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材施教示范班”的材料力学课程,应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目标, 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三方面教学改革,以达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对我校因材施教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 材料力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55-02
青海大学因材施教示范班的设立,是我校为进一步探索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为学生继续深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一项举措。材料力学是高校本科类工科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因材施教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由于材料力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严密性与完备性,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沿用经典教材、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开展教学,这与因材施教培养目标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教材建设
鉴于我校“因材施教示范班”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精英”型人才特点,教材建设首先应考虑其教材内容除了呈现课程知识体系基础外,还应反映材料力学前沿性的内容,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结构易宽不易窄。其次应突出材料力学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内容,适当增加一些新型工程材料的力学知识。
二、教学方法
(一)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对传统材料力学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在绪论部分,可将材料力学研究内容和任务从金属材料拓宽到广义材料,使学生了解近年来在材料科学、固体力学等学科中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质量轻的新型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机械、船舶、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前景;由于因材施教示范班材料力学理论课时数只有58学时,可将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删减留给学生自学。
(二)增加课堂讨论
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应知识。在“因材施教示范班”材料力学课堂教学中,除了在针对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要采用讲授法对重点,可适当增加有准备的讨论课,对于某些工程实例中学生有疑问的问题,采用分组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给学生更多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对问题的理解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教材中的例题大多已将工程实际问题转换成力学模型,学生往往对该类题目缺乏足够的工程背景认识。教师在讲授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工程实例入手,告诉学生如何将复杂的工程问题逐步简化得到所需的理论模型,培养学生建模意识,使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结合材料力学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力学综合素质能力。
在完成计划内的实验学时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或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课题,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加开放性实验研究,教会他们如何查阅文献资料, 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
三、考核方法
(一)过程性测试
对于“因材施教示范班”学生的材料力学课程考核,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考虑增加讨论课。如:针对一个大型问题,学生自由分组(3-5人)讨论后由各小组把得出的结论或提出的建议向大家公布,再由全体学生进行讨论,课后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提交的总结报告给出成绩;针对提出的问题,每个小组讨论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回答讨论结果,教师直接给出成绩,该组成员的成绩就由这个学生的成绩定;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对合理提出问题的学生可考虑在平时成绩中加分。
(二)阶段性测试
对材料力学课程采用分阶段考试方式,重视学生的學习阶段。具体做法为: 期末成绩=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第一次阶段测试成绩×10%+期中考试成绩×20% +第二次阶段测试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按照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次数及质量、课堂讨论成绩给出;实验成绩按照实验完成质量给出;阶段测验(2次)和期中、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以卷面成绩给出。
四、结语
材料力学作为“因材施教示范班”的必修课程, 无论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都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还需我们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地探索、完善和总结,以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顾建平,徐振钦,夏细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5(1):20-22.
[2]王海,李惠敏.复合材料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与技术信息,2008(15):350-36.
[3]周达飞,林嘉平,胡一哀等.材料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和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4(2):86-89.
作者简介:
杨亚平(1964-),女,汉族,青海西宁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从事力学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因材施教 材料力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55-02
青海大学因材施教示范班的设立,是我校为进一步探索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为学生继续深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一项举措。材料力学是高校本科类工科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因材施教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由于材料力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严密性与完备性,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沿用经典教材、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开展教学,这与因材施教培养目标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教材建设
鉴于我校“因材施教示范班”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精英”型人才特点,教材建设首先应考虑其教材内容除了呈现课程知识体系基础外,还应反映材料力学前沿性的内容,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结构易宽不易窄。其次应突出材料力学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内容,适当增加一些新型工程材料的力学知识。
二、教学方法
(一)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对传统材料力学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在绪论部分,可将材料力学研究内容和任务从金属材料拓宽到广义材料,使学生了解近年来在材料科学、固体力学等学科中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质量轻的新型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机械、船舶、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前景;由于因材施教示范班材料力学理论课时数只有58学时,可将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删减留给学生自学。
(二)增加课堂讨论
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应知识。在“因材施教示范班”材料力学课堂教学中,除了在针对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要采用讲授法对重点,可适当增加有准备的讨论课,对于某些工程实例中学生有疑问的问题,采用分组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给学生更多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对问题的理解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教材中的例题大多已将工程实际问题转换成力学模型,学生往往对该类题目缺乏足够的工程背景认识。教师在讲授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工程实例入手,告诉学生如何将复杂的工程问题逐步简化得到所需的理论模型,培养学生建模意识,使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结合材料力学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力学综合素质能力。
在完成计划内的实验学时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或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课题,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加开放性实验研究,教会他们如何查阅文献资料, 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
三、考核方法
(一)过程性测试
对于“因材施教示范班”学生的材料力学课程考核,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考虑增加讨论课。如:针对一个大型问题,学生自由分组(3-5人)讨论后由各小组把得出的结论或提出的建议向大家公布,再由全体学生进行讨论,课后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提交的总结报告给出成绩;针对提出的问题,每个小组讨论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回答讨论结果,教师直接给出成绩,该组成员的成绩就由这个学生的成绩定;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对合理提出问题的学生可考虑在平时成绩中加分。
(二)阶段性测试
对材料力学课程采用分阶段考试方式,重视学生的學习阶段。具体做法为: 期末成绩=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第一次阶段测试成绩×10%+期中考试成绩×20% +第二次阶段测试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按照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次数及质量、课堂讨论成绩给出;实验成绩按照实验完成质量给出;阶段测验(2次)和期中、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以卷面成绩给出。
四、结语
材料力学作为“因材施教示范班”的必修课程, 无论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都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还需我们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地探索、完善和总结,以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顾建平,徐振钦,夏细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5(1):20-22.
[2]王海,李惠敏.复合材料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与技术信息,2008(15):350-36.
[3]周达飞,林嘉平,胡一哀等.材料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和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4(2):86-89.
作者简介:
杨亚平(1964-),女,汉族,青海西宁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从事力学教学与研究。