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律关系的识别是法律规则正确适用的基础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xin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法律关系是请求权的基础依据,其决定了权利请求的范围和内容。脱离了法律关系,请求权即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任何案件的审理,均以确定法律关系为启点。只有在正确、准确地识别法律关系基础上,才能够正确地适用法律规则,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关键词 法律关系 合同 租赁 委托 赔偿责任
  作者简介:曹纳新,无锡市格林电工装备有限公司,企业法律顾问。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1-007-02
  一、案情简介
  原告季某于2011年10月8日以42500元购买二手小轿车一辆,当月,将该车交给被告无锡市W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W公司)用于对外出租经营使用。双方口头约定,按车辆的租赁情况给付原告季某每天100至150元的使用费用。后,被告W公司将该车先后7次出借给他人使用,原告季某从W公司处获得该车7次对外出租的相应天数的使用费(日均200元)。
  2012年元月11日15时许,该车在对外出租使用过程中,被告W公司接到承租人韩某的电话,称,该车在苏州某地发生燃烧被毁,要求W公司前往处理。接到电话后,被告W公司将该情况告知原告季某,同时,安排车辆前往事发地点将被毁车辆拖回。
  由于原被告双方对由谁负责修理协商不成,原告季某将车送交修理,并支出了修理费34050元。后双方对修理费用的承担再次协商不成,原告季某遂提出要求补签合同,被告W公司当即同意,并提供了《车辆代管代租协议》。双方签字并盖章。
  2012年3月26日,原告季某以《车辆代管代租协议》为据,以双方存在“租赁关系”,被告W公司在承租期内造成车辆损坏无法按照正常使用狀态交还,造成其合法财产损失,向人民法院提交诉状,诉请判决被告W公司赔偿其车辆损失34050元和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被告W公司以双方不产生租赁关系,产生委托关系为由提出抗辩,请求驳回原告季某的诉讼请求。
  二、评析
  本案中,原告季某与被告W公司之间存在苏B9518G轿车交付的法律事实,且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的法律事实。
  原告季某主张赔偿请求权的基础是基于苏B9518G轿车发生了损坏事实。该损坏事实的发生,虽然发生在第三人的使用的过程中,但是,就苏B9518G轿车而言,由物权所有人原告季某处占有,转移到被告W公司的占有,再到第三人的使用,其中的交付行为是发生占有转移的基础事实。
  勿容置疑,苏B9518G轿车的交付行为,产生了被告W公司与第三人之间的租赁合同法律关系, 同样在原告季某与被告W公司之间也产生相应的法律关系。由于原告季某的诉讼请求的提出,与被告W公司产生了诉讼法律关系,因此,二者之间的实体法律关系的性质,对苏B9518G轿车发生的损坏赔偿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准确地识别原告季某与被告W公司之间产生的实体法律关系又显得尤为重要。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原告季某将苏B9518G轿车交给被告W公司用于对外租赁经营使用,该行为在实体法上如何定性?双方产生的是何种性质的实体法法律关系?
  原告季某的诉讼代理律师主张,原告季某将苏B9518G轿车交付给被告W公司是基于被告W公司为了对外出租经营的需要而承租原告的车辆,该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12条“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的规定,双方产生的是“租赁合同法律关系”。由于在承租期内车辆损坏无法按照正常使用状态交还,造成原告季某合法财产损失,因此,被告W公司应当承担被损车辆的修理费人民币34050元。
  笔者作为被告W公司的诉讼代理人,认为双方不构成“租赁合同关系”,而是构成“委托合同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96条“委托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的合同。”之规定,“委托合同关系”与“租赁合同关系”具有下列区别:
  (一)信任的基础不同
  委托关系中,委托人是以被委托人的名义进行法律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委托人承担。在民法理论中,此委托行为是代理。由于代理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此后果之严重,不得不促使委托人在选择和决定代理人的人选上的高度重视。于是,信任便成为代理关系产生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十一章的委托合同,是代理从先前的单纯的民事行为,扩大适用到了商事领域,赋予了受托人在商事活动中,可以以受托人自己的名义对外签订合同。
  机动车作为动产,价值较大、可移动性强,如,转移、隐藏、变卖、质抵等,脱离所有人的占有时产生的风险增加,产生相应的安全风险意识是任何人都具有的本能意识。
  就风险规避角度而言,动产占有的主体不同,决定了心理安全意识和财产风险的不确定性。当处于所有人占有的情形下,不仅自我信任的心理安全意识增强,而且风险的控制取决于自身的社会阅历经验和能力,阻却了控诉意识的产生;在脱离了所有人的占有状态下,心理安全意识丧失,财产是否会被转移、隐藏、变卖、折抵等,决定于车辆接收人的诚信;第三人的侵权风险的控制也成为不确定性,由实际占有人的风险意识、规避意识和掌控能力的不同而决定。非信任之人,不会出借;非多余之物,或者非可承受价值之物,不会出借。
