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析98例确诊为芒果皮炎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2例,女76例。第1次发病者70例,第2次发病者22例,第3次发病者6例。其中20例既往有湿疹病史,12例有油漆过敏史。近年来芒果皮炎病例明显增多,以儿童及青少年为主,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对于病情较轻者,只给予外用药治疗,对病情较重或伴全身症状者可系统应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
关键词 芒果皮炎
近年由于交通的现代化,地处高原山区的凉山每年5~8月市场上芒果供应充足,芒果皮炎发病率明显升高。现对我科2005~2008年诊断的98例芒果皮炎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史资料:98例芒果皮炎患者中男22例,女76例,男女比为1∶35;年龄5~48岁,平均235岁。第1次发病者70例,第2次发病者22例,第3次发病者6例。发病前均接触过芒果,其中86例食用接触,10例剥皮接触。2例间接接触。其中20例患者有湿疹病史,12例既往有油漆过敏史。
临床表现:就诊时已发病2天患者70例,2天~1周者18例,1周以上者10例。接触芒果至发生皮疹的潜伏期2~48小时。
患者发病部位主要包括:口唇、口周、面颊、两耳垂、颈前及颈侧,表现为接触性皮炎。初期在口周发生瘙痒,继而在面部出现不规则分布的淡红色斑,上下口唇部出现小水疱,嘴唇红肿、麻木感。重者面部、眼脸肿胀,2例患者出现全身症状,皮肤反复水肿性红斑表现为荨麻疹。
98例中有70例(7142%)为食用芒果后第1次发生过敏反应,发生过敏时间3~48小时不等,出现唇及唇周围麻木、红肿、红斑及红斑基础上密集针头大小丘疹、有的出现细小水疱,并融合成片。第2次发病者22例(2244%),与首次过敏相比,除上述症状外,皮疹发展较快,波及面积广,于面颊、颈部、耳部及上肢等处都可见不规则分布的红斑,大部分融合成片。这部分患者第1次发病时普遍症状不重,其中有8例患者是回顾性发现以前患过同样病,有6例患者在第2次发病前曾食用芒果而未发病。第3次发病者6例(610%),其中4例是替他人剥皮接触发病,2人是生活工作环境存放芒果接触发病,与前2次发病比较,除接触性皮炎症状明显外均伴有全身皮肤散在红斑、瘙痒。
治疗:规劝病人停止食用或接触芒果,避免阳光照射,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如只出现唇及口周瘙痒及红斑,给予不含氟非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或薄荷炉甘石洗剂外擦,3%硼酸溶液冷湿敷。皮疹较重或伴全身症状者,口服抗过敏药物,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给予泼尼松30~40mg/日口服或地塞米松5~10mg/日静脉滴注3~7天。
结 果
所有患者按上述方法进行治疗后,2~3天红斑、丘疹开始消退,1周后逐渐痊愈。
讨 论
芒果皮炎是因为食用或接触芒果所导致的速发型接触性皮肤反应。致病机制主要是因其含有的抗原成分及IgE介导而引起的炎症。
接触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汁液所致的接触性皮炎称为植物接触性皮类。植物所致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可以为典型的湿疹样改变,如漆树皮炎。漆树属植物包括芒果、含漆酚,为高度变应原性油脂混合物。植物的颗粒及挥发性化学物质还可造成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皮损主要分布于头、面、颈及胸前V字区。患者可不直接接触植物,只在旁边经过即可发病。本组有2例患者因从事水果销售,与芒果摊点相邻没有直接接触芒果也发病。不完全成熟的芒果还含有醛酸,主要是乙醛酸是带有一个醛基的有机酸,对皮肤黏膜有一定的致敏和刺激作用。本组有20例第2次、第3次发病患者不是每次吃芒果都发生接触性皮炎,是否与他们发病时所食的芒果成熟程度有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芒果皮炎的典型表现为急性皮炎改变,特征性皮损为上下唇、口周、面颊部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小水疱。皮疹严重者波及双耳垂、耳轮、颈部,并伴有皮肤局部肿胀,自觉烧灼感及不同程度的瘙痒感。在临床上需要与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鉴别。化妆品皮炎有明确的化妆品使用史,皮疹主要发生在接触部位,做斑贴试验可有助于确定致敏原。急性湿疹病因常不明,皮疹呈多形性,多有糜烂渗出,境界不清,易反复发作,依此可鉴别。
