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仙怨》的反讽叙事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白先勇小说《谪仙怨》通过多重反讽叙事,取得了别具魅力的艺术效果。从情节、话语、主题三个层次观察其叙事特征,不难发现其中的反讽意涵,其反讽叙事策略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白先勇 《谪仙怨》 反讽
  《谪仙怨》是白先勇颇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写于20世纪60年代白先勇赴美留学时期,收录在其短篇小说集《纽约客》中。和《纽约客》中其他小说一样,《谪仙怨》的故事也发生在纽约,讲述了官宦小姐黄凤仪家道中落后举债留学,到了纽约不久,便在学业、爱情、生活的多重压力下沦落风尘的故事。《谪仙怨》的故事简短,却不简单,作者通过多重反讽叙事,深化了故事内涵,取得了别具魅力的艺术效果。
  一、情节反讽
  “‘反讽’一词在大多数现代批评的使用中仍然保留了其原意,即不为欺骗,而是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或艺术效果而掩盖或隐藏话语的真实含义。” a在《谪仙怨》中,最易察觉的是情节反讽,作者通过叙事结构的安排,隐藏了叙述的真实含义,从而达到反讽的效果。《谪仙怨》是《纽约客》中最短的一篇,全文不到四千字,作者却规划了两个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的叙事段落,对结构的重视可见一斑。事实上,小说的反讽结构,正依赖于这两部分叙事段落的并置。
  孤立来看,两部分篇幅相当,无论从叙事内容、叙述视角看,都具有相对独立性,甚至将其割裂开来做两个故事阅读也未尝不可。第一部分题为“给母亲的一封信”,信件一开头,她便开始了对母亲关怀的“责备”,“你一个人在台北,不小心保重,弄出了毛病来,我又不能回去照顾你,岂不是给我在国外增添烦恼吗?” b俨然一个母亲责备孩子的口吻。她輕松几句交代了自己失败的感情生活,仿佛在谈论别人的事情。她表达了对纽约的热爱,让妈妈相信她实在过得很开心。在黄凤仪的口中,她完全理顺了她的生活,获得了完全的自洽状态。
  第二部分题为“LOWER EAST SIDE,NEW YORK”,采用全知视角。在纽约的一个风雪夜,黄凤仪在风月场化身“蒙古公主”,无比老练地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和四五十岁的“糖爹爹”打情骂俏。在玫瑰色的气氛中,黄凤仪似乎依然是一个自洽的存在。
  在《纽约客》首篇《谪仙记》 中,强力矫饰如李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她的疲惫和孤独在小说叙述中外化出来,但在《谪仙怨》中,就两部分叙事的字面而言,我们并不能进入黄凤仪的内心深处。而一旦我们将这两部分并置、对比,情节反讽便立刻形成了。小说构建了“书信—现实”这个情节反讽结构,它们像两块对立的镜子,互相补遗,互相掩饰,更互相拆穿,当两个自洽的黄凤仪站到一起,我们看到了一个不自洽的黄凤仪。
  二、话语反讽
  “新批评”派的布鲁克斯认为反讽就是“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c。孤立地看《谪仙怨》的两部分叙事,我们很难发现有什么话语被明显歪曲了,或者说,哪怕我们对一些话语感到怀疑,也并不能立刻确定这就是反讽,只有情节反讽模式浮出水面后,两部分叙事在各自内部的话语反讽才得以成立。简而言之,在我们读完小说之前,我们并不会发现话语里面的反讽意味,而当我们发现了两部分叙事的巨大矛盾后,再回头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话语都变得诡异起来。
  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黄凤仪使用了许多问句,尤其是反问句,带着一种不容辩解、斩钉截铁的口吻,以致形成身份倒置——母亲如此“不懂事”,几乎要惹恼了强势的女儿。然而,她的反问句越是决绝,就越让人怀疑,越让人想追问一句“是吗?”——
  “其实我已经二十五岁了,难道还不懂得照顾自己吗?”是吗?
