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了《项链》这篇课文,应该有所领悟、有所启示,文章不仅在文学手法上堪称经典,脍炙人口;在思想教育上,对当今的社会更有一定的警醒作用,帮助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恰当地认识并处理自己所遇到的人与事,能从中学会做人,认识社会,感知社会,追求本真生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启示 虚荣 鉴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82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是语文教材里的一篇传统篇目,却能常教常新,总感觉有挖掘不尽的深厚意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作品通过一位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在舞会上出一次风头,竟付出了十年辛苦劳动的代价,描写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和追逐浮华的心理状态。通过一个故事,一个人物的命运起伏,让人思考,让人警醒。我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总是提醒学生,要联系实际,进行自我反思:有没有像女主人公玛蒂尔德那样存在着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思想与行为?学习后带来了哪些启示?我认为,至少应该得到三个方面的启示。
启示一:名曰“项链”实则锁链,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项链”,需要我们慧眼识破,摘掉它。
“项链”是小说的标题,也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项链”既可看作是玛蒂尔德所追求的虚荣的象征,也是她人生的一条锁链。玛蒂尔德梦想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追求美丽动人,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她不能面对现实,脱离自身实际,而给自己平添了不必要的精神苦痛。玛蒂尔德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学形象,其意义就在于对丰富学生的人生观,客观、辩证的认识生活具有重要的引领、借鉴作用。生活中的诱惑很多,就看如何去把握。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一个17岁的安徽少年为买两部“苹果”电子产品卖掉了自己的肾,做了物质的奴隶,而自己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现实社会,愈演愈烈的拜金风潮在恣肆,人们艳羡、崇拜、追捧,选择被物质生吞活剥的可悲命运。我以为量入为出,才不失为好方法。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根据自己的实力去消费,不跟风,不过度,才能面对物质看似甜蜜的诱惑,挺直腰板,告诉它,我不做你的奴隶。
启示二:要以玛蒂尔德为镜来审视自己。
现实生活中,有无玛蒂尔德那样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思想与行为呢?关键在于认清爱美与爱虚荣的不同:一看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采,还是为了炫耀自己;二看实际,有无相应的经济能力;三看手段,是通过正当途径拥有,还是不择手段占有。
我们看到技校新生到校后90%以上的都买了手机,刚开始没有手机的同学看到身边同学有,就会向家里索要,尽管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还是会坚持。可怜天下父母心,心疼孩子,不让受委屈,狠狠心就给孩子买了,而且买的都是功能齐全很不错的手机。这种攀比风、虚荣心犹如玛蒂尔德,令人忧心。
不从自己的经济情况出发,甚至不择手段去占有、去获取,那便是虚荣、贪图享乐,最终将会为此而付出代价。“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这就是玛蒂尔德追求物欲的结果。其实,生活的富足和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只要切合实际、符合人类主流道德,就合理而无可厚非。
启示三:摒弃世俗浅薄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说突显玛蒂尔德内心的痛苦,是因为她的梦想与现实生活矛盾着冲突着,使她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近年来在学生中普遍出现了各种不良现象,如讲究吃穿玩乐,上网聊天玩游戏,追求时髦,盲目崇拜歌星、明星等。有部分同学来学校的目的不是读书,而是来混日子,虚度年华,无心向学,胸无大志,性格高傲,精神空虚,浮躁不安,又处于青春叛逆期,喜欢唱反调。我们知道,心智水平、认识能力及人生阅历等制约着学生的价值观,学生所认识的事物往往是浅层的、表面的、感性的。面对这一事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生活的窗户,让鲜活的“空气”进来。常告诉学生多关注一些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人物与事件,以便拓展生活视野。如每年央视感动中国的十大新闻人物及有影响的新闻资讯等,让学生关注社会,施爱他人,心灵越富足,也就过得越愉悦,体验到真正的有价值的生活。
要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能保持着纯正的追求。人若活到眼睛只盯着钱这个份上,就与眼中只有肉的野兽没什么区别了。当经济开着宝马高速行驶时,思想却骑着毛驴在小土路上步履蹒跚,这种差别是我们大家不愿看到的。人们在享受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好像已经无心读书、无暇读书。如今的学生很少愿意再去读纸质的图书,整天摆弄手机上网,打游戏,看一些网络小说,不能静下心来,读一读名家名篇。我们所需要具备的一定认知、分析和评价能力,很大程度上靠阅读靠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来获取。物质所能带来的快乐终归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快乐才有可能是无限的。周国平语录:“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学生学了《项链》这篇课文,应该有所领悟、有所启示。文章不仅在文学手法上堪称经典,脍炙人口;在思想教育上,對当今的社会更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帮助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恰当地认识并处理自己所遇到的人与事,能从中学会做人,认识社会,感知社会,追求本真生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我们对物质有着好高骛远的倾向时,就想想这篇《项链》吧!