有食用芒果史以及口唇、口周皮炎可提示诊断,口唇部及口周皮疹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指标。本组98例芒果皮炎病例,均有明确的食用或接触芒果史,在进食或接触芒果后短时间内,发生皮疹、红斑、丘疹,随后出现急性皮炎样改变,经过脱离过敏原及抗过敏治疗短期内痊愈,符合芒果皮炎诊断。儿童及青少年是本病的高发人群,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能与接触芒果的机会多少有关。观察本组病例,发现芒果皮炎患者未累及口腔黏膜。部分患者发病就医时不是第1次食用芒果,有时食用芒果后立即用清水洗涤接触部位,包括口唇及口周皮肤,则未发病。这是否是抗原经清除或稀释浓度降低而未引发变态反应不发病,有待研究。有文献报道吃鲜芒果而致皮炎者多见于患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人。少数患者肝、肾、内分泌疾病、贫血和营养不良者,或者女性月经来临也可导致芒果皮炎的发生。本组病例中有20例既往有湿疹病史。
有报道认为,芒果皮炎是光敏性皮炎的一种、鲜芒果中含有光敏性物质,在光的作用下转化成光化学产物。光化学产物与皮肤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使机体产生过敏反应,与紫外线有关。
现认为芒果皮炎属于速发型变态反应。治疗芒果皮炎有效的方法是应用抗组胺药及降低过敏反应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症处理,采用外用药物,如薄荷炉甘石洗剂、不含氟非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联合应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维生素C及钙剂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林峰.接触性皮炎.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57.
2 吴志华.皮肤科治疗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4-55.
3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0.
关键词 芒果皮炎
近年由于交通的现代化,地处高原山区的凉山每年5~8月市场上芒果供应充足,芒果皮炎发病率明显升高。现对我科2005~2008年诊断的98例芒果皮炎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史资料:98例芒果皮炎患者中男22例,女76例,男女比为1∶35;年龄5~48岁,平均235岁。第1次发病者70例,第2次发病者22例,第3次发病者6例。发病前均接触过芒果,其中86例食用接触,10例剥皮接触。2例间接接触。其中20例患者有湿疹病史,12例既往有油漆过敏史。
临床表现:就诊时已发病2天患者70例,2天~1周者18例,1周以上者10例。接触芒果至发生皮疹的潜伏期2~48小时。
患者发病部位主要包括:口唇、口周、面颊、两耳垂、颈前及颈侧,表现为接触性皮炎。初期在口周发生瘙痒,继而在面部出现不规则分布的淡红色斑,上下口唇部出现小水疱,嘴唇红肿、麻木感。重者面部、眼脸肿胀,2例患者出现全身症状,皮肤反复水肿性红斑表现为荨麻疹。
98例中有70例(7142%)为食用芒果后第1次发生过敏反应,发生过敏时间3~48小时不等,出现唇及唇周围麻木、红肿、红斑及红斑基础上密集针头大小丘疹、有的出现细小水疱,并融合成片。第2次发病者22例(2244%),与首次过敏相比,除上述症状外,皮疹发展较快,波及面积广,于面颊、颈部、耳部及上肢等处都可见不规则分布的红斑,大部分融合成片。这部分患者第1次发病时普遍症状不重,其中有8例患者是回顾性发现以前患过同样病,有6例患者在第2次发病前曾食用芒果而未发病。第3次发病者6例(610%),其中4例是替他人剥皮接触发病,2人是生活工作环境存放芒果接触发病,与前2次发病比较,除接触性皮炎症状明显外均伴有全身皮肤散在红斑、瘙痒。