  “其实你挂来挂去,还不是担心我一个人在纽约过得不习惯,不开心。怎么会呢?人人都说美国是年轻人的天堂。”是吗?
  “我想通了,美国既是年轻人的天堂,我为什么不趁着还年轻,在天堂里好好享一阵乐呢?”是吗?
  在那些看似坦荡的陈述句中,话语反讽更是比比皆是。第二部分充斥着风月场的行话,“Rescue Me”“乖乖”“宝贝”“没长毛的小狗儿”“四五十岁的‘糖爹爹’”,这些语句都极不可靠,在浓烈的玫瑰色氛围中,巨大的孤独感被抽离出来。更有“蒙古公主—老蜜糖”形成强烈反讽,中年嫖客沉浸在情色的异域猎奇里,黄凤仪则沉迷在甜与苦的混淆中。我们能感觉到,她不愿被拆穿,她希望沉浸在“蜜糖”一般的错觉里,求得片刻的遗忘,因为“蜜糖”的背后,恰恰是最苦涩的生活。这也正如她对待纽约的态度,她需要纽约,并非要召唤自我,而是要召唤对自我的遗忘。吴福辉认为,白先勇小说“仿佛是白头宫女在述说天宝遗事,但用的是一颗纯粹现代人的心灵,叙述中国人在20世纪被放逐的悲剧……” d如果说“纽约客”是对“台北人”的引申或再放逐,那么,在黄凤仪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被放逐”“再放逐”的结果,是引领被放逐者走向自我放逐。
  三、主题反讽
  看完前文的论述,也许你会质疑,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难道她的叙述一定不可靠吗?我们为什么不能选择全然相信黄凤仪呢?难道我们不能认为,她的口吻只是性格使然吗?毕竟,她讲起母亲去舅舅家打麻将的往事时,我们甚至感到了无比真挚、不加矫饰的情感。这种情感没有一贯性吗?对于第二部分,你还可以踩着道德选择和生活方式的界限如此质疑:是的,黄凤仪是沦落风尘了,可这有什么问题吗?沦落风尘就一定是精神的不自洽吗?
  如果没有主题上的反讽,以上所有质疑都将成立。我们可能掌握了许多黄凤仪的心灵事实,但它们无法形成证据链以供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其心灵实质。但《谪仙怨》主题反讽赫然存在。
  在《谪仙怨》中,主题反讽从整体上统摄着情节反讽和话语反讽,成为串联证据链的最重要线索。它赫然存在于标题当中——“谪仙怨”。据《说文解字》:谪,罚也,“谪”和“仙”两个字就构成了主题上的反讽,这一反讽的结果是“怨”。黄凤仪的心灵实质是什么?当然就是“怨”。如此一来,前文所假设的质疑便不攻自破了。黄凤仪之“怨”从何来?借反讽视角,可以“身份焦虑”为核心解读《谪仙怨》的主题。“谪—仙”反讽的本质就是身份焦虑,黄凤仪的身份焦虑可借几个经典的哲学问题来归纳。
其他文献
摘要: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使其一举成名的情色小说背后,正是“牧师”劳伦斯发出的爱的召唤和宣言,他企图通过布道爱来拯救这个空荡荡的玻璃塔世界。然而“爱”这个永恒的话题早已被文学、宗教等探讨过千万遍,爱的拯救力量早已为人熟知且认同。劳伦斯到底有何独到的布道手法让爱的力量焕发新生呢?本文从劳伦斯“戳破人类之愛的美好谎言”开始,分析他是如何一步步为我们现代人构建一个自然而健康的“
摘 要:晶体原子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之一就是围绕平衡位置进行微小振动,晶格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固体热学、电学、光学性质受晶格震动、晶格原子震动、晶体结构的影响。黄昆和马克思·玻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以量子力学为基础,对晶格动力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本文将对《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的历史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个人对于该书的感悟。  关键词:晶格动力学 理论 物理  《晶格动力学理论》是20世纪
摘 要: 《呼啸山庄》 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著作,主要講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恨纠葛以及他的复仇故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对凯瑟琳这个人物进行了深入分析,解读了她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走向死亡的心理发展过程,揭露了她对他人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对外界物体的破坏、自虐和自杀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受死亡本能的驱动。  关键词:《呼啸山庄》 凯瑟琳 弗洛伊德 死亡本能
