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作为再创造的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阅读能给思维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因此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为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对人物形象进行辩证、客观、理性地评价;对文章“空白”进行想象;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对文章微瑕进行大胆质疑 ;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阅读;培养;创造性;思维
阅读,作为再创造的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能够充分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阅读的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那么怎样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
1.对人物形象进行辩证、客观、理性地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使学生透过人物的外在语言、动作、神态,认识其内在性格特征,从而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而这些正是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实用功利主义和政治伦理的束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有血有肉的鲜活的艺术形象被简化为个性单一的如同一个模子铸出的产品。
如《项链》这篇课文,在分析玛蒂尔德这一形象时,大多将近其概括为“爱慕虚荣”。但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玛蒂尔德有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对此,我组织学生共同讨论这种说法的理由。学生认为,玛蒂尔德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时,小心翼翼,吞吞吐吐,惟恐吓着丈夫或给他太大的压力,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她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如何按时还上,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在此基础上我给予了充分肯定。从这一点我得出一个教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而是以一种客观谨慎的态度,鼓励谈谈他如此看法的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认同。
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如《项链》中玛蒂尔德十年艰辛劳动,难道不能说她个性中有坚强的一面?《雷雨》中,周朴园几十年如一日保留着对侍萍的生活习惯,难道就没有丝毫感情成分在内?
从这些可以看出,我们对人物形象的鉴赏与评价也可以有与传统不同的见解。不过,我们反对对人物形象进行模式化、单一化、绝对化的评价,但也不赞成作任意的曲解,而是鼓励学生在较为充分的理由的基础上,表明他们独到的新颖的见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对文章“空白”进行想象
创新思维是多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中学语文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方式,呈现了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独特的创造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作品中常常藏匿着许许多多的作家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意蕴空间——“空白”,有待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之一,它能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例如《荷花淀》在写水生嫂听到水生报名参军的心理状态时,就设置了一个“空白”: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象平常,‘怎么了,你?’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颤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读到此处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生嫂的手指到底被苇眉子划破了没有?为什么?”学生展开想象,会在这个“空白”处填写各个不同的答案,水生嫂内心深处的复杂感情和美的形象因之在学生心灵中明晰起来。
3.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鲁达拳打郑屠的一段人物描写,可谓环环紧扣,跃然纸上。“三拳”的过程,写得既有爆发力又有波澜。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品味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以及每一层中用词的精妙。
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如《故乡》开头写道:“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对这一句话,学生读后并无疑处,这说明学生缺乏对语言的品味意识。教师若启发学生,这句话中有两个词形象鲜明,别具韵味。学生会马上注意到“苍黄”、“萧索”。此处可马上与季节特点联系,“苍黄”、“萧索”给人无限想象力,充满了新鲜味,与解放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韵味无穷,别具一格。这一处点拨无疑是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4.对文章微瑕进行大胆质疑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管教材中的文章不乏典范性,但白璧微瑕也常有所见。如在高二册《神奇的极光》中:“在古代,我国没有极光这个词,所以是根据极光不同的形状差异分别加以称谓,如叫做‘天狗’‘刀星’‘蚩尤旗’‘天开眼’‘星陨如雨’等等……”其实,根据天文学常识,“天狗”是指日食、月食,可能也包括月掩星;“刀星”是指慧星;“星陨如雨”则是指流星雨。这些都与极光绝对无关。对学生来说,只要认真阅读,书中的“微暇”一般还是能发现的。但受习惯思维的影响,学生唯书是从。因此教师要认真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阶段就是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
收稿日期:2012-02-29
【关键词】阅读;培养;创造性;思维
阅读,作为再创造的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能够充分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阅读的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那么怎样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
1.对人物形象进行辩证、客观、理性地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使学生透过人物的外在语言、动作、神态,认识其内在性格特征,从而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而这些正是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实用功利主义和政治伦理的束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有血有肉的鲜活的艺术形象被简化为个性单一的如同一个模子铸出的产品。
如《项链》这篇课文,在分析玛蒂尔德这一形象时,大多将近其概括为“爱慕虚荣”。但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玛蒂尔德有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对此,我组织学生共同讨论这种说法的理由。学生认为,玛蒂尔德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时,小心翼翼,吞吞吐吐,惟恐吓着丈夫或给他太大的压力,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她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如何按时还上,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在此基础上我给予了充分肯定。从这一点我得出一个教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而是以一种客观谨慎的态度,鼓励谈谈他如此看法的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认同。
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如《项链》中玛蒂尔德十年艰辛劳动,难道不能说她个性中有坚强的一面?《雷雨》中,周朴园几十年如一日保留着对侍萍的生活习惯,难道就没有丝毫感情成分在内?
从这些可以看出,我们对人物形象的鉴赏与评价也可以有与传统不同的见解。不过,我们反对对人物形象进行模式化、单一化、绝对化的评价,但也不赞成作任意的曲解,而是鼓励学生在较为充分的理由的基础上,表明他们独到的新颖的见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对文章“空白”进行想象
创新思维是多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中学语文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方式,呈现了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独特的创造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作品中常常藏匿着许许多多的作家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意蕴空间——“空白”,有待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之一,它能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例如《荷花淀》在写水生嫂听到水生报名参军的心理状态时,就设置了一个“空白”: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象平常,‘怎么了,你?’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颤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读到此处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生嫂的手指到底被苇眉子划破了没有?为什么?”学生展开想象,会在这个“空白”处填写各个不同的答案,水生嫂内心深处的复杂感情和美的形象因之在学生心灵中明晰起来。
3.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鲁达拳打郑屠的一段人物描写,可谓环环紧扣,跃然纸上。“三拳”的过程,写得既有爆发力又有波澜。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品味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以及每一层中用词的精妙。
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如《故乡》开头写道:“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对这一句话,学生读后并无疑处,这说明学生缺乏对语言的品味意识。教师若启发学生,这句话中有两个词形象鲜明,别具韵味。学生会马上注意到“苍黄”、“萧索”。此处可马上与季节特点联系,“苍黄”、“萧索”给人无限想象力,充满了新鲜味,与解放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韵味无穷,别具一格。这一处点拨无疑是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4.对文章微瑕进行大胆质疑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管教材中的文章不乏典范性,但白璧微瑕也常有所见。如在高二册《神奇的极光》中:“在古代,我国没有极光这个词,所以是根据极光不同的形状差异分别加以称谓,如叫做‘天狗’‘刀星’‘蚩尤旗’‘天开眼’‘星陨如雨’等等……”其实,根据天文学常识,“天狗”是指日食、月食,可能也包括月掩星;“刀星”是指慧星;“星陨如雨”则是指流星雨。这些都与极光绝对无关。对学生来说,只要认真阅读,书中的“微暇”一般还是能发现的。但受习惯思维的影响,学生唯书是从。因此教师要认真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阶段就是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
收稿日期:201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