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整体论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i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但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阻碍其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本文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思想,以知识整体论为视角,在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知识整体论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感性、理性和活性知识内涵为依据,从构建整体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搭建实践平台、实施导师制度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五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此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整体性,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最终实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知识整体论;创新创业教育;活性知识;路径
  一、绪论
  知识经济时代对从业者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推动着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传统的双创教育受益面窄、课程条块分割且衔接性不足,阻碍了学生知识结构系统化、实践化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为回归教育本质,综合教育理论开始以知识结构整体化思想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路径。其中二元知识结构认为隐性知识的特性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本质联系,其获取和共享的路径适用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元知识结构中,活性知识强调人的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其追求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实践方面,许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建设相融合,以“整体知识教育观”构建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从宏观层面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很有必要,但若从整体知识的生成与转化这种微观角度研究,其可操作性更强。因而,本文以三元知识整体论为指导,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并尝试构建其实现路径,以进一步发挥知识结构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导向作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设计的理论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知识整体论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是模型搭建的理论基础,因而基于知识整体论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是合理且必要的。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创新创业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学形式,其内在逻辑体现为创新以知识转化和应用为基础,知识优化助推思维方式转变并提升创新能力,具体特点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逻辑性。即“创新创业”是起点,既是主观意识上由知识学习激发的创新创业兴趣,也体现为实践中利用资源和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教育”为终点,是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的手段和途径。
  第二,创新性。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最基础、最本质的特征,它并不要求必须是发明或专利的产出,探索的欲望、独特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新思路等都是创新的源泉。
  第三,整体性。学科间的整体性源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性,要求学生掌握除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外的相关学科知识;课程的整体性表现为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问的比例协调实现学生三元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学网络体系的整体性体现为学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性。
  第四,实践性。作为检验理论知识和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平台,學生能在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中体验到操作流程和问题解决过程,提升创新精神和行动能力。
  第五,主体性。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允许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根据自身创业意向选择知识,鼓励以批判精神看待问题,致力于学生个性和才能自由全面发展。
  (二)知识整体论的教育目标
  知识整体论的教育意义在于强化大学生知识联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塑造个人品质和价值观念,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
  1.塑造完整的知识结构
  完整的知识体系包含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活性知识,三者在动态关联中构成一个复杂的知识生成过程。其中,感性知识是实践情境中的经验性产物,其高度个人化的特征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理性知识是将实践抽象化、概念化而成的一种逻辑性和客观性较强的科学知识,价值上保持中立,是知识传递的重要形式;活性知识包含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形式上可显可隐,用于激活感性和理性知识,激发学生潜力。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过程中,三元知识整体论的目标是建立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并增强其活性,具体表现为通过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同时完善个人价值追求。
  下表对三种知识产生的基础、动力来源、表现形式以及目标进行了归纳总结:
  2.实现知识结构的平衡