摘 要:学界对于T·S·艾略特之《荒原》普遍存在的理解是偏重于文化及宗教性意味的。这样的理解不仅仅最早流行于国外,且成为中国学界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研究范式。然而,如果联系艾略特的私人信函及传记,“荒原”一词则被赋予了更深刻和更隐秘的含义。而从这个角度分析《荒原》,则可窥探到艾略特本人对于女性、爱、婚姻的态度以及私人生活的零星掠影。  关键词:《荒原》 女性 艾略特 私人生活  1922年,诗人艾略特
摘 要:《赤脚医生万泉和》通过疾病描写含蓄地隐喻了当下农村的生存现状,这是作者对农村医疗问题的关怀反思,也是其新写实风格的延续。被隐喻的疾病在《赤脚医生万泉和》中被诊断与治疗,但更需要诊治的是农村对待疾病的固有态度。通过其诗意的写作,我们能感受到范小青乡土叙事特有的女性温情。  关键词:《赤脚医生万泉和》 乡土叙事 疾病隐喻  面对疾病,我们常常采用隐喻化的思维方式。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面性,二者相互依存着——打就意味着被打;眼睛换眼睛;牙齿换牙齿;血液换血液;对策换对策;爱换爱——只要懂得给予,你就可以获得。浇灌他人才能使自己得到浇灌——“你想拥有什么?”上帝问道,“你得到的其实就是你所付出的,不多不少。”谁不劳动谁就得受冻挨饿,害人等于害己,诅咒他人也会得到诅咒的报应;如果你把镣铐挂在奴隶的脖子上,那么就等于将另一头绕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施恶的人本身就是一个
摘要:诗人骆一禾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为诗歌界留下了丰富的诗歌创作和深刻的诗学财富,他企图以诗歌为宗教,去“照出”“救赎”身处苦难与欲望中的人类,其诗开拓了当代诗歌中的宗教叙事模式,在诗歌史上具有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骆一禾 宗教叙事 圣徒诗人  骆一禾(1961-1989),曾任职于《十月》杂志,1989年因突发脑溢血离世,年仅二十八岁。其作品散见于《诗刊》《青年诗坛》《滇池》《山
摘要:整个《废都》清晰地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作家的庄之蝶,从内心的苦闷到寻求解脱、到最终毁灭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剧变时期的“清明上河图”,完成了一卷社会的风俗史和心态史;同时也实现了作者对世俗文化的批判和人类文明的哲学思考。一部《废都》警示给人们的,是在“废都”之上的重建。  关键词:废都 心态史 文化批判  1993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的《废都》,在社会
摘 要: 文章以江南硕儒胡石予的咏梅题画诗、秋风诗以及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思想价值进行分析,探究胡石予诗词创作的典范性。  关键词:江南硕儒 胡石予 诗词创作  百年人事莽无端,且倒芳樽作达观。载客江湖孤艇稳,冶诗天地一炉宽。  河山索寞无生气,梅竹萧骚有岁寒。啼鸟数声惊晓梦,东风初度小阑干。  诗名为《百年》,出自江南硕儒胡蕴石予之手。2018年,恰逢石予先生诞辰150周年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丁力小说及其人物的分析,透析人性的复杂与多样。《苍商》中的刘劲龙、《跳槽》中的张绍康、《房东》中的刘佳丽、《散户日记》中的翟红兵、《善庄》中的王星焰和夏薇薇皆由于种种原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瞒和骗的行为,其中人性的堕落或为今日一般人的常态,理应向传统人性复归。  关键词:丁力 人性 今日常态 传统复归  在长篇小说《苍商》(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中, 作家丁力借人物之口说:“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