  本案中,原告季某作为车辆所有人,于2011年10月买受后即于当月交付给被告W公司,并授权对外租借。机动车作为动产,可移动性强,他人占有则风险增加,如果没有以信任作为基础,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漠视车辆的安全风险。原告季某将苏B9518G车交付被告W公司对外租借经营,其行为是委托信任的表现,符合委托法律关系具有的信任的特征。
  租赁关系中的信任,作为价值大的汽车租赁,通常限于是熟人亲友间,且出租人将承租人的驾驶技能、责任承担能力列入风险判断因素;在非亲密关系的租赁中,采用租车包人的租赁形式。而在委托租赁公司对外出租过程中,基于租赁公司的赔偿能力,足以消除此种风险顾虑,而且所有人基于委托,具有介入选择权。   (二)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签订合同的依据不同
  委托合同和租赁合同中的“转租”,虽然,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签订合同,但是,在委托合同中,除委托人的意思表示之外,还基于法律规定;而租赁合同中的“转租”,是基于出租人的意思表示,未取得同意,不可将租赁物对外转租。
  本案中,被告W公司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承租人)韩某签订,具有间接委托的特征。被告W公司向第三人(承租人)韩某出借苏B9518G机动车的行为,是基于原告季某欲通过其对外出租收取租金的行为而牟取租金利益的目的,履行委托人指示的行为。
  (三)使用和收益归属主体不同
  在租赁关系中,合同的相对方就是租赁物的直接或主要使用人,在租赁期间承租人享有因占有、使用租赁物获得的收益。而在委托合同中,受托人不享有使用权利,不能获得相关收益,相反,因处理事务获得的财产和收益,则应当转交委托人。
  本案中,自2011年10月28日起至2012年1月4日止,被告W公司先后将车辆出租给李某、黄某、陈某、吴某等人。原告季某确认其与被告W公司之间的租车费用7份租金(即,第三人由被告W公司处承租的累计18天)已经结清。
  若,诉称的转租关系成立,则原告季某收取的7份租金,则缺乏约定和法律依据,属于不当得利,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该7份租金均应当归属转租赁合同相对方的被告W公司。
  (四)租金的支付主体和利益金额的结算方式不同
  在租赁合同中,租金支付主体是合同相对方承租人,且租金作为租赁物出租而收取的利益,往往表现为在合同期内是一个持续、稳定、不间斷支付的固定值。即使,在出租人同意转租的情形下,依然如此。而对于转租的次租赁合同是否能够成功缔约、成立、生效和履行、次承租期限和租金,出租人均不予关注。出租人不因承租人的转租不成立而减免相应的租金。在租赁合同中,支付租金的主体是承租人,不是次承租人,在许可转租成立的情形下,次承租人仅对承租人承担租金支付义务,这是基于合同的相对性原则而决定的。
  在委托合同中,由于受托事务的处理取得的利益,是基于事务的处理结果。事务结果,具有或然性和不确定性,不以委托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委托人因事务的利益取得,不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固定性,且该利益系第三人给付,受托人仅为代为收取,在事务处理完毕之后转交委托人。
  本案中,原告季某收到了被告W公司转交的因苏B9518G机动车的出租而由承租人支付的租金(自2011年10月28日起至2012年元月11日车辆发生火烧事故拖回时止,共7份汽车租赁合同出借计18天),且在租金明细单上签名确认。这种结算方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01条和第404条之规定,即,符合法律规定的委托合同的受托人应当报告事务处理结果的构成要件;在利益结算中,根据报告的事务处理结果,由受托人转交处理委托事务取得的财产。
  若,双方形成租赁关系,租金应当由被告W公司支付,期限为自2011年10月28日起至2012年元月11日车辆发生火烧事故拖回时止,计二个月15天,累计76天,而不是根据历次出租的7份汽车租赁合同记录的共计18天。
  三、审判
  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季某与被告W公司之间系委托合同关系,而非原告季某主张的租赁合同关系,当庭向原告季某进行了释明,告知原告季某按照委托合同关系处理,可以变更诉讼请求,但原告季某不变更诉讼请求。遂于2012年6月18日作出(2012)北黄民初字第0052号民事判决,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宣判后, 双方均未提起上诉。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最近频繁发生的幼儿园虐童案件为出发点,结合刑法第九修正案关于虐童案件刑罚的最新规定,分析了我国虐童案件的背景以及取证维权“前、中、后”三个阶段中的现状问题,并从制度、组织、法律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建议。  关键词 刑法第九修正案 虐童 取证维权  作者简介:梁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如软件、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平台、导航定位系统等形式各样的商品或服务大量的以免费的形式提供给消费者。然而,传统的反垄断法理论和分析方法主要是建立在有价产品的基础之上。本文首先通过介绍免费产品存在的模式,分析消费者在获得免费产品时付出的成本,视图矫正公众对免费产品即为“免费”的观念,进一步指出免费产品存在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市场。通过对免费产品市场运行方式的分析表明其与充