  知识整体论划分的知识类型全方位覆盖了基础知识的厚度、专业知识的深度、相关知识的广度和前沿知识的新度,并以创造、传播新知识来体现教育精神。知识结构的平衡性统一于个人决策过程,个体凭借客观环境和经验逻辑产生符合自身价值观的行为或新知识,其中,感性知识为理性和活性知识提供经验基础,理性知识凭其理性影响实践和情感,活性知识通过个人情绪和态度影响感性和理性知识的选择。
  三、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模型设计
  (一)设计依据
  知识整体论中三个知识层次和平衡机制对创新知识生成和创业能力提升具有深层导向作用,是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知识范围和实施路径的内容依据。
  1.感性知识
  感性知识具有潜在性,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主要通过实践来获取,包含常识性知识、实践操作性知识和个性化知识三方面。
  常识性知识指通过个人经验累积奠定科学知识的基础,是系统化理论知识的重要来源。在教育上表现为学科通用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将生活常识延伸到科学领域,甚至创造新的理论。实践操作知识指与学习对象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获得性体验和技能,会逐渐影响学生个体思维方式、心理和机体结构。直接参与可获得一手知识,如实验数据的获取、实习经验的积累;与知识互动可获得间接知识,如课程知识点总结或经验分享等,共同点皆在于提升学生体验性。个性化具有场域性且缺乏规律和理性,是偏向个人情感的隐性知识。学生主体凭借想象力和洞察力发现问题的本质,并以自身心智、诀窍转化出创意和方法,这种难以复制的思维路径正是创新教育的精髓所在,常见的如直觉、独特的研究方法、工作标准和科研风格等。   2.理性知识
  理性知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包括事实性知识、规范性知识和个体成果性知识三个方面。
  事实性知识以概念符号或数量关系进行描述,表现为公理、定义等既定事实和规定,用以传递信息、总结规律。对课程而言,主要包括本专业相关的科学事实、原理、公式等基础理论。规范性知识指将静态的概念和原理转化为动态的方法与策略,包括程序性和社会性知识。内容上表现为包含社会生活要素的社会教育知识,实践中为制度或规则约束下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特殊表现为个人的信念坚持理性事实的启发和感召而形成的规范化观念。个体成果性知识是学习结果的输出,指学生通过对事实性知识的积累、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知识的推理运算等而得出的认知性或创新性知识。
  3.活性知识
  活性知识涉及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获取途径偏柔性化。它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学生接受教育的动机是其保持奋斗的动力,而个人兴趣、学习氛围等也将于无形中激发学生追求、创造知识的积极性。它也是一种判断力,创新教育是批判发展的,而批判的反思是学习的精神内核,它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实现个性发展,因此学习需要秉持批判的态度,“明辨是非”。它还是一种个性发展,影响个人的情感和态度,内向和外向性格对待创新的表现有很大差别,当随着环境的改变,学生的情绪变动将极大地影响其学习和工作效率。它更是一种信仰和意义,体现为对理想的追求,在此过程中,信仰和意义促使个人进行自我反思,以寻求超越现实的完美,实现自由发展。
  (二)模型构建
  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活性知识既可独自生成,又能相互转化为一个系统的整体,以塑造学生知识结构来引导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便是一个长期性和综合性的过程。因此,在明确了知识整体论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设计的基础和依据的前提下,本文从知识生成过程及整体结构形成这一层面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的路径模型(如下图1)。
  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实践应用和价值观培育为中心环节的“一体两翼”的整体化过程。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情景化、教育化、心理化的途径,将理论知识体系有结构地转换形式,促进学生与枯燥的理论知识的互动,实现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活性知识的生成与累积,丰富学生的知识层次;在实践应用中,实施过程体验化的路径,学生可通过课堂实验、课外实践或校外岗位实习等实践活动获得直接感性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实现二者互动,反过来,学生也可在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或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过程中运用知识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增强个人信念,促进个性发展,并最终生成创新性成果、提升知识获取能力;学生价值观培育过程可采用情感化路径,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为起点,通过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来提升活性知识质量,进一步激活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在整体化知识结构中,感性知识主要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奠定基础,理性知识和活性知识的积累则体现了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二者相结合就构成了学生完整的创新创业能力。
  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突出了知识结构整体化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印证了知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实践
  根据上述模型,以培育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整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具体的实践路径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专创融合”为特色的整体化课程体系
  基于现有的课程体系基本范式和知识结构完整性的要求,本文将大学生课程分为理论类、实践类、相关类和创新创业类四种,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在其他课程的嵌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专业教育中的渗透融合。
  第一,创新创业类课程与理论类课程融合。设置必修的通用基础理论课程,如创新管理、职业规划等,讲述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方向,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设计内容交叉衔接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为实践应用奠定基础;设置文理互补的通选课程,丰富学生知识背景;设置跨专业选修的创新创业模块,如策划、竞赛、创新专利等,提升学生创业技能。
  第二,创新创业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融合,凸显应用性。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设计强化专业课程实验;结合学科特性设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经营决策训练或管理情景模拟演练;将数学建模、物理竞赛、程序设计等实践竞赛纳入课程体系并计入学分,以此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实践中检验其创新能力。
