的职责:喂食、喂水,定时放它们出来散步,打扫鸡窝,个个尽心尽职。几乎每个课间,都会有孩子来到百草园照看小鸡。每个双休日,也都有孩子主动轮值,到学校来照料小鸡的饮食。久而久之,同学们和小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看到孩子们如此热心地担任鸡妈妈、鸡爸爸,老师抓住契机,开展了“传递关爱,学会感恩”活动,引导同学们以“我是快乐的鸡妈妈(鸡爸爸)”为主题,分享饲养小鸡过程中难忘的经历和感悟。在互动交流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养小鸡的不易,体会到了父母抚养白己的辛苦,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一颗颗孝亲敬长的种子不知不觉在心田扎根。
传统德育以灌输为主,远离生活实际,学生感受不到道德教育与自身需要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教育浮于表面,不能真正走进儿童内心。而“饲养小鸡”这种生活化、情境化的实践体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通过角色担当,拉近了德育与儿童之间的距离,化单调枯燥为生动有趣,对丰厚儿童的道德底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收获:在分享中形成道德感悟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培植,青菜、芹菜、荠菜、小葱长势喜人,可以收获了。孩子们走进百草园,欣喜地采摘自己的劳动成果,幸福满满地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有的班级请来了家长志愿者,以收获的新鲜蔬菜为原料,和孩子们一起包馄饨、做葱花饼,教室里飘散着美食的香气,也洋溢着欢声笑语。有的班级让孩子们把采摘的食材带回家,在家长的指导下,尝试做出一道道美味佳肴——香菇炒青菜、青菜肉丸湯、芹菜炒岙干、荠菜肉丝春卷……孩子们还把美食带到学校,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春末夏初,绿油油的黄瓜已不知不觉长得如手臂般粗壮,老师们采摘下来,逐一洗净,切成小段,分给班上的学生品尝。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孩子们的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容,都说这是吃过的最美味的黄瓜,格外清吞。
临近期末,夏意渐浓,气温升高。孩子们把园子里的薄荷叶、藿岙叶采摘下来,分送到各个办公室,给忙于工作的老师们送去夏日里的一丝凉意,也传递一份感恩之情。
品尝、分享收获的果实,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这种来源于真实体验的道德感悟比任何书本上得来的都更为深刻、真切。
“百草园”主题情境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遵循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让德育从生活走向美好。它接“地气”,接“童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有效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
【顾利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