摘 要 2008年元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实施。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 如何将国家法制统一原则与本地区实际情况与特点有机协调,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十分重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其中某些条文规定及其价值取向进行研究,认为不应当给予具有行政级别大型经济实体规划编制制定权,并对有关审批前置程序设定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同时就如何加强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意见,供
摘 要 司法实践中,利用物流快递业进行毒品类犯罪一直存在隐蔽性高、侦破难度大和法律适用复杂等问题。刑事证据标准不断提高,利用网络和快递进行毒品交易行为的认定常常会引发法律适用的各种问题。本文中讨论了吸毒者购买物流方式交付的毒品这一行为的认定,认为类似行为要认定为贩卖毒品罪或运输毒品罪,必须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实上述罪名的所有要件,如果是单纯在物流快递提货处接收毒品的行为,只能在毒品数量达到非法持有毒
摘 要 村转居新市民人力资本的匮乏和社会资本的固化使得其在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和就业质量的提高方面滞后于其身份嬗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市民化进程。本文通过对SH社区村转居新市民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质量的调研,发现新市民存在结构化问题突出、再就业满意度低、就业观念落后等问题,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维度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就政府、社区及新市民三个主体提出针对村转居新市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 村转居
摘 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颁布实施,是对我国现行关于贪污贿赂刑事案件审理标准和依据的一次完善和界定,这一司法解释及时出台,使困扰实际司法审判的种种问题得到明确。因此,这一司法解释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实际价值。  关键词 司法解释 职务犯罪 反腐  作者简介:李雅旺,广东省江门市广播电视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刑法理论体系完善的必要性,帮助犯与简介正犯的要件分析判别及其意义。以盗窃罪为具体案例,借用犯罪构成理论从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方向进行简单分析。归纳总结分析结果得出最适判定的结论,即依照间接正犯进行酌情处理。  关键词 刑事责任能力 鼓励行为 帮助犯 间接正犯  作者简介:周甲泼、潘锦涵,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
摘 要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简称民族立法)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实施这一制度,充分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心。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工作越来越重视。本文结合红河州实际,对红河州民族立法工作取得的成就、民族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与红河州民族立法工作
摘 要 大学章程建设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必须抓住机遇,根据自身特色制定切合实际的大学章程,以大学章程为纲领,推进依法治校建设。本文通过对《肇庆学院章程》建设个案研究看,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全面涵盖大学章程的基本内容并架构明晰,体现其作为肇庆地方院校所具有的办学特色;提出了其须进一步去行政化、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大学章程定期修改机制等见解。  关键词 大学章程 依法治校 现代大学制度
摘 要 法律与社会存在着休戚相关的依存关系,法律维护当时的社会制度、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会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红楼梦》作为封建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对于女性各种悲惨命运进行了真实的描写,女性在家庭中扮演妻子角色时受到父权、夫权不公正对待,刻画了古代婚姻制度中男女不平等现象。  关键词 《红楼梦》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妻子 古代婚姻  作者简介:马瑜,山东师范大学法律史学研究生。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