  第三,创新创业类课程与相关类课程融合。不断更新学科前沿知识,保证知识新度;鼓励学生跨专业辅修,拓展知识广度,培养学科交叉思维;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辅修专业,教授学生创新创业技术、资金、管理等知识,强化创业能力培养。
  以“专创融合”为特征的理论类、实践类、相关类课程对应了理性知识、感性知识和活性知识的培养目标,同时结合了创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互动助推教学质量提升。
  (二)以“知识解构”为媒介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事实性和规范性知识多为脱离情境的抽象知识,需要根据其性质进行重构,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因此要从教师的角度优化教学方式。
  第一,组建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将抽象的理性知识可教育化。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实踐教学能力,能根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将其重组为易于理解的知识单元和模块,并通过多角度讲解强化知识关联,培养学生整体思维。同时还要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带给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
  第二,结合学生经验,实行情景化教学,提升感性知识学习效率。学生可以抽象地记忆大量概念公式,却难以内化为机体知识并产生情感作用。而借助可视化技术把知识转化为具体情境中可体验的过程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批判地思考实现主动创新。
  第三,关注学生情绪,将知识心理化、有效化,增强活性知识质量。知识作为显性的价值观,需要与之共鸣才能理解深层内涵,从而激发个人情感,获得价值性知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关切和热点问题设计理论教学活动,并鼓励观点交换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以“线上+线下”为动力的一体化实践平台
  理论知识和创意需要通过实践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而实践又是创新思维的摇篮。在信息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要借助互联网建设“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实践平台,追求“知行合一”,实现感性知识的获取、理性知识的验证和活性知识的升华。
  在线上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高校联盟,彼此共享全时段全方位开放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开展场景再现的创新创业活动训练和模拟操作,其趣味性和创新性将刺激学生主动地积累经验知识、锻炼实践能力。
  在线下设立创新创业机构,建设综合性实践平台。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进行分专业的实验设计;将课堂实验参与和期末设计纳入考核体系,鼓勵学生自主参与计划书制作、专利成果转化等实验设计,突出个体创新能力;聘请专业老师对接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增强学生自信;开展校企联培,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创意,也能帮助学生通过实习锻炼职业能力。
  (四)以“项目对接”为依托的导师制度
  导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对接导师项目是大学生提升知识获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实现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导师的科研项目多为具体领域的现实问题,学科交叉性和社会实践性明显,通过科研项目、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联结,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升其参与感和成就感。其次,在项目参与过程中,除获取理论知识外,学生还能潜移默化地学习导师的工作方法、工作标准等非文字化的经验性和方法性知识,而小组分工合作、交流共享的氛围则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和学术价值观。最后,导师可根据学生兴趣将科研项目分为若干子项目,使毕业论文选题实现理论与项目的真实对接,帮助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
  (五)以“个性解放”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个性解放”要彰显学生主体的情感和价值观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活力,通过强化自身活性知识的应用实现个人价值观、知识获取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整合。
  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价值观以激活感性和理性知识。学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学生则要端正态度,遵循学习规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参与积累知识。其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强化对理性和感性知识的发散思考,以问题式、启发式和对话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质疑精神,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同时鼓励创新团队成员在分享协作中保持质疑,尊重思想自由。最后,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创新创业政策,激发学生热情,以思想解放带动能力提升。
  五、结语
  基于知识整体论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实现了大学生从创新创业意愿产生,到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践问题,并最终转化为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整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多样化教学方式改革以及解放个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条路径用以搭建完整知识结构,丰富学生感性、理性和活性三方面的知识层次,体现知识层面的培养目标;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平台和依托于项目对接的导师制度则能帮助学生加速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过程,实现知识结构平衡,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体现能力层面的培养目标。这五个环节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作者简介:周国华,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