治疗:规劝病人停止食用或接触芒果,避免阳光照射,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如只出现唇及口周瘙痒及红斑,给予不含氟非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或薄荷炉甘石洗剂外擦,3%硼酸溶液冷湿敷。皮疹较重或伴全身症状者,口服抗过敏药物,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给予泼尼松30~40mg/日口服或地塞米松5~10mg/日静脉滴注3~7天。
结 果
所有患者按上述方法进行治疗后,2~3天红斑、丘疹开始消退,1周后逐渐痊愈。
讨 论
芒果皮炎是因为食用或接触芒果所导致的速发型接触性皮肤反应。致病机制主要是因其含有的抗原成分及IgE介导而引起的炎症。
接触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汁液所致的接触性皮炎称为植物接触性皮类。植物所致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可以为典型的湿疹样改变,如漆树皮炎。漆树属植物包括芒果、含漆酚,为高度变应原性油脂混合物。植物的颗粒及挥发性化学物质还可造成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皮损主要分布于头、面、颈及胸前V字区。患者可不直接接触植物,只在旁边经过即可发病。本组有2例患者因从事水果销售,与芒果摊点相邻没有直接接触芒果也发病。不完全成熟的芒果还含有醛酸,主要是乙醛酸是带有一个醛基的有机酸,对皮肤黏膜有一定的致敏和刺激作用。本组有20例第2次、第3次发病患者不是每次吃芒果都发生接触性皮炎,是否与他们发病时所食的芒果成熟程度有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芒果皮炎的典型表现为急性皮炎改变,特征性皮损为上下唇、口周、面颊部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小水疱。皮疹严重者波及双耳垂、耳轮、颈部,并伴有皮肤局部肿胀,自觉烧灼感及不同程度的瘙痒感。在临床上需要与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鉴别。化妆品皮炎有明确的化妆品使用史,皮疹主要发生在接触部位,做斑贴试验可有助于确定致敏原。急性湿疹病因常不明,皮疹呈多形性,多有糜烂渗出,境界不清,易反复发作,依此可鉴别。
有食用芒果史以及口唇、口周皮炎可提示诊断,口唇部及口周皮疹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指标。本组98例芒果皮炎病例,均有明确的食用或接触芒果史,在进食或接触芒果后短时间内,发生皮疹、红斑、丘疹,随后出现急性皮炎样改变,经过脱离过敏原及抗过敏治疗短期内痊愈,符合芒果皮炎诊断。儿童及青少年是本病的高发人群,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能与接触芒果的机会多少有关。观察本组病例,发现芒果皮炎患者未累及口腔黏膜。部分患者发病就医时不是第1次食用芒果,有时食用芒果后立即用清水洗涤接触部位,包括口唇及口周皮肤,则未发病。这是否是抗原经清除或稀释浓度降低而未引发变态反应不发病,有待研究。有文献报道吃鲜芒果而致皮炎者多见于患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人。少数患者肝、肾、内分泌疾病、贫血和营养不良者,或者女性月经来临也可导致芒果皮炎的发生。本组病例中有20例既往有湿疹病史。
有报道认为,芒果皮炎是光敏性皮炎的一种、鲜芒果中含有光敏性物质,在光的作用下转化成光化学产物。光化学产物与皮肤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使机体产生过敏反应,与紫外线有关。
现认为芒果皮炎属于速发型变态反应。治疗芒果皮炎有效的方法是应用抗组胺药及降低过敏反应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症处理,采用外用药物,如薄荷炉甘石洗剂、不含氟非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联合应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维生素C及钙剂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林峰.接触性皮炎.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57.
2 吴志华.皮肤科治疗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4-55.
3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