关键词:启示 虚荣 鉴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82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是语文教材里的一篇传统篇目,却能常教常新,总感觉有挖掘不尽的深厚意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作品通过一位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在舞会上出一次风头,竟付出了十年辛苦劳动的代价,描写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和追逐浮华的心理状态。通过一个故事,一个人物的命运起伏,让人思考,让人警醒。我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总是提醒学生,要联系实际,进行自我反思:有没有像女主人公玛蒂尔德那样存在着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思想与行为?学习后带来了哪些启示?我认为,至少应该得到三个方面的启示。
启示一:名曰“项链”实则锁链,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项链”,需要我们慧眼识破,摘掉它。
“项链”是小说的标题,也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项链”既可看作是玛蒂尔德所追求的虚荣的象征,也是她人生的一条锁链。玛蒂尔德梦想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追求美丽动人,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她不能面对现实,脱离自身实际,而给自己平添了不必要的精神苦痛。玛蒂尔德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学形象,其意义就在于对丰富学生的人生观,客观、辩证的认识生活具有重要的引领、借鉴作用。生活中的诱惑很多,就看如何去把握。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一个17岁的安徽少年为买两部“苹果”电子产品卖掉了自己的肾,做了物质的奴隶,而自己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现实社会,愈演愈烈的拜金风潮在恣肆,人们艳羡、崇拜、追捧,选择被物质生吞活剥的可悲命运。我以为量入为出,才不失为好方法。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根据自己的实力去消费,不跟风,不过度,才能面对物质看似甜蜜的诱惑,挺直腰板,告诉它,我不做你的奴隶。
启示二:要以玛蒂尔德为镜来审视自己。
现实生活中,有无玛蒂尔德那样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思想与行为呢?关键在于认清爱美与爱虚荣的不同:一看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采,还是为了炫耀自己;二看实际,有无相应的经济能力;三看手段,是通过正当途径拥有,还是不择手段占有。
我们看到技校新生到校后90%以上的都买了手机,刚开始没有手机的同学看到身边同学有,就会向家里索要,尽管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还是会坚持。可怜天下父母心,心疼孩子,不让受委屈,狠狠心就给孩子买了,而且买的都是功能齐全很不错的手机。这种攀比风、虚荣心犹如玛蒂尔德,令人忧心。
不从自己的经济情况出发,甚至不择手段去占有、去获取,那便是虚荣、贪图享乐,最终将会为此而付出代价。“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这就是玛蒂尔德追求物欲的结果。其实,生活的富足和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只要切合实际、符合人类主流道德,就合理而无可厚非。
启示三:摒弃世俗浅薄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说突显玛蒂尔德内心的痛苦,是因为她的梦想与现实生活矛盾着冲突着,使她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近年来在学生中普遍出现了各种不良现象,如讲究吃穿玩乐,上网聊天玩游戏,追求时髦,盲目崇拜歌星、明星等。有部分同学来学校的目的不是读书,而是来混日子,虚度年华,无心向学,胸无大志,性格高傲,精神空虚,浮躁不安,又处于青春叛逆期,喜欢唱反调。我们知道,心智水平、认识能力及人生阅历等制约着学生的价值观,学生所认识的事物往往是浅层的、表面的、感性的。面对这一事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生活的窗户,让鲜活的“空气”进来。常告诉学生多关注一些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人物与事件,以便拓展生活视野。如每年央视感动中国的十大新闻人物及有影响的新闻资讯等,让学生关注社会,施爱他人,心灵越富足,也就过得越愉悦,体验到真正的有价值的生活。
要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能保持着纯正的追求。人若活到眼睛只盯着钱这个份上,就与眼中只有肉的野兽没什么区别了。当经济开着宝马高速行驶时,思想却骑着毛驴在小土路上步履蹒跚,这种差别是我们大家不愿看到的。人们在享受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好像已经无心读书、无暇读书。如今的学生很少愿意再去读纸质的图书,整天摆弄手机上网,打游戏,看一些网络小说,不能静下心来,读一读名家名篇。我们所需要具备的一定认知、分析和评价能力,很大程度上靠阅读靠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来获取。物质所能带来的快乐终归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快乐才有可能是无限的。周国平语录:“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学生学了《项链》这篇课文,应该有所领悟、有所启示。文章不仅在文学手法上堪称经典,脍炙人口;在思想教育上,對当今的社会更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帮助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恰当地认识并处理自己所遇到的人与事,能从中学会做人,认识社会,感知社会,追求本真生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我们对物质有着好高骛远的倾向时,就想想这